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 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快捷键→)

尚别第二十五

《春秋》贵男女之别。

故宋伯姬守礼则贤之。

襄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公羊传》曰:“外夫人卒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宋灾,伯姬卒焉。其称谥,何?贤也。何贤尔?宋灾,伯姬存焉。有司复曰:‘火至矣,请出。’伯姬曰:‘不可!吾闻之也,妇人夜出,不见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穀梁传》曰:“取卒之日加之灾上者,见以灾卒也。其见以灾卒奈何?伯姬之舍失火,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左右曰:‘夫人少辟火乎!’伯姬曰:‘妇人之义,保母不在,宵不下堂。’遂逮乎火而死。妇人以贞为行者也,伯姬之妇道尽矣。详其事,贤伯姬也。”《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宋伯姬曰:妇人夜出,傅、母不在不下堂。观乎宋伯姬,知贞妇之信。”《淮南子·泰族训》曰:“宋伯姬坐烧而死,《春秋》大之,取其不逾礼而行也。”《新序·杂事一》篇曰:“禹之兴也以涂山,桀之亡也以末喜,汤之兴也以有莘,纣之亡也以妲己,文武之兴也以任姒,幽王之亡也以褒姒;是以《诗》正《关雎》而《春秋》褒伯姬也。”荀爽《女诫》曰:“圣人制礼,以隔阴阳。非礼不动,非义不行。是故宋伯姬遭火不下堂,知必为灾。傅、母不来,遂成于灰。《春秋》书之,以为高也。”树达按:宋襄公守礼而败于泓,宋伯姬守礼而死于火,《春秋》褒而贤之者,此圣人睹衰世之灭礼,存救世之苦心也。

纳币不书,录伯姬则书。

成八年:“夏,宋公使公孙寿来纳币。”《公羊传》曰:“纳币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何《注》云:“伯姬守节,逮火而死,贤,故详录其礼,所以殊于众女。”

致女不书,录伯姬则书。

成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公羊传》曰:“未有言致女者,此其言致女,何?录伯姬也。”何《注》云:“书者,与上纳币同义。”《穀梁传》曰:“详其事,贤伯姬也。”

媵不书,录伯姬则书。

成八年:“卫人来媵。”《公羊传》曰:“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穀梁传》曰:“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成九年:“晋人来媵。”《公羊传》曰:“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穀梁传》曰:“媵,浅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尽其事也。”成十年:“齐人来媵。”《公羊传》曰:“媵不书,此何以书?录伯姬也。”

外夫人卒不书葬,贤伯姬则书之。

襄三十年:“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公羊传》曰:“外夫人卒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宋灾,伯姬卒焉。其称谥,何?贤也。”《穀梁传》曰:“外夫人不书葬,此其言葬,何也?吾女也,卒灾,故隐而葬之也。”

会不言所为,录伯姬则言之。

襄三十年:“晋人、齐人、宋人、郑人、卫人、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公羊传》曰:“宋灾故者何?诸侯会于澶渊,凡为宋灾故也。会未有言其所为者,此言所为,何?录伯姬也。诸侯相聚而更宋之所丧,曰:死者不可复生,尔财复矣。”

尚别则远嫌,故夫人惟奔父母之丧以得礼书。

文九年:“夫人姜氏如齐。”《公羊》无传。何《注》云:“奔父母之丧也。”“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何《注》云:“出独致者,得礼。”《礼记·杂记下》篇曰:“妇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夫人其归也,以诸侯之吊礼,其待之也,若待诸侯然。”惠士奇曰:“夫人奔丧,《春秋》书如书至,皆从诸侯之礼。”

自余外如则讥。〔注一〕

庄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十九年:“夫人姜氏如莒。”《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二十年:“春,王正月,夫人姜氏如莒。”《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出会则讥。

庄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妇人不言会,言会,非正也。”《左氏传》曰:“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穀梁传》曰:“妇人不会,会,非正也。”“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穀梁传》曰:“妇人不会,会,非正也。”

出飨则讥。

庄四年:“春王正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穀梁传》曰:“飨甚矣。飨齐侯,所以病齐侯也。”《左氏》无传。杜《注》:“两君相见之礼,非夫人所用。直书以见其失。”

杞伯姬来朝其子则讥。

僖五年:“杞伯姬来朝其子。”《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正也。”

来求妇则讥。

僖三十一年:“冬,杞伯姬来求妇。”《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杞伯姬来求妇,非正也。”

荡伯姬来逆妇则讥。

僖二十五年:“宋荡伯姬来逆妇。”《穀梁传》曰:“妇人既嫁不逾竟,宋荡伯姬来逆妇,非正也。”

季姬遇鄫子则讥。

僖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公羊传》曰:“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内辞也。非使来朝,使来请己也。”《穀梁传》曰:“遇者,同谋也。来朝者,来请己也。朝不言使,非正也,以病缯子也。”十五年:“季姬归于鄫。”《白虎通·嫁娶》篇曰:“聘嫡未往而死,媵当往,何?人君不再娶之义也。天命不可保,故一娶九女。以《春秋》伯姬卒时,姊季姬更嫁鄫,《春秋》讥之。”

尚别则贱淫,故陈佗外淫则绝之。

桓六年:“蔡人杀陈佗。”《公羊传》曰:“陈佗者何?陈君也。陈君则曷为谓之陈佗?绝也。曷为绝之?贱也。其贱奈何?外淫也。恶乎淫?淫于蔡,蔡人杀之。”《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陈侯佗淫乎蔡,蔡人杀之。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左右,备一师,以备不虞。今陈侯恣以身出入民闾,至死闾里之庸,甚非人君之行也。观乎陈佗,知嫉淫之过。”《史记·陈敬仲世家》曰:“厉公既立,娶蔡女。蔡女淫于蔡人,数归,厉公亦数如蔡。桓公之少子林怨厉公杀其父与兄,乃令蔡人诱厉公而杀之。林自立,是为庄公。厉公之杀,以淫出国。故《春秋》曰:‘蔡人杀陈佗。’罪之也。”

鲁庄外淫则危之。

庄二十三年:“春,公至自齐。”《公羊传》曰:“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此之桓国,何以致?危之也。何危尔?公一陈佗也。”何《注》云:“公如齐淫,与陈佗相似如一也。”“夏,公如齐观社。”《公羊传》曰:“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观社,非礼也。”何《注》云:“讳淫言观社者,与亲纳同义。”《穀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女也。”《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故言观鱼犹言观社也,皆讳大恶之辞也。”

单伯、子叔姬道淫则罪之。

文十四年:“冬,单伯如齐。齐人执单伯。齐人执子叔姬。”《公羊传》曰:“单伯之罪何?道淫也。恶乎淫?淫乎子叔姬。然则曷为不言齐人执单伯及子叔姬?内辞也。使若异罪然。”何《注》云:“深讳,使若各自以他事见执者。”《穀梁传》曰:“私罪也。单伯淫于齐,齐人执之。齐人执子叔姬,叔姬同罪也。”文十五年:“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公羊传》曰:“其言来,何?闵之也。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穀梁传》曰:“其言来归,向也?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欲其免也。”

秦以无男女之别而为狄。

僖二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穀梁传》曰:“不言战而言败,何也?狄秦也。其狄之,何也?秦越千里之险入虚国,进不能守,退败其师徒。乱人子女之教,无男女之别。秦之为狄,自殽之战始也。”

吴以无男女之别而反夷。

定四年:“十一月庚辰,吴入楚。”《公羊传》曰:“何以不称子?反夷狄也。其反夷狄奈何?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盖妻楚王之母也。”《穀梁传》曰“:何以谓之吴也?狄之也。何为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盖有欲妻楚王之母者。不正乘败人之绩而深为利,居人之国,故反其狄道也。”

若鲁文姜淫于齐襄而桓公弑。

庄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公羊传》曰:“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搚干而杀之。”桓十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左氏传》曰:‘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请以彭生除之。’齐人杀彭生。”

哀姜淫于二弟而鲁国危。

庄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公羊传》曰:“原仲者何?陈大夫也。大夫不书葬,此何以书?通乎季子之私行也。何通乎季子之私行?辟内难也。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内难者何?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皆庄公之母弟也。公子庆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胁公。季子起而治之,则不得与于国政;坐而视之,则亲亲因不忍见也。故于是复请至于陈而葬原仲也。’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公羊传》曰:“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君存称世子,君薨称子某,既葬称子,踰年称公。”闵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曰:“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孰继?继子般也。孰弑子般?庆父也。”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公羊传》曰:“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庆父也。”“冬,齐高子来盟。”《公羊传》曰:“庄公死,子般弑,闵公弑,比三君弑,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与师,徒以言而已矣。”《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鲁庄公好宫室,一年三起台,夫人内淫尔弟,弟兄子父相杀,国绝莫继,为齐所存,夫人淫之过也。妃匹贵妾,可不慎邪!”

