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昌起义及全国的响应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它是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斗争不断高涨的结果。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据点和清皇朝的一个统治重心,也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活动非常活跃的一个地区。自科学补习所成立之后,湖北的革命党人就把新军作为进行革命活动的主要对象。虽然革命团体多次遭到破坏,但是从日知会、湖北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直到文学社和共进会等各革命团体,始终都注意在新军和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将大批青年学生和会党群众输送入伍。经过努力,在新军的基层建立起了革命组织,参加的士兵达5000多人,占全省新军人数的1/3左右,为武昌起义的发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宣统三年六月,四川省爆发了保路运动,并迅速激化,发展成武装斗争。这使湖北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文学社和共进会几经磋商,决定联合发动起义。为此,革命党人建立起统一的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预定在中秋节(10月6日)起义。
然而,待起义日期临近,因时间仓促,准备不够,革命党人决定将起义延期到八月二十日(10月11日)。不料,在十八日发生了孙武检测炸弹失慎爆炸事件,起义的领导机关遭到破坏,起义计划暴露。湖广总督瑞澂立即下令全城戒严,开始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蒋翊武逃脱,彭楚藩等被捕牺牲。新军里的革命党人见事态紧急,决定提前起义。
八月十九日(10月10日)夜,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猛攻总督衙门,瑞澂等官员仓皇逃走。经过一夜的激战,革命军占领了武昌。二十一日,又占领了汉阳、汉口,完全控制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的胜利,迅速推动了全国各地群众革命热情的高涨。革命党人在各省积极发动新军、会党起义,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也纷纷自发地起来参加斗争。
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是湖南和陕西两省。九月初一日(10月22日),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率新军、会党攻占长沙,建立湖南军政府,焦、陈分任正、副都督。
同一天,同盟会员笼络会党和新军在陕西发难,建立了陕西军政府,原日知会成员、新军队官张凤翙为都督。
九月初二日(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起义,宣布九江独立。九月初十日(10月31日),驻扎南昌的新军起义,建立江西军政府。后来,由同盟会员李烈钧任都督。
九月初八日(10月29日),山西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组成山西军政府,新军标统阎锡山任都督。
九月初九日(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员联合新军发动起义,次日成立云南军政府,新军协统蔡锷为都督。
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革命党人起义成功,同盟会员陈其美出任上海军政府都督。
九月十四日(11月4日),贵州新军起义,占领贵阳,成立了贵州军政府,新军教练官杨荩诚为都督。
同日,杭州新军起义。次日,成立浙江军政府,立宪派首领汤寿潜出任都督。
九月十五日(11月5日),在立宪派和绅商、官僚的劝说下,江苏巡抚程德全宣布独立,并任军政府都督。
九月十七日(11月7日),广西独立,广西巡抚沈秉堃任军政府都督。
不久,原广西提督陆荣廷兵变,自任都督。
九月十八日(11月8日),在立宪派的劝说下,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并出任军政府都督。后来,他感到形势不稳,便逃离了安徽。同盟会员孙毓筠、柏文蔚先后出任都督。
同一天,革命党人许崇智率新军在福建起义。九月二十一日(11月11日),福建军政府成立,新军统制孙道仁任都督。
九月十九日(11月9日),广东独立,同盟会员胡汉民任都督。
至此,在武昌起义爆发后的短短一个月内,全国已有鄂、湘、陕、赣、晋、滇、浙、苏、贵、皖、桂、闽、粤等13省及全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先后宣布脱离清廷独立。在其他省的许多州县,也纷纷爆发了起义。在革命洪流的冲击下,清廷的反动统治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湖北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即开始筹组政府。他们接受立宪派的建议,推举清新军军官黎元洪做都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又推举立宪派首领汤化龙任民政部长。接着,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在革命形势迅速高涨的背景下,革命派也暴露出了自身的一些弱点。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缺乏把革命推向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既担心帝国主义出面干涉,又惧怕广大群众把反封建斗争深入开展下去,只是希望尽快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制度,对封建的旧势力缺少足够的警惕。另外,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许多立宪派人士也转向了革命,有的参与了起义,有的积极策动清廷官员宣布独立,这对于壮大革命声势,加速清廷的灭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不少立宪派人物利用革命派的妥协进入政权之后,煽动叛乱,杀害革命党人,阻碍了革命的深入。湖南省宣布脱离清廷后不久,以咨议局议长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就杀害了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而控制了湖南的政权。有的省只是表面独立,实质与旧政权并无区别。江苏巡抚程德全只是在巡抚衙门挂上军政府的招牌,把巡抚改称都督,而对其余一切都无所改变。还有一些革命党人在掌权之后,革命意志衰颓,逐渐蜕化为新官僚。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国政府的问题,已提到了议事日程。围绕着中央政府的建立,各种政治势力相互斗争,重新组合,形成了湖北、江浙等地方政治集团。
宣统三年九月十九日(1911年11月9日),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集团电邀各省代表到武汉商议组织中央政府。二十一日(11月11日),以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上海都督陈其美为首的江浙集团也发出通电,要求各省代表到上海开会。九月二十五日(11月15日),已光复的各省代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后在湖北集团的要求下,上海方面同意将代表联合会移往武汉。
