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从父迁河南。李之才摄共城令,授以《图》《书》先天象数之学。之才得之于穆修,修得之于种放,放得之于陈抟者也。自是探赜索隐,妙悟神契,蓬荜环堵,不蔽风雨,而怡然自乐。富郑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退居洛中,为市园宅,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任意所适。士大夫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遇人无贵贱贤不肖,一接以诚,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甚取异于人。乐道人之善而未尝及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喜其真,久而益信服之。平生与司马温公、张横渠、二程兄弟尤善。其卒也,明道志其墓,以为先生之学,可谓安且成矣。始学于百源,艰苦刻厉,冬不炉,夏不扇,日不再食,夜不就席者凡数年。明道又谓康节为振古之豪杰,又曰:“内圣外王之道也。”元祐中,赐谥康节,著《皇极经世书》《观物篇》《伊川击壤集》。[1]
(一)先天学
邵子之纯正哲学,即先天学是也。周子之《太极图》,邵子之《先天图》,并云传自方外,有谓同出于陈抟者,然皆由是以明宇宙之原理,贯澈于显微而无间者也。谓之先天者,对后天而言,故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2]”[3]邵子所谓一,即太极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4]即是此义。又曰:“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5]即八卦变为六十四也。于是定为《八卦次序方位》及《六十四卦次序方位》之图。朱晦庵《周易集注》列之卷首,谓之邵子之先天学,而伏羲之《易》是也。邵子以太极生宇宙万有,略与周子同,然邵子不惟言万有所由生而已,且又一切归之心界,此周子所未尝显言也。其言曰:“先天学,心法也,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6]”[7](《先天卦位图说》)又曰:“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8](《观物外篇》)又曰:“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9](同上)然则邵子之意,以宇宙万有皆生于心,故谓先天学为心,又谓先天学为心法,心是能生,心法是所生之法,二者具而宇宙万有并在其中矣。又因心以立中道,为天人共由之标准。曰:“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是以乾坤交[10]变而不离乎中。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11](同上)盖邵子认物心无二,以立其唯心之先天学。物莫大于天地,天地生于太极,太极即是吾心,太极所生之万化万事,即吾心之万化万事也。故曰:“天地之道备于人。”[12](《渔樵问答》)此邵子先天学之根本主义也。
邵子之万物生成说,与古来稍不同,盖不用五而用四,不言五行而言四维。四维者,水火土石是也,其阴阳刚柔,各有大小之别。故曰:“天之大,阴阳尽之矣;地之大,刚柔尽之矣。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其大,岂不谓至伟者与[13]!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静之大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14]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15](《观物内篇》)说者曰:“‘《皇极经世》舍金木水火土,而用水火土石,何也?’曰:日月星辰,天之四象也。水火土石,地之四体也。金木水火土者,五行也。四象四体,先天也;五行,后天也。先天,后天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五行之所自出也。水火土石,本体也;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水火土石,盖五行在其间矣,金出于石,而木生于土。有石而后有金,有土而后有木。金者从革而后成,木者植物之一类也。是岂舍五行而不用哉?五行在其间者,此之谓也。”[16]
邵子以世运会元,推天地始终之运。一时为辰,十二辰为日,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三十年为世,十二世为运(三百六十年),三十运为会(一万八百年),十二会为元(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天地一元而一更,然元之终即为辰之始。周而复始,往复无际,盖由数理以推之也。
(二)伦理说
邵子言性,亦主性善。故曰:“性者道之形体也,性伤则道亦从之矣;心者性之郛郭也,心伤则性亦从之矣;身者心之区宇也,身伤则心亦从之矣;物者身之舟车也,物伤则身亦从之矣。”[17](《击壤集自序》)又曰:“性者道之形体也,道妙而无形。性则仁义礼智具而体著矣。”[18](《性理大全》)此以仁义礼智,性中固有,是性善说也。又论性情曰:“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19](《观物外篇》)又曰:“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20](同上)盖性无我则能全乎性,即明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之意也。又以无我之义,推之处事。曰:“心一而不分,则能应万变[21]。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22](同上)“刘绚问无为,对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23](同上)又论为学修身之要曰:“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24](同上)又曰:“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苟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25](同上)乃言学者之极功。曰:“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26]又曰:“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27]。”[28](并同上)邵子见地高,故其言者有超然自得之意如此。
* * *
[1] 《道学一》:《宋史》三六第12726—12728页;《邵尧夫先生墓志铭》:《邵雍集》第579—580页。
[2]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诸本皆误作“一分而为二,二分而为四,四分而为八”。据《邵雍集》第107页,《宋元学案》壹第388页改。
[3]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07页。
[4] 《系辞上》:《周易正义》第289页。
[5]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07—108页。
[6] “先天学,心法也,图皆从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391页。《皇极经世书》卷十三(《四库全书》第803册第1069页)作“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
[7] 《百源学案下》:《宋元学案》壹第391页。
[8]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52页。
[9] 同上注。
[10] “交”,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376页。《四库全书》第803册第1077页,《邵雍集》第145页皆作“屡”。
[11]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45—146页。
[12] 《渔樵问答》:《邵雍集》第554页。
[13] “与”,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368页。《四库全书》第803册第1031页,《邵雍集》第1页皆作“欤”。
[14] “静之大者谓之太柔”至“谓之少刚”,诸本及《宋元学案》壹第368页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803册第1031—1032页,《邵雍集》第2页补。
[15] 《观物内篇》:《邵雍集》第1—2页。
[16] 《百源学案上》:《宋元学案》壹第368页。
[17] 《伊川击壤集序》:《邵雍集》第179—180页。
[18] 《性理大全书》卷二十四:《四库全书》第710册第521页。
[19]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52页。
[20] 同上注。
[21] “变”,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03册第1085页,《宋元学案》壹第381页。《邵雍集》第154页作“物”。
[22]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54页。
[23]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76页。
[24]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56页。
[25]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68页。
[26] 《百源学案上》:《宋元学案》壹第379页。
[27] “不足以谓之学”,诸本皆同《宋元学案》壹第381页。《邵雍集》第156页作“不足谓之学”。
[28] 《观物外篇》:《邵雍集》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