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章 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在汉西京之初,黄老刑名之学,与儒术并行,武帝虽黜百家,而好之者未尽息也。光武中兴以后,则异学罕有传者。天下学术,一统于儒矣。汉之衰季,一时名士,与于党锢之祸者,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等号,其人率太学诸生所推戴,而被服儒业者也。于是郭泰、李膺、陈蕃之伦,为之领袖,进退必守经义,本于礼教,故道德学术之纯一不杂,吾必以东汉为最焉。建安之际,曹氏父子颇集文辩之士,不尚经籍。魏正始间,王弼、何晏,乃唱老庄之学,当世竞慕其风,有“四聪”、“八达”之目。晏等虽及于祸,而遗说延及晋世,黄老刑名之学,至是中兴,其略可得论也。

刑名之学,本出于黄老,故魏世言黄老者,每兼言刑名,其实皆道家之绪也,故今综而论之。大抵王弼、何晏为虚无之宗;傅嘏、钟会为才性之宗;裴頠《崇有论》,则又由刑名以非虚无派之流失。要并依于道家。而葛洪详论神仙修养之法,鲍敬言树政治无君之论。道家之学,至晋世大备矣,其派别约有五:

一、才性论 傅嘏、钟会为宗,阮武、刘劭为辅。

二、虚无论 王弼、何晏为宗,“竹林七贤”为辅,流而为王衍、乐广之清谈。

三、崇有论 裴頠著《崇有论》,由名家以论无不离有,正虚无论之弊。

四、神仙论 葛洪《抱朴子》,综古来之神仙说,述出世之修养法。

五、无君论 鲍敬言申上古之无君说,破世间之政治论。

今就以上五者,叙其大略如下:

一、才性论

傅嘏、钟会事,略见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与《世说新语》等书。嘏“有清理识要,好论才性,原本精微,鲜能及之。司隶校尉钟会,年甚少,嘏以明智交会。”[1]王弼初亦先为嘏所知。会弱冠与弼并知名,“尝论《易》无互体,才性同异。及会死后,于会家得书二十篇,名曰《道论》,而实刑名家也,其文似会。”[2]会又有《四本论》,亦名家,今不传。“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会初撰《四本论》毕,欲示嵇叔夜,置怀中,既定,畏其难不敢出,于户外摇掷便回走。[3]叔夜好虚无之说而轻名家,故会难之也。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4]则晋以来多重之矣。《傅子》记傅嘏事曰:“是时何晏以才辩显于贵戚之间,邓飏好变通,合徒党,鬻声名于闾阎,而夏侯玄以贵臣子,少有重名,为之宗主,求交于嘏而不纳也。嘏友人荀粲,有清识远心,然犹怪之。谓嘏曰:‘夏侯泰初一时之杰,虚心交子,合则好成,不合则怨至。二贤不睦,非国之利,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嘏答之曰:‘泰初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何平叔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邓玄茂有为而无终,外要名利,内无关钥,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以吾观此三人者,皆败德也。远之犹恐祸及,况昵之乎?’”[5]裴松之尝訾嘏拒夏侯玄而交钟会,然就其学考之,嘏虽与泰初、平叔,并好老庄,而会实近于名家,故嘏交之与?是时陈留、阮武,亦谓才性。尝谓杜恕“曰:‘相观才性可以由公道而持之不厉,器能可以处大官而求之不顺,才学可以述古今而志之不一,此所谓有其才而无其用。今向闲暇,可试潜思,成一家言。’在章[6]武,遂著《体论》八篇,又著《兴性论》一篇,盖兴于为己也。”[7]今钟会、阮武之书并不传,惟传刘劭《人物志》,亦在名家,论才性甚精审。劭字孔才,邯郸人,盖与钟会诸人同时。《三国志》云,劭所撰述《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法论》不传,《人物志》只十二篇:一、《九征》,二、《体别》,三、《流业》,四、《材理》,五、《材能》,六、《利害》,七、《接识》,八、《英雄》,九、《八观》,十、《七缪》,十一、《效难》,十二、《释争》。盖推性情之原,以察人之材能心尚不同,当以“九征”、“八观”审察而知所以任之。劭尝奉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以综核名实,甄别人物,因本此意著书,故隋唐《志》均入名家也。其“九征”曰: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聪明者,阴阳之精。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暎,不能外光。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亦各著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骨植而柔[8]者,谓之弘[9]毅;弘[10]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11]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征,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颙颙卬卬。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夫声畅于气,则实存貌色。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勇,胆之精,晔然以强。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固而不端则愚,气而不清则越,畅而不平则荡。是故中庸之质,异于此类。五常既备,包以澹味。五质内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征皆至,则纯粹之德也。九征有违,则偏杂之材也。三度不同,其德异称。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德之人,更为美号。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一征[12]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一至一违[13],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14]

