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当以宋代为极盛。盖古之儒者,讲修齐治平之道,或详于人事,而略于宇宙之本原。宋儒始明人性与宇宙之关系,立理气心性之说,不仅教人以实践,且进而推求其原理,故有以立其大本,而教义益密。至是乃有性理之学,然亦时势有以致之。
(一)佛教之影响 六朝文士,喜好佛教,恒著于文词,唐韩愈出,始辞而辟之。然唐以来,佛之为教益备,大德迭出。禅宗所谓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者,尤能导人从事心性之源,而厌章句碎屑之陋。宋之大儒,多与禅门往还,其讨论性命之说,故宜有相契发者,惟于人事伦理,所持各异耳。
(二)道教之影响 五代陈抟,亦究性命之理。《太极图》《先天图》有谓皆出于抟者。盖古时阴阳五行之说,常存于方外,至是传于儒者,为宋学之根据焉。
(三)训诂学之反动 汉之学者,于训诂已详。唐初亦盛小学,说经者牵于字句。至于宋儒,始务求其大义而归于纯理,故词章训诂,皆在所轻。此道学家所以异前之经生也。
北宋之道学者,有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而程门之传最广。其余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本政治文章之士,其议论亦多原于儒术。南渡以后,则朱陆分为二派,陆近于尊德性,朱近于道问学,并为后来所宗。而又有永嘉、永康之功利派,王霸双行,义利并用。门户之争,自宋以来而弥甚,然要不可不谓为哲学进步之一时期矣。
南渡以来,苦于金人之侵略,朝中有主和、主战二派相轧。终以国弱力屈,鼎迁于元。至是异族入主中夏,而遗民抗节守义,秉志不回者极多,殆亦道学之余势所激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