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白行简[1]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李娃传

汧国[2]夫人李娃,长安之倡女也。节行瑰奇[3],有足称者,故监察御史白行简为传述。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4]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5]。知命之年[6],有一子,始弱冠[7]矣;隽朗有词藻[8],迥然不群[9],深为时辈推伏。其父爱而器之[10],曰:“此吾家千里驹[11]也。”应乡赋秀才举[12],将行,乃盛[13]其服玩车马之饰,计其京师薪储之费[14],谓之曰:“吾观尔之才,当一战而霸[15]。今备二载之用,且丰尔之给,将为其志[16]也。”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17]。自毗陵[18]发,月馀抵长安,居于布政里。尝游东市还,自平康[19]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20],绝代未有。生忽见之,不觉停骖[21]久之,徘徊不能去。乃诈坠鞭于地,候其从者,敕取之。累眄[22]于娃,娃回眸凝睇,情甚相慕。竟不敢措辞而去。生自尔意若有失,乃密征其友游长安之熟者,以讯之。友曰:“此狭邪女[23]李氏宅也。”曰:“娃可求乎?”对曰:“李氏颇赡[24]。前与之通者多贵戚豪族[25],所得甚广。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也。”生曰:“苟患其不谐,虽百万何惜?”他日,乃洁其衣服,盛宾从而往。扣其门,俄有侍儿启扃。生曰:“此谁之第耶?”侍儿不答,驰走大呼曰:“前时遗策郎[26]也!”娃大悦曰:“尔姑止之[27]。吾当整妆易服而出。”生闻之私喜。乃引至萧墙间,见一姥垂白上偻[28],即娃母也。生跪拜前致词曰:“闻兹地有隙院,愿税以居,信乎[29]?”姥曰:“惧其浅陋湫隘[30],不足以辱长者所处,安敢言直耶?”延生于迟宾之馆[31],馆宇甚丽。与生偶坐[32],因曰:“某有女娇小,技艺薄劣,欣见宾客,愿将见之。”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艳冶。生遽惊起,莫敢仰视。与之拜毕,叙寒燠[33],触类[34]妍媚,目所未睹。复坐,烹茶斟酒,器用甚洁。久之,日暮,鼓声四动。姥访其居远近。生绐之曰:“在延平门外[35]数里。”——冀其远而见留也。姥曰:“鼓已发矣。当速归,无犯禁。”生曰:“幸接欢笑,不知日之云夕。道里辽阔,城内又无亲戚。将若之何?”娃曰:“不见责僻陋,方将居之,宿何害焉?”生数目[36]姥。姥曰:“唯唯。”生乃召其家僮,持双缣,请以备一宵之馔。娃笑而止之曰:“宾主之仪,且不然也[37]。今夕之费,愿以贫窭之家,随其粗粝以进之。其馀以俟他辰[38]。”固辞,终不许。俄徙坐西堂,帏幙帘榻,焕然夺目;妆奁衾枕,亦皆侈丽。乃张烛进馔,品味甚盛。彻馔[39],姥起。生娃谈话方切,诙谐调笑,无所不至。生曰:“前偶过卿门,遇卿适在屏间。厥后心常勤念,虽寝与食,未尝或舍。”娃答曰:“我心亦如之。”生曰:“今之来,非直求居而已,愿偿平生之志。但未知命也若何?”言未终,姥至,询其故,具以告。姥笑曰:“男女之际,大欲存焉[40]。情苟相得,虽父母之命,不能制也。女子固陋,曷足以荐君子之枕席?”生遂下阶,拜而谢之曰:“愿以己为厮养[41]。”姥遂目之为郎,饮酣而散。及旦,尽徙其囊橐[42],因家于李之第。自是生屏迹戢身,不复与亲知相闻。日会倡优侪类,狎戏游宴。囊中尽空,乃鬻骏乘,及其家童。岁馀,资财仆马荡然。迩来姥意渐怠,娃情弥笃。他日,娃谓生曰:“与郎相知一年,尚无孕嗣。常闻竹林神者,报应如响[43],将致荐酹[44]求之,可乎?”生不知其计,大喜。乃质衣于肆,以备牢醴[45],与娃同谒祠宇而祷祝焉,信宿而返。策驴而后,至里北门,娃谓生曰:“此东转小曲中,某之姨宅也。将憩而觐之,可乎?”生如其言。前行不逾百步,果见一车门。窥其际[46],甚弘敞。其青衣自车后止之曰:“至矣。”生下,适有一人出访曰:“谁?”曰:“李娃也。”乃入告。俄有一妪至,年可四十馀,与生相迎,曰:“吾甥来否?”娃下车,妪逆访之[47]曰:“何久疏绝?”相视而笑。娃引生拜之。既见,遂偕入西戟门[48]偏院。中有山亭,竹树葱蒨[49],池榭幽绝。生谓娃曰:“此姨之私第耶?”笑而不答,以他语对。俄献茶果,甚珍奇。