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三章 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鸦片战争以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期间,随着各种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少数民族反抗清朝压迫的斗争此起彼伏。其中以云南杜文秀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贵州张秀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西北回民大起义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大起义,声势最为浩大,影响也最为长久。

第一节 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1

云南回回大规模的反清斗争始于咸丰六年(1856)。咸丰六年,昆明官绅屠杀回民,并传当局有灭回之谕,这使各地回民心怀疑惧,纷纷聚众自保。回民杜文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联络汉族、彝族和白族人民在蒙化举起了反清的大旗。

杜文秀领导的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实行公平交易,不取百姓一草一木,农民工商各安生理,人心说服。起义军先后夺取了53座城,占全省的大半。在攻占大理城后,杜文秀被起义群众推举为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大理政权。

杜文秀建立的大理政权,有明确的革命目的,就是推翻清朝统治。大理政权制定了文武官制,并制定了军政管理条例。杜文秀领导的大理政权,特别注意协调民族关系,在起义的官兵中,汉族居多数,同时还有其他兄弟民族。为此,大理政权设有处理兄弟民族事务的专职人员。杜文秀的重要谋士、大司寇李芳园和大司空李国纶,都是杰出的汉族将领。军队中不少的高级将领都是由彝人担任的。同时,大理政权还注意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并鼓励手工业和商业经营,发展同缅甸的贸易往来。杜文秀领导的大理政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自攻占大理后,大理政权逐步向外发展。到同治六年(1867)十月以前,除云南大半地区都处在大理政权的控制下,杜文秀还派出别动队去贵州、陕西、四川等地发动起义,起义军在西南地区的势力迅速扩展。大理政权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很深,曾主动派军同石达开的太平军配合行动。

杜文秀建立帅府不久,清军来攻,滇西赵州失而复得,清军溃退。咸丰十年(1860),清军再次来攻,清提督褚克昌战死,清军覆没。同治二年(1863),清军三次来攻,义军奋战击败清军。同治五年(1866),清军第四次来攻,于次年三四月间败归。清统治者曾于同治元年招降杜文秀,并派专员前往,被杜文秀严辞拒绝。

同治六年(1867)十月,杜文秀任命蔡廷栋为大经略,举十八大司、20余万大军东征昆明,拟先肃清全滇,再图川、黔。但这时太平天国已被消灭,反动政权已能集中力量来对付云南起义军。尽管如此,东征一开始,形势仍发展得很快,不久,起义军就对昆明形成了包围,但由于蔡廷栋不能督率各军乘胜攻下昆明,反而屯兵城下将近两年之久,以致坐失战机,使清军有整顿部署的机会。同治八年八月,因将帅不和,大司疆段成功率所部降清,蔡廷栋所部溃散。形势急转直下,义军由优势转为劣势,清军转守为攻。

同治十一年(1872),清军破上、下两关,进逼大理。十一月,大理城外防守工事尽失,外援断绝,城中誓死抵抗。清军用火药穿地道,把东城轰坏了十几丈,但仍进不得城。十一月二十五日,杜文秀召集文武官员会议。大司衡杨荣提议“归顺”。杜文秀最后决定,牺牲自己以换取全城百姓的生命安全。第二天,他和全家服毒自尽。但他的善良愿望没能实现。清云南巡抚岑毓英到大理后,便背信弃义,杀死了全部降将,血洗了大理城,各族男女老少几乎无一幸免。

1本文材料采用《中国少数民族》第129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又《杜大元帅墓表》、《回回民族的新生》,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

云南人民反清运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汉联合为基础的各族人民联合反清运动,他们所奉行的纲领,在中国农民运动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上,都是很大的创举。

杜文秀死后,他的大司空李国纶在腾越一带坚持到光绪二年(1876),直至被俘,不屈而死。这去大理失守已5年了。

第二节 贵州苗民大起义1

早在清乾嘉年间,湘西、黔东北地区的苗族人民在石柳邓、石三保、吴半生、吴八月等领导下,于1795年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以“逐客民(指满、汉地主、官吏)、复故地”为号召,并提出“穷苦兄弟跟我走,大户官吏我不饶”等口号。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到之处,对民愤极大的贪官污吏和满、苗、汉地主恶霸都给予严惩。清廷慌忙调集云贵、两广、两湖和四川七省兵力,由云贵总督福康安率领,前往镇压。后来起义军与白莲教起义军相呼应,使清军顾此失彼,起义一直坚持到嘉庆十二年(1807),前后达12年之久。

