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七章 王阳明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世宗嘉靖七年,年五十七。)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其学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先是,阳明三十五岁,上封事,下诏狱,廷杖四十,既绝复苏。寻谪贵州龙场驿驿丞,备尝艰苦。一夕忽悟格物致知之理,因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是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者教人。刘瑾死,始去谪所,知庐陵县。历官至左佥都御史,抚巡南赣,平宸濠有功,封新建伯。《明儒学案》曰:“先生[1]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2],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3]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视听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4];此知自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5]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6]阳明所著有《诗文集》,有《五经臆说》《古本大学旁释》《朱子晚年定论》,及其门人所记之《传习录》等。[7]

(一)心即理说

阳明承陆象山之心即理说,故陆王同为心学。盖言心即理,则简易直截,易以得入也。阳明尝于《象山文集序》发其意曰:“析心与理为二,而精一之学亡。世儒之支离,外索于[8]刑名器数之末,以求明其所谓物理者。而不知吾心即物理,初无假于外也。佛老之空虚,遗弃其人伦事物之常,以求明其所谓吾心者,而不知物理即吾心,不可得而遗也。”[9]此推尊象山,而阴以讽朱子学派之流于支离。又曰:“心外无理,心外无事。”[10](《全书》一)又曰:“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11]?”[12](《全书》二)盖以一心为人生行为之标准。心即理之要义,已详于陆象山章,兹不赘述焉。

(二)知行合一说

阳明知行合一之义,其所谓知者,重在事上之知,而非谓玄漠无朕之理上之知也。故凡政治道德之迹,知其善则必能行,知其恶则必能去。盖专指人事之知,知与行不相离,是为真知。故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13](《全书》一)阳明主先天良心之说,以为人类依自然之性而动,知其为善,未有不行者,只是知有不至耳。故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14](同上)乃论知行不可分为二曰:“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15](《全书》二)又以此为圣学要旨曰:“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16](《全书》一)门人徐爱问知行合一之旨,答之曰:“《大学》言如好好色,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色时已是好,非见而后始立心去好也。今人却谓必先知而后行,且讲习讨论以求知。俟知得真时方去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17](同上)此言先知后行,则有终身不行之弊也。

(三)良知说

阳明三十七岁春至龙场,始悟格物致知。至年五十时,乃揭出“致良知”三字教人。尝曰:“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18]又曰:“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百年。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19](《全书》八)阳明盖合《大学》之致知及《孟子》之良知为一,以成致良知之语云。

阳明以良知为固有,故曰:“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20](《全书》二)又曰:“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21](同上)又曰:“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22](同上)又曰:“良知之在人心,则万古如一日。”[23](《全书》六)又曰:“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24](《全书》二)又曰:“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25](《全书》三)此见良知为普遍存于先天者也,故良知即足为伦理上百行之标准。尝曰:“知善知恶是良知。”[26](同上)又曰:“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27](同上)又曰:“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28](《全书》二)然则惟良知可以判断善恶,依良知而行即合于天理。故曰:“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29](《全书》五)是良知即天理,即心之本体之昭然不昧者。故曰:“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30](《全书》二)又曰:“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31](同上)又曰:“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32](同上)心之体用,并为良知之体用。近世心理学者,以心之作用,有知、情、意三种。今更即知、情、意以求阳明所谓良知:(一)心之意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33](《全书》二十二)此谓良知之动则为意也。又曰:“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34](《全书》二)又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35](《全书》三)盖良知能戒慎恐惧,能制遏邪念,皆意之事也。(二)情之作用之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36](《全书》二)良知之真诚恻怛,是情之见于行事之前者。又曰:“人于寻常好恶,或亦有不真切处,惟是好好色,恶恶臭,则皆是发于真心,自求快足,曾无纤假者。”[37](《全书》五)好恶是情之并见于行事之前后者。又曰:“虽小人之为不善,既已无所不至,然其见君子,则必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38](《全书》二)掩其不善,是惭沮之情之见于行为后者也。又言充良知恻隐之情则为仁曰:“见孺子将入井,必有恻隐之理。”[39](同上)又曰:“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40](《全书》一)(三)知之作用关于良知者。如云:“良知常觉常[41]照。”[42](《全书》二)觉照所以觉善恶,即前云“知善知恶是良知”者也。又云:“若时时刻刻就自心上集义,则良知之体,洞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纤毫莫遁。”[43](同上)又曰:“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44](同上)又曰:“‘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45](《全书》五)又曰:“这些子看得透彻(些子指良知[46]),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47](《全书》三)又曰:“尝试于心,喜怒忧[48]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49],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50](《全书》二)此并知之作用矣。由斯以谈,则凡心体之作用,无不具于良知之中。孟子虽言良知,要至阳明始加以精密之解释。能致其良知,则亦何所不尽乎?

已上心即理说、知行合一说、良知说,为阳明学之三纲领,三者相待而成。又揭“去人欲、存天理”六字,以为三者一贯之正鹄。阳明生平讲学之要,不出乎此矣。最后又有所谓四句教者,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51]亦有谓此四句教非阳明之本,而门人所托者也,然实可括王学大意。至于阳明论性,则承孟子,推其良知良能说,以性为善。其宇宙观虽罕所发明,亦时论一心契合天地万物之妙。兹不复悉述焉。

* * *

[1] “先生”,诸本皆误作“阳明”。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8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201页改。

[2]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诸本皆无,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8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201页补。

[3] “以”,诸本皆误作“之”。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8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201页改。

[4] “不须更主于收敛”,诸本皆无,脱。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8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201页补。

[5] “察”,诸本皆误作“觉”。据《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80页,《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第七册第201页改。

[6] 《姚江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80页。

[7] 按:如上王守仁生平,参见《王守仁》:《明史》一七第5159—5170页;《姚江学案》:《明儒学案(修订本)》上第179—181页。

[8] “于”,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265册第198页,《王阳明全集》上第245页补。

[9] 《文录》:《王阳明全集》上第245页。

[10]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5页。

[11] “邪”,诸本皆误作“耶”。据《四库全书》第1265册第40页,《王阳明全集》上第42页改。

[12]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2页。

[13]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页。

[14]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页。

[15]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2页。

[16]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3页。

[17] 按:此段引文为意引。原文作:“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四库存全书》第1265册第7—8页;又见于《王阳明全集》上第4—5页)。

[18] 《序说·序跋》:《王阳明全集》下第1575页。

[19] 《文录》:《王阳明全集》上第280页。

[20]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79页。

[21]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74页。

[22]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59页。

[23] 《文录》:《王阳明全集》上第202页。

[24]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9页。

[25]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05页。

[26]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17页。

[27]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05页。

[28]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50页。

[29] 《文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90页。

[30]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72页。

[31]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62—63页。

[32]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63页。

[33]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7页。

[34]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65页。

[35]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93页。

[36]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84页。

[37] 《文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95页。

[38] 《续编》:《王阳明全集》下第971页。

[39]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5页。

[40]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6页。

[41] “常”,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265册第67页,《王阳明全集》上第74页补。

[42]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74页。

[43]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83页。

[44]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46页。

[45] 《文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89页。

[46] 谢无量注。

[47]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93页。

[48] “忧”,诸本皆误作“哀”。据《四库全书》第1265册第59页,《王阳明全集》上第65页改。

[49] “阻”,诸本皆误作“沮”。据《四库全书》第1265册第59页,《王阳明全集》上第65页改。

[50] 《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65页。按:此段引文为陆原静而非王守仁所言。

[51] 按:“四句教”分别见于《语录》(《王阳明全集》上第117页)、《年谱》(《王阳明全集》下第1306—1307页),原文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