食顷[50],有一人控大宛[51],汗流驰至,曰:“姥遇暴疾颇甚,殆不识人。宜速归。”娃谓姨曰:“方寸[52]乱矣!某骑而前去,当今返乘,便与郎偕来。”生拟随之。其姨与侍儿偶语[53],以手挥之,令生止于户外,曰:“姥且殁矣。当与某议丧事以济其急,奈何遽相随而去?”乃止,共计其凶仪斋祭[54]之用。日晚,乘不至。姨言曰:“无复命,何也?郎骤往觇之,某当继至。”生遂往,至旧宅,门扃钥甚密,以泥缄之[55]。生大骇,诘其邻人。邻人曰:“李本税此而居,约已周[56]矣。第主自收。姥徙居,而且再宿矣。”征:“徙何处?”曰:“不详其所。”生将驰赴宣阳,以诘其姨,日已晚矣,计程[57]不能达。乃驰[58]其装服,质馔而食[59],赁榻而寝。生恚怒方甚,自昏达旦,目不交睫[60]。质明,乃策蹇[61]而去。既至,连扣其扉,食顷无人应。生大呼数四,有宦者徐出。生遽访之:“姨氏在乎?”曰:“无之。”生曰:“昨暮在此,何故匿之?”访其谁氏之第。曰:“此崔尚书宅。昨者有一人税此院,云迟中表之远至者。未暮去矣。”生惶惑发狂,罔知所措[62],因返访布政旧邸。邸主哀而进膳。生怨懑[63],绝食三日,遘疾甚笃,旬馀愈甚。邸主惧其不起,徙之于凶肆[64]之中。绵缀[65]移时,合肆之人共伤叹而互饲之。后稍愈,杖[66]而能起。由是凶肆日假之[67],令执帷,获其直以自给。累月,渐复壮。每听其哀歌,自叹不及逝者,辄呜咽流涕,不能自止。归则效之。生,聪敏者也。无何,曲尽其妙,虽长安无有伦比[68]。初,二肆之佣凶器者,互争胜负。其东肆车舆皆奇丽,殆不敌,唯哀挽[69]劣焉。其东肆长知生妙绝,乃醵[70]钱二万索顾[71]焉。其党耆旧[72],共较其所能者,阴教生新声,而相赞和。累旬,人莫知之。其二肆长相谓曰:“我欲各阅[73]所佣之器于天门街,以较优劣。不胜者罚直五万,以备酒馔之用,可乎?”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74],署以保证,然后阅之。士女大和会[75],聚至数万。于是里胥[76]告于贼曹[77],贼曹闻于京尹[78]。四方之士,尽赴趋焉,巷无居人。自旦阅之,及亭午,历举辇舆威仪之具,西肆皆不胜,师有惭色。乃置层榻[79]于南隅,有长髯者,拥铎[80]而进,翊卫[81]数人。于是奋髯扬眉,扼腕[82]顿颡[83]而登,乃歌《白马》之词[84];恃其夙胜[85],顾眄左右,旁若无人。齐声赞扬之;自以为独步一时,不可得而屈也。有顷,东肆长于北隅上设连榻,有乌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翣[86]而至,即生也。整衣服,俯仰甚徐,申喉发调,容若不胜[87]。乃歌《薤露》之章[88],举声清越,响振林木,曲度未终,闻者歔欷掩泣。西肆长为众所诮,益惭耻。密置所输之直于前,乃潜遁焉。四坐愕眙[89],莫之测也。先是,天子方下诏,俾外方之牧,岁一至阙下[90],谓之“入计”。时也,适遇生之父在京师,与同列者易服章[91]窃往观焉。有老竖[92]——即生乳母婿也——见生之举措辞气,将认之而未敢,乃泫然流涕。生父惊而诘之。因告曰:“歌者之貌,酷似[93]郎之亡子。”父曰:“吾子以多财为盗所害,奚至是耶?”言讫,亦泣。及归,竖间[94]驰往,访于同党曰:“向歌者谁?若斯之妙欤?”皆曰:“某氏之子。”征其名,且易之矣。竖凛然[95]大惊;徐往,迫而察之。生见竖色动,回翔[96]将匿于众中。竖遂持其袂曰:“岂非某乎?”相持而泣。遂载以归。至其室,父责曰:“志行若此,污辱吾门!何施面目,复相见也?”乃徒行出,至曲江[97]西杏园东,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生不胜其苦而毙。父弃之而去。其师命相狎昵者阴随之,归告同党,共加伤叹。令二人赍苇席瘗焉。至,则心下微温。举之,良久,气稍通。因共荷而归,以苇筒灌勺饮,经宿乃活。月馀,手足不能自举。其楚挞之处皆溃烂,秽甚。同辈患之,一夕,弃于道周[98]。行路[99]咸伤之,往往投其馀食,得以充肠。十旬,方杖策而起。被[100]布裘,裘有百结,褴褛如悬鹑[101]。持一破瓯,巡于闾里,以乞食为事。自秋徂冬,夜入于粪壤窟室,昼则周游廛肆。一旦大雪,生为冻馁所驱,冒雪而出,乞食之声甚苦。闻见者莫不凄恻。时雪方甚,人家外户多不发。至安邑东门,循里垣北转第七八,有一门独启左扉,即娃之第也。生不知之,遂连声疾呼:“饥冻之甚!”音响凄切,所不忍听。娃自阖中闻之,谓侍儿曰:“此必生也。我辨其音矣。”连步[102]而出。见生枯瘠疥厉[103],殆非人状。娃意感焉,乃谓曰:“岂非某郎也?”生愤懑绝倒[104],口不能言,颔颐[105]而已。