《人物志》虽专论观人之法,即当时人伦风鉴之术,然推阴阳形神立论,亦可由以致于穷理尽性之极功,而哲人之所有事也。魏晋名家之书,流传绝少,故著其一篇。《隋志》《人物志》下注,梁有姚信《士纬》,及姚氏《新书》,并以为亡。信仕于吴,其书宜与《人物志》相近。佚文散见诸类书者犹十余条,亦尊老庄而论性情。又齐顾欢之《名论》,史以为钟会《四本》之流,均不可见矣。

二、虚无论

《晋书·王衍传》曰:“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衍甚重之。惟裴頠以为非,著论以讥之,而衍处之自若。”[15]然则何晏、王弼,固持道家之虚无者,而王、乐清谈一派之所宗也。《魏志·曹爽传》曰:“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于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16]又曰:“晏,何进孙也。……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17]注引《魏氏春秋》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盖欲以神况诸己也。”[18]何劭《王弼传》曰:“弼与钟会善,会论议以校练为家,然每服弼之高致。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19]弼年少,初为傅嘏所知。何晏尤奇之,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矣!”注《周易》《老子》,往往有高丽之言,年二十四早卒。[20]今就弼《老子注》中言虚无之妙者,掇其一二于下: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21](第一章注)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矣。[22](第五章注)

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23](十一章注)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遍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24](三十八章注)

《世说新语》曰:“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25]?’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26]其说甚精。何晏初注《老子》,见辅嗣注而大伏,遂自删其说为《道德论》二篇。虚无之说,虽倡于何、王,至“竹林七贤”,互相标题,其流始广,大抵陋儒崇老,蔑弃礼法。“七贤”者,山涛、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也。嵇康好老庄,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尝著《养生论》《声无哀乐论》,均有玄理。又论君子无私,以标贵无之旨,其辞曰:

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下略)[27]

康以轻钟会,会谮而害之。阮籍亦著《达庄论》,叙无为之贵。向秀为《庄子注》,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今传郭象《庄子注》,即是全取秀作,象但自注《秋水》《至乐》二篇而已。王戎从弟衍,与南阳乐广,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时。故“七贤”之后,天下言风流者,以王、乐为称首焉,皆好作清言,以析名理,而广词尤简约。卫玠总角时,尝问广梦,广曰:“是想。”玠曰:“神形所不接而梦,岂是想耶?”广曰:“因也。”玠思之经月不得,遂以成疾。广闻故,命驾为剖析之,玠病即愈。[28]然自是士风耽尚虚无,如王澄、胡母辅之等,皆任放为达,或至裸体。论者归罪于王、何作俑。其后范宁作论,至以王、何之罪,“深[29]于桀纣”。谓其“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魑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自丧之衅小,迷众之愆大”,“遂令仁义幽沦,儒雅蒙尘,礼坏乐崩,中原倾覆。”[30]盖自其流弊而追过之也。

三、崇有论

《晋书·裴頠传》曰:“頠字逸民。弘雅有远识,博学稽古,自少知名。御史中丞周弼见而叹曰:‘頠若武库,五兵纵横,一时之杰也。’”“頠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尊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仿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弊。”“王衍之徒,攻难交至,并莫能屈。”又著《辩才》,辩释古今精义,未成而为赵王伦所杀,年三十四。[31]《崇有论》曰:

