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建立
袁世凯在篡夺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以后,残酷镇压民主势力,逐步建立独裁、卖国的反动统治。
1912年3月13日,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组织第一届内阁。
在内阁的10个部长中,司法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王正廷是同盟会员。唐绍仪在“南北议和”时也参加了同盟会。这样,在内阁阁员中,同盟会员占了半数,被时人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但实际上内阁的重要部门皆被袁世凯的亲信所控制(如陆军总长段祺瑞、内务总长赵秉钧、海军总长刘冠雄)。4月,南京临时参议院决定临时政府北迁。由于唐绍仪事事强调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经国务员副署的“责任”,使袁世凯感到这届内阁的存在已有碍他的独裁统治。6月,袁世凯利用唐内阁任命非袁嫡系王芝祥为直隶都督一事,指使北洋将领通电反对,并不经内阁副署就发布了改王芝祥为南方军宣慰使的命令,破坏了“责任内阁制”。唐绍仪及4个同盟会阁员被迫辞职。财政总长熊希龄、外交总长陆征祥也相继辞职。
唐内阁倒台后,袁世凯提名陆征祥为国务总理,组织第二届内阁。在袁世凯的武力威胁下,参议院被迫通过内阁新成员名单,但随即又对陆征祥提出弹劾。陆从此称病不出,袁世凯乘机任命亲信赵秉钧代理国务总理,将内阁变成了自己的御用机关。
在军事方面,袁世凯以统一军令为名,强迫革命党人控制的南方各省大量裁军。黄兴所领导的南京留守府在其存在的两个月中,主要工作就是裁遣民军。1912年6月14日,南京留守府正式撤销,黄兴解职。
袁世凯一方面在向集权专制道路上推进,一方面又信誓旦旦地声称“忠于共和”、“忠于约法”,以欺骗和麻醉国民。因为当时革命党人在南方还拥有数省实力和十几万军队,特别是因为辛亥革命使清朝覆灭、帝制废除,造成了一股强劲的“自由之风,共和之气”,开创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的新局面。这样,在民初,社会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民主空气浓厚,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在这种背景下,革命党人一度对袁世凯放松了警惕。孙中山表示10年之内不入政界,将专心致力于发展实业。黄兴也主动裁撤南方军队。在同盟会里,宋教仁等一部分人幻想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跟袁世凯进行议会斗争,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912年8月,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宋教仁等以同盟会为中心,联合统一共和党等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提出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注重民生等主张,比同盟会的纲领大为倒退。经过努力,在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宋教仁等大受鼓舞,希望能够就此以国会多数党的地位组织责任内阁,来削弱和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但是,袁世凯已决心用暴力来维护他的专制统治。1913年3月,在袁世凯的指使下,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在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主张立即发兵推翻袁世凯的统治。但许多国民党人对武力讨袁没有信心,主张静待法律解决。大部分国民党议员也主张通过国会举行合法斗争,反对武力讨袁。此时袁世凯却秘密下达动员令,要用武力消灭国民党在南方几省的实力。4月,他指派赵秉钧等人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借款合同》,合同规定年息5厘,分49年还清,以中国全部盐税为担保。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卖国借款,准备内战。对此,列宁在当时即已指出:“整个欧洲的当权势力,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都是与中国的一切反动势力和中世纪势力勾结在一起的。”“为了反对中国的民主派,已经签订了向中国提供一笔新借款的契约,因为‘欧洲’支持准备实行军事独裁的袁世凯。”1袁世凯一方面加紧战争准备,一方面传话给国民党人,凶相毕露地公开威胁:“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付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2他还特别强调,此话“即是袁慰亭说的,我当负责任”。
1913年6月,袁世凯下令免去国民党人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的职务,并派兵南下,发动了反革命内战。国民党的领导人被迫应战,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7月,李烈钧、黄兴等分别在江西湖口县和南京宣布讨袁。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由于国民党内部涣散,反袁的力量薄弱,“二次革命”不到两个月就完全失败了。孙中山、黄兴被迫再次逃亡日本。北洋军阀的势力进一步扩展到长江流域,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掌握的地方政权全部丧失。
1《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列宁选集》第2卷,第318页。
2《时报》1913年5月24日。