娃前抱其颈,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失声长恸曰:“令子一朝及此,我之罪也!”绝而复苏。姥大骇,奔至,曰:“何也?”娃曰:“某郎。”姥遽曰:“当逐之。奈何令至此?”娃敛容却睇[106]曰:“不然。此良家子[107]也。当昔驱高车,持金装,至某之室,不逾期[108]而荡尽。且互设诡计,舍而逐之,殆非人。令其失志,不得齿于人伦[109]。父子之道,天性也。使其情绝,杀而弃之。又困踬[110]若此。天下之人尽知为某也。生亲戚满朝,一旦当权者熟察其本末,祸将及矣。况欺天负人,鬼神不祐,无自贻其殃也。某为姥子,迨今有二十岁矣。计其资,不啻[111]直千金。今姥年六十馀,愿计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赎身,当与此子别卜所诣[112]。所诣非遥,晨昏得以温凊[113],某愿足矣。”姥度[114]其志不可夺,因许之。给姥之馀,有百金。北隅四五家税一隙院。乃与生沐浴,易其衣服。为汤粥,通其肠;次以酥乳润其脏;旬馀,方荐水陆之馔[115]。头巾履袜,皆取珍异者衣之。未数月,肌肤稍腴;卒岁[116],平愈如初。异时[117],娃谓生曰:“体已康矣,志已壮矣。渊思寂虑[118],默想曩昔之艺业,可温习乎?”生思之,曰:“十得二三耳。”娃命车出游,生骑而从。至旗亭[119]南偏门鬻坟典之肆[120],令生拣而市[121]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因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122],俾夜作昼,孜孜矻矻[123]。娃常偶坐,宵分[124]乃寐。伺其疲倦,即谕之缀诗赋。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125]。生谓娃曰:“可策名试艺[126]矣。”娃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战。”更一年,曰:“可行矣。”于是遂一上登甲科[127],声振礼闱[128]。虽前辈见其文,罔不敛衽敬羡,愿女之而不可得[129]。娃曰:“未也。今秀士,苟获擢一科第,则自谓可以取中朝之显职,擅天下之美名。子行秽迹鄙,不侔[130]于他士。当砻淬利器[131],以求再捷,方可以连衡[132]多士,争霸群英。”生由是益自勤苦,声价弥甚。其年,遇大比[133],诏征四方之隽,生应直言极谏科[134],策名第一[135],授成都府[136]参军。三事以降[137],皆其友也。将之官,娃谓生曰:“今之复子本躯[138],某不相负也。愿以残年,归养老姥。君当结媛鼎族[139],以奉蒸尝[140]。中外婚媾,无自黩也[141]。勉思自爱。某从此去矣。”生泣曰:“子若弃我,当自刭[142]以就死!”娃固辞不从,生勤请弥恳。娃曰:“送子涉江,至于剑门[143],当令我回。”生许诺。月馀,至剑门。未及发而除书[144]至,生父由常州诏入,拜[145]成都尹,兼剑南[146]采访使。浃辰[147],父到。生因投刺[148],谒于邮亭[149]。父不敢认,见其祖父官讳[150],方大惊,命登阶,抚背恸哭移时,曰:“吾与尔父子如初。”因诘其由,具陈其本末。大奇之,诘娃安在。曰:“送某至此,当令复还。”父曰:“不可。”翌日,命驾与生先之成都,留娃于剑门,筑别馆以处之。明日,命媒氏通二姓之好,备六礼[151]以迎之,遂如秦晋之偶。娃既备礼,岁时伏腊[152],妇道甚修[153],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154]。向后数岁,生父母偕殁,持孝甚至。有灵芝[155]产于倚庐[156],一穗三秀[157]。本道上闻[158]。又有白燕数十,巢其层甍[159]。天子异之,宠锡加等。终制[160],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161]。娃封汧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姻媾皆甲门,内外隆盛,莫之与京[162]。嗟乎!倡荡之姬,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逾也。焉得不为之叹息哉!予伯祖尝牧晋州[163],转户部,为水陆运使[164],三任皆与生为代[165],故谙详其事。贞元中,予与陇西李公佐话妇人操烈之品格[166],因遂述汧国之事。公佐拊掌竦听[167],命予为传。乃握管濡翰[168],疏[169]而存之。时乙亥岁[170]秋八月,太原白行简云。

