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 朱熹《观书有感》
朱熹这首诗,不是普通诗人的诗,而是学道有得的诗。世间唯有本有源的东西,才能够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不然,根底太浅,源流太短,一下子就用得精光,上气接不着下气,那狼狈的样子,实在够受了。
青年们须知文章要写得好,全在于平时“读书多,积理富”,尤其时常做笔记,把心得的见解,有用的材料,一一记载下来,再进一步,把自己所读的书籍加上底线和眉批,并且自编一索引。这样一来,到了需要做文的时候,只须把有关的东西,一加排比,删其芜杂,存其菁华,材料绝对不成问题。材料既然不成问题,那么这篇文章便算是“言之有物”了。假如平常对于名家著作的阅读十分留心,注意人家怎样谋篇、布局、造句、用字,怎样使文章有风趣、有神韵,几经锻炼揣摩,学习修改,那么在行文上就不至于“言之无文”了。内容充实,条理整齐,见解正确,文字畅达,这刚好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到那时,文思源源而来,滔滔不绝,无论写长篇,作短文,都觉得绰有余裕的乐趣,哪里还要搜索枯肠?
就近代英国文学而论,没有一个人的成就会赶得上萧伯纳。萧伯纳自幼精通音乐,精研先辈斯威夫特的作品,光是这种本领,已够他成为很有资格的艺术批评家和幽默家。及长,他专攻当时风靡全欧的易卜生的戏剧,同时,他著了一部《易卜生主义精华》(the quintessence of ibsenism)。渊源有自,取精用弘,所以他动笔写问题戏剧的时候,笔锋滔滔不绝,佳作层出不穷。
一个人如要在学问上出人头地,必须在年轻的时候,把学问的基础打得很切实,以后才能够开花结子。换句话说,在中学这阶段里,你没有把运用中文和英文的能力培养成功,以后任你读大学、研究院,也是徒然。你也许在其他部门的学问上得到一些知识,但你的吸收和表现的能力将大受限制。同样地,在中学这阶段,数学的基础打得不稳,以后你如果想专攻数、理、化等课程,恐怕也是吃力不讨好。至于音乐,现在一般有教养的家庭,多数让五六岁大的幼童开始学习,到了二十岁左右,早已成为音乐专家了。假如儿童的时期让它虚度过去,到了社会谋生的时候,对外有人事的纠纷,对内有生活的负担,整天纷纷扰扰,精神没有片刻宁静,哪里有闲工夫让你从头打好基础?
年轻的朋友们,假如你们懂得源头活水的可贵,那么你们应趁早从事有本有源的学问,不作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事情。只有这样,你们才能够有特力独行的思想,明辨是非的判断力,而这些东西是每个思想家、学者、文人应具备的首要条件。
1955年5月1日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