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明神宗万历六年,卒于明福王弘光元年,年六十八。)
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初从许孚远叩为学之要,告以存天理、遏人欲,遂谨识之。后与高攀龙相共讲论,以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为准的。崇祯初,仕为顺天府府尹。以直谏斥归,闭门静坐,不见一客。门人固请讲学,乃集儒绅会讲,阐明伊洛主敬之旨,以慎独为要。后启蕺山书院,从游者几及千人。梓所述《人谱》以授学者,有《朱子致知与阳明致知之辩》[1]。福王立,为吏部左侍郎,遂罢归。弘光乙酉六月,山居闻变,绝食卒。[2]
念台之学,虽亦出阳明之绪,而兼宗程朱。《明儒学案》曰:“先生[3]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4]始得其真。盈天地间皆气也,其在人心,一气之流行,诚通诚复,自然分为喜怒哀乐、仁义礼智之名,因此而起者也。不待安排品节,自能不过其则,即中和也。此生而有之,人人如是,所以谓之性善,即不无过不及之差,而性体原自周流,不害其为中和之德。学者但证得性体分明,而以时保之,即是慎矣。慎之工[5]夫,只在主宰上,觉有主,是曰意,离意根一步,便是妄,便非独矣。故愈收敛,是愈推致,然主宰亦非有一处停顿,即在此流行之中,故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盖离气无所为理,离心无所为性。佛者之言曰:‘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是他真脏实犯,奈何儒者亦曰理生气,所谓毫厘之辨[6],竟亦安在?而徒以自私自利,不可以治天下国家,弃而君臣父子[7],强生分别,其不为佛者之所笑乎?先生大指如是。此指出[8]真是南辕北辙,界限清楚,有宋以来所[9]未有也。”[10]按:蕺山所谓慎独之意极微妙,即屏居独处,一念萌起,他人未知,而己独知之处,即是独也。然独之为义,兼内外精粗而言之。尝评朱子语曰:“朱子于独字下补一‘知’字,可谓扩前圣所未发,然专以属之动念边事,何耶?岂静中无知乎?使知有间于动静,则不得谓之知矣。”[11]又曰:“心无存亡,但离独位便是亡。”[12]又曰:“独字是虚位,从性体看来,则曰莫见莫显,是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也;从心体看来,则曰十目十手,是思虑既起,吾心独知时也。然性体[13]即在心体中看出。”[14]又曰:“延平教人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此学问第一义工[15]夫。未发时有何气象可观?只是查检自己病痛到极微密处,方知时虽未发,而倚著之私,隐隐已伏,才有倚著,便来[16]横决。若于此处查考分明,如贯虱车轮,更无躲闪,则中体恍[17]然在此,而已发之后,不待言矣。”[18]或问:“‘未发气象,从何处[19]看入?’曰:‘从发处看入。’‘如何用工夫?’曰:‘其要只在慎独。’问:‘兼动静否?’曰:‘工夫只在静,故云主静立人极,非偏言之也。’‘然则何以从发处看入?’曰:‘动中求静,是真静之体;静中求动,是真动之用。体用一原,动静无端,心体本是如此。’”[20]蕺山又以慎独为证人之要旨。证人者即自证其性,以见敬肆之分,人禽之辨也。仿周子《太极图》,而为《人极图》,且说之曰:“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繇是而之焉,达于天下者,道也。”[21]此明人性至善,为万善之所由出,致其慎独之功,则可去其不善而继于至善矣,其首句盖取阳明四句教之语而广之。
* * *
[1] “有《朱子致知与阳明致知之辩》”,诸本皆误作“有《朱子之致与阳明致知辨》”。据《刘宗周传》(《东林列传》卷十一:《四库全书》第458册第304页)改。
[2] 按:如上刘宗周生平,参见《刘宗周》:《明史》二二第6573—6592页;《蕺山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0—1515页。
[3] “先生”,诸本皆误作“蕺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0页改。
[4] 同上注。
[5] “工”,诸本皆误作“功”。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0页改。
[6] “辨”,诸本皆误作“差”。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1页改。
[7] “弃而君臣父子”,诸本皆无,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1页补。
[8] “先生大指如是。此指出”,诸本皆误作“蕺山如此指出”。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1页改。
[9] “所”,诸本皆无,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4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1页补。
[10] 《蕺山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4页。
[11] 《蕺山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27页。
[12] 同上注。
[13] 诸本此处皆有“中”,衍。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8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5页删。
[14] 《蕺山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8页。
[15] “工”,诸本皆误作“功”。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3页改。
[16] “来”,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457册第1084页。《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3页作“易”。
[17] “恍”,诸本皆误作“怳”。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3页改。
[18] 《蕺山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7页。
[19] “处”,诸本皆无,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7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894页补。
[20] 《蕺山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517页。
[21] 《人极图说》:《四库全书》第717册第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