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始讲学,从游者不过乡里之士,而徐曰仁爱,蔡希渊宗兖,朱守中节,从学最先。阳明尝曰:“徐曰仁之温恭,蔡希渊之深潜,朱守中之明敏,皆予所不逮[1]。”[2]自后四方来受业者甚众。终明之世,王学之传遍天下,然及其末流,竞慕心法,以顿悟相高,不顾事功。有仅以默坐调息为王学本领者,又或外以狂逸为高,而身践蔑弃礼义之事,无所忌惮,是以深为后人诟病。陆稼书至以明之所以亡,归咎于王学。然王学亦不尽放荡之士,当时如徐横山、钱绪山、欧阳南野、季彭山、邹东廓、陈九川等,其后如黄石斋、刘念台等,皆践节笃实,学术气节,兼有可尚者也。《明儒学案》述《王门学案》,分地域系之,列为七派。今不可悉述,但略举最著者如下:
王龙溪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山阴人。弱冠受业阳明。阳明门人益进,不能遍授,多先学于龙溪与钱绪山,故二人当时最为高足弟子。绪山笃实,而龙溪资悟超绝,盛有才辩。阳明没后,屡历东南讲会,以为宗盟。先是,阳明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人。绪山以此四句为阳明教人定本,龙溪则以非究竟之教言,是一时权法。[3]盖“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4],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5]。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著于有矣。自然流行者,动而无动;著于有者,动而动也。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6]后人以此为龙溪之四无教。
王心斋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扬州人。三十八岁时,始为阳明弟子。先是,心斋至阳明之门,相与反覆辩论,曲尽端委,心大折服,乃执弟子礼。阳明语门人曰:“吾曩擒宸濠,一无所动,今乃为斯人所动,是真学圣人者。”然心斋言动奇矫,时或以为狂,阳明深戒之。所著有《心斋全集》。[7]其格物说,谓格如格式之格,即絜矩之谓也。吾心一矩也,天下国家,如一方形,矩正则方形亦正,故心正则天下国家亦正。方形正则格成,故曰物格。其说甚新。心斋与龙溪在阳明之门并称“二王”。
邹东廓 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幼时,罗整庵见而奇之。尝谒阳明赣州,为父求墓表,殊无意从学。阳明顾与日夕讲论,东廓忽悟曰:“往吾疑程朱补《大学》,先格物穷理,与《中庸》慎独不相蒙,今始知格物即慎独也。”遂称弟子。阳明没后,与吕泾野、湛甘泉、钱绪山、王龙溪、薛中离等,讲良知学。仕至南京国子祭酒。[8]
杨晋庵 杨东明,号晋庵,河南虞城人。万历庚辰进士。北方为王学者绝少,晋庵晚出,盖闻王学于耿天台之伦,相与讲论。[9]是时东林多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而晋庵力为之辩。其论理气,以气为主。曰:“盈宇宙间,只是一块浑沦元气,生天生地,生人物万殊,都是此气为之,而此气灵妙,自有条理,便谓之理。盖气犹水火,而理则其寒暑[10]之性,气犹姜桂,而理则其辛辣之性,浑是一物,毫无分别。”[11]又谓“‘气质之性’四字,宋儒此论,适得吾性之真体,非但补前辈之所未发也。盖盈天地间皆气质也,即天地亦气质也,五行亦阴阳也,阴阳亦太极也,太极固亦[12]气也,特未落于质耳。”[13]东林言性,颇承此说。晋庵有《论性臆言》。
王学后流于禅,如罗念庵、颜山农、梁心隐、罗汝芳之徒,尤其甚者也。陈陈相因,殆无足述,兹并从略焉。
* * *
[1] 诸本此处皆有“也”,衍。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223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252页删。
[2] 《浙中王门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223页。
[3] 按:如上王畿生平,参见《儒林》:《明史》二四第7274页;《浙中王门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237—239页。
[4] “神感神应”,诸本皆无,脱。据《王畿集》第1页,《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第799页补。
[5] “名”,诸本皆误作“应”。据《王畿集》第1页,《续修四库全书》第512册第799页改。
[6] 《天泉证道纪》:《王畿集》第1页。
[7] 按:如上王艮生平,参见《儒林》:《明史》二四第7274—7275页;《泰州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709—710页。
[8] 按:如上邹守益生平,参见《儒林》:《明史》二四第7268—7270页;《江右王门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331—332页。
[9] 如上杨东明生平,参见《北方王门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648—649页。
[10] “寒暑”,诸本皆误作“气热”。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65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756页改。
[11] 《北方王门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650页。
[12] “亦”,诸本皆误作“一”。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65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756页改。
[13] 《北方王门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6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