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六章 文中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隋既统一南北,而其时学者,仍以华藻相高。经术之士,局于训诂,玄释并行。惟文中子明儒业,其言甚醇,参于汉之扬董,而魏晋以来,未有能及之者也。文中子,姓王名通,字仲淹,河东龙门人。《隋书》不为立传,其事迹略见于《新、旧唐书·王勃传》,刘禹锡《王华卿墓志序》,皮日休《文中子碑》,宋司马光尝辑为《文中子传》。文中子以隋仁寿三年,献太平十二年,文帝召见,而不能用,遂罢归。炀帝即位,又征之,称疾不至。专以讲学教人为事,弟子自远方至者甚众。唐初开国之佐,如房杜之伦,多出其门。著《礼论》二十五篇,《乐论》二十篇,《续书》百五十篇,《诗》三百六十篇,《元经》五十篇,《赞易》七十篇,谓为“王氏六经”,多所散佚。卒后门人谥曰文中子,《唐志》文中子《中说》五卷。程伊川尝谓文中子:“隐德君子也。当时有些言语,后来被人傅会,不可谓全书。若论其粹处,殆非荀扬所及也。[1]”[2]朱晦庵亦称文中子之学,而疑其中有为后人所乱者。独洪迈以《中说》为阮咸之徒伪作,所谓文中子者,疑无其人。今审其词,宜若非可悉伪者。《中说》本拟《论语》,即非文中子自作,亦其门人记平日言论所成者也。

文中子学说,以执中为要,故其书曰《中说》。盖中之为义,自尧舜禹汤至于孔子子思皆言之,扬雄《法言》,亦主于中,此固儒者相传之至道也。魏晋以来,佛老之说盛,无复能明此者,而文中子乃复申之。其言曰:“政猛,宁若恩;法速,宁若缓;狱繁,宁若简;臣主之际,其猜也宁信。执其中者,惟圣人乎?”[3](《关朗篇》)阮逸序《中说》曰:“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说》者[4],如是而已。”[5]

当时老释并行,文中子论三教,亦深有可观者:“或问佛。子曰:‘圣人也。’曰:‘其教何如?’曰[6]:‘西方之教也,中国则泥。’”[7](《周公篇》)“或问长生神仙之道。子曰:‘仁义不修,孝悌不立,奚为长生?甚矣!人之无厌也。’”[8](《礼乐篇》)文中子之论释老,其言皆甚持平,且归重人道致用之本,则释老之不必修,其义自明。故亦不复论心性空有深处,以非释老也。“程元曰:‘三教何如?’子曰:‘政恶多门久矣。’曰:‘废之何如?’子[9]曰:‘非尔所及也。’”[10](《问易篇》)夫欲使三教会归于一,此圣人之事,故不轻言之。“子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乎[11]可一矣。’程元、魏征进曰:‘何谓也?’子[12]曰:‘使民不倦。’”[13](同上)《洪范》皇极贵中道,致中和,则天地可位,万物可育。取三教之中以行之,则民自相与不倦,所以文中子因《洪范》而论三教之可一也。又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14](《周公篇》)释于修齐治平之事,其用虽不及儒家,然善用之,则亦曷尝无补于治?世以衰乱归罪于学术之过,皆不智之言也。

