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广语丝

第十六 且慢走向世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走向世界,——多么引人入胜。但是细想起来,这句话实在颇有点难解之处。咱们置身于中国国土上,占了地球上颇为不小的一块地方,这不是已经早已来到了世界了么?难道还要咱们重新从火星出发,再一次走向世界么?恐怕不是这个意思。是说走向全世界吧?细想也不是。难道有很多人,会把这句话理解为走到非洲,或者走到南极去么?再三捉摸,才悟出这走向世界的正确涵义,是走向西方世界,——也即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如果是农业产品或者工业产品,像蚕丝或者家用电器之类,走向西方世界是大好事情,不但可能,而且必要,应该全力以赴,争取实现。因为这些产品,只要价廉物美,任何地方都能接受,西方世界也不例外。至于文学作品,如果能走向西方世界,当然也是大好事情。但问题恐怕不那么简单。西方国家的人民,有他们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和爱好,西方国家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占统治地位,要他们的读者接受中国文学作品,接受中国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都是比较困难的。更不用说他们的统治阶级,或者那些文化事业当中的资产阶级老爷们、谋士们、帮闲们,对中国的文学作品很难抱有什么好感了。如果咱们中国的文学作品企图走向西方世界的一般群众,已经很不容易;如果咱们中国的文学作品要取得西方世界那些资产阶级老爷们的欢心,那简直是难上加难了。

可有些中国作家偏偏醉心此道。他们将走向世界四个字放在嘴里,整天念念有词,也并非希望自己的作品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却只希望得到西方世界那些资产阶级老爷们的垂青和赏识。他们日思夜想,缠绵悱恻,对中国人民大众不屑一顾,眼巴巴的瞅着洋大人发呆。早已有人给他们送上雅号,叫做诺贝尔情结。此外,有些人盼望珠江文化和港澳文化实现大融汇,以便将来和西方现代文化主动对接;也有人梦想广东出现不咸不淡,咸淡水交界的文化;更有人祝祷广东会出现非社非资的第三种文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然而不管怎么样,单相思毕竟是单相思,到如今也没有谁能够如愿以偿。

事情是不是已经到了完全绝望的地步了呢?其实也不尽然。办法也许还是有的。咱们研究几个苏联作家的例子,也许能悟出点什么道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得过诺贝尔奖金。这事情诚然有点奇怪。是不是因为它写了一个反面人物做主人翁,这个反面人物是一贯坚持他的反对苏维埃的立场的,因此那些老爷们误判它是一部反苏小说,由此而中了奖呢?暂时存疑吧!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也得过诺贝尔奖金,因为它表现了在资产阶级看来,十月革命当中那些所谓不人道的东西。索尔仁尼琴也因为写了一部暴露苏联社会所谓黑暗东西的书,得过诺贝尔奖金。人们从这些例子可以悟出,如果能够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国家制度抱着不满、反对、暴露、否定等等态度的作品,就比较容易地走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也算一条浅显明白的客观规律吧。可惜的是,从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作品那里,散发出来的气味不大好闻就是了。

至于有些先生们,像严家其、吾尔开希、刘晓波、苏晓康和怀着所谓第二种忠诚的刘宾雁之流,虽然没有作品,也照样走向了西方世界。不过把戏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从他们的把戏里面,散发出来的气味更加难闻,简直催人呕吐就是了。

这样的走向世界,还请且慢为妙。

“九一八”五十八周年纪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