陈灵公淫于夏姬而身弑国危。

宣九年:“陈杀其大夫泄冶。”《穀梁传》曰:“称国以杀其大夫,杀无罪也。泄冶之无罪如何?陈灵公通于夏徵舒之家,公孙宁、仪行父亦通于其家。或衣其衣,或衷其襦,以相戏于朝。泄治闻之,入谏曰:‘使国人闻之则犹可,使仁人闻之则不可。’君愧于泄治,不能用其言而杀之。”十年:“五月癸巳,陈夏徵舒弑其君平国。”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陈。”

亦《春秋》之大戒也。

正继嗣第二十六

《春秋》正与子,不正与弟。

故宋宣传缪公则讥。

隐三年:“十有二月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曰:“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注二〕不及时而日,渴葬也。〔注三〕不及时而不日,慢葬也。过时而日,隐之也。过时而不日,谓之不能葬也。当时而不日,正也。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此当时,何危尔?宣公谓缪公曰:‘以吾爱与夷,则不若爱女。以为社稷宗庙主,则与夷不若女。盍终为君矣!’宣公死,缪公立。缪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曰:‘尔为吾子,生毋相见,死毋相哭。’与夷复曰:‘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今君逐君之二子而将致国乎与夷,此非先君之意也。且使子而可逐,则先君其逐臣矣。’缪公曰:‘先君之不尔逐,可知矣。吾立乎此,摄也。’〔注四〕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弑与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史记·宋世家》赞曰:“《春秋》讥宋之乱,自宣公废太子而立弟,国以不宁者十世。”又梁孝王世家:“褚先生曰: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于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适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于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后,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后汉书》注引《东观汉记》:“和帝诏曰:礼重适庶之序,《春秋》之义大居正。太子,国之储嗣,可不重与!”

卫人立晋则讥。

隐四年:“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公羊传》曰:“晋者何?公子晋也。立者,不宜立也。其称人,何?众立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碏立之。石碏立之,则其称人,何?众之所欲立也。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穀梁传》曰:“卫人者,众辞也。立者,不宜立者也。晋之名,恶也。其称人以立之,何也?得众也。得众则是贤也。贤则其曰不宜立,何也?《春秋》之义,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范《注》云:“正谓嫡长也。”《史记·卫世家》曰:“州吁收聚卫亡人以袭弑桓公,州吁自立为卫君。卫人皆不爱。石碏与陈侯共谋,弑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春秋》之法,君立不宜立不书,大夫立则书。书之者,弗予大夫之得立不宜立者也。”

无子而立弟,则先长而后幼。

故齐襄公无子,子纠宜为君。

庄九年:“九月,齐人取子纠,弑之。”《公羊传》曰:“其称子纠,何?贵也。其贵奈何?宜为君者也。”《白虎通·封公侯》篇曰:“君见弑,其子得立,何?所以尊君防篡弑也。《春秋经》曰:齐无知弑其君。贵妾子公子纠当立也。”(按:此以子纠为襄公之子,与《管子》《庄子》《荀子》《史记》以纠为襄公弟者不合,非也。)

桓公目为篡。

庄九年:“夏,公伐齐,纳纠。齐小白入于齐。”《公羊传》曰:“其言入,何?篡辞也。”《穀梁传》曰:“大夫出奔,反,以好曰归,以恶曰入。齐公孙无知弑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不能存,出亡。齐人杀无知而迎公子纠于鲁。公子小白不让公子纠,先入,又弑之于鲁。故曰‘齐小白入于齐’,恶之也。”孔氏广森《公羊通义》云:“《史记·齐世家》曰:襄公杀诛数不当,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次弟小白奔莒。《庄子》曰:小白杀兄入嫂。《荀子》曰:齐桓,五霸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管子大匡曰:齐僖公生公子诸儿即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检寻诸文,并是纠长。乃或专据薄昭诡词,以为桓兄纠弟,谬矣。”

而蔡季以贵见称。

桓十七年:“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穀梁传》曰:“蔡季,蔡之贵者也。自陈,陈有奉焉尔。”《公羊》无传。何《注》云:“称字者,蔡侯封人无子,季次当立,封人欲立献舞而疾害季,季辟之陈。封人死,归反奔丧,思慕三年,卒无怨心,故贤而字之。”树达按:《左传》谓季与献舞为一人,何说与彼异。

均之子也,先立贵。

故鲁隐公不宜立。

隐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曰:“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白虎通·封公侯》篇曰:“曾子问曰:立适以长不以贤,何?以为贤不肖不可知也。《尚书》曰:惟帝其难之。立子以贵不以长,妨爱憎也。《春秋传》曰: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史记·鲁世家》曰:“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适夫人无子,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鲁宣公为篡嫡。

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公羊传》曰:“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何以不日?隐之尔。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日?不忍言也。”《穀梁传》曰:“不日,故也。〔注五〕”《春秋繁露·楚庄王》篇曰:“子赤杀,弗忍言日,痛其祸也。”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羊传》曰:“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其意也。”《穀梁传》曰:“继故而言即位,与闻乎故也。”成十五年:“三月乙巳,仲婴齐卒。”《公羊传》曰:“叔仲惠伯,传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谓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与子虑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与谋,退而杀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史记·鲁世家》曰:“文公十八年二月,文公卒。文公有二妃:长妃齐女哀姜,生子恶及视;(恶,《公羊传》作亦,此与《左传》同。)次妃敬嬴,嬖爱,生子俀。俀私事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襄仲请齐惠公,惠公新立,欲亲鲁,许之。冬十月,襄仲杀子恶及视而立俀,是为宣公。哀姜归齐,哭而过市,曰:‘天乎!襄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

而郑厉公出奔,以夺正称名。

桓十五年:“五月,郑伯突出奔蔡。”《公羊传》曰:“突何以名?夺正也。”《穀梁传》曰:“讥夺正也。”

昭公复归,以复正称世子。

桓十五年:“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公羊传》曰:“其称世子,何?复正也。”《穀梁传》曰:“反正也。”《史记·郑世家》曰:“所谓三公子者,太子忽,其弟突,次弟子亹也。祭仲甚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是为昭公。庄公又聚宋雍氏女,生厉公突。”

均之庶子也,先立长。

故邾娄貜且正而接菑为不正。

文十四年:“晋人纳接菑于邾娄,弗克纳。”《公羊传》曰:“纳者何?入辞也。其言弗克纳,何?大其弗克纳也。何大乎其弗克纳?晋郤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接菑于邾娄,力沛若有余而纳之。邾娄人言曰:‘接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子以其指,则接菑也四,貜且也六。子以大国压之,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贵则皆贵矣,虽然,貜且也长。’郤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引师而去之。郤君子大其弗克纳也。”徐《疏》云:“地四,地六,皆非天数,喻皆庶子矣。”《穀梁传》曰:“未伐而曰弗克,何也?弗克其义也。接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貜且正也,接菑不正也。”