文中子所论实践道德,虽不出古来儒者之恒言,然因其时以申其义,亦有不可不述者。其论五常与仁性道之关系曰:“薛收问仁,子曰:‘五常之始也。’问性,子[15]曰:‘五常之本也’。问道,子[16]曰:‘五常一也’。”[17](《述史篇》)仁义礼智信,是曰五常,故仁为其始。五常同本于性,则性无不善,而与五常一矣,即子思性道教一贯之义。又以仁义为教之本,而礼乐为道德之辅。曰:“仁义其教之本乎?先王以是继道德而兴礼乐者也。”[18](《礼乐篇》[19])礼所以制社会之秩序,乐所以导性情于中和,礼乐兴而后仁义道德之实备矣。其论孝曰:“贾琼曰:‘中山吴钦,天下之孝者也。其处家也,父兄欣欣然;其行事也,父兄焦然若无所据。’(欣,悦也[20];焦,犹孑也。孑然如无依据,言事自集。[21])子曰:‘吾党之孝者异此。其处家也,父母晏然;其行事也,父兄恬然,若无所思。’”[22](《魏相篇》)又曰:“孝立,则忠遂矣。”[23](《周公篇》)盖文中子于伦理,先孝而后忠,即《孝经》“孝始于事亲”之义也。又论人生之行为,当依于正道,不可以枉差。故曰:“不就利,不违害,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24](《天地篇》)又曰:“君子不受虚誉,不祈妄福,不避死义。”[25](《礼乐篇》)“贾琼问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问恕之说?’子曰:‘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为心;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为心。推而达之于天下,斯可矣。’”[26](《天地篇》)又论义利之辨曰:“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27]于利。”[28](同上)又论人生职务之要曰:“子躬耕,或问曰:‘不亦劳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且庶人之职也。亡职者,罪无所逃[29]天地之间,吾得逃乎?’”[30](同上)其言多切近平实如此。

文中子之所言,固纯然祖述儒家,然亦慨然有制作之意。其拟《六经》虽亡,而其志可知也:“董常曰:‘夫子以《续诗》《续书》为朝廷,《礼论》《乐论》为政化,《赞易》为司命,《元经》为赏罚,此夫子所以生也。’”[31](《魏相篇》)盖实欲兴素王之业,大礼乐之效,以济当世。故曰:“学者,博诵云乎哉?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必也济乎义。”[32](《天地篇》)则文中子经纶之怀,非与缺缺抱训诂校文字者同矣。唐刘禹锡、李翱、司空图,宋柳开、孙何,并称文中子,陈同甫则于孟子之后,独推王通云。

* * *

[1] “隐德”至“所及也”,诸本皆误作“隐德君子,当时少有言语,为后人傅会,不可谓全书。若其精粹处,殆非荀扬所及”。据《四库全书》第698册第186页,《二程集》上第231页改。

[2] 《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上第231页。

[3] 《关朗篇》:《中说校注》第253页。

[4] “者”,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24页,《中说校注》第3页补。

[5] 《文中子中说序》:《中说校注》第3页。

[6] “曰”,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44页,《中说校注》第114页补。

[7] 《周公篇》:《中说校注》第114页。

[8] 《礼乐篇》:《中说校注》第172页。

[9] “子”,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49页,《中说校注》第134页补。

[10] 《问易篇》:《中说校注》第134页。

[11] “乎”,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49页,《中说校注》第135页补。

[12] “子”,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49页,《中说校注》第135页补。

[13] 《问易篇》:《中说校注》第135页。

[14] 《周公篇》:《中说校注》第113页。

[15] “子”,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61页,《中说校注》第186页补。

[16] 同上注。

[17] 《述史篇》:《中说校注》第186页。

[18] 《礼乐篇》:《中说校注》第164页。

[19] “《礼乐篇》”,诸本皆误作“《问易篇》”。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53页,《中说校注》第164页改。

[20] “欣,悦也”,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65页,《中说校注》第206页补。

[21] 阮逸原注:《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65页,《中说校注》第206页。

[22] 《魏相篇》:《中说校注》第205—206页。

[23] 《周公篇》:《中说校注》第126页。

[24] 《天地篇》:《中说校注》第51页。

[25] 《礼乐篇》:《中说校注》第170页。

[26] 《天地篇》:《中说校注》第48—49页。

[27] “进”,诸本皆误作“近”。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31页,《中说校注》第49页改。

[28] 《天地篇》:《中说校注》第49页。

[29] 诸本此处皆有“于”,衍。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532页,《中说校注》第51页删。

[30] 《天地篇》:《中说校注》第51页。

[31] 《魏相篇》:《中说校注》第205页。

[32] 《天地篇》:《中说校注》第45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