* * *

[1] 作者白行简,字知退,唐太原人,诗人白居易之弟。德宗末年进士,曾任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等官职。有集十二卷,现已失传。

这一篇出色的传奇,是作者采取当时民间传说《一枝花》,予以艺术加工而成的。整个故事结构完整,情节缠绵;主要人物的形象,写得非常生动;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摹,极为传神。元人石君宝的《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明人薛近兖的《绣襦记》传奇,均取材于此。

李娃在鸨母的压力下,和她串同欺骗遗弃了荥阳生,但一旦悔悟之后,就真诚地爱上了他,不惜牺牲一切和封建恶势力作斗争,以获取恋爱自由,并尽可能来调护、督促荥阳生,使他恢复健康、恢复名誉和地位,这是值得称许的。虽然李娃之报答荥阳生,仍是让他走中举做官这一条老路,然而这是历史的环境使然。

另一方面,李娃以一个妓女的身份,不但做了贵官的正妻,而且被封夫人,这在当时社会里是不可想象的,不能容许的。作者有意这样写,这是对门阀制度一个大胆的、有力的冲击,有其积极意义。

[2] 汧国:指唐时的汧阳郡,参看前《任氏传》篇“陇州”注。

[3] 节行瑰奇:节操行为珍异可贵。

[4] 荥阳:唐县名,今河南荥阳市。这里所指的常州刺史是荥阳人,所以称为“荥阳公”。

[5] 家徒甚殷:家里侍从的仆役很多。

[6] 知命之年:《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来就以“知命之年”为五十岁的代词。

[7] 弱冠(guàn):指男子到了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不再是儿童了。但这时身体还没有一般成年人那样强壮,所以称为“弱冠”。

