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因果律的人,对于事情的前因后果的关系搞得很清楚。他知道一件事情并不是凭空发生的,一定有它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把握住它的原因,再推测它的演变和后果,真是“虽不中亦不远矣”。
中国古代的圣人对因果律十分考究。他们从哲学着手,到了哲学有相当把握后,便把它应用到人事上去,尤其军事、政治、经济,他们是更有心得。假如要用两句话来概括他们的理论,我觉得“见微知著”和“因势利导”这两句话是再恰当不过。前者注意因果律的研究,后者着重因果律的运用,研究既有心得,运用又十分得法,这才有左右逢源、触类旁通的乐趣。
在下雨之前,蚂蚁早已急忙地搬家。微小的蚂蚁既没有气象台做靠山,又没有各种仪器的配备,它们只凭经验,知道气压太低,地下潮湿,行动困难,于是赶紧搬家,从潮湿的低地,搬到干燥的高地。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够免得给水淹死。年轻的蚂蚁看到长辈这样做,实在很有道理,所以它们不知不觉也如法炮制,一遇气候要变动,它们便提前搬家。
读过经济学的人,谁都知道什么叫做“商业循环”(business cycle)。当商业繁盛的时期,凡百事业都欣欣向荣。人们表示积极乐观,银行也乐意多多放款。不幸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下,一切是漫无组织,毫无计划,有时某部门的工商业,因为投资过多,生产过剩,致供过于求,结果市场停滞,销路锐减,货物堆积如山。物主急急求售,便不择手段,把货物抛出。银行见形势不妙,于是实行紧缩,把有关的工厂和商行的放款抽回,工厂和商行因为存货没有销路,银行追款又急如星火,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在这双重势力夹攻下,周转便感不灵。结果,一部分工厂和商行只好关门大吉,有些负责人甚至自寻短见,一死了之。这样一来,市场混乱,百事萧条,不景气的程度达于极点。
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有些幸运儿靠山雄厚,手段高明,得逃过难关。他们吃了一次亏,学了一次乖,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们比较从前更为小心,凡事稳扎稳打,发展市场,减少开支,开源节流,收支达到平衡。因为平时收支平衡,甚至有点余蓄,得加强社会信用。到了机会来时,他们又可运用银行的资金,发展他们的企业。有时运用得法,不到一年半载工夫,利市十倍,一般商场又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
总之,聪明人和平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前者“见微知著”,凡事能够“前知”;普通人多是事后聪明,等到雨过天晴之后,这才恍然大悟刚才是遇着一场狂风暴雨。为补救这种缺陷,我劝大家多读历史。除一国的通史外,干各行业的人,须明了各行业的历史,这才能够洞悉过去,了解现在,把握将来。因为我们现在的穷通利达是基于过去所种的因,而现在的勤惰智愚将结成将来的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的关系,说来就是这么简单。
“山雨欲来风满楼”,这说明当前的一切迹象,可以告诉你今后的趋势。假如一个人不读历史,不观察当前的一切迹象,只知逆天背时,一意孤行,那么他的前途恐怕连最微小的蚂蚁也不如了。
1955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