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广语丝

第二 争鸣苦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不久以前,有出书难、卖书难、买书难的说法,其实还不止这些。除了这些难以外,写书难、印书难,以至于争鸣难,都是实际存在的。其中的争鸣难——不,应该说争鸣苦,尤其显著。

“引蛇出洞”、“大鸣大放”等等,已经先破坏了争鸣的声誉;近十年来,又有一些人打着“争鸣”的旗号,或者办一些什么刊物,或者出一些什么大字报,极尽造谣诬蔑之能事,这又给争鸣戴上一个狰狞的面具。

至于后来既有“宽松、宽容、宽厚”,又要求争鸣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不能随意点名,还必须从容讨论,“摆事实、讲道理”……凡此种种,都有意无意地使争鸣变成一块布满清规戒律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类似布雷区那样的地方。争鸣真是命苦,可谓苦过黄连了。

从前那些一心想在争鸣台上获得席位的勇士们,只想自己说话,不愿别人开口,一碰到别人的批评,就抱着脑袋,满地打滚,还大声叫嚷,说别人打了他的棍子,围攻了他,证明真理在受委屈的一方。如今这种现象,已经不大容易看见了。因为这些人已经坐在争鸣台上,占了一席之地,就宣扬争鸣已经够了,如今该讲讲“恕道”了。于是有些高论就应运而生,说什么“要创造新的马克思主义,不要使用马克思的旧词句”;“道理尽管可以讲,但也不一定非提马克思不可”等等。这些高论有什么目的呢?为什么他们要捂住人家的嘴巴呢?他们虽不曾明说,意思却是明白无误的:九十九家都可以争鸣,只有姓“马”一家除外。

那些捂别人嘴巴的好心人,想必有一些善良的愿望。如果让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话,我想他们大概是怕乱,也就是怕争鸣一起,无法收拾,影响安定团结。其实这是很大的误会。首先,一个人早上在树林子里散步,经常听到百鸟争鸣,谁也不会觉着乱。其次,文艺问题有些是不必忙于做结论的,有些是根本不需要做结论的,“五四”以来文艺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不存在“收拾”的问题。又其次,真理越辩越明,每次争论,不管有无结论,都向共同认识前进了一步,也就是向真理接近了一步,同时,向真正的安定团结前进了一步,这是显而易见的。咱们不愿看见桌上碰杯,桌下踢脚的现象,也不满足于“今天天气哈哈哈”的一团和气,更不希望那种同床异梦的所谓安定团结。

一千九百八十八年十一月七日,《人民日报》说得好:“报刊上开展对某一理论问题的讨论和对某一作品的评论,要真正贯彻‘双百’方针。报刊要为持各种不同意见的读者和评论家提供平等讨论的条件。报刊(包括本报在内),特别是党的报刊,不能只发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评论,拒绝发表不同观点的评论。报刊要通过全面反映各种观点的评论,推动健康的文艺评论的发展,促进文艺界作家的团结,推动文艺的繁荣。”这是何等非凡的大国民的气度!

那么,咱们是不是下决心养成一种民主的习惯,在一片百家争鸣的喧闹声中过安定的生活,在为真理争辩得面红耳赤的气氛中求得真正的团结呢?

一九八九年一月六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