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兴几八十年,而孙明复、石守道、胡翼之三先生,始以师道自任,讲明正学。自是而濂洛之学,嗣之以起。故三先生实宋学之先导也。
一、孙明复 孙复,字明复,平阳人。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著《尊王发微》十二篇。石介有名山东,自介而下,皆师事之。介既为学官,语人曰:“孙先生非隐者也。”于是范仲淹、富弼,皆言复有经术,宜在朝廷。召为迩英阁祗侯,稍迁殿中丞,卒。[1]
二、石徂徕 石介,字守道,兖州人。进士及第,为嘉州军事判官。丁父母忧,归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于家,鲁人号徂徕先生。入为国子监直讲,学者从之甚众。尝患文章之弊,佛老为蠹,著《怪说》三篇,言去此三者,乃可有为。又著《唐鉴》,以戒奸臣、宦官、宫女,指切当时,无所讳忌。奸臣夏竦等忌之,将挤之死。徂徕安然不惑,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轲矣。”最为范仲淹、富弼所知,卒年四十一。[2]
三、胡安定 胡瑗,字翼之,泰州人。学者称为安定先生。七岁善属文,十三通《五经》,即以圣贤自任。家贫无以自给,往泰山与孙复、石介三人同学。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尝与之游,爱而敬之,以其子纯仁从学焉。尝为湖州教授,是时方尚词赋,安定一新故习,倡明正学。教人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其科条纤悉毕具,署其斋曰经义,曰治事,盖一以明其体,一以适其用云。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云。嘉祐初,在太学,其徒甚众,学舍至不能容。其弟子衣服容止,往往相类,虽不识,皆知为瑗弟子也。程伊川尝称之曰:“安定之门,往往知稽古爱民,于为政也何有!”若钱藻、孙觉、范纯仁、钱公辅、徐积等,皆出其门云。[3]
孙明复、石徂徕、胡安定三先生,其学说虽未尽纯,然以躬行实践为主,则在圣贤道义之大本,而一变词章训诂之风,故不得不谓之道学之先导也。
* * *
[1] 如上孙复生平,参见《儒林二》:《宋史》三七第12832—12833页;《泰山学案》:《宋元学案》壹第72—103页。
[2] 如上石介生平,参见《儒林二》:《宋史》三七第12833—12836页;《泰山学案》:《宋元学案》壹第103—112页。
[3] 如上胡瑗生平,参见《儒林二》:《宋史》三七第12837—12838页;《安定学案》:《宋元学案》壹第24—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