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高宗绍兴三年,卒于孝宗淳熙七年,年四十八。)
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广汉人,迁于衡阳。父浚,宋丞相,封魏国公,谥忠献,有《易》解,《书》《诗》《礼》《春秋》《中庸》解及《文集》等。南轩早从胡五峰问程氏学,五峰一见,知其大器,即以所闻孔门论仁亲切之指告之。南轩退思,若有得也。五峰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南轩益自奋厉,作《希颜录》以见志。历知抚州严州,召为吏部郎兼侍讲。所言皆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侥幸屏搀谀之事,于是宰相惮之,近习尤不悦。退而家居累年,孝宗念之,诏除旧职。将有公辅之望而卒,世咸惜之。嘉泰中,赐谥曰宣。有《文集》《论语解》《孟子说》等。[1]
一、性说 南轩性说,颇与二程、横渠相似,亦多所发明。其言曰:“太极动而二气形,二气形而万物化生,人与物,俱本乎[2]此者也。原物之始,亦岂有不善者哉!其善者,天地之性也。而孟子道性善,独归之人者何哉?盖人禀二气之正,而物则其繁气也。人之性善,非被命受生之后,而其性旋有[3]是善也。性本善,而人禀夫[4]气之正,初不隔其全然者耳,若物则为气所昏,而不能以自通也,惟人全夫天地之性,故有所主宰而为人之心,所以异乎[5]庶物者,独在于此也。”[6]此辨人之受性异于庶物者甚精。
二、儒佛之辨 宋儒每详儒佛之辨,视前代为精。南轩与《问答》,亦论此事:“问:‘为佛学者言:“人当常存此心,令日用之间,眼前常见光烁烁地。”此与吾学所谓“操则存”者,有异同否[7]?’曰:‘某详佛学所谓与吾学之云存,字虽同,其所以为存者,固有公私之异矣。吾学操则存者,收其放[8]而已矣。收其放[9],则公理存,故于所当思而未尝不思也,所当为而未尝不为也,莫非心之所存故也。佛学之所谓存心者,则欲其无所为而已矣。故于其当有而不知有也[10],于所当思而不之思也。独凭藉其无所为者以为宗,日用间将做作用。(其云“令日用之间,眼前常见光烁烁地”,是弄此为作用也。[11])目前一切,以为幻妄,物则尽废,自利自私,此其[12]不知天故也。’”[13]此以心之公私为儒佛之别者也。
三、义利之辨 南轩最明于义利之辨。其言曰:“学者潜心孔孟,必求[14]其门而入。愚[15]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盖圣贤[16]无所为而然也,……有所为而然者,皆人欲之私,而非天理之所存,此义利之分也。自未知[17]省察者言之,终日之间,鲜不为利矣。非特名位货殖而后为利也。意之所向[18],一涉于有所为,虽有浅深之不同,而其为徇己自私,则一而已。”[19]“朱子《述行状后》曰:‘公之教人,必使之先有[20]以察乎义利之间,而后明理居敬以造其极。’”[21]“又曰:‘公尝有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至哉言也!亦可谓度[22]前圣之所未发,而同于性善养气之功者与!’”[23]
《南轩文集》中,多有言修养实践之功者,今略述一二。如曰:“力贵乎壮,工夫贵乎密。若不密,虽胜于暂,终不能持于久[24]。”[25](《答乔德瞻》)又曰:“主一之功,艰难曲折甚多。要耐苦辛,长远勿舍,则寖[26]有味。”[27](《答潘叔昌》)又曰:“理义固须玩索,然求之过当,反害于心。涵泳[28]栽培,日以深厚,则玩索处自然有力。”[29]又曰:“平时病痛,所贵销磨矫揉之,不可徒自悔恨于胸中,反添一病。《遗书》中所谓‘罪己[30]责躬不可无,却不可留在胸中’是也。”[31]又曰:“急迫之与因循,只是一病,不失之此,则失之彼,灭于东而生于西。要须本原上用功,其道莫如敬,则弊可渐减[32]。”[33](已上并《与吕子约》)又论当时之弊曰:“学者徇名忘实,此真可忧。但因此遂谓理学之不可讲,大似惩噎废食。是因盗儒为害者,而遂谓儒之不可为,可乎?”[34](《寄周子充》)又曰:“近世议论,真所谓谋其身,则以枉寻直尺为可以济事,谋人国,则以[35]忘亲苟免为合于时变。世所号为贤者,正堕在此中。此风方炽,正道湮微,率兽食人,甚可愧也!”[36]又曰:“议论往往堕一偏,孟浪者即要功生事,委废者一切放倒,为害则均。”[37](并《与朱元晦》)盖其议论亲切可味如此,宜朱子尤善之与!