名分定则觊觎绝,此圣人之用心也。

至如兄有疾而立弟。

昭二十年:“秋,盗杀卫侯之兄辄。”《公羊传》曰:“母兄称兄,兄何以不立?有疾也。何疾尔?恶疾也。”《穀梁传》曰:“盗,贱也。其曰兄,母兄也。目卫侯,卫侯累也。然则何为不为君也?曰:有天疾者不得入宗庙。辄者何也?曰:尔足不能相过,齐谓之綦,楚谓之踙,卫谓之辄。”《白虎通·封公侯》篇曰:“世子有恶疾废者,以其不可承先祖也。故《春秋传》曰:兄何以不立?有疾也。何疾尔?恶疾也。”

子有罪而立孙。

哀三年:“春,齐国夏、卫石曼姑率师围戚。”《公羊传》曰:“齐国夏曷为与卫石曼姑率师围戚?伯讨也。此其为伯讨奈何?曼姑受命乎灵公而立辄,以曼姑之义为固可以距之也。辄者,曷为者也?蒯聩之子也。然则曷为不立蒯聩而立辄?蒯聩为无道,灵公逐蒯聩而立辄。然则辄之义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以父命辞王父命。以王父命辞父命,是父之行乎子也。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是上之行乎下也。”

皆事之变者也。

晋献公杀正而立不正,酿三世之祸。

僖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九年:“冬,晋里克弑其君之子奚齐。”十年:“晋里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公羊传》曰:“奚齐卓子者,骊姬之子也,荀息傅焉。骊姬者,国色也献公爱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杀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献公死,奚齐立。里克谓荀息曰:‘君杀正而立不正,废长而立幼,如之何?愿与子虑之。’荀息曰:‘君尝讯臣矣,臣封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则可谓信矣。’里克知其不可与谋,退杀奚齐。荀息立卓子,里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鲁公子牙一生一及之议,成般闵之弑。

庄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公羊传》曰:“庄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季子曰:‘般也存,君何忧焉’公曰:‘庸得若是乎!牙谓我曰:鲁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庆父也存。’季子曰:‘夫何敢!是将为乱乎!夫何敢!’冬十月乙未,子般卒。”闵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曰:“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不言即位。孰继?继子般也。孰弑子般?庆父也。”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公羊传》曰:“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庆父也。”《穀梁传》曰:“不地,故也。”

吴之弟兄迭为君,酿阖庐之祸。

襄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曰:“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庶长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

皆《春秋》所大戒也。

至乎鄫子取后乎莒,《春秋》恶之,书曰莒人灭鄫。

襄五年:“叔孙豹、鄫世子巫如晋。”《公羊传》曰:“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为叔孙豹率而与之俱也。叔孙豹则曷为率而与之俱?盖舅出也。〔注六〕莒将灭之,故相与往殆乎晋也。〔注七〕莒将灭之?则曷为相与往殆乎晋?取后乎莒也。其取后乎莒奈何?鄫女有为莒夫人者,(鄫莒二字本互误,兹从王引之说校正。)盖欲立其出也。”六年:“莒人灭缯。”《穀梁传》曰:“非灭也。家有既亡,国有既灭。灭而不自知,由别之而不别也。莒人灭缯,非灭也。非立异姓以莅祭祀,〔注八〕灭亡之道也。”《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夫权虽反经,亦必在可以然之域,故诸侯父子兄弟不宜立而立者,《春秋》视其国与宜立之君无以异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至乎鄫取乎莒,以之为司君,俞樾云:司君与嗣君同。目曰莒人灭鄫,此在不可以然之域也。”

盖宗法之世,于族类之辨特严矣。

讳辞第二十七

《春秋》有讳辞。

有为尊者讳者。

闵元年:“冬,齐仲孙来。”《公羊传》曰:“《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晋文致天子,讳致言狩。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公朝于王所。”《公羊传》曰:“曷为不言公如京师?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则曷为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穀梁传》曰:“讳会天王也。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天五狩于河阳。”《公羊传》曰:“狩不书,此何以书?不与再致天子也。”《穀梁传》曰:‘全天王之行也,为若将狩而遇诸侯之朝也,为天王讳也。”《左氏传》曰:“是会也,晋侯朝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故诡晋文得志之实以狩,讳避致王也。”又《王道》篇曰:“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史记·孔子世家》曰:“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又《周本纪》曰:“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朝。书讳曰‘天王狩于河阳’。”又《晋世家》曰:“冬,晋侯会诸侯于温,欲率之朝周。乃使人言周襄王狩于河阳。壬申,遂率诸侯朝王于践土。孔子读《史记》至文公,曰:‘诸侯无召王’‘王狩河阳’者,《春秋》讳之也。”

晋败王师,齐如自败。

成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公羊传》曰:“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曰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穀梁传》曰:“不言战,莫之敢敌也。为尊者讳敌不讳败,为亲者讳败不讳敌。尊尊亲亲之义也。然则孰败之?晋也。”《盐铁论·世务》篇曰:“《春秋》王者无敌。言其仁厚,其德美,天下宾服,莫敢受交也。”《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曰:“《春秋》曰:‘王师败绩于贸戎。’不言败之者,以自败为文,尊尊之意也。”

赵穿侵柳,晋人围郊,不系乎周,皆其事也。

宣元年:“冬,晋赵穿帅师侵柳。”《公羊传》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何《注》云:“绝正其义,使若两国自相伐。”昭二十三年:“晋人围郊。”《公羊传》曰:“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乎周?不与伐天子也。”

有为贤者讳者。

齐襄能复仇,故取纪郱、鄑、郚,讳取言迁。

庄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公羊传》曰:“迁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也?为襄公讳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大之也。何大尔?自是始灭也。”何《注》云:“襄公将复仇于纪,故先孤弱取其邑,本不为利举,故为讳。”

灭纪,讳灭言大去。

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公羊传》曰:“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仇也。何仇尔?达祖也。哀公享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仇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独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独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

齐桓尊王攘夷,存亡继绝,故取鄣讳取言降。

庄三十年:“秋七月,齐人降鄣。”《公羊传》曰:“鄣者何?纪之遗邑也。降之者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桓公讳也。”何《注》云:“时霸功足以除恶,故为讳。”

灭项讳不言齐。

僖十七年:“夏,灭项。”《公羊传》曰:“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桓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此灭人之国,何贤尔?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穀梁传》曰:“孰灭之?桓公也。何以不书桓公也?为贤者讳也。项,国也,不可灭而灭之乎?桓公知项之可灭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灭也。既灭人之国矣,何贤乎?君子恶恶疾其始,善善乐其终。桓公尝有存亡继绝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汉书·陈汤传》:“刘向上疏讼汤曰:昔齐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后有灭项之罪,君子以功覆过而为之讳行事。”又《田延年传》曰:“丞相议秦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御史大夫田广明谓太仆杜延年:‘《春秋》之义,以功覆过。当废昌邑王时,非田子宾之言大事不成。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乞之何哉?愿以愚言白大将军。’”《后汉书·马援传》:“朱勃上书曰: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圣王之祀,臣有五义。若援,所谓以死勤事者也。愿下公卿平援功罪,宜绝宜续,以厌海内之望。”

狄灭邢不书。

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公羊传》曰:“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者何?邢已亡矣。孰亡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君则其称师,何?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灭卫不书。

僖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公羊传》曰:“孰城?城卫也。曷为不言城卫?灭也。孰灭之?盖狄灭之。曷为不言狄灭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春秋繁露·观德》篇曰:“邢、卫,鲁之同姓也,狄人灭之。《春秋》为讳,避齐桓也。”

徐、莒灭杞不书。

僖十四年:“诸侯城缘陵。”《公羊传》曰:“孰城?城杞也。曷为城杞?灭也。孰灭之?盖徐、莒胁之。曷为不言徐、莒胁之?为桓公讳也。曷为为桓公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也。然则孰城之?桓公城之。曷为不言桓公城之?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文曷为不与?诸侯之义不得专封也。诸侯之义不得专封,则其曰实与之,何?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诸侯有相灭亡者,力能救之,则救之可也。”