鸦片战争以后,咸同年间,黔东南等地又爆发了以张秀眉为首的苗民大起义。各路起义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几乎攻占了整个黔东南地区,他们与各地以汉族为主的“教军”、“号军”相互配合,和侗、水、布依、瑶等族农民起义军密切联系,协同作战,后来还与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取得了联系,直接或间接地打击了清皇朝的统治。起义先后坚持了18年(1855—1873)之久,是苗族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斗争。苗族人民纪念这次运动中杰出领袖张秀眉等的颂歌一直流传到今天。

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族大起义与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以及与太平天国革命都是利害相关的。当太平天国革命势力昌盛时,清统治者主要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无法抽调军队南下镇压贵州和云南起义;而当太平天国革命被残酷镇压下去后,反动统治者就马上调集军队,回过头来全力镇压云南和贵州起义。贵州和云南起义军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贵州苗族大起义被镇压后不久,大理政权也继而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1本文资料采用《中国少数民族》第453—454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今有删改。

第三节 西北回民大起义1

西北回民大起义始于同治元年(1862),规模之大,遍及陕西、甘肃(包括宁夏、青海)以及新疆各地。

同治元年春,在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部联合捻军进入陕西的直接推动下,关中各地回民纷起响应,短时间内形成了十八大营,其首领是白彦虎等18人。起义军曾包围西安达3年之久,还曾包围了潼关,一度威胁着陕晋豫的咽喉要地和山西滨河一带的地区。在周至,则有与杜文秀及太平天国有联系的蓝大顺据守。陕西回民起义不久,即与甘肃西南部回民取得联络,于同年秋占据泰州(治所在今天水市)秦安。翌年,平凉、固原、西宁、狄道、河州、宁夏,先后为义军所占据。当同治五年(1866)捻军梁王张宗禹等部进入陕西时,原来已经退到甘肃的陕西回民起义军又纷纷东下,与捻军协同战斗,“捻回合势”曾造成西北反清革命形势的高潮。甘肃回民起义军的迅猛发展,在甘肃形成了以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为中心的四个反清基地,起义领袖为马化龙、马占鳌、马桂源、马文禄。

清廷先是用了大力来对付陕西的回民起义。从甘肃、直隶调来大量军队,特派胜保作钦差大臣,负责全省军务。胜保屡次打败仗。1862年11月,又派多隆阿代替胜保。多隆阿在攻取周至时战死,由穆图善接替了他。自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战争互有胜负,起义军没有退出陕西。甘肃方面虽然已陆续有清军的援军开去,但都不济事。同治五年(1866)三月,兰州清军内部火并。而这时,陕甘饥民也揭竿而起。甘肃回民起义军,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强大起来。

太平天国革命被镇压下去后,清统治者于同治六年(1867)抽调更多军队来对付回回起义军,并任命左宗棠作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受命后,于翌年六月将捻军镇压下去,其后便制定了所谓三路平回之策。一是派刘松山由绥德取道花马池,进攻金积堡,这是北路。二是派周开锡由秦州进攻巩昌、河州、狄道,这是南路。左宗棠和刘典,亲督大军自乾州,沿陕甘大道入甘,这是中路。和这种进兵计划相配合的,是招抚活动于陕北和甘肃合水、宁州和正宁等地的董福祥起义军,并举办军民屯田,以减缩动荡的范围,安定清军后方。

同治八年(1869)二月,左宗棠移军乾州,诱逼陕境回回入甘,以集中兵力,专心来对付甘肃方面。

同年八月,刘松山进兵灵州,进逼吴忠型,又分兵到峡口宁夏,对金积堡形成包围的态势。金积堡地区的起义领袖马化龙团结了本地的回回,并吸收了从陕西入甘的白彦虎等部队,在金积堡周围布置了五百七八十座堡寨,时时出奇兵攻击并截断了清军的粮运。刘松山顽强地向金积堡进攻,曾缩小了包围圈,破坏了起义军不少的堡寨。翌年正月,刘松山被白彦虎部下打伤致死。刘松山的侄儿刘锦棠继帅其众,采取严密包围的办法,长期围困。金积堡人多粮少,日子一久,便无法解决食粮问题,至十一月,马化龙恐日后堡破,人民死亡太重,决心以个人的生命来换取大众的生命,便向清军投降。马化龙父子因此受到凌迟,但不少的回回生命却得以保全,被安置到平凉。1本文采用白寿彝著《回回民族的新生》,载《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少数民族》第129—130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今有删改。

