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九章 韩愈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官至吏部侍郎,谥曰文。(生唐代宗大历三年,卒于穆宗长庆四年。)其古文继司马迁,后人推为起八代之衰。平生好儒者之道,尊信孔子,自孟子以下,即罕所许可。故曰:“孟氏[1]醇乎醇者也,荀与扬[2],大醇而小疵。”[3]尤辟佛老二氏之学。宪宗迎佛骨,愈力谏得罪,贬潮州。其操行坚正,无所屈挠,著《原道》《原性》等篇,为后儒所称。有集四十卷。

(一)性三品说

性三品说,原于刘向、荀悦,前已具之。要退之言之较祥。其言曰:“性也者,与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4]也。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性者五。情之品有三,而其所以为情者七。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而行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则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性之于情视其品,情之品有上中下三,其所以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惧,曰爱,曰恶,曰欲。上焉者之于七也,动而处其中;中焉者之于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者也[5];下焉者之于七也,亡与甚,直情而行者也。情之于性视其品。”[6](《原性》)盖孔子虽有上智下愚不移之说,退之更极言之曰:“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7]又以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扬子言性善恶混,“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8]。又曰:今之言性者,杂佛老而言之也。[9]殆指李翱性善情恶说与?朱子以退之言性,过于荀扬远甚,其言五性尤善。但三品说太拘,而不言气禀,亦有未备云。

(二)仁义道德辨

《原道》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作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10]退之之言仁义道德,虽与古来无大出入,而此篇先辨明儒家所言之道德,与老子所言之道德异,是其最精处。故以道德为虚位,以仁义为定名。惟道德为虚位,是以有君子之道,有小人之道,有吉德,有凶德。孔孟所谓道是君子之道,所谓德是吉德;老子所谓道是小人之道,所谓德是凶德。仁义为孔孟之教所独有,不通于老子之教;老子虽言仁义,而以为烦琐而排斥之。故退之分别儒家所言道德,盖仁义所由生之本原;老子所言道德,则仁义未生时之景象,此其大异也。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11],又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2],可以证矣。

(三)辟佛老

退之既根据老子不知仁义之说,则以老子为坐井观天。至其排二氏,亦多就事上说,故以有佛老则游食之民增加。曰:“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13]又曰:“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之不穷且盗也!”[14]又以佛教不知君臣父子。曰:“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15]。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16]又以儒者之道,心身家国天下,一以贯之,而释氏但求诸心,是以有害。故曰:“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17]盖佛家本为出世法,退之则专就其伦理上之义务所阙者而攻之也。

* * *

[1] “氏”,诸本皆误作“子”。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32页,《韩昌黎全集》第183页改。

[2] 诸本此处皆有“也”,衍。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32页,《韩昌黎全集》第183页删。

[3] 《读荀》:《韩昌黎全集》第183页。

[4] 诸本此处皆有“者”,衍。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25页,《韩昌黎全集》第175页删。

[5] “然而求合其中者也”,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25页,《韩昌黎全集》第176页补。

[6] 《原性》:《韩昌黎全集》第175—176页。

[7] 《原性》:《韩昌黎全集》第176页。

[8] 同上注。

[9] 按:参见《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26页,《韩昌黎全集》第176页:“今之言者,杂佛老而言也。”

[10] 《原道》:《韩昌黎全集》第172页。

[11] 《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43页。

[12] 《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93页。

[13] 《原道》:《韩昌黎全集》第173页。

[14] 同上注。

[15] “禁而”至“寂灭者”,诸本皆误作“禁其相生相养之道,以其所谓清净寂灭者”。据《四库全书》第1074册第223页,《韩昌黎全集》第173页改。

[16] 《原道》:《韩昌黎全集》第173页。

[17] 《原道》:《韩昌黎全集》第174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