[8] 隽朗有词藻:“隽”,同“俊”字。“隽朗”,清秀的样子。“有词藻”,有文才,文章作得好。

[9] 迥(jiong)然不群:出人头地,不比寻常。“迥然”,大不相同,分别很大的样子。

[10] 器之:器重他。

[11] 千里驹:日行千里的壮马。比喻少年英俊。

[12] 应乡赋秀才举:应州郡的保送,进京参加秀才考试。本篇说明是天宝年间事,这时秀才这一科早已废止,这里当泛指明经或进士的考试。参看前《柳氏传》篇“秀才”、“乡赋”注。

[13] 盛:多多供给。下文“盛宾从”,指多约朋友,多带仆役。

[14] 薪储之费:指柴米等生活费用。

[15] 一战而霸:一考就高中。用战争来比喻考试。“霸”,武力称雄的意思。后文《莺莺传》篇“文战不胜”,指没有考取。

[16] 为(wèi)其志:帮助你达到志愿。

[17] 指掌:指着手心的动作,形容极其容易。

[18] 毗陵:古郡名,唐时为常州晋陵郡。

[19] 平康:唐代长安里名,是当时妓女聚居的地方。

[20] 妖姿要妙:“妖姿”,妩媚的姿态。“要妙”,美好。

[21] 停骖(cān):停住了马。一车驾三匹马叫做“骖”,一车驾四匹马,在两旁的马也叫做“骖”;这里只是泛指马匹。

[22] 眄(miǎn):斜着眼睛看。

[23] 狭邪女:指妓女。“邪”,音义同“斜”字。参看前《任氏传》篇“狭斜”注。

[24] 赡:富有。

[25] 前与之通者多贵戚豪族:“之通”,原作“通之”。似“之通”义较顺,据虞本改。

[26] 遗策郎:丢了马鞭的少年。

[27] 止之:留住他。下文“娃笑而止之曰”,止之,拦阻的意思。

[28] 垂白上偻(lu):“垂白”,头发快要发白了。“上偻”,驼背。

[29] 信乎:确实吗。

[30] 湫隘(jiǎo ài):窄狭。

[31] 迟(zhì)宾之馆:招待客人的地方,指客厅。

[32] 偶坐:同坐。

[33] 叙寒燠(yù):寒暄、说应酬话。“燠”,暖热。

[34] 触类:犹如说一举一动、浑身上下。

[35] 在延平门外:唐时平康里在东城,延平门却是西城的城门,相去很远,所以荥阳生故意这样说。

[36] 目:眼睛看着。下文“目之为郎”,“目之”,把他当做的意思。都作动词用。

[37] “宾主之仪”二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荥阳生是客人,自己是主人,断没有第一次相见,就叫客人自己出钱备办酒宴的道理。“不然”,不应该这样的意思。

[38] 其馀以俟他辰:意思是荥阳生如果要花钱备办酒宴,可以等到以后再说。“他辰”,别的日子。

[39] 彻馔:把宴席彻下,指吃过了饭。“彻”,同“撤”字。

[40] “男女之际”二句:语出《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41] 厮养:奴仆。指做烧火、养马一类劳役的人。

[42] 尽徙其囊橐(tuó):“囊橐”,口袋。无底的为囊,有底的为橐;一说大的为囊,小的为橐。这里引申作财产解释。“尽徙其囊橐”,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全搬运来了。

