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十三章 陆象山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生于绍兴九年,卒于光宗绍熙二年,年五十四。)

陆象山,名九渊,字子静,金谿人。父贺,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而象山其季也。七八岁时,闻人诵伊川语,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不类?”后十余岁,读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乃援笔书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登乾道八年进士。淳熙二年,吕伯恭约象山及其季兄复斋,与朱晦庵会于信州鹅湖寺论学,自是有朱陆异同之论。颇相往复,而交谊益密。光宗即位,除知荆门军,明年卒,赐谥文安。有《全集》及《语录》。[1]

(一)象山学说

象山少时,已悟宇宙二字之义,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后来讲学,不过推阐此义,故谓心即理也,此为象山学说之根本。盖理者,充满宇宙,万物之所以序,彝伦之所以立,莫非此理。故曰:“此理在宇宙间[2],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人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极,安得自私而不顺此理哉?”[3](《与朱济道书》)又曰:“此理充塞宇宙[4],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诚知此理,当无彼己之私。善之在人,犹在己也。故人之有善,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5](《与吴子嗣书》)又曰:“宇宙之间,典常之昭然,伦类之燦然,果何适而无其理也。”[6](《经义》)又曰:“塞宇宙一理耳。上古圣人,先觉此理,故其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7](《与吴斗南》[8])又曰:“塞宇宙一理耳,学者之所以[9]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程明道所谓有憾于天地,则大于天地者矣[10],谓此理也。三极皆同此理,而天为尊。”[11](《与赵咏道》[12])象山盖以此理为宇宙之原则,同时又以此理为政治道德之原则。故此理充塞宇宙,亦即备于人心,能为万物之渊源,亦即为百行之标准。然心一也,心之作用则有异,故不能无公私邪正之别。顺其良知良能之心,为正心公心;由其物欲陷溺之心,为邪心私心。所谓心即理之心,即是明良知固有之心而未尝陷溺者也,故曰:“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13]。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14](《与曾宅之》[15])然则吾将全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外先明此理,以拒物欲之来侵耳。既明此理,则此心真能为主也,当使心一于理而不容有二。故曰:“心,一心[16]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17](同上)又曰:“仁即此心也,此理也。”[18](同上)心与理无二,而后能致于仁。所谓“宇宙内事,皆吾分内事”,其为仁亦大矣。故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19](《语录》)此象山心即理说之大略也。

象山言性,亦主孟子性善说,故曰:“见到孟子道[20]性善处,方是见得尽。”[21](《语录》)又曰:“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本心无有不善,吾未尝不以其本心望之。”[22](《与王顺伯》[23])又告学者曰:“汝[24]耳自聪,目自明,事父[25]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少缺[26],不必他求,在乎自立而已。”[27](《语录》)此皆言性善,然亦气质各有不同,曰:“俗人中,气质又有厚[28]薄轻重大小。”[29](《与董元锡》[30])又评韩退之《原性》曰:“却将气质做性说了。”[31](《语录》)则象山亦兼论气质也。

要象山为学,皆以一心为主,而此心即在于我,非自外有所增加。凡格物致知,皆是发明吾心以内之事,故曰“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耳。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32](《语录》)尝谓“六经皆我注脚”[33]。又曰:“吾之学问与诸处异者,只是在我,全无杜撰,虽千言万语,只是觉得他底在我,不曾添一些。近有议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34]无伎俩。’吾闻之曰:‘诚然。’”[35](同上)又曰:“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36](同上)此象山教人为学之方也。

(二)朱陆异同

宋学有朱陆两派对立,后来或尊朱而抑陆,或尊陆而抑朱,故朱陆异同,亦哲学史上所不可不考者也。朱子尝作书与学者云:“陆子静专以尊德性诲人,故游其门者多践履之士,然于道问学处欠[37]了。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38]多了些子?故游某之门者,践履多不及之。”[39]此可为二家异同之定评。先是,淳熙二年,吕伯恭约复斋、象山,会朱子诸人于信州鹅湖寺。复斋谓象山曰:“伯恭约元晦为此集,正为学术异同,某兄弟先自不同,何以望鹅湖之同?”遂与象山议论致辩,至晚罢。复斋曰:“子静说是。”乃为一诗云:“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象山云:“诗甚佳[40],但第二句微有未妥。”复斋云:“更要如何?”象山云:“不妨一面起行,某沿途却和此诗。”及至鹅湖,伯恭首问复斋别后新功。复斋举诗,才四句,元晦顾伯恭曰:“子寿已上了子静船了也。”举诗罢,遂致辩于复斋。象山曰:“途中某和得家兄此诗云:‘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浊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举诗至此,元晦失色,至“欲知自下升高处[41],真伪先须辨只[42]今”,元晦大不怿,于是休息,次日颇致辩。[43]元晦之意,欲令人纵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复斋、象山之意,先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以此不合。象山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所读何书?复斋止之。刘子澄、赵景昭诸公,拱听而已。元晦归后三年,乃和前诗云:“德业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携藜杖出寒谷,又枉蓝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44]淳熙八年,象山访朱子于南康。时朱子方为南康守也,相与泛舟甚乐。朱子曰:“自有宇宙已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乃请象山登白鹿洞书院讲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朱子曰:“熹愿与诸生共守,勿忘此训。”以讲义刻于石。[45]后朱子注《太极图说》,象山以无极非周子语,贻书致辩,往复至再。朱子最后答书,有“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之语,象山答书以为“遽作此语,甚非所望”。朱子亦自谢以为前书词气粗率,既发即知悔之,已不及矣。则知二公于学术虽有争辩,而交谊固甚笃也。《象山语录》记象山“一夕步月,喟然而叹。包敏道侍,问曰:‘先生何叹?’曰:‘朱元晦泰山乔岳,可惜学不见道,枉费精神,遂自担阁,奈何?’包曰:‘势既如此[46],莫若各自著书,待天下后世之自择。’忽正色厉声曰:‘敏道!敏道!恁地没长进,乃作这般见解!且道天地间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便添得些子?无了后,便减得些子?’”[47]盖陆学尚简易直截,朱学重学问思辨;朱学在即物穷理,陆学言心即理。一主于经验,一主于直觉;一主于归纳,一主于演绎。此其所以卒异也。