第二节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袁世凯虽然镇压了国民党领导的“二次革命”,但在国会中,国民党议员还占有多数议席,袁世凯还要利用国会选举他成为正式大总统。所以,在对南方国民党人进行武力镇压的同时,袁世凯还授意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合并成进步党,与国民党相抗衡。他还采取各种方式收买议员,而议员也以此猎取利益。议员的收买情况,据记载:“除脱党入党外,有不必脱党入党,投一票赞成一事即有若干金者,且有不必投一票赞成一事,只不出席便有若干金者。..甚有买卖议员从中说合者,未能如约得折扣工资,竟提出诉讼,以买卖猪犬鸡鸭亦无中资不付为比者。”11913年10月,在袁世凯的压力下,国会未等宪法制定完毕,就匆忙进行了总统选举。自称“公民团”的袁世凯的便衣军警、流氓数千人,包围了会场,强迫议员选举袁世凯为总统,否则不准走出会场。就这样,袁世凯当上了正式大总统。第二天,又选出黎元洪为副总统。英、俄、日、德等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宣布承认袁世凯政府,表示支持。
袁世凯登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后,便决定抛开国会、废弃《约法》,为复辟帝制扫清障碍。1913年11月,袁世凯以国民党议员参与了“二次革命”为借口,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议员的资格,从而使国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而无法开会。他又以政府不能无咨询机关为理由,下令组织政治会议,作为他的御用工具。1914年1月,袁世凯下令取消国会,各地的自治会和省议会也被通令取消。5月,袁世凯废除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了由其党羽炮制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把总统的权力扩大到与专制皇帝相似的程度: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撤销国务院,在总统府内设政事堂作为办事机构,政事堂以国务卿为首脑。首任国务卿是袁世凯的结拜兄弟、曾是晚清重臣的徐世昌。根据所谓《中华民国约法》,又设立参政院代行立法机关职权,参政由袁世凯任命。6月,参政院正式成立,成员多为袁世凯的亲信、前清遗老和进步党人。参政院为袁世凯修改了《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10年,连任不受限制;总统任期届满时,若认为“政治上有必要”,不必改选即可连任;总统继任人由现任总统推荐,被推荐者没有限制。袁世凯还下令将各省都督改称将军。至此,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会等等,全部遭到破坏,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被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下来。他不仅自己成为权力无限的终身总统,而且可以传之子孙。
虽然中华民国只剩下了一空名,但袁世凯仍嫌不足,决心连这个空名也要去掉,以便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1912年,袁世凯下令尊崇伦常,要“全国人民格守礼法”。1913年,他又颁发“尊崇孔圣”的通令。当年,在镇压“二次革命”的同时,袁世凯政府查封了大批进步报刊,许多报人遭逮捕、枪杀,使当时国内报刊锐减300多种,酿成“癸丑报灾”。1914年,袁世凯在其正式颁发的祭孔告令中声称:“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国纪民彝,赖以不坠。”他诬蔑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1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1册,第157页。
禽兽之国”1。随即他亲率百官到孔庙祭孔。其后,他又下令正式恢复前清的祭天制度。袁世凯祀孔祭天的活动是复辟帝制的先行。在这种情况下,各地也相继出现了各种名目的尊孔复古组织,如孔教会、孔道会、孔社、经学会等等。这些组织与北洋军阀相唱和,攻击辛亥革命,谩骂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
帝国主义国家也想通过支持袁世凯称帝来扩大他们的侵略势力。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日本便企图乘机扩大其在华势力。它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据了青岛和胶州铁路,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但日本并没有就此满足。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奉命向袁世凯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其主要内容是: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承认日本在东北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权;延长旅顺、大连的租借期和有关铁路的期限;合办汉冶萍公司;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和割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和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日本的交换条件是支持袁世凯称帝。袁世凯为了做皇帝,除了对个别条款要求日后协商外,接受了“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签订的消息传出后,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各地纷纷集会游行,罢工抗议,各种反日爱国团体大量涌现,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由于全国人民的反对和抵制,使“二十一条”未能付诸实行。对于人民的爱国之举,袁世凯百般压制,并命令要“严拿惩办”。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群众纷纷掀起自发的反抗斗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12年河南省的白朗起义。起义军转战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甘肃五省,攻破县城40余座,跟袁世凯调集的大军战斗了两年多。这次起义不仅打击了袁世凯的统治,也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反袁斗争的信心。