十月十日(11月30日),各省代表在汉口租界举行会议。当时,袁世凯已向南方发出了停战议和的试探,革命阵营内部也出现了妥协倾向。十月十二日(12月2日),会议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决定临时大总统一席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归来。当天,江浙联军攻占南京。会议也移至南京继续举行。
十月二十五日(12月15日),正在南京举行会议的各省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的消息,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待袁,先推举大元帅、副元帅。但又在人选问题上争执不下,临时政府陷于难产。
正在这时,孙中山于十一月初六日(12月25日)从海外回到上海。各省革命党人大都主张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立宪派和旧官僚也认为在袁世凯“反正”之前,只有孙中山堪称总统的最佳人选。十一月初十日(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改用阳历,当年称中华民国元年。接着,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并在南京成立了临时参议院,作为立法机关。南京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权建立起来了。
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这个政府中虽然有立宪派和旧官僚参加,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居于领导地位。临时政府的行政首脑,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和九名国务员(各部总长)组成。其中,陆军总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是同盟会员,实业总长张謇、交通总长汤寿潜为立宪派首领,内务总长程德全、司法总长伍廷芳为旧官僚,海军总长黄钟英是起义的舰长,财政总长陈锦涛是曾在清廷任职的所谓“理财专家”。按照同盟会设计的“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方案,由孙中山直接任命的各部次长、局长和总统府秘书长等,除海军次长外,都是同盟会的骨干。程德全、汤寿潜、张謇等没有到南京就职,各部多由次长代理。所以,革命派掌握了政府的实权。在临时参议院中,40余位参议员中,有同盟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3个月内,颁布了许多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政治权利,以及居住、信仰、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废除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奖励兴办工商业和华侨在国内投资,等等。在文化教育方面,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否定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废止中小学读经;禁用清廷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但它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无法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所以,南京临时政府的群众基础是很薄弱的。
第三节 袁世凯的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革命的迅猛发展非常恐惧和仇视。武昌起义之后,它们大力支持清廷,破坏革命。在几天之内,英、美、日、德、法等国的十几艘军舰聚集在武汉江面,日夜升火待命,随时准备进行武装干涉。由于形势发展很快,帝国主义者被迫伪装“中立”,实际却暗中支持清廷。它们不仅继续把关税送到北京,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还贷给清廷白银300多万两,企图借此维持清廷的腐朽统治。俄国也竭力破坏中国革命,妄图乘机分裂中国。它指使一小撮蒙古王公宣布外蒙“独立”,并出兵强占黑龙江省呼伦道(今海拉尔)、满洲里等地。
但是,由于革命风暴已席卷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帝国主义对于直接出兵干涉的后果也是心存顾忌。于是列强转而催促清廷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希望他能够把革命镇压下去。
受形势所迫和帝国主义的压力,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11年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要他率领北洋军去镇压革命。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对此并不满足,他以“足疾未痊”为由,拒不出山。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九月十一日(11月1日),皇族内阁辞职,清廷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在掌握了清廷的军政大权之后,袁世凯立即派兵攻打武汉革命军,夺取了汉口。
帝国主义国家在扶植袁世凯的同时,还对南方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停战议和。革命政权内部的立宪派、旧官僚和一部分革命党人也同意进行谈判,并表示愿意拥护袁世凯。十一月,南北双方开始和谈。和谈期间,英、美、俄、日、法、德六国领事向南北双方的代表提出了照会,要他们“尽速成立和解”,以迫使革命派交出政权。帝国主义还在政治上拒绝承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权,并在经济上切断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源,使之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革命党人在内外反动力量的压迫下妥协了,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同共和的条件下,把政权让给袁世凯。于是,袁世凯转而向清廷施加压力,由北洋将领发通电逼清廷同意共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次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并由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能够对袁世凯有所约束以确保革命成果,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孙中山还派蔡元培等为专使,北上迎袁南下。袁世凯指使部下在北京发动“兵变”,以此为借口拒绝南下。列强也从各地调兵进京,故意制造紧张局势。孙中山被迫让步,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反动政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夺,从此开始了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