同治十年(1871)七月,左宗棠率清军主力直接进攻河州马占鳖领导的回回义军。马占鳌占太子寺作据点,环营掘成长壕,联络数十里,凭山依水,护以长堡。并分兵断清军粮运,迫使清军不得不宰骡马为粮。又在除夕,乘清军宴飨,连夜筑起3座堡垒,阻断了清军的联络,使他们前后不能相顾。翌年正月,马占鳌发动反攻,把清军打得大败。清提督傅先宗、徐文秀,总兵郑守南、李其祥,副将卢才华、王福昌,参将吴明胜、陈东海都被打死了。起义军大获全胜,但马占鳌却乘着大胜的机会要求投降。这完全出乎左宗棠的意外。河州算是在战后没有经过屠杀和移民。西宁等地,至同治十二年(1873)才被完全镇压下来,领袖们有的投降,有的被杀,有的是被脔割而死的。

肃州马文禄领导的起义军,成为陕甘回回义军最后汇合的堡垒。同治十一年(1872),左宗棠派徐占彪进军肃州,后又加派队伍。肃州周围100多个堡垒尽被破坏,肃州被围困起来。清军日夜用炮轰城,城随坍随垒。清军掘隧道,马文禄则从城内截断。清军整整攻了18个月,肃州仍未攻下。翌年八月,左宗棠亲自到肃州督战,刘锦棠也从西宁率军前来。在其他根据地尽皆覆灭的情况下,肃州是处在清军优势兵力的包围之下,其孤立无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八月间,马文禄被迫放弃了战斗,向左宗棠请罪。结果,他和另外8名领袖被磔,城内居住的回回,除土著者不准移动外,从甘州、关外、西宁、河州、循化及陕西来的回回,共1573人全被屠杀。夜间清军又进城放火,把城内回回5400余人也全部屠杀。起义军唯一逃脱血腥屠杀的,只有白彦虎所率领的队伍。

以白彦虎为首的陕西回族在河州战役结束后,同当地回族、撒拉族结成联军,为了民族的生存,恃险拼死抵抗,给进犯清军以不断的打击。由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下旬至十一月底,前后两月有余,大小50余战。十一月十九日,刘锦棠进驻西宁后,白彦虎深知左宗棠的残忍刁诈,誓不投降,率领眷属及党羽约2000余人,于翌年二月下旬由大通经永安冒着冰雪严寒向河西奔去。三月初,白彦虎率部通过仅容单车行走又有5营清军防守的扁都口,经山丹、东乐至甘州城外,三至四月中进至高台,肃州回民曾多次出城配合白彦虎部迎击清军,但由于清军截击,白彦虎不愿进驻肃州,而是率部经文殊山进军嘉峪关外,由敦煌奔向哈密1。后在左宗棠的追击下,白彦虎部又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他们的后人至今仍生活在那里,称东干族。

这次西北回民大起义的结局是非常惨烈的,陕甘回族人民遭受了重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它虽然被清朝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但同时,也给了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它是当时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遍及全国反清高潮的一个组成部分。

1有关白彦虎的材料,参见马寿千《同治年间陕甘回民自卫抗清斗争述略》。

第四节 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2

鸦片战争爆发后不久,在太平天国、捻军和云南、陕西、甘肃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影响下,新疆各族人民也纷纷起义,反抗清朝的统治。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是西北以回民为主的各族人民大起义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治三年(1864),库车的维吾尔族和回族人民首先发起武装暴动。乌鲁木齐、莎车、伊犁、巴里坤、奇台、哈密、木垒、济木萨、昌吉等地各族人民也纷纷响应。一时间,新疆几乎全部成为起义群众的天下。迅猛的反清风暴席卷天山南北,震撼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

在南疆和北疆的广大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个互不统属的割据政权:以库车为中心的热西丁汗和卓(回族),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妥明(回族),以和田为中心的哈比布拉汗(维吾尔族),以喀什为中心的金相印(回族)与思的克伯克(柯尔克孜族)和以伊犁为中心的塔兰其苏丹(维吾尔族)。但是,由于“民族”的、“宗教”的旗号转移了群众斗争的目标,以致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最终被一小撮民族和宗教上层所篡夺。

2本文采用《中国少数民族》第180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今有增删。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