[43] 报应如响:神给予的报应,有如声音所起的回响。形容迅速而灵验。

[44] 荐酹(lèi):用酒食来祭鬼神。“荐”,进献。“酹”,把酒浇在地下。

[45] 牢醴:三牲(猪牛羊)和酒。

[46] 窥其际:看它的里面。

[47] 逆访之:迎上来问她。

[48] 戟门:见前《南柯太守传》篇“棨户”注。

[49] 葱蒨: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50] 食顷:一顿饭的工夫。

[51] 大宛(yuān):汉时西域国名,以出产良马著名;这里就以“大宛”为马的代词。

[52] 方寸:方寸之地,指心。

[53] 偶语:两人对语。

[54] 凶仪斋祭:“凶仪”,丧事的仪节。“斋祭”,斋戒之后去祭祀。斋戒,指不喝酒,不吃荤,沐浴更衣一类的行为。古人迷信,以为这样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地去祭祀,精神就可以和鬼神相通了。

[55] 以泥缄之:用泥土封起来。

[56] 约已周:租约已经满期。

[57] 计程:计算路上走的时间。“程”,路程。

[58] 弛:本是松缓的意思,引申作解下、脱卸解释。

[59] 质馔而食:抵押一顿饭吃。

[60] 目不交睫:眼皮不合拢,就是不睡觉的意思。“睫”,眼皮上下的细毛。

[61] 策蹇(jiǎn):骑着驴子。“蹇”,跛的意思,这里做跛脚驴子、瘦弱驴子的代称。

[62] 罔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

[63] 怨懑(mèn):怨恨而又烦闷。

[64] 凶肆:专门代人办理丧事的店家,类如过去北方的杠房和现在的殡仪馆。下文“凶器”,指棺木和殡殓所用的一切东西。不吉为“凶”,故以指丧事。

[65] 绵缀:缠绵委顿的样子,指病得很重。

[66] 杖:拿着拐杖,作动词用。

[67] 日假之:每天要求他、利用他。

[68] 无有伦比:没有人比得上。

[69] 哀挽:挽歌、出丧时唱的哀歌。古时有以专唱挽歌为业的人,叫做“挽歌郎”。

[70] 醵(jù):大家凑钱。有时专指凑钱喝酒。

[71] 顾:同“雇”字。

[72] 耆旧:老手、老前辈。

[73] 阅:陈列、展览。

[74] 符契:文约、契约。

[75] 大和会:大聚会。

[76] 里胥:古时的乡职,犹如后来的保甲长、地保。

[77] 贼曹:本是汉代掌管京城内水火、盗贼、词讼一类事务的官员,地位颇高。唐代在长安、万年两县设有“捕贼官”,当借指此。

[78] 京尹:“京兆尹”的简称,京兆,唐府名,即雍州,辖都城长安及附近十二县,府治在今陕西长安,京兆尹即其地方长官。

[79] 层榻:高榻。

[80] 铎:大铃。

[81] 翊(yì)卫:保卫的人。

[82] 扼腕:左手抓住右手的腕部(手掌和臂下端连接的地方),是得意或失意时一种振奋的表示。这里指前者。

[83] 顿颡(sǎng):点点头,是登台时向观众打招呼的一种表示。

[84] 《白马》之词:《白马歌》。古时用白马为牺牲(祭祀时宰杀的牲畜),因以《白马歌》为祭奠时的乐曲。

[85] 恃其夙胜:倚仗着是向来擅长的。

[86] 秉翣(shà):“秉”,拿着。“翣”,用孔雀、野鸡之类的羽毛做成的大扇子,有如掌扇,是古代出殡时叫人拿着随在棺材两旁的一种仪物。

[87] 容若不胜:看上去不像会唱歌的样子。

[88] 《薤(xiè)露》之章:古时送丧的歌曲。“薤”,一种开紫花的百合科植物,气如葱,叶如韭,根如小蒜。“薤露”,比喻人生像薤上的露水一样,很容易消灭,是古人消极世界观的反映。

[89] 愕眙(chì):因惊讶而呆呆地看着。

[90] 岁一至阙下:每年到京城里来一次。“阙”,皇宫前面建筑的城楼。为二台于门外,上作楼观,上圆下方,因为中央阙然为道,故名“阙”。“阙下”,指皇帝住的地方,也就是京城。