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他发誓要坚持反袁,以挽救辛亥革命成果,“欲竟辛亥之功”1。另一方面,他也总结了“二次革命”的经验教训,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革命党内部“意见分歧,步骤凌乱”,“未尝以统一号令,服从党魁为条件”2。所以,孙中山在1917年7月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时,就特别强调了要严密党的组织。该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3。孙中山规定入党者必须宣誓绝对服从他本人,并要按指模。他还按入党先后把党员分为“首义”、“协助”、“普通”三种,分别享有不同的权利。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坚持反袁斗争,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
他对革命组织的整顿也是必要的。但是他的做法却带有家长制和宗派主义色彩,脱离了群众,妨碍了革命队伍的扩大。黄兴等一批革命党骨干,由于不同意孙中山规定的入党办法,加之与孙中山早已存在分歧,故没有加入中华革命党。另外,该党没有提出反帝纲领,认为民族主义已经完成,表现出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尚缺乏认识。
1《政府公报》1914年9月26日。
1《致黄兴函》,《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166页。
2《致陈新政及南洋同志书》,《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92页。
3《中华革命党总章》,《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97页。
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创办了《民国杂志》,不断揭露袁世凯卖国和复辟帝制的罪行。它还在国内策动了一些小规模的武装斗争。但由于该党自身存在的弱点,使它未能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一方面镇压了“二次革命”和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方面加快了恢复帝制的步伐。
1915年8月,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一文,指责中国人民“智识不甚高尚”,“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公开宣扬“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1。袁世凯的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也发表了《共和宪法持久策》,鼓吹中国不适于实行共和政体,必须由袁世凯当皇帝,才能避免中国的分裂。紧接着,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刘师培等发起组织了“筹安会”,他们被称为“筹安会六君子”。筹安会成立后,立即通电全国,要求各省派代表进京,讨论国体问题。袁世凯在各地的爪牙纷纷响应,各省代表陆续到京。在湖南、湖北、安徽、南京等地,还相继出现了筹安会分会。代表到京后,组成了所谓“公民请愿团”。袁世凯亲信梁士诒也组织了一个“全国请愿联合会”,收买各方,组织了各种请愿团。这些请愿团一起到参政院请愿,要求废除共和制,改行君主立宪制。与此同时,杨度等人还接连抛出《君宪救国论》、《君政复古论》等鼓吹帝制的文章,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1915年9月,参政院将各省代表的请愿书送呈袁世凯,建议在年内召开“国民会议”,以便对国体问题进行表决。袁世凯嫌国民会议开会迟缓,又指使人发动请愿,迫使参政院推翻原案,改由“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10月,袁世凯公布了《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在各省军政长官的监督下,选举出所谓国民代表,并在当地进行国体投票和推戴袁世凯为皇帝。12月,结果公布,各省“国民代表”1993人所投之票,竟然全部是拥护恢复帝制,并一致“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参政院亦上书“劝进”。袁世凯在假意推辞一番之后,于12月12日公然恢复君主制,自称“中华帝国皇帝”,下令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元旦正式登基。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卖国活动,不仅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也使一些原本对袁世凯心存幻想的人认清了他复辟帝制的野心,从而转变了立场。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满,又恐怕在袁世凯倒台后的中国政局中“我为牛后,何以自存”1,于是,也加入到反袁斗争的行列。
1915年9月,梁启超拒绝了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在报纸上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旗帜鲜明地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各地报刊相继全文刊载,产生了很大影响。11月,梁启超帮助他的弟子蔡锷从天津登上日轮,秘密经日本转赴云南。