宋襄能忧中国尊周室,故宋桓公不书葬。

僖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公羊传》曰:“何以不书葬?为襄公讳也。”何《注》云:“襄公背殡出会宰周公,有不子之恶;后有征齐忧中国尊周室之心,功足以除恶,故讳不书葬,使若非背殡也。”

楚人献捷不言宋。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来献捷。”《公羊传》曰:“恶乎捷?捷乎宋。曷为不言捷乎宋?为襄公讳也。何《注》云:“襄公本会楚,欲行霸忧中国也。不用目夷之言,而见诈执伐宋,几亡其国,故为讳没国文,所以申善志。”孔氏广森《通义》云:“高襄公,故不与楚捷乎宋也。”

晋文能尊周室,故晋诸君不书出入。

僖十年:“晋杀其大夫里克。”《公羊传》曰:“然则曷为不言惠公之入?晋之不言出入者,踊为文公讳也。齐小白入于齐,则曷为不为桓公讳?桓公之享国也长,美见乎天下,故不为之讳本恶也。文公之享国也短,美未见乎天下,故为之讳本恶也。”何《注》云:“踊,豫也,齐人语。”树达按:入者篡辞。如惠公书入,则文公与惠公情事相同,亦当书入。《春秋》贤文公,以其功足除恶,故不书其入。因文公不书入,并不书惠公之入。惠公之入先于文公,故云豫为文公讳。何《注》谓文公功足并掩前人之恶,又谓踊犹关西言浑,皆非也。

致天子讳言狩。

僖二十八年:“五月癸丑,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践土。公朝于王所。”《公羊传》曰:“曷为不言公如京师?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则曷为不言天子在是?不与致天子也。”何《注》云:“时晋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诸侯不可卒致,愿王居践土。”下谓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虽非正,起时可与,故书朝,因正其义。”《穀梁传》曰:“讳会天王也。朝不言所,言所者,非其所也。”“冬,公会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陈子、莒子、邾娄子、秦人于温。天王狩于河阳。”《公羊传》曰:“狩不书,此何以书?不与再致天子也。”《穀梁传》曰:“全天王之行也。为若将狩而遇诸侯之朝也。”“壬申,公朝于王所。”《穀梁传》曰:“朝于庙,礼也;于外,非礼也。独公朝与?诸侯尽朝也。其日,以其再致天子,故谨而日之。言曰公朝,逆辞也,而尊天子。日系于月,月系于时。壬申,公朝于王所,其不月,失其所系也。以为晋文公之行事为已傎矣。”《春秋繁露·王道》篇曰:“晋文再致天子,讳致言狩。”又云:“晋文再致天子,皆正不诛。善其牧诸侯,奉献天子而服周室。《春秋》予之为伯,诛意不诛辞之谓也。”按:此事本篇再见,一为天王讳,一为晋文公讳也。

此为贤君讳者也。

曹羁正谏,故曹讳不言灭,不书与戎战。

庄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公羊传》曰:“曹羁者何?曹大夫也。曹无大夫,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曹羁?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二十六年:“曹杀其大夫。”《公羊传》曰:“何以不名?众也。曷为众杀之?不死于曹君者也。君死乎位曰灭,曷为不言其灭?为曹羁讳也。此盖战也,何以不言战?为曹羁讳也。”何《注》云:“所谏者战也,故为去战灭之文,所以致其意也。”

鲁季子亲亲,故公子牙讳不书刺。

庄三十二年:“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公羊传》曰:“何以不称弟?杀也。杀则可以不言刺?为季子讳杀也。曷为为季子讳杀?季子之遏恶也,不以为国狱。缘季子之心而为之讳。”陈氏立《义疏》云:“推季子亲亲之心,不忍显扬其兄之罪,故为之讳刺言卒,若不以罪见杀然。”

公子庆父讳不言奔。

庄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公羊》无传。何《注》云:“如齐者,奔也。不言奔者,起季子不探其情不暴其罪。”《穀梁传》曰:“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宋公子目夷能存国免君,故讳楚不言围。

僖二十一年:“楚人使宜申来献捷。”《公羊传》曰:“此楚子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为执宋公贬。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疆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终以乘车之会往。楚人果伏兵车,执宋公以伐宋。宋公谓公子目夷曰:‘子归守国矣。国,子之国也,吾不从子之言以至乎此。’公子目夷复曰:‘君虽不言国,国固臣之国也。’于是归,设守械而守国。楚人谓宋人曰:‘子不与我国,吾将杀子君矣。’宋人应之曰:‘吾赖社稷之神灵,吾国已有君矣。’楚人知虽杀宋公犹不得宋国,于是释宋公。宋公释乎执,走之卫。公子目夷复曰:‘国为君守之,君曷为不入?’然后逆襄公归。此围辞也,曷为不言其围?为公子目夷讳也。”何《注》云:“目夷遭难,设权救君,有解围存国免主之功,故为讳国,起其事,所以彰目夷之贤也。”

卫叔武能让国,故为不书见杀。

僖二十八年:“晋人执卫侯,归之于京师。”《公羊传》曰:“卫侯之罪何?杀叔武也。何以不书?为叔武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叔武?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文公逐卫侯而立叔武。叔武辞立而他人立,则恐卫侯之不得反也,故于是己立。然后为践土之会,治反卫侯。卫侯得反,曰:‘叔武篡我。’元咺争之曰:‘叔武无罪。’终杀叔武。元咺走而出。”何《注》云:“叔武让国见杀,而为叔武讳杀者,明叔武治反卫侯,欲兄飨国,故为去杀己之罪,所以起其功而重卫侯之无道。’陈氏立《义疏》云:“《春秋》之法,许人臣者必使臣,叔武让国,不见谅于君兄,反为所杀。若见书杀己,其罪益著。故缘叔武之心而为之讳,叔武之贤愈明,卫侯之无道愈见,所谓志而显也。”

曹喜时能让国,故公孙会讳不言畔。

昭二十年:“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公羊传》曰:“奔未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畔也。畔则曷为不言其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则未知公子喜时从与?公子负刍从与?或为主于国,或为主于师。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之当主也,逡巡而退。贤公子喜时,则曷为为会讳?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何《注》云:“君子不使行善者有后患,故以喜进之让,除会之叛。”《新序·节士》篇曰:“曹公子喜时字子臧。子臧让千乘之国,可谓贤矣。故《春秋》贤而褒其后。”《后汉书·卢植传》曰:“《春秋》之义,贤者子孙宜有殊礼。”

吴季札不忍父子兄弟相杀,故杀僚讳不书阖庐。

襄二十九年:“吴子使札来聘。”《公羊传》曰:“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余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余祭也立;余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子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则我宜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乎!’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昭二十七年:“夏四月,吴弑其君僚。”《公羊》无传。何《注》云:“不书阖庐弑其君者,为季子讳,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杀,让国阖庐,欲其享之,故为没其罪也。”

此为贤臣讳者也。

有为亲者讳者。

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内之者,亲之也,故内大恶讳,即内其国也。为中国讳,即内诸夏也。传文于鲁事多言内辞,即为鲁讳之辞也。桓二年《传》云: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则为鲁隐讳,可视为为亲者讳,亦可视为为贤者讳,颇难分别,兹据一体言之尔。

戎执凡伯,讳不言执。

隐七年:“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公羊传》曰:“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执之则其言伐之,何?大之也。曷为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穀梁传》曰:“凡伯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国而曰伐,此一人而曰伐,何也?大天子之命也。以归,犹愈乎执也。”范《注》云:“讳执言以归,皆尊尊之正义,《春秋》之微旨。”

