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九章 罗整庵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生于宪宗成化元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年八十三。)

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吉之泰和人。弘治五年进士,授翰林编修,擢南京国子司业,后为南京吏部尚书。卒谥文庄。整庵家居,每平旦正衣冠,危坐观书,独处无惰容。自序为学云:“昔官京师,逢一老僧,漫问何由成佛,渠亦漫举禅语为答:‘佛在庭前桐树子。’意其必有所谓,为之精思达旦,揽衣将起,则恍然而悟。”“后官南雍,圣贤之书,未尝一日去手,潜玩久之,渐觉就实,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也。自此研磨体认,积数十年,用心甚苦。年垂六十,始了然有见乎心性之真,而确乎有以自信。”盖整庵初由禅入,后乃归于儒。有《困知记》《整庵存稿》。[1]

整庵之学,不偏主程朱,亦不偏主象山,故于诸家各有所是非,而莫精于其论理气。《困知记》曰:“自夫子赞《易》,始以穷理为[2]言,理果何物也哉?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积微而著,由著复微。为四时之温凉寒暑,为万物之生长收藏,为斯民之日用彝伦,为人事之成败得失,千条万绪,纷纭轇轕,而卒不克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或者因‘《易》有太极’一言,乃疑阴阳之变易,类有一物主宰乎其间者,是不然。夫《易》乃两仪、四象、八卦之总名,太极则众理之总名也。云‘《易》有太极’,明万殊之原于一本也,因而推其生生之序,明一本之散为万殊也。斯固自然之机,不宰之宰,夫岂可以形迹求哉?斯义也,惟程伯子言之最精,叔子与朱子,似乎小[3]有未合。今其说具在,必求所以归于至一,斯可矣。程伯子尝历举《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一阴一阳之谓道’数语,乃从而申之曰:‘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学者诚以此言精思潜玩,久久自当有见。所谓叔子小[4]有未合者,刘元承记其语有云:‘所以阴阳者道。’又云:‘所以阖辟[5]者道。’窃详‘所以’二字,固指言[6]形而上者,然未免微有二物之嫌,以伯子‘元来只此是道[7]’观之,自见浑然之妙,似不须更著‘所以’字也。所谓朱子小[8]有未合者,盖其言有云‘理与气决是二物’,又云‘气强理弱’,又云‘若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似此类颇多。惟答何国材一书,有云‘一阴一阳,往来不息,即是道之全体’,此语最为截直,深有合于程伯子之言,然不多见,不知以何者为定论也[9]。”[10]盖整庵主明道之气一元论,故于伊川、晦庵之主理气二元者有所非,其言亦有深足资参证者。阳明作《朱子晚年定论》以示整庵,整庵贻书考其年月,论其不合。此外辟佛诸语亦精。

* * *

[1] 按:如上罗钦顺生平,参见《儒林》:《明史》二四第7236—7238页;《诸儒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06—1108页。

[2] “为”,诸本皆误作“而”。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2页改。

[3] “小”,诸本皆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3页。《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1页作“少”。

[4] “小”,诸本皆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3页。《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1页作“少”。

[5] “阖辟”,诸本皆误作“辟阖”,倒。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1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3页乙。

[6] “言”,诸本皆无,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1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3页补。

[7] “只此是道”,诸本皆误作“只是此道”。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1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3页改。

[8] “小”,诸本皆同《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3页。《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1页作“少”。

[9] “不知以何者为定论也”,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457册第783页。《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1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八册第413页作“不知究以何者为定论也”,《四库全书》第714册第281页作“不知竟以何者为定论也”。

[10] 《诸儒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下第1110—1111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