* * *

[1] 如上陆九渊生平,参见《儒林》:《宋史》三七第12879—12882页;《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叁第1884—1885页。

[2] “间”,诸本皆同《陆九渊集》第142页。《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53页无“间”。

[3] 《书》:《陆九渊集》第142页。

[4] “宇宙”,诸本皆误作“天地”。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56页,《陆九渊集》第147页改。

[5] 《书》:《陆九渊集》第147页。

[6] 《拾遗》:《陆九渊集》第378页。

[7] 《书》:《陆九渊集》第201页。

[8] “《与吴斗南》”,诸本皆误作“《与吴南斗书》”。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99页,《陆九渊集》第201页改。

[9] “以”,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71页,《陆九渊集》第161页补。

[10] “者矣”,诸本皆同《陆九渊集》第161页。《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71页作“矣者”。

[11] 《书》:《陆九渊集》第161页。

[12] “《与赵咏道》”,诸本皆误作“《与赵咏道书》”。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70页,《陆九渊集》第159页改。

[13] 诸本此处皆有“我”,衍。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250页,《陆九渊集》第4页删。

[14] 《书》:《陆九渊集》第4页。

[15] “《与曾宅之》”,诸本皆误作“《与曾宅之书》”。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250页,《陆九渊集》第3页改。

[16] “心”,诸本皆误作“理”。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251页,《陆九渊集》第4页改。

[17] 《书》:《陆九渊集》第4—5页。

[18] 《书》:《陆九渊集》第5页。

[19] 《语录下》:《陆九渊集》第440页。

[20] “道”,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52页,《陆九渊集》第410页补。

[21]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410页。

[22] 《书》:《陆九渊集》第154页。

[23] “《与王顺伯》”,诸本皆误作“《与王顺伯书》”。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58页,《陆九渊集》第151页改。

[24] “汝”,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43页。《陆九渊集》第408页、第399页作“女”。

[25] 诸本此处皆有“母”,衍。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43页,《陆九渊集》第399、408页删。

[26] “少缺”,诸本皆同《陆九渊集》第408页。《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43页,《陆九渊集》第399页皆作“欠阙”。

[27]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408页。

[28] “厚”,人大版同,底本、八版、台一版、台四版皆作“原”。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48页,《陆九渊集》第135页改。

[29] 《书》:《陆九渊集》第135页。

[30] “《与董元锡》”,诸本皆误作“《与董元锡书》”。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348页,《陆九渊集》第135页改。

[31]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404页。

[32] 《语录下》:《陆九渊集》第478页。

[33]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395页。

[34] “全”,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44页,《陆九渊集》第400页补。

[35]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400页。

[36] 《语录下》:《陆九渊集》第461页。

[37] “欠”,诸本皆误作“缺”。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44页,《陆九渊集》第400页改。

[38] “处”,诸本皆误作“者”。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44页,《陆九渊集》第400页改。

[39]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400页。

[40] “象山云:‘诗甚佳’”,人大版同,底本、八版、台一版、台四版皆作“象山之诗甚佳”。按:引文原文作“某云:‘诗甚佳,但第二句微有未安。’”(《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67页,《陆九渊集》第427页)可见,上引诗为复斋所作,非象山之诗。人大版第416页改作“象山云:‘诗甚佳。’”,甚是,据改。

[41] “欲知自下升高处”,人大版同。底本、八版、台一版、台四版皆误作“欲至下升高处”。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67页,《陆九渊集》第428页改。

[42] “只”,诸本皆误作“至”。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67页,《陆九渊集》第428页改。

[43] 按:上引文即述“鹅湖之会”,详见《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66—567页,《陆九渊集》第427—428页。

[44] 《年谱》:《陆九渊集》第490页。

[45] 按:淳熙八年朱陆之会,参见《年谱》:《陆九渊集》第492—493页。

[46] “势既如此”,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156册第555页,《陆九渊集》第414页补。

[47] 《语录上》:《陆九渊集》第414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