荆获蔡侯,讳不言获。

庄十年:“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公羊传》曰:“蔡侯献舞何以名?绝。曷为绝之?获也,曷为不言其获?不与夷狄之获中国也。”《穀梁传》曰:“中国不言败,此其言败,何也?中国不言败。蔡侯其见获乎!其言败,何也?释蔡侯之获也。以归,犹愈乎执也。”范《注》云:“为中国讳见执,故言以归。”《春秋繁露·精华》篇曰:“《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战,大夷言战而不得言获,中国言获而不言执,各有辞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战,大夷避中国而不得言获,中国避天子而不得言执,名伦弗予,嫌于相臣之辞也。是故大小不踰等,贵贱如其伦,义之正也。”

诸侯取虎牢,讳取言城。

襄二年:“六月,庚辰,郑伯卒。冬,仲孙蔑会晋荀罃、齐崔杼、宋华元、卫孙林父、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戚,遂城虎牢。”《公羊传》曰“:虎牢何者?郑之邑也。其言城之,何?取之也。取之则曷为不言取之?为国中讳也。曷为为中国讳?讳伐丧也。曷为不系乎郑?为中国讳也。

郑僖见弑,讳弑言卒。

襄七年:“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郑伯髠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公羊传》曰:“操者何?郑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其大夫弑之。曷为不言其大夫弑之?为中国讳也。曷为为中国讳?郑伯将会诸侯于,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以中国为强,则不若楚。’于是弑之。”何《注》云“:祸由中国无义,故深讳使若自卒。”《穀梁传》曰“:郑伯将会中国,其臣欲从楚,不胜,其臣弑而死。其不言弑,何也?不使夷狄之民加乎中国之君也。”《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郑伯髠原卒于会,讳弑,痛强臣专君,君不得为善也。”陈氏立《义疏》云:“不书弑,盖兼二义:一为中国讳,一为郑伯弃强夷即中国而见弑,故深隐之也。”

故贼不讨而亦书葬。

襄八年:“夏,葬郑僖公。”《公羊传》曰:“贼未讨何以书葬?为中国讳也。”

蔡景见弑,亦贼不讨而书葬。

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冬十月,葬蔡景公。”《公羊传》曰:“贼未讨,书葬,君子辞也。”何《注》云:“君子为中国讳,使若加弑。”树达按:本非弑而以弑罪加之曰加弑,昭十九年许世子止是也。

此为中国讳者也。

鲁君与夫人奔,讳奔谓之孙。

昭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孙于齐。”《穀梁传》曰:“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庄元年:“二月,夫人孙于齐。”《公羊传》曰:“孙者何?孙犹孙也。内讳奔谓之孙。”《穀梁传》曰:“孙之为言犹孙也,讳奔也。”

杀大夫,讳弑言刺。

僖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公羊传》曰:“刺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刺之?内讳杀大夫谓之刺之也。”何《注》云:“有罪无罪,皆不得专杀,故讳杀言刺之。”陈氏立《义疏》云:“《周礼》司刺职掌三刺之法:壹刺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注:刺,杀也。然则《春秋》于他大国书杀,于内杀大夫书刺,若皆杀当其罪然,故讳之曰刺。杜预注《左传》云:‘内杀大夫皆书刺,言用《周礼》三刺之法,示不枉滥也’,是也。”

无骇灭极,讳灭言入。

隐二年:“无骇帅师入极。”《公羊传》曰:“无骇者何?展无骇也。何以不氏?贬。曷为贬?疾始灭也。此灭也,其言入,何?内大恶讳也。”

灭鄫,讳灭言取。

昭四年:“九月,取鄫。”《公羊传》曰:“其言取之,何?灭之也。灭之则其言取之,何?内大恶讳也。”

易地,讳易言假。

桓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公羊传》曰:“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曷为为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穀梁传》曰:“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春秋繁露·王道》篇曰:“郑、鲁易地,讳易言假,止乱之道也,非诸侯所当为也。”

隐公张鱼,讳张言观。

隐五年:“春,公观鱼于棠。”《公羊传》曰:“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百金之鱼,公张之。”何《注》云:“实讥张鱼,而言观讥远者,耻公去南面之位,下与百姓争利,匹夫无异,故讳使若以远观为讥也。”《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公观鱼于棠,何恶也?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名尔,犹恶之,况求利乎?故天五使人求赙求金,皆为大恶而书。今非直使人也,亲自求之,是为甚恶。讥,何故言观鱼?犹言观社也。皆讳大恶之辞也。”

献八佾,讳八言六。

隐五年:“初献六羽。”《公羊传》曰:“初者何?始也。六羽者何?舞也。初献六羽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僭诸公也。六羽之为僭奈何?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始僭诸公昉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则曷为始乎此?僭诸公犹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春秋繁露·王道》篇曰:“献八佾,讳八言六,止乱之道也。非诸侯所当为也。观乎献六羽,知上下之差。”

庄公围盛,讳盛言成。

庄八年:“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公羊传》曰:“成者何?盛也。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曷为不言降吾师?辟之也。”〔注九〕《春秋繁露·王道》篇曰:“变盛谓之成,讳大恶也。”

隐、桓、闵三公见弑,讳弑言薨。

隐四年:“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公羊传》曰:“翚者何?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公子翚谄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隐曰:‘吾否,吾使修涂裘,吾将老焉。’公子翚恐若其言闻乎桓,于是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隐曰:吾不反也。’桓曰:‘然则奈何?’曰:‘请作难弑隐公。’于钟巫之祭焉弑隐公也。”按:弑隐在十一年,此记后事。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公羊传》曰:“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弑也。”桓十八年:“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何《注》云:“不书齐诱弑公者,深讳耻也。”庄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公羊传》曰:“夫人何以不称姜氏?贬。曷为贬?与弑公也。其与弑公奈何?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协干而杀之。”闵二年:“秋八月辛丑,公薨。”《公羊传》曰:“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孰弑之?庆父也。”

子般、子赤见弑,讳弑言卒。

庄三十二年:“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公羊传》曰:“子般卒,何以不书葬?未踰年之君也。闵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曰:“孰弑子般?庆父也。”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公羊传》曰:“子卒者孰谓?谓子赤也。何以不曰?隐之也。何隐尔?弑也。弑则何以不曰?不忍言也。”《春秋繁露·楚庄王》篇曰:“子赤杀,弗忍言曰,痛其祸也。”

隐公及莒大夫盟,讳之言莒人。

隐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公羊传》曰:“公曷为与微者盟?称人则从来疑也。”《穀梁传》曰:“可言公及人,不可言公及大夫。”范《注》云:“不可言公及大夫,如以大夫敌公故也。”树达按:据《穀梁传》,隐公乃与莒大夫盟,以大夫不敌公,故讳之称莒人,其言最为切当。而何休注《公羊》乃云:“从者,随从也。实莒子也。言莒子则行微不肖,诸侯不肯随从公盟。而公反随从之,故使称人,则随从公不疑矣。”《春秋繁露·玉英》篇亦云:“《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其书人时易其名,以有讳也。诡莒子号谓之人,避隐公也。”考之《公羊传》文,未见讳与莒子盟之义,董、何误会传文,其说非也。

昭公取吴女,讳之言孟子。

哀十二年:“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公羊传》曰:“孟子者何?昭公之夫人也其称孟子,何?讳娶同姓,盖吴女也。”《穀梁传》曰:“孟子者何也?昭公夫人也。不言夫人,何也?讳取同姓也。”《左氏传》曰:“夏五月,昭夫人孟子卒。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论语·述而》篇曰:“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礼记·坊记》篇曰:“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书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

桓公易周田,讳而击之许。

桓元年:“郑伯以璧假许田。”《公羊传》曰:“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此鲁朝宿之邑也,则何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击之许也。曷为击之许?近许也。”