* * *
[1] 按:如上张栻生平,参见《道学》:《宋史》三六第12770—12775页;《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09—1611页。
[2] “乎”,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21页,《四库全书》第710册第650页补。
[3] “旋有”,诸本皆误作“施而”。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21页,《四库全书》第710册第650页改。
[4] “夫”,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710册第650页。《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21页作“天”。
[5] “乎”,诸本皆误作“于”。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21页,《四库全书》第710册第650页改。
[6] 《存斋记》:《南轩集》卷十一,《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21页。
[7] “否”,诸本皆同《宋元学案》贰第1619页。《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71页作“不”。
[8] 诸本此处皆有“心”,衍。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71页,《宋元学案》贰第1619页删。
[9] 同上注
[10] “故于其当有而不知有也”,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71页作“故于所当有而不之有也”,《宋元学案》贰第1619页作“故于所当有而不知有也”。
[11] 按:括号中内容,《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71页为文中注,诸本、《宋元学案》贰第1619页将之列入正文。
[12] “其”,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71页,《宋元学案》贰第1619页补。
[13]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19页。
[14] “求”,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705册第241页。《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39页作“得”。
[15] “愚”,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705册第241页,《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39页补。
[16] “贤”,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705册第241页。《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39页作“学”。
[17] “知”,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705册第241页。《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39页作“尝”。
[18] 《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39页于“意之所向”前有“斯须之顷”。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705册第241页,无“斯须之顷”,疑脱。
[19] 《孟子讲义序》:《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39页。
[20] “使之先有”,诸本皆误作“先使之有”。据《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86页,《宋元学案》贰第1634页改。
[21]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34页。
[22] “度”,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146册第86页作“扩”,《宋元学案》贰第1634页作“广”。
[23]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34页。
[24] “终不能持于久”,诸本皆误作“终不可久”。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48页,《宋元学案》贰第1631页改。
[25]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31页。按:《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48页与引文文多异同,作“力贵于壮,而工夫贵于密。若工夫不密,虽胜于暂,而终不能持于久”。
[26] “寖”,诸本皆误作“渐”。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49页,《宋元学案》贰第1631页改。
[27]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31页。按:《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49页与引文文多异同,作“来谕于主一用工,此正所望。若实下手,乃知其间艰难曲折甚多。要须耐苦辛,长远而勿舍焉,则寖有味”。
[28] “泳”,诸本皆误作“养”。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27页,《宋元学案》贰第1629页改。
[29]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29页。
[30] “己”,诸本皆误作“亡”。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27页,《宋元学案》贰第1629页改。
[31]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29页。
[32] “减”,诸本皆误作“灭”。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27页,《宋元学案》贰第1629页改。
[33]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29页。按:《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49页与引文文多异同,作“所谓近日之病,却不在急迫,而惧失于因循,此亦可见省察之功。然此亦只是一病,不失之此,则失之彼矣。以至于闺门之间,不过于严毅,则过于和易。交游之际,厚者不失于玩,则失于过。纷纷扰扰,灭于东而生于西。要须本源上用功,其道固莫如敬,若如敬字,有进步则弊当渐可减矣”。
[34]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25—1626页。
[35] “以”,诸本皆无,脱。据《宋元学案》贰第1626页,《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95页补。
[36]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26页。按:《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595页与引文文多异同,作“近世议论,真所谓谋其身,则以枉寻直尺为可以济事,谋人国,则以忘亲苟免为合于时变。世间号为贤者,政堕在此中,况其它哉!此风方炽,正道湮微,率兽食人,甚可惧也”。
[37] 《南轩学案》:《宋元学案》贰第16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