在袁世凯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临时参议院匆忙赶制出来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所应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如“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带有革命性、民主性。但是,在失去政权的情况下,指望以一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约束袁世凯的野心,只能是一种幻想。袁世凯一方面表示拥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另一方面又说以后要进行修改,从而为其日后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留下了伏笔。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南京临时政府夭折。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就被中外反动势力所绞杀了。这次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但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继续统治着中国,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还远远没有完成。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它结束了延续了2000余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正如林伯渠在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1不仅如此,辛亥革命还解放了清朝专制统治禁锢下的生产力,为民国初年资本主义经济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开辟了道路。
1《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辛亥革命时期的学术文化,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潮为主要思潮。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努力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把卢梭的《民约论》当作福音,把法国革命和美国独立视为楷模。他们广泛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理论、历史、哲学等,以此为武器,批评封建主义和改良主义,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走“流血革命”的道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学说,成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理论纲领。
在辛亥革命时期,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得到广泛的流传。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国内翻译的西学书籍大多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维新运动期间,对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虽有所增加,但数量仍然有限。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译介的大量增多,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当时从事译书工作的,既有革命党,也有改良派和其他人士。欧美主要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从古代到近代,都被介绍到了中国,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霍布斯、达尔文、卢梭、孟德斯鸠、边沁、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以及詹姆士的实验主义。政治思潮除民主主义外,“五四”前后在各种思潮中曾占有优势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也是在此时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了伟大影响并成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也是在此时就介绍进来。其中以《民报》的贡献为大,朱执信的表现为突出。他在文章中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的社会”,并介绍了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及阶级斗争学说。
这一时期,对于外国历史有不少的翻译介绍,主要是介绍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史,美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的独立史,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梁启超等人用进化论的观点,对中国传统的史学思想和历史著作进行了批评,指出他们不过是帝王将相传记的汇集,不能说明社会进化的趋势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他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新史学”的主张,要求历史学应该“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1。章太炎在同时期也提出了类似的见解。用这种观点来编写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是光绪三十年(1904)出版的夏曾佑的《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后改名为《中国古代史》。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教育也很重视。他们指出:“社会教育之不兴,我祖国其将不国矣。”2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大力提倡“兴学堂,普及教育”,并利用学校进行革命活动,“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当时,全国很多学校都受到革命党人的影响,有的就直接掌握在革命党人的手中。如蔡元培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创设的爱国学社,秋瑾主持的浙江绍兴大通学堂等。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大批革命人才,而且传播了科学文明,冲击了守旧陋习,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为了统治需要,在这时期将各省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并任命了管学大臣,主管京师大学堂和全国一切学堂事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又成立了学部。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在教育内容上还是以“修身读经为本”,把诵习儒家经典和遵循封建道德摆在了首位。次年,清廷明令宣布以“忠君”、“尊孔”为教育宗旨,1《新史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第3—4页。
