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极费猜想。——本来,这种猜想是不必要的。珠江流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部分,珠江文化当然跟全国一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部分,哪怕它带着若干地方色彩也好。但是,偏偏有些论者要加以种种猜想。这样,问题就反而复杂起来了。现在,顺手将那些猜想摘录数则于后,以供参考:
一、它已较早从农业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比两广具有的现代文化因素则更多。
二、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大融汇。
三、珠江文化当然涵盖广东文化、港澳文化。
四、向现代文化主动对接。
从第一条看,它是比较早地摆脱了封建性的农业文化,开始向现代文化——即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过渡,因此比两广大部分地区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因素都更多。从第二条看,它是中原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的大融汇,是一种不咸不淡,咸淡水交界的混合文化,同时是一种不酸不碱,非社非资的第三种文化。从第三条看,它既然当然涵盖广东文化和港澳文化,也就当然将这两种文化冶于一炉。从第四条看,它的未来也很明显,就是主动和现代文化对接。——这一切都安排就绪,好像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了。
现实的发展果真是这样的么?看起来不像那么简单。
中国现在正在从事伟大的四化建设。中国要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时也要建设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要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向较高、更高的阶段发展。珠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当然的组成部分,它将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一样,首先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其次也将具有各自不同的地方色彩。
根据这样的理解,人们不免要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雅马哈鱼档》和《女人街》值得鼓吹么?看来那倒没有什么不可以。它们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么?看来不免要费点斟酌。我想,个体经济既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必要的补充部分,《雅马哈鱼档》和《女人街》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必要的补充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珠江文化应该以社会主义文化做主体,不能以外来文化和港澳文化做主体,也不能以必要的补充部分做主体。其次,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一国两制,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和外来文化、港澳文化进行大融汇和冶为一炉么?我想这种愿望虽然美妙,但可能性恐怕很小。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任何时候都应该吸收外来的、港澳的对中国人民有益的东西,但和大融汇、冶为一炉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咸不淡、非社非资的文化,在现实里面毕竟是不存在的。又其次,这种珠江文化,如果有一天和现代文化主动对接的话,难免有人会问,那种现代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文化么?倘若是的话,岂非把外来文化、港澳文化都跟社会主义文化主动对接了么?那恐怕不大合适吧!倘若不是的话,那就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它跟社会主义的珠江文化又怎么主动对接得上呢?这里岂不是有一个接不上榫的问题,或者像广州话所说的不咬牙的问题么?
当然,如果老早把珠江文化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文化,那就可以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文化顺利地主动对接,毫不费力了。
一九八九年九月十四日,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