在全国人民反袁的高潮中,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发动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推唐继尧为都督,宣布云南独立。他们发布了讨袁檄文,组成“护国军”,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分任第一、二、三军总司令。由蔡锷率军攻打四川,李烈钧兵出两广,唐继尧部留守云南。各地纷纷响应,贵州、广西、陕西、浙江等省先后宣布独立。孙中山也发表宣言,号召人们起来讨伐袁世凯,并指挥革命党人投入战斗。在中华革命党的压力下,广东也被迫独立。1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第171—172页。
1《致籍亮侪、陈幼苏、熊铁厓、刘希陶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三,第28页。在山东、湖北、四川、安徽、江苏等地,也都有中华革命党人的活动。
云南的起义使袁世凯大为震惊,他急忙调集了十几万军队前去镇压,妄图一举消灭护国军。但袁军涣散,节节败退。袁世凯亲信冯国璋、段祺瑞等也对建立袁家王朝态度消极,他们先是拥兵观望,后又联名致电,逼袁世凯取消帝制。日、美等国看到袁世凯大势已去,也随之改变了态度,放弃了对他的支持。日本明确表示,不能承认帝制。
在内外交困、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了帝制,次日废除“洪宪”年号,却还企图保留总统的职务。但是,反袁风暴继续扩大。人们认识到“袁逆不死,大祸不止”,决心“再接再厉,扑杀此獠,以绝乱种”1。孙中山也公开号召“除恶务尽”,不可姑息,“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2。5月8日,独立各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宣布指挥全国军事。5月22、29日,袁世凯的亲信四川将军陈宦和湖南将军汤芗铭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彻底绝望。6月6日,气愤忧惧的袁世凯在举国上下的唾骂声中病死。
护国运动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结束了袁世凯反动的独裁统治,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护国运动同样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
1《十九省公民否认袁世凯冒称总统书》,《袁氏盗国记》下册,第13页。2《讨袁宣言》,《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285页。
第三节 军阀的割据统治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并扩大在华的侵略利益,纷纷寻找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支持下,争权夺利,使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在南方,最大的军阀势力,是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他们是在护国军的讨袁战争中形成的。滇系占有云南、贵州两省,桂系占据广东、广西两省,都是亲英、美的。在北洋军阀集团内部,分裂为以段祺瑞(安徽合肥人)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冯国璋(直隶河间人)为首的直系军阀。皖系军阀依靠日本的支持,操纵北京政府,控制了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直系军阀得到英、美的支持,盘踞在江苏、江西、湖北三省。东北的张作霖(奉天海城人)依靠日本的支持,形成奉系军阀,成为直皖两系之间举足轻重的势力。此外,晋系的阎锡山据有山西,张勋屯兵徐州,也是割据一方的军阀。
1916年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掌握了北京政府的实权,并向黎元洪和非皖系势力施加压力。黎元洪和直系军阀为保持势力,力图对抗皖系。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终于在1917年围绕对德宣战问题,爆发了“府院之争”。“府”指总统府,是以大总统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是以总理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准备参战,并要求中国也采取一致行动。黎元洪表示同意。这时日本也怂恿段祺瑞对德宣战,并以减缓交付庚子赔款、提供参战军费等为诱饵。美国为了与日本相抗衡,随即转而反对中国参战。段祺瑞为了以参战为名扩充武力,主张立即参战。黎元洪为了遏制皖系势力的发展,在美国的支持下坚决反对参战。1917年5月,段祺瑞指使军警流氓数千人组成“公民请愿团”,包围了国会,胁迫国会通过参战案,遭到议员们的抵制。随后,黎元洪下令免去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的职务。段祺瑞决心以武力继续把持政权,便指使直隶、奉天、山东、河南等省的军阀独立,并在天津组织了“独立各省总参谋处”,声言要进兵北京。黎元洪束手无策,只得邀请安徽督军张勋进京调停。
张勋曾任前清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因参与镇压“二次革命”有功,被封为长江巡阅使,驻扎在徐州一带。他一向主张复辟清皇朝,并为此四处活动。为了表示效忠清朝,张部禁止剪发,故有“辫子军”之称,他本人也被称为“辫帅”。张勋在段祺瑞的暗中支持下,先胁迫黎元洪解散了国会,随即拥兵入京,逼迫黎元洪去职。1917年7月1日,张勋拥溥仪复辟,改称这一年为“宣统九年”,他独揽大权,出任所谓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参与复辟的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黎元洪躲入日本使馆,电令副总统冯国璋代行总统职权,并重新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讨伐张勋。