鲁仲孙来,讳而击之齐。

闵元年:“冬,齐仲孙来。”《公羊传》曰:“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击之齐也。曷为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子女子曰:“以《春秋》为《春秋》,齐无仲孙,其诸吾仲孙与?”《穀梁传》曰:“其曰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仲孙,疏之也。其言齐以累桓也。”《春秋繁露·玉英》篇曰:“易庆父之名谓之仲孙,讳大恶也。”又《顺命》篇曰:“公子庆父罪,不当击国以亲之,故为之讳而谓之齐仲孙,书其公子之亲也。故有大罪不奉其天命者,皆弃其天伦。”

宣公赂齐济西田,讳之言齐取。

宣元年:“齐人取济西田。”《公羊传》曰:“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弑子赤之赂也。”何《注》云:“子赤,齐外孙。宣公篡弑之,恐为齐所诛,为是赂之。故讳使若齐自取之者。”《穀梁传》曰:“内不言取,言取,授之也。以是为赂齐也。”

哀公赂齐及,亦讳之言齐取。

哀八年“:夏,齐人取及。”《公羊传》曰:“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所以赂齐也。曷为赂齐?为以邾娄子益来也。”何《注》云:“邾娄,齐与国。畏为齐所怒而赂之,耻甚,故讳使若齐自取。”《穀梁传》曰:“恶内也。”

桃丘之会,桓公不见要,讳之言弗遇。

桓十年:“秋,公会卫侯于桃丘,弗遇。”《公羊传》曰:“会者何?期辞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见要也。”何《注》云:“时实桓公欲要见卫侯,卫侯不肯见公,以非礼动见拒。有耻,故讳使若会而不相遇。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弗者,不之深也。起公见拒深,传言公不见要者,顺经讳文。”

阳谷之盟,文公不见与盟,讳之言齐侯弗及盟。

文十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公羊传》曰:“其言弗及盟,何?不见与盟也。”何《注》云:“与齐期盟,为叔姬故。中见简贱,不见与盟,侮辱有耻,故讳。使若行父会而去,齐侯不及得与盟,故言齐侯弗及,亦所以起齐侯不肯。”《穀梁传》曰:“弗及者,内辞也。行父失命矣,齐得内辞也。”

如晋之行,昭公不见纳,讳之言有疾。

昭二十三年:“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公羊传》曰:“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穀梁传》曰:“疾不志,此其志,何也?释不得入乎晋也。”《春秋繁露·随本消息》篇曰:“鲁昭公以事楚之故,楚强而得意,伐强吴,为齐诛乱臣,鲁得其威以灭鄫。先晋昭卒一年,楚国内乱,吴大败楚之党六国于鸡父。公如晋而大辱,《春秋》为之讳而言有疾。”又《玉杯》篇曰:“问者曰:晋恶而不可亲,公往而不敢至,乃人情耳,君子何耻而称公有疾也?曰:恶无故自来,君子不耻。内省不疚,保忧于志是已。今《春秋》耻之者,昭公有以取之也。臣陵其君,始于文而甚于昭。公受乱陵夷而无惧惕之心,嚣嚣然轻计妄讨,犯大礼而取同姓,接不义而重自轻也。人之言曰:国家治则四邻贺,国家乱则四邻散。是故季孙专其位,而大国莫之正。出走八年,死乃得归,身亡子危,困之至也。君子不耻其困而耻其所以穷。昭公虽逢此时,苟不取同姓,讵至于是!虽取同姓,能用孔子自辅,亦不至于是。时难而治简,行枉而无救,是其所以穷也。”

公子买戍卫,不可使往,则曰不卒戍。

僖二十八年:“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公羊传》曰:“不卒戍者何?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戍卫,何?遂公意也。”何《注》云:“使臣子,不可使,耻深,故讳。使若往不卒竟事者,明臣不得壅塞君命。”《说苑·尊贤》篇曰:“公子买不可使戍卫,内侵于臣下,外困于兵乱,弱之患也。”

公孙敖如京师,不可使往,则曰不至。

文八年:“公孙敖如京师、不至,复。丙戌,奔莒。”《公羊传》曰:“不至复者何?不至复者,内辞也。不可使往也。不可使往,则其言如京师,何?遂公意也。”何《注》云:“安居不肯行,故讳使若己行,但不至还尔。”《穀梁传》曰:“不言所至,未如也。未如则未复也。未如而曰如,不废君命也。未复而曰复,不专君命也。其如,非如也。其复,非复也。唯奔莒之为信,故谨而曰之也。”《春秋繁露·玉杯》篇曰:“文公命大夫弗为使,是不臣之效也。出侮于外,入夺于内,无位之君也。孔子曰:‘政逮于大夫四世矣。’盖自文公以来之谓也。”

齐胁我杀子纠,则书曰齐取。

庄九年:“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公羊传》曰:“其取之何?内辞也。胁我使杀之也。”《穀梁传》曰:“外不言取,言取,病内也。取,易辞也。犹曰取其子纠而杀之云尔。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而不能存子纠,以公为病矣。”

晋胁我归汶阳之田,则书曰来言。

成八年:“春,晋侯使韩穿来言汶阳之田归之于齐。”《公羊传》曰:“来言者,何?内辞也。胁我使归之也。”

我胁杞归叔姬之丧,则书曰来逆。

成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公羊传》曰:“杞伯曷为来逆叔姬之丧以归?内辞也。胁而归之也。”何《注》云:“己弃而胁归其丧,悖义,耻深恶重,故使若杞伯自来逆之。”

杞伯姬与其子俱来朝,则曰来朝其子。

僖五年:“杞伯姬来朝其子。”《公羊传》曰:“其言来朝其子,何?内辞也。与其子俱来朝也。”季姬使鄫子来请己,则曰使鄫子来朝。

僖十四年:“夏六月,季姬及鄫子遇于防,使鄫子来朝。”《公羊传》曰:“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注一○〕内辞也。非使来朝,使其请己也。”《穀梁传》曰:“遇者,同谋也。来朝者,来请己也。朝不言使,言使,非正也。以病鄫子也。”

此变其辞以为讳者也。

庄公淫泆,讳之言纳币。

庄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公羊传》曰:“纳币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亲纳币,非礼也。”何《注》云:“时庄公实以淫泆,大恶不可言。故因其有事于纳币,以无廉耻为讥。不讥丧娶者,举淫为重也。”

言观社。

庄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公羊传》曰:“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观社,非礼也。”何《注》云:“观社者,观祭社。讳淫言观社者,与亲纳币同义。”《穀梁传》曰:“常事曰视,非常曰观。观,无事之辞也。以是为尸女也。无事不出竟。”《春秋繁露·竹林》篇曰:“故言观鱼犹言观社也,皆讳大恶之辞也。”

昭公逐季氏,讳之言又雩。

昭二十五年:“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公羊传》曰:“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何《注》云:“昭公依托上雩,生事聚众,欲以逐季氏。不书逐季氏者,讳不能逐,反起下孙及为所败,故因雩起其事也。”《春秋繁露·楚庄王》篇曰:“是故逐季氏而言又雩,微其辞也。”

齐侯威我,讳之言献捷。

庄三十一年:“六月,齐侯来献戎捷。”《公羊传》曰:“齐,大国也。曷为亲来献戎捷?威我也。其威我奈何?旗获而过我也。”何《注》云:“旗获,建旗县所获得以过我也。不书威鲁者,耻不能为齐所忌难,见轻侮也。”

此变其事以为讳者也。

战败,讳不言败。

桓十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公羊传》曰:“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穀梁传》曰:“来战者,前定之战也。内不言战,言战则败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者、为内讳也。”十二年:“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公羊传》曰:“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穀梁传》曰:“于是与战,败也。内讳败,与其可道者也。”十七年:“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郎。”《穀梁传》曰:“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也。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之者,为内讳也。”二十二年:“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穀梁传》曰:“内讳败,举其可道者。不言其人,以吾败也。不言及之获者,为内讳也。”

隐公见获,讳不言战。

隐六年:“春,郑人来输平。”《公羊传》曰:“狐坏之战,隐公获焉。然则何以不言战?讳获也。”

