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永平中,梦神人金身丈六,项有日光。寤问傅毅,云有佛出于天竺。乃遣使往求,备获经像,迎其高归。乃僧建寺译经,出《四十二章经》等三百余部,然词或有浅薄,多小乘义。缙绅之徒,间有好者,今传《理惑论》,是牟融作(融《后汉书》有传,不言好佛,莫能详也),比论儒老,而以佛为高。《自序》谓其“锐志于[1]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含玄妙为酒浆,玩《五经》为琴簧,世俗之徒,多非之者[2],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3]。”[4]汉魏之际,吴主孙权好佛。康居国沙门康僧会,深荷礼异,为之立寺,而尚书阚泽,亦舍宅为寺。孙皓晚年,尝从康僧会受五戒。魏都则陈思王植,每听佛经,辄美其梵唱。要之未及江南之盛也。魏晋相代,风流未绝。晋元中兴,至讲佛经于内殿。明帝成帝,信好亦深。自五胡云扰中原,各建国氏,西域高僧,时有来者,颇见尊信。石赵有佛图澄,尤擅异术。道安及鸠摩罗什,盖其弟子,而慧远又道安弟子也。罗什于晋隆安中,在姚秦洛阳,集沙门八百余人,译出经论三百余卷,大乘义至是始传。而成实宗、三论宗,皆祖罗什也。远公启莲社于东南,士林往往归之。义熙间,法显始游印度,归撰《佛国记》。自是以后,以暨于隋,大德迭兴,南北朝野,并隆讲会,江左尤盛,此土佛教,斯时最为昌明也。今以时代为次,略述当时所开诸宗。
一、成实宗 《成实论》者,诃棃跋摩所造。姚秦弘治十三年,罗什初译此论,僧睿奉命讲之。罗什门人三千,皆弘此论。其后宋僧导初,始为《论疏》,僧音、慧威、法智、道高等,讲习弘通,名成实宗。
二、三论宗 三论宗亦罗什为开祖,三论者,龙树之《中观论》《十二门》也,提婆之《百论》也。姚秦弘治中,罗什始译三论,道生、昙济、道朗、僧诠等弘之。按:佛教东来,至晋隆安中,约三百余年。就中翻译诸经,虽不无大乘经论,而传者未盛,即道安、慧远,亦仅说端绪,故至罗什而后大乘蔚兴也。
三、涅槃宗 此宗开祖为天竺昙无谶。昙师北凉高祖元始三年,始译《涅槃经》,越七年译竟。敷演其义,宋僧慧静、无成、僧庄、道汪、静林、慧定等,乃开宗立义,制作章疏,号涅槃宗,至是遂传。
四、地论宗 后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命天竺道希、宝意等译《十地论》,至是十地宗义,始被于世。而光统律师为地论之宗匠,光统门人,有慧顺、道慎。
五、净土宗 此宗开祖曰昙鸾。前魏之世,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宋时畺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合以罗什所译《阿弥陀经》,为“净土三经”。佛灭九百年,天亲造《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名《净土论》,亦名《往生论》。后魏留支翻译,昙鸾受之于留支,又受《观无量寿经》,为《往生论》注,自是念佛法门遂行。
六、禅宗 南朝宋文帝最宠惠琳,与颜延之同参朝政,号“黑衣宰相”。齐武帝时,法献、法畅二僧,亦参与政事。要至梁武帝好佛尤甚,当时所起有禅宗等。禅宗又号佛心宗,以其言教是佛语,禅是佛心也。天竺二十八祖达磨,梁武普通元年,来自西域,始传此宗。达磨以后,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五祖以下,分为二派。南宗之祖慧能,北宗之祖神秀,而南宗独传,有“五宗二派”:(一)临济宗(临济义玄),(二)云门宗(云门文偃),(三)曹洞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四)沩仰宗(沩山灵祐,仰山慧寂),(五)法眼宗(法眼文益)。以上五宗,行于唐代,后又有杨岐派、黄龙派,合为“五宗二派”也。禅宗玄旨有八句,曰:“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主参公案,梁以后至唐宋元明之际并盛行,学者亦有时慕之者焉。
七、摄论宗 真谛为开祖,摄大乘论者。无著解释《阿毗达磨经》十万颂中摄大乘之一品,天亲更作《释论》。真谛以梁时来中国,陈文帝译《摄大乘论》,又译《释论》,其门人等师资相承,立义制疏,名摄论宗。
八、俱舍宗 此宗亦真谛为开祖,初曰毗昙宗,具曰阿毗昙宗。阿毗昙者,译云无比法。后称俱舍宗者,以其以诸部《俱舍论》为门户故也。《俱[5]舍论》世亲菩萨造,真谛始译之,后玄奘复译为三十卷。以上二宗,始真谛所倡。真谛又译《大乘起信论》,说真如缘起者宗之。盖《起信论》,本马鸣宗百部大乘经所造,文约而义丰也。
九、天台宗 此宗智顗为开祖。先是,北齐时有慧文禅师,传南岳慧思,慧思传智顗,始判四教。陈隋之际,此宗盛传。后则章安荆谿,有弘通之功。隋文帝力护佛法,度僧五十万人,立翻经博士,有诏毁佛像者,以大逆不道论。
综考南北朝之际,惟魏太武及周武帝,不信佛教,欲加摧灭。身余诸世,凡朝野荐绅,文人隐者,多有归依象教,以为绝伦。虽其时大乘义谛,研讨未深,而信好所专,屡腾辨舌。(大乘教义,自唐宋以来始大明。)推原其故,殆有数种:
一、汉魏以来,士厌儒教礼法,而诸子百家之学,亦复衰歇已久。人好新知,故佛教乘机而入,即见传信。
二、魏晋以来,清谈方盛,名言玄理,日鹜高深。故佛教始行,说者以为义近老庄,故辩言所资,藉以剖析空有。因与当时风气相近,是以流传日广也。
三、五胡乱夏,干戈相属,人厌残杀,故群起皈依大慈之心。而经像雕镌,冀消天祸者,此际最盛。且或恶斯世苦扰,思即净乐,于是佛教得行也。
四、道家儒学,罕有巨子,而西域传播义学者,或直人杰,异迹高行,为世所仰也。
五、十六国兴亡不常,国是不一,旧来之文物制度,皆已陵替,是以异学起而代之,此欧阳修本论之说。
六、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之说,易厌足俗心,起其欣羡,归命求福,自益多矣。
七、儒道二流,修者或因循自怠,而佛家每有厌身燃指,苦行传道之士,卓绝动俗,为人敬仰。
八、儒道多明治国入世之道,而佛家进以妙远出世之说,故好高者悦而慕之,如牟子叹之于前,陈思美之于后。彼其人皆通方之士,宜后之文人,相与景从也。
* * *
[1] “于”,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1048册第3页,《弘明集校笺》第10页补。
[2] “世俗之徒,多非之者”,诸本皆误作“世俗多非之”。据《四库全书》第1048册第3页,《弘明集校笺》第10页改。
[3] “遂以”至“《牟子理惑》云”,诸本皆误作“遂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据《四库全书》第1048册第3页,《弘明集校笺》第10页改。
[4] 《牟子理惑论》:《弘明集校笺》第10页。
[5] “俱”,诸本皆误作“具”。《阿毗达磨俱舍论》,简称《俱舍论》,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