2云窝:《教育通论》,《江苏》第3期。
这就明显暴露了它兴办学校的目的。
为了侵略中国的需要,西方的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了教会,并创办了大批学校。到戊戌变法失败时,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天主教会举办的中、初级学校已有500多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美国在中国的教会学校,已达1100多所。它们还在中国设立高等学校,到辛亥革命时期,已有北京汇文大学、武昌文华大学、济南齐鲁大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等。
在文学艺术方面,人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资产阶级的作品。光绪二十五年(1899),林纾译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在福州刊印。辛亥革命时期,对外国小说的翻译有了很快的发展。到宣统三年(1911),翻译出版的小说有几百种,翻译的范围也日益扩大,如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都被陆续翻译出版。其中,译书最多的是林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反对美国虐待华工运动的高潮中,他译出了《黑奴吁天录》,用美国虐待黑奴的故事激励人们的爱国思想。
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了小说改良的主张,极力强调小说对改良政治社会的作用,认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1。在小说的创作方面,出现了一大批谴责现实黑暗的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鹗的《老残游记》等最为有名。这些小说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写成,广泛运用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对封建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的罪恶活动作了不同程度的揭露。
革命知识分子还有意识地通过诗歌及其他通俗的文艺形式,宣传革命思想。秋瑾不仅是一个女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她写了大量诗歌,表现了她坚决的革命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忱。宣统元年(1909),以同盟会会员为中心的“南社”成立了。这是一个革命的文学团体,由柳亚子等编辑出版了《南社丛刻》,用诗歌来鼓舞革命。
在戏剧方面,从道光年间逐渐流行的京剧,具有深厚的民间艺术基础,集中了许多地方戏曲的优点,在唱腔、表演、念白、武打等方面逐渐超过了以往的各个剧种,广泛地吸引了观众。咸丰以后三四十年,京剧的剧目丰富,题材广泛,名演员大量涌现,创造了许多生动优美的艺术形象,成为在全国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在名演员中,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程长庚、谭鑫培等人。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在京剧界也产生了影响。著名的演员汪笑侬(1858—1918),在八国联军入侵后编演了《哭祖庙》,借三国末年蜀北地王刘谌反对投降、哭祭祖庙的历史故事,宣传爱国思想,抨击清廷的腐朽。有的演员还尝试排演时装戏,直接讽刺时政。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的一些京剧演员参加了攻打江南制造总局的革命活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把戏剧作为宣传革命的武器。光绪三十年(1904),陈佩忍、柳亚子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专业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提倡戏剧改革。
话剧是在清末开始出现的。话剧一产生就和革命紧密结合在一起。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部分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春柳社”,把《黑奴吁天录》改编成五幕话剧,公开演出,配合了反对美国虐待华工的斗争。此后,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第6页。
上海又上演了《秋瑾》、《徐锡麟》等话剧。宣统二年(1910)成立的进化团和1912年成立的“新剧同志会”,是话剧创始时期两个重要的职业剧团,有较大的影响,演出的剧目如《共和万岁》(歌颂辛亥革命胜利)、《黄鹤楼》(赞武昌起义)、《黄花岗》(纪念七十二烈士)等,起了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方面,清末的中国是更为落后了,但也有一些成就。光绪三十一年(1905),中国开始建筑自办的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由詹天佑任总工程师。这条铁路长约200公里,里程虽不长,但要经过燕山山脉,地形复杂,在工程上有许多困难。一些外国人曾以极其轻蔑的口吻进行讽刺,说什么会修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尚未诞生”。詹天佑(1861—1919),安徽婺源人。同治十一年(1872),清廷选派第一批幼童30人赴美学习,十二岁的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员。光绪七年(1881),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随即回国为祖国效力。他为了替祖国争气,勇敢地承担起主持这条铁路的修建工程。他和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了被认为是世界铁路工程史上罕见的艰险工程,把隧道的长度减少到原来欧美技术人员设计方案的一半,同时又用两个机车和“人”字形的轨道解决了爬坡的难题。这条铁路于宣统元年九月(1909年10月)正式通车,比原计划提前完成,工银也有节余。
詹天佑的成绩,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是难能可贵的。这又一次表现了中国人在创造发明上的才能。但由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帝国主义势力和国内反动政权的严重压迫和摧残,使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陷于落后的状态。
附表:清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