伐卫纳朔,讳不言纳。

庄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公羊传》曰:“此伐卫,何?纳朔也,曷为不言纳卫侯朔?辟王也。”

获长狄,讳不言获。

文十一年:“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穀梁传》曰:“长狄也。兄弟三人佚宕中国,瓦石不能害。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射其目,身横九亩,断其首而载之,眉见于轼。然则何以不言获也?曰:古者不重创,不禽二毛,故不言获,为内讳也。”

获邾子,讳不言获。

哀七年:“秋,公伐邾娄,八月己酉,入邾娄,以邾娄子益来。”《公羊传》曰:“邾娄子益何以名?绝。曷为绝之?获也。曷为不言其获?内大恶讳也。”

宋灭曹国,讳不言灭。

哀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公羊传》曰:“曹伯阳何以名?绝。曷为绝之?灭也。曷为不言灭?讳同姓之灭也,何讳乎同姓之灭?力能救之而不救也。”

公与大夫盟,则不夫不名。

庄九年:“公及齐大夫盟于暨。”《公羊传》曰:“公曷为与大夫盟?齐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为其讳与大夫盟也。使若众然。”《穀梁传》曰:“公不及大夫,大夫不名,无君也,盟纳子纠也。”文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公羊传》曰:“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眣晋大夫使与公盟也。”何《注》云:“文公内则欲久丧而后不能,丧娶逆祀;外则贪利取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

或不氏。

文二年:“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公羊传》曰:“此晋阳处父也,何以不氏?讳与大夫盟也。”

或没公。

庄二十二年:“秋七月丙申,及齐高傒盟于防。”《公羊传》曰:“齐高傒者何?贵大夫也。曷为就吾微者而盟?公也。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盟也。”文二年:“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穀梁传》曰:“不言公,处父伉也,为公讳之也。”

取济西田,讳不言曹。

僖三十一年:“春,取济西田。”《公羊传》曰:“恶乎取之?取之曹也。曷为不言取之曹?讳取同姓之田也。”

取根牟、取鄟、取诗、取阚,讳不言邾娄。

宣九年:“秋,取根牟。”《公羊传》曰:“根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击乎邾娄?讳亟也。”成六年:“取鄟。”《公羊传》曰:“鄟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击乎邾娄?讳亟也。”襄十三年:“夏,取诗。”《公羊传》曰:“诗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击乎邾娄?讳亟也。”昭三十二年:“取阚。”《公羊传》曰:“阚者何?邾娄之邑也。曷为不击乎邾娄?讳亟也。”

归公孙敖之丧,讳不言来。

文十五年:“齐人归公孙敖之丧。”《公羊传》曰:“何以不言来?内辞也。胁我而归之,笋将而来也。”何《注》云:“笋者,竹箯,一名编与。齐鲁以此名之曰笋。将,送也。取其尸置编与中,传送而来,胁鲁令受之;故讳不言来,起其来有耻,不可言来也。”

齐人执单伯、子叔姬,讳不言及。

文十四年:“冬,单伯如齐,齐人执单伯。齐人执子叔姬。”《公羊传》曰:“单伯之罪何?道淫也。恶乎淫?淫乎子叔姬。然则曷为不言齐人执单伯及子叔姬?内辞也。使若异罪然。”

此以没其文为讳者也。

先言筑微,后言无麦禾。

庄二十八年:“冬,筑微。大无麦禾。”《公羊传》曰:“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

此以易其序为讳者也。

此皆为鲁讳者也。

事之不足耻者则不讳。

故沙随之会,书诸侯不见公。

成十六年:“秋,公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娄人于沙随,不见公,公至自会。”《公羊传》曰:“不见公者,何?公不见见也。公不见见,大夫执,何以致会?不耻也。曷为不耻?公幼也。”《穀梁传》曰:“不见公者,可以见公也。可以见公而不见公,讥在诸侯也。”

平丘之盟,书公不与盟。

昭十三年:“公会刘子、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公不与盟。晋人执季孙隐如以归,公至自会。”《公羊传》曰:“公不与盟者,何?公不见与盟也。公不见与盟,大夫执,何以致会?不耻也。曷为不耻?诸侯遂乱,反陈、蔡,君子不耻不与焉。”

世远则不讳。

稷之会书成宋乱。

桓二年:“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公羊传》曰:“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穀梁传》曰:“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是其事也。

录内第二十八

《春秋》录内而略外。〔注一一〕

隐十年:“六月辛未,取郜。辛巳,取防。”《公羊传》曰:“取邑不日,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内大恶讳,此其言甚之,何?《春秋》录内而略外。于外,大恶书,小恶不书。于内,大恶讳,小恶书。”定元年:“夏六月戊辰,公即位。”《公羊传》曰:“即位不日,此何以日?录乎内也。”《春秋繁露·俞序》篇曰:“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故予先言《春秋》详己而略人,因其国而容天下。”

外相如不书,过我则书。

桓五年:“冬,州公如曹。”《公羊传》曰:“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穀梁传》曰:“外相如不书,此其书,何也?过我也。”

外大夫不书卒,为我主则书。

隐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公羊传》曰:“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诸侯之主也。”《穀梁传》曰:“尹氏者何也?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之也?于天子之崩为鲁主,故隐而卒之。”定四年:“刘卷卒。”《公羊传》曰:“刘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穀梁传》曰:“宁内诸侯也,非列土诸侯。此何以卒也?天王崩,为诸侯主也。”

新使乎我则书。

文元年:“天王使叔服来会葬。”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公羊传》曰:“王子虎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何《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穀梁传》曰:“叔服也,此不卒者也。何以卒之?以其来会葬我,卒之也。”

外大夫不书葬,为我主则书。

定四年:“葬刘文公。”《公羊传》曰:“外大夫不书葬,此何以书?录我主也。”

外女嫁不书,我主之则书。

庄元年:“夏,单伯逆王姬。”《公羊传》曰:“逆之者何?使我主之也。曷为使我主之?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诸侯嫁于大夫,必使大夫同姓者主之也。”“王姬归于齐。”《公羊传》曰:何以书?我主之也。”《穀梁传》曰:“为之中者归之也。”

我为媒则书。

桓八年:“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公羊传》曰:“遂者何?生事也。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穀梁传》曰:“为之中者归之也。”

过我则书。

庄十一年:“冬,王姬归于齐。”《公羊传》曰:“何以书?过我也。”何《注》云:“时王者嫁女于齐,涂过鲁,明当有迎送礼。”《穀梁传》曰:“其志,过也。”

外逆女不书,过我则书。

襄十五年:“刘夏逆王后于齐。”《公羊传》曰:“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逆女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穀梁传》曰:“过我,故志之也。”

外夫人不卒,内女则书。

庄四年:“三月,纪伯姬卒。”《穀梁传》曰:“外夫人不卒,此其言卒,何也?吾女也。适诸侯则尊同,以吾为之变,卒之也。”二十九年:“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僖十六年:“夏四月丙申,鄫季姬卒。”成八年:“冬十月癸卯,杞叔姬卒。”襄三十年:“五月甲午,宋灾,伯姬卒。”

我主其嫁则书。

庄二年:“秋七月,齐王姬卒。”《公羊传》曰:“外夫人不卒,此何以卒?录焉尔。曷为录尔?我主之也。”《穀梁传》曰:“为之主者卒之也。”

外夫人不书葬,隠内女则书。

庄四年:“六月乙丑,齐侯葬杞伯姬。”《公羊传》曰:“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于齐尔。”何《注》云:“徒者,无臣子辞也。国灭无臣子,徒为齐侯所葬,故痛而书之。”《穀梁传》曰:“外夫人不书葬,此其书葬,何也?吾女也。失国,故隐而葬之。”三十年:“八月癸亥,葬杞叔姬。”《公羊传》曰:“外夫人不书葬,此何以书?隐之也。何隐尔?其国亡矣,徒葬乎叔尔。”