[91] 易服章:换穿衣服,指脱去了官服换上便装。

[92] 老竖:老仆人。

[93] 酷似:非常像。

[94] 间(jiàn):乘间,找个机会。

[95] 凛然:本是形容寒冷的样子,引申作吃惊解释。

[96] 回翔:本指鸟飞打转转,这里是形容躲躲藏藏的样子。

[97] 曲江:就是曲江池,在长安东南,汉武帝时建,唐代加以扩充,在江边盖了很多楼台庙宇。附近盛开芙蓉花,叫做“芙蓉园”。这里和下文的“杏园”,都是著名的风景区,同为当时人游乐的地方。

[98] 道周:路旁。

[99] 行路:路人。

[100] 被:同“披”字。

[101] 褴褛如悬鹑:“褴褛”,衣服破破烂烂的样子。鹑鸟的尾巴是秃的,把鹑悬挂起来,看去好像破烂的衣服,因而“悬鹑”就成为破烂衣服的代词。

[102] 连步:一步接一步,形容走得匆忙急促的样子。

[103] 枯瘠疥厉(lài):身体干瘦而又生了疥疮。“厉”,同“癞”。

[104] 绝倒:昏倒。

[105] 颔颐:动动腮巴,就是点头的意思,表示默认、承诺。也简作“颔”。“颔”,本应作“”(qin),动的意思。“颐”,腮巴。

[106] 敛容却睇:正着脸色回看着。

[107] 良家子:古时轻视商人和劳动人民,把医、商、贾、百工,排除在良家之外;“良家”,指清白人家。“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儿女。

[108] 不逾期:没有过多久。

[109] 不得齿于人伦:不能算是人类,被人瞧不起的意思。

[110] 困踬(zhì):困苦、不顺遂。

[111] 不啻:不止、超过。

[112] 别卜所诣:另外找一个住处。

[113] 晨昏得以温凊(jìng):早晚可以问安服侍的意思。古礼,做子女的冬天要问父母是否温暖,夏天要问是否凉爽,就如说嘘寒问暖,“凊”,寒凉的意思。

[114] 度(duó):揣度、料想。

[115] 水陆之馔:犹如说山珍海味。

[116] 卒岁:过完了一年。

[117] 异时:过了一些时候、有这么一天。

[118] 渊思寂虑:深入而冷静的思考。

[119] 旗亭:唐代市场交易有一定的时间,每天正午敲鼓三百下,商店才许开门;傍晚敲钲(一种铜锣)三百下,商店必须关门。“旗亭”,就是击鼓钲为号的楼。一般也作为市上酒楼的通称。这里指前者,后文《王之涣》篇“共诣旗亭”的旗亭,是后一意义。

[120] 鬻坟典之肆:书店。“坟典”,指“三坟、五典”:伏羲、神农、黄帝的书叫做三坟,少昊(hào)、颛顼(zhuān xu)、高辛、唐、虞的书叫做五典。因而以“坟典”作为古书的代词。

[121] 市:买。

[122] 斥弃百虑以志学:把一切念头都抛掉,一心向学。

[123] 孜(zi)孜矻(ku)矻:勤劳不息的样子。

[124] 宵分:夜半。

[125] 该览:博览、读遍了。

[126] 策名试艺:报名应考。

[127] 登甲科:唐代考选制度,进士分甲乙两科,明经分甲乙丙丁四科,依试题的难易而为科别。“登甲科”,就是在试题最难的一科里考取了。当时规定,考取甲科的,任官品级可以叙得较高。

[128] 礼闱:礼部的别称。

[129] 愿女(nu)之:愿意把女儿许给他。以女与人为妻叫做“女”,是动词。“愿女之而不可得”:原作“愿友之而不可得”。荥阳生虽登甲科,究属新进,何至前辈愿友之而不可得?如作“女”,指前辈愿以女许之为妻,即招之为婿意,似较合理,据谈本改。

[130] 不侔:不同、不能相比。

[131] 砻(lóng)淬利器:用石器磨东西叫做“砻”;铸刀剑烧红了放在水里蘸一下叫做“淬”:“砻淬”,磨炼的意思。“砻淬利器”,引申作钻研学问解释。

[132] 连衡: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服从秦国,叫做“连衡”。这里是连合、联络的意思。

[133] 大比:周代乡大夫三年考试一次,选用贤能,称为“大比”,后来就把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也叫做“大比”。

