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佛教思想,仍承魏晋六朝以来之影响。先是佛教流传者,本有数派,至是复开新派,今略述之。
一、律宗 唐之律宗,自五祖慧光以来,分为三派:为法砺律师之相部宗、怀素律师之东塔宗、道宣律师之南山宗。南山宗最盛,经宋至元始衰。
二、法相宗 法相一宗,玄奘为开祖。玄奘往西域学法相宗,归后译其经论多种,而慈恩窥基大师,最得其传。此宗依《楞伽》《深密》等。《瑜伽》[1]等论,因明之学,至是始行。
三、华严宗 此宗以《华严经》为所依。此经本有晋译,唐时重译始完。华严五祖,并在唐代,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是也。
四、真言宗 真言宗一名密宗。开元初,中印度善无畏至长安,始创此宗,译《大日经》《苏悉地经》等。善无畏与金刚智、不空、一行等,号“密四尊者”,一行作《大日经疏》。
如上所述,则唐时佛教流传者,并六朝时九宗,共有十三宗,又合为十一宗。即禅宗、华严宗(地论并入此宗)、俱舍宗、天台宗、净土宗、三论宗、法相宗(摄论并入此宗)、真言宗、律宗、成实宗、涅槃宗是也。佛教教义,至唐大备,其关于哲学者,曾不可悉述。兹姑略举杜顺之华严法界理事无碍观,及宗密之《原人论》于下:
(一)理事无碍观
《华严法界观门》者,所以发挥《华严》之真理。其根本思想,即在立现象界与真如界二者;现象界为色为事,真如界为理;明理事二者不相离故,是华严法界观之约义也。故必先知一切现象界无实体无自性,全属于空,而真空者,即名妙有。既现象之事无实体无自性,则虽有差别,仍还与真如之理同一体性。此谓理事互融,一多无碍。故一滴之水,可以蔽全宇宙;全世界之水,可以入一瓶中。其言曰:“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之事,于无分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又曰:“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法界观之要旨,在使各人知现象无自体无自性,则不至执著,然后其心能离去种种差别,而与真如一致也。
(二)《原人论》
宗密《原人论》,实综古来论性诸家,而自创一说。盖先破儒教、道教、小乘、权大乘诸宗所说,而乃自下心性本源之定义。今约举其意:(一)非儒老曰:儒老二教,皆言天地万物由生于元气,万物所以相异,因于时命不同。此说有四失:元气既是生死之源,常存之基,则祸乱凶愚,终不可除,一也;又,如此说则人生不由因缘,自然生化,既无因缘,则不应生草,草应生人,二也;元气未曾习虑,何故婴孩便知爱恶?若言神智欻有,则德艺亦可不待因缘学成,三也;人死则复还元气,何处复有鬼神?四也。(二)非人天教曰:人天教以一切万物,皆业所生,或生人间,或堕禽兽,皆过去业所为。然造业者谁耶?如以我身心能造业,身死谁受其报?若云后身受报,则修福者屈甚,造业者幸甚,太无道矣。(三)非小乘教曰:小乘教以人间由身心相续,身有地水火风,心有受想行识,执之为我,以致轮回。谓须修无我之观,灰身灭智,乃能断苦。然谓身心相续,则身心自体须无间断。色心本无,为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耶?(四)非大乘法相教及破相教曰:大乘法相教,以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有八种识,而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以生七识。皆能变现自分所缘,如目现色,耳现声,都无实法。如梦如幻,我身亦然,皆由识起也。大乘破相驳之曰:一切现象皆虚妄,则阿赖耶识亦虚妄也。梦中不能辨真伪,是真伪皆虚妄也。一切诸识,由因缘生,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实理。身亦是空,空即是本,然心境皆空,则知空者谁耶?又实法何,得由非实法者而现耶?《法鼓经》曰:一切空经,是有解说。《大品经》云:空是大乘之初门。于是宗密乃自示其一乘显性教,即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之真心。无始以来,昭然不昧,是名佛性,又名如来藏。然为妄想所翳,不自觉知,但认凡质,遂至沦堕,受生死苦。乃言曰:“须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还源,断除凡习。损之又损,以致无为,自然应用恒沙。名之曰佛,当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门!原人至此。”宗密《原人》之要,具于此矣。盖诸教之中,亦各有真理,不过各见一偏,未识本源耳。所谓如来藏者,无始无终,不增不灭。不觉念起,而有妄想与真心。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由妄想起种种业,由不觉自心妄现,执有增痴,作业变报,转于六道。一切诸法不外四大,四大又不外一元气。故知诸教所说,亦如具真理也。
理事无碍观及《原人论》,略近宋儒性理之论,故稍著其义,自余关于佛教者,即不复广说也。
* * *
[1] 按:“《瑜伽》”,诸本皆误作“瑜功”,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