外灾不书,及我则书。

庄十一年:“秋,宋大水。”《公羊传》曰:“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二十年:“夏,齐大灾。”《公羊传》曰:“大灾者何?大瘠也。大瘠者何?也。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

不惟录内也,又尊内焉。

诸侯来曰朝。

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公羊传》曰:“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何《注》云:“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按:来朝例甚多,今但举首见一二条为例,下聘如卒薨诸条同。)

大夫来曰聘。

隐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冬,天王使凡伯来聘。”

鲁君朝天子言如。

成十三年:“三月,公如京师。”

大夫出聘亦言如。

庄二十五年:“冬,公子友如陈。”何《注》云:“如陈者,聘也。内朝聘言如者,尊内也。外诸侯没言卒。隐三年:“八月庚辰,宋公和卒。”何《注》云:“贬外言卒,所以褒内也。”

鲁君没则书薨。

隐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以尊内也。

凡与内接者皆褒之,故邾仪父称字。

隐元年:“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公羊传》曰:“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褒之也。曷为褒之?为其与公盟也。

滕君、薛君皆称侯。

隐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何《注》云:“称侯者,《春秋》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薛先朝隐公,故褒之。”隐七年:“滕侯卒。”《公羊传》曰:“何以不名?微国也。微国则其称侯,何?不嫌也。《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注》云:“滕,微国。所传闻之世未可卒,所以称侯而卒者,《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滕子先朝隐公,《春秋》褒之以礼,嗣子得以其礼祭,故《春秋》见其义。”孔氏广森《通义》云:“滕子之父以侯卒者,《春秋》之义,许人子者必使子也。自桓公以后,滕遂称子,历庄、闵、僖、文之篇不复见卒,所以深著此滕侯卒为褒文。”

宿男书卒。

隐八年:“六月辛亥,宿男卒。”何《注》云:“宿本小国,不当卒。所以卒而日之者,《春秋》王鲁,以隐公为始受命王。宿男先与隐公交接,故卒褒之也。”孔氏广森《通义》云:“滕于所闻世恒书卒,须加侯起褒文。宿自后不复见卒,此为加录已显,故从本爵矣。”

齐年、郑御书弟。

隐七年:“齐侯使其弟年来聘。”《穀梁传》曰:“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以其来接于我,举其贵者也。”桓十四年:“夏五,(《传注》:不书月,阙文。)郑伯使其弟御来盟。”《穀梁传》曰:“诸侯之尊,弟兄不得以属通。其弟云者,以其来我举其贵也。”

荆来聘则称人。

庄二十三年:“荆人来聘。”《公羊传》曰:“荆何以称人?始能聘也。”何《注》云:“《春秋》王鲁,因其始来聘,明夷狄能慕王化,修聘礼,受正朔者,当进之。故使称人也。”《穀梁传》曰:“善累而后进之,其曰人,何也?举道不待再。”《春秋繁露·观德》篇曰:“吴楚先聘我者见贤。”又《王道》篇曰:“诸侯来朝者得褒,邾娄仪父称字,滕薛称侯,荆称人,介葛庐得名,内出言如,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王道之意也。”

萩来聘则与大夫。

文九年:“冬,楚子使萩来聘。”《穀梁传》曰:“楚无大夫,其曰萩,何也?以其来我,褒之也。”

忧内者则进之,故曹忧内则与大夫。

成二年:“六月癸酉,季孙行父、臧孙许、叔孙侨如、公孙婴齐帅师会晋郤克、卫孙良夫、曹公子手及齐侯战于鞌,齐师败绩。”《公羊传》曰:“曹无大夫,公子手何以书?忧内也。”

宋元公忧内则卒书地。

昭二十五年:“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公羊传》曰:“曲棘者何?宋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忧内也。”何《注》云:“时宋公闻昭公见逐,欲忧纳之,至曲棘而卒,故恩录之。”《穀梁传》曰:“邡公也。”范《注》云:“邡当为访,谋也,言宋公所以卒于曲棘者欲谋纳公。”《左氏传》曰:“十一月,宋元公将为公故如晋。己亥,卒于曲棘。”《春秋繁露·观德》篇曰:“曲棘与鞌之战,先忧我者见贤。”

皆其事也。

言序第二十九

《春秋》之立言也有序。

先王命,则微者先于诸侯。

僖八年:“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许男、曹伯、陈世子欵、郑世子华盟于洮。”《公羊传》曰:“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穀梁传》曰:“王人之先诸侯,何也?贵王命也。朝服虽敝,必加于上;弁冕虽旧,必加于首;周室虽微,必先诸侯。”《汉书·翟方进传》:“涓勋奏曰:“《春秋》之义,王人微者序乎诸侯之上,尊王命也。”《周礼·内司服》注曰:“《春秋》之义,王人虽微者,犹序于诸侯之上,所以尊尊也。”

疾首恶,则微国先乎大国。

僖二年:“虞师、晋师灭夏阳。”《公羊传》曰:“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穀梁传》曰:“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春秋繁露·精华》篇曰:“《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汉书·孙宝传》曰:“《春秋》之义,诛首恶而已。”《后汉书·梁商传》曰:“《春秋》之义,功在元帅,罪止首恶。”

外夷狄,则晋国先乎主会。

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公羊传》曰:“吴何以称子?吴主会也。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辨大小,则雉门先乎主灾。

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公羊传》曰:“其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两观微也。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主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穀梁传》曰:“其不曰雉门灾及两观,何也?灾自两观始也。不以尊者亲灾也,先言雉门,尊尊也。”

重民食,则无麦先乎无苗。

庄七年:“秋,大水,无麦苗。”《公羊传》曰:“无苗则曷为先言无麦而后言无苗?一灾不书,待无麦然后书无苗。”

讳内恶,则筑微先乎无麦。

庄二十八年:“冬,筑微。大无麦禾。”《公羊传》曰:“冬既则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

君行则先次而后救。

僖元年:“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公羊传》曰:“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君也。”

臣行则先救而后次。

襄二十三年:“秋,齐侯伐卫,遂伐晋。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渝。”《公羊传》曰:“曷为先言救而后言次?先通君命也。”

记闻则先霣而后石,记见则先六而后鹢。

僖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逆,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公羊传》曰:“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穀梁传》曰:“先霣而后石,何也?陨而后石也。于宋四竟之内曰宋,后数,散辞也,耳治也。六鹢退飞过宋都,先数,聚辞也,目治也。子曰:石,无知之物;鶂,微有知之物。石无知,故日之。鶂微有知之物,故月之。君子之于物,无所苟而已。石、鶂且犹尽其辞,而况于人乎!故五石六鹢之辞不设,则王道不亢矣。”《春秋繁露·观德》篇曰:“陨石于宋五,六鹢退飞。耳闻而记,目见而书。或徐或察,皆以其先接于我者序之。”又《深察名号》篇曰:“《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则后其五,言退鹢则先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五石六鹢之辞是也。”又《实性》篇曰:“名霣石则后其五,退飞则先言其六,此皆其真也,圣人于言,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一〕自余外如则讥。如,往也。

〔注二〕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日谓书其日子,如葬宋缪公书癸未是也。

〔注三〕渴葬也。渴葬,谓急于葬。

〔注四〕吾立乎此,摄也。权时替代为摄。

〔注五〕不日,故也。故,谓变故。

〔注六〕盖舅出也。出,今言外侄。

〔注七〕故相与往殆乎晋也。殆与治同。往治乎晋,谓往请晋解决其事。

〔注八〕非立异姓以莅祭祀。非,犹言贬。

〔注九〕曷为不言降吾师?辟之也。辟与避同。谓避讳不言。

〔注一〇〕鄫子曷为使乎季姬来朝?使,谓被使。

〔注一一〕《春秋》录内而略外。内为鲁国,录,谓祥录其事。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