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方以族异,庶类之品也。形象著分,有生之体也。化感错综,理迹之原也。夫品而为族,则所禀者偏,偏无自足,故凭乎外资。是以生而可寻,所谓理也。理之所体,所谓有也。有之所须,所谓资也。资有攸合,所谓宜也。择乎厥宜,所谓情也。识智既授,虽出处异业,默语殊涂,所以宝生存宜,其情一也。众理并而无害,故贵贱形焉。失得由乎所接,故吉凶兆焉。是以贤人君子,知欲不可绝,而交物有会。观乎往复,稽中定务。惟夫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躬其力任,劳而后飨。居以仁顺,守以恭俭,率以忠信,行以敬让,志无盈求,事无过用,乃可济乎!故大建厥极,绥理群生,训物垂范,于是乎在,斯则圣人为政之由也。若乃淫抗陵肆,则危害萌矣。故欲衍则速患,情佚则怨博,擅恣则兴攻,专利则延寇,可谓以厚生而失生者也。悠悠之徒,骇乎若兹之衅,而寻艰争所缘。察夫偏质有弊,而睹简损之善,遂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众之从上,犹水之居器也。故兆庶之情,信于所习;习则心服其业,业服则谓之理然。是以君人必慎所教,班其政刑一切之务,分宅百姓,各授四职,能令禀命之者,不肃而安,忽然忘异,莫有迁志。况于据在三之尊,怀所隆之情,敦以为训者哉!斯乃昏明所阶,不可不审。夫盈欲可损,而未可绝有也,过用可节,而未可谓无贵也。盖有讲言之具者,深列有形之故,盛称空无之美。形器之故有征,空无之义难检,辨巧之文可悦,似象之言足惑,众听眩焉,溺其成说。虽颇有异此心者,辞不获济,屈于所狎,因谓虚无之理,诚不可。盖唱而有和,多往弗反,遂薄综世之务,贱功烈之用,高浮游之业,卑经实之贤。人情所殉,笃夫名利。于是文者衍其辞,讷者赞其旨,染其众也。是以立言藉其[32]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故砥砺之风,弥以陵迟。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其甚者至于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为弘,士行又亏矣。老子既著五千之文,表摭秽杂之弊,甄举静一之义,有以令人释然自夷,合于《易》之《损》《谦》《艮》《节》之旨。而静一守本,无虚无之谓也;《损》《艮》之属,盖君子之一道,非《易》之所以为体守本无也。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人之既生,以保生为全,全之所阶,以顺感为务。若味近以亏业,则沉溺之衅兴;怀末以忘本,则天理之真减[33]。故动之所交,存亡之会也。夫有非有,于无非无;于无非无,于有非有。是以申纵播之累,而著贵无之文。将以绝所非之盈谬,存大善之中节,收流遁于既过,反澄正于胸怀。宜其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故其辞曰“以为文不足”。若斯,则是所寄之涂,一方之言也。若谓至理信以无为宗,则偏而害当矣。先贤达识,以非所滞,示之深论。惟班固著难,未足折其情。孙卿、扬雄,大体抑之,犹偏有所许。而虚无之言,日以广衍,众家扇起,各列其说。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所存佥同。情以众固,乃号凡有之理,皆义之卑者,薄而鄙焉。辩论人伦及经明之业,遂易门肆。頠用矍然,申[34]其所怀,而攻者盈集。或以为一时口言。有客幸过,咸见命著文,擿列虚无不允之征。若未能每事释正,则无家之义,弗可夺也。頠退而思之,虽君子宅情,无求于显,及其立言,在乎达旨而已。然去圣久远,异同纷纠,苟少有彷彿,可[35]以崇济先典,扶明大业,有益于时,则惟患言之不能,焉得静默,及未举一隅,略示所存而已哉!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生以有为己分,则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故养既化之有,非无用之所能全也;理既有之众,非无为之所能循也。心非事也,而制事必由于心,然不可以制事以非事,谓心为无也。匠非器也,而制器必须于匠,然不可以制器以非器,谓匠非有也。是以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陨高墉之禽,非静拱之所能捷也;审投弦饵之用,非无知之所能览也。由此而观,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群生哉![36]

此篇谓老子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又谓至无者无以能生,其言至辨,而归于刑政,盖刑名家言也。刑名家每抗无宗,如李充、王坦之皆然。要同出于道家之意,一立无以极理,一立有以通事,故终至于相非耳。

四、神仙论

神仙之说,上古有之,至汉以来弥盛,盖道家实际修养之人格也。惟古时书多不传,或好为隐语(如《参同契》之类),难可测知;又其秉术有殊,则是非相轧。惟晋世葛洪《抱朴子》,乃综合自来神仙修养诸术,一一叙而论之,自恬澹守一,以至金丹、服食、符箓、禁忌,无所不言,真神仙家之总要也。葛洪之学,虽以道家为归,而实兼明儒学,故其书《内篇》论道,《外篇》论儒,各申其本旨,不为调和牵附之言,亦博雅之士也。《抱朴子》因其宇宙观以立神仙论,盖以玄为宇宙之本体,本于老子“玄之又玄”,与“玄牝”之说,能合此玄道者,即神仙矣。故先论玄之体用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中略[37])乾以之高,坤以之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回旋四七,匠成草昧,辔策灵机,吹嘘咀吸[38],幽括冲默,舒阐湮郁[39],抑浊扬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匮,与之不荣,夺之不瘁。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玄之所去,器弊神逝。”[40](《畅玄》)玄道之广大如此,能得此玄道之人,则为神仙。故曰:“夫玄道者,得之者内,失之者外[41],用之者神,忘之者器,此[42]玄道之要言也。得之者贵,不待黄钺之威;体之者富,不须难得之货。高不可登,深不可测。乘流光,策逝[43]景,凌六虚,贯涵溶。出乎无上,入乎无下。经乎汗漫之门,游乎窈眇之野。逍遥恍惚之中,徜徉仿佛之表。咽九华于云端,咀六气于丹霞。徘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践蹋璇玑[44],此得之者也。”[45](同上)所谓得之者,即指神仙矣。世人或谓天下岂有神仙?《抱朴子》辨之曰:“事有本钧而末乖[46],未可一也。夫言有始必有终者多矣[47],混而