[134] 直言极谏科:唐代制举(为选拔人才而特开的科目)的项目之一。

[135] 策名第一:考试对策(设题命逐条作答叫做“对策”),名列第一。

[136] 成都府:也称蜀郡,就是益州,约辖今四川成都、华阳等地区,州治在今成都市。

[137] 三事以降:三公以下的官员。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或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138] 复子本躯:让你恢复了本来面貌,就是说,依然以贵族子弟的身份读书做官。

[139] 结媛鼎族:和富贵人家的女儿结婚。“鼎族”,大家、贵族。

[140] 奉蒸尝:主持祭祀的意思。主持祭祀为古时家庭主妇的重要职务。“蒸”,冬天祭礼名。“尝”,秋天祭礼名。

[141] 无自黩(dú)也:不要毁坏、糟蹋了自己。

[142] 自刭(jing):自刎,自己以刀割颈而死。

[143] 剑门:唐县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

[144] 除书:授予新官职的诏书。

[145] 拜:授官。

[146] 剑南:唐道名,包括今四川中部和云南金沙江以南、洱海以东、楚雄以北、武定以西,和甘肃文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今成都市。

[147] 浃辰:“浃”,一周。从子到亥十二辰是一周,叫做“浃辰”,就是十二天。

[148] 刺:古人把姓名写在竹简或木片上,为访谒时通姓名之用,后来写在柬帖上,就是名片。

[149] 邮亭:迎送过路官员的驿站。

[150] 见其祖父官讳:古时属员初次谒见长官,要备具帖子,上面写明自己履历和祖宗三代的姓名;这里荥阳生是以属员——成都府参军的资格去谒见他父亲成都尹的,应用这种名帖,所以说“见其祖父官讳”。“官讳”,官职和名字。称死者之名为“讳”,对尊长不敢直接称名,也作“讳某某”。

[151] 六礼:古时婚礼的六项手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52] 岁时伏腊:“伏”和“腊”是古时夏冬二祭的名称。“岁时伏腊”,犹如说逢年过节。

[153] 妇道甚修:“妇道”,指封建社会里儿媳、妻子侍奉公婆和丈夫的规矩礼节。“甚修”,做得很好、很尽心。

[154] 眷:爱重、宠爱。

[155] 灵芝:“芝”,生在枯木上的菌类植物,据说有青、赤、黄、白、黑、紫等六色。其中赤色的一种,古人认为是仙草,服了可以成仙,故称为“灵芝”,也叫“不死药”。

[156] 倚庐:守孝的草庐。这种草庐,规定盖在东墙下面,向北开门,以草为屏障,不加泥涂,而且没有门上的横梁和柱子。因为居丧悲痛,所以居处要简陋而不能求舒适。

[157] 一穗(suì)三秀:植物在茎端结成的花实为“穗”,开花叫做“秀”。一般的一穗一花,一穗三秀是较少见的,所以古时认为是祥瑞。

[158] 本道上闻:“本道”,指剑南道采访使。“上闻”,奏知皇帝。

[159] 层甍(méng):房屋的大梁。

[160] 终制:古人遭遇父母丧事,要三年不问外事,叫做“守制”。“终制”,守制期满了。

[161] 至数郡:做到管辖好几郡的大官。

[162] 莫之与京:没有谁比得了。“京”,大的意思。

[163] 牧晋州:做晋州刺史。“晋州”,也称平阳郡,约辖今山西临汾、安泽、浮山、洪洞、霍县等地区,州治在今临汾市。

[164] 水陆运使:唐时户部下面管理水陆运输的官员,有江淮水陆运使、河南水陆运使等名目。

[165] 为代:做前后任。

[166] 予与陇西李公佐话妇人操烈之品格:原无“李”字。按文中称他人,籍贯姓名似应并列,据虞本增。

[167] 拊掌竦(song)听:“拊掌”,同“抚掌”。“竦听”,敬听。

[168] 握管濡翰:提笔蘸墨。“管”,指笔。“翰”,笔毛。

[169] 疏:详细描写。

[170] 乙亥岁: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