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北京的大部分报纸停刊,以示抗议。湖南省长沙10000多人集会,呼吁出师讨伐。孙中山在上海约集革命党人和军政界人士开会,严正声讨复辟势力。段祺瑞见驱逐黎元洪、解散国会的目的已经达到,立即转过来反对复辟。7月3日,段祺瑞在马厂召集军事会议,组成“讨逆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次日,段祺瑞在马厂誓师,进军北京。各省军阀也摇身一变,表示反对复辟。7月12日,“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逃入外国使馆,溥仪再次宣布退位,12天的复辟丑剧就此结束。段祺瑞乘机再任国务总理。
段祺瑞上台后,对外顺应日本帝国主义的意志,对德正式宣战;对内不再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以建立皖系军阀的独裁统治。为了扩充势力,段祺瑞政府多次向日本借款,总数为3.86亿日元,以铁路、电讯、矿产、森林等作抵押,放手出卖国家主权。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势力瓦解,日本立即乘虚而入。1918年,段祺瑞又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等条约,使日本在中国取得了驻兵和军队自由出入中国东北与蒙古的特权。随后,大批日军开进东北,迅速取代了俄国在东北的侵略地位。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1917年7月,孙中山到达广州,公开发表演说,指斥段祺瑞之流“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也”1。他提出了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举起“护法”旗帜,并通电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海军总长程壁光响应号召,率舰队从上海开赴广州,部分原国会议员也相继到达广州。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集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为戡定叛乱,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恢复之前,由大元帅代行行政权。9月1日,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当选为大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为元帅。孙中山宣布出兵北伐,开始“护法”战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尊严,有着进步的意义。但所谓“护法”,这时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缺乏群众基础。而孙中山依靠的也仅仅只是一些地方军阀。西南军阀表面上赞成护法,实际是要维护自己的地盘。他们为了排斥孙中山,勾结一些官员、政客操纵非常国会,不顾孙中山等人的反对,于1918年5月改组军政府,使西南军阀篡夺了军政府的实际权力。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军阀是“南与北如一丘之貉”1,不可能依靠军阀进行革命。
帝国主义在操纵军阀连年混战的同时,还趁火打劫,加紧了分裂中国的侵略活动。
俄国对中国北方领土垂涎已久。1911年11月,一小撮蒙古王公活佛在俄国的策动下,发动叛乱,宣布外蒙“独立”,并与俄国签订了《俄蒙协约》、《商务专条》、《通商章程》等一系列条约,将外蒙的主权和资源大量出卖给俄国。
外蒙“独立”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多次致电外蒙王公活佛,要他们取消独立,勿为俄国利用,并拒不承认《俄蒙协约》。但后来的袁世凯政府却与俄国妥协,签订了《中俄声明》,虽然确认外蒙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又允其“自治”,中国不得在外蒙驻军,这实际上承认了俄国对外蒙的控制权。
此后,俄国又在黑龙江呼伦贝尔地区策动叛乱。1915年11月,在俄国的压力下,袁世凯政府与俄国签订了《呼伦条约》,使俄国获得了在该地区的各种特权,而中国军队非经俄国允许,不得入内。
1《在广州黄埔欢迎会上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114页。1《辞大元帅职通电》,《孙中山全集》第4卷,第471页。
1912年俄国还在中国内蒙策动叛乱,进行分裂活动。但北京政府及时派兵进剿,很快平息了叛乱,使俄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与此同时,俄国还发动对新疆的侵略。1912年6月,俄国侵入伊犁和喀什噶尔,在中国军民的英勇反击下,被迫撤出。1912年8月,俄国军队伙同外蒙傀儡军侵入阿尔泰地区,并策动叛乱。中国军队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英勇抗击,重创侵略军。北京政府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下令将叛乱分子撤职,并宣布他们与俄国所订立的条约一律无效。
英国一直觊觎我国的西藏地区。它主要通过在西藏统治集团内部扶植代理人,来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1910年初,英国策动达赖十三世和少数亲英分子逃往印度。1913年英军武装护送达赖回拉萨,宣布“独立”。西藏广大人民坚决反对破坏祖国统一。北京政府命令四川都督尹昌衡、云南都督蔡锷率军进藏平乱。后袁世凯政府屈服于英国的压力,下令川军停止进藏,并恢复了达赖十三世的名号。
1913年10月,在英国的操纵下,所谓的中英藏会议在印度北部的西拉姆召开。英国企图迫使中国承认西藏“独立”,并提出了事先准备好的“西拉姆条约”,强迫中国接受。会议期间,英国侵略分子麦克马洪背着中国代表,与西藏地方代表在会外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划定了一条所谓“麦克马洪线”,把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英属印度。1914年英国又勾结西藏的分裂分子签订了《西拉姆条约》。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非法的《西拉姆条约》和“麦克马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