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得好“百艺通,没米舂。”这是说,一个人对于每种技能都粗通一点,但没有一样达到精通的地步,结果,穷途潦倒,一事无成,连日常生活也发生问题。
本来人类的天赋不同,有的是向单方面发展的,有的是向多方面发展的。在理论上,向单方面发展的人可以成功,向多方面发展的人不见得不会成功。不过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精于这方面的人,难免在另一方面荒疏,所谓顾此失彼,就是这意思。
在百科全书或名人小传里,一开头我们便见到这字样,某某人,什么家。如吉本(edward gibbon),史学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小说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经济学家;……一个学者或艺人,很可能兼具几种特长,但历史上仅记载他的最高峰的成就,其余的多略而不提。事实上,一个人如在一门学术上或艺术上,甚至功业上有特殊的造诣,已经可以闻名于世,假如样样都求精通,结果难免庸庸碌碌,一窍不通。久而久之,便被历史所淘汰。
谈到中国的书法,谁也不会忘记那位承先启后的书圣王羲之。王羲之以写字为专业。他先吸收汉碑魏碑的精华,然后神而明之,造成他独特的作风,而“铁划银钩”四字,最能道出他独特的作风。但是,我们须记住,他并非什么“生而知”的天人,而是普通“困而知”的常人。只因他把握住作书的方法(永字八法),又加上临池的工夫,所以当他写字的时候,全力贯注,得心应手,有如神授。虽然在中国文学史上,他以书牍出名,但他最大的成就却在于书法,而他的书法是以毕生的心血换来的。
去年我曾看过毫芒雕刻家黄老奋的刻字,那笔画的纤细,笔迹的分明,行列的整齐,真是一丝不苟。我看他雕刻的时候,聚精会神,屏息吞声,手儿蠕蠕而动。刻完之后,肉眼看不分明,须用放大镜来观察,才充分领略他的工夫的精到。这虽小技,但他至少要花上一二十年工夫,才可问世。
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肯不断地专攻一门学术或艺术,成功仅是时间问题。
现在科学日益进步,分工越来越细密,一个人必须有一技之长,才可以安身立命。除极少数特殊的人不受限制外,普通高中毕业生,须再受五至七年的专门训练,然后才可以当医生、律师、会计师、工程师、音乐师,至于纯粹的文学、史学、哲学及自然科学,学习的时间更是漫无限制。得到学位的人,至多可说是摸到门径,至于登堂入室的发明发现等工作,还须以后不断地努力。
在这个时代,常识的基础要广大,专门学问的造诣要精深。真正的学人或艺人,必须按自己的个性和环境,选择一两门学科,毕生专心研究。一面要虚心请教,一面要不断用功。现在应该是“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三天不读书,茅塞顿生。在这种情形下,你不能不读书。事实上,只要你肯用心研究,迟早总有豁然贯通的一天。
1955年4月3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