“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因为贪吃和爱说话是人类的通病,所以生理上的不健康及人事上的纠纷,便层出不穷。
古代圣人早知言语容易出岔子,所以他们一再戒人多言。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话很有道理。聪明人知道事实胜于雄辩,凡事只须拿出具体的功绩作证明,用不着啰啰唆唆地多费唇舌。相反的,假如你拿不出具体的功绩给人家看,一味自吹自擂,这当然不是聪明人的行径。孔子对于语言更加小心。他反对“巧言令色”,他赞成“刚毅木讷”。他否定“御人以口给”,他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事实上,一等聪明人是多做事,少说话;普通人是做多少,说多少;只有下流人一味“车大炮”,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说话只求快意于一时,一点也不负责任。幸亏人们不愿意听他的话,结果,自欺欺人,受损失的还是自己的信用和名誉。
人类生下来有一双耳朵,一张嘴巴。这分明教人多听人家的高论,少发自己的意见。事实上,刚好相反。三五个朋友聚在一起谈天的时候,大家都侃侃而谈。在任何会议里,各代表们更以争着发言为无比的光荣。谁都希望别人“请你听我讲”,可是自己却爱讲不爱听,世间矛盾的事情没有比这更厉害。
一个人如有得意的事情,至多是暗中欢喜,千万不可形于颜色,更不该到处向人夸耀。比较有社会经验的人,当人家向他“恭贺”的时候,他只好微笑地推说这是由于“幸运”,绝不宜大模大样地接受人家的赞赏。人家赞赏还不应该接受,自己妄自夸大更不必说了。尤其在失意人的面前,滔滔不绝地叙述自己的得意的事情,使听者相形见绌,觉得十分难堪。说话的人不识相到这地步,如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真是活该!
一般说来,在谈话的过程中,往往犯着两个大毛病:一面喜欢指责人家的短处,一面爱夸张自己的长处。本来指头有长有短,可是人们在背后评论别人的时候,只记得别人的短处,因而加油加醋,大事渲染,把别人拿来当做谈笑的资料。开别人的玩笑的人固然兴高采烈,不过这种话一传到对方的耳朵里,难免会造成冤家。因为“自卫”是人类的本能,每个人都懂得掩蔽自己的短处,免得被人知道。现在一个人的短处不幸被别人发现,而且给别人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所以他的愤慨的情绪,不问可知。
在朋友聚会中,最好让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万一有些新客掺杂在中间,主人应该想法逗他说话,免得“一人向隅,满座为之不欢”。在谈话中,尽可能多讨论一些正经问题,少品评人物的是非得失。就算要提到健在的人,尽可能本着“隐恶扬善”的原则,多颂扬人家的特长,少指责人家的缺点。以鼓励代替批评,以同情代替斗争,这更能维系朋友的感情。
我说这些话,并不是要人家做个毫无主意的“好好先生”。我是说,在可能的范围内,不要扯破面皮,因为说人好话没有什么,说人坏话很可能给人以极大的伤害。“言语伤人吃不消”,这事情我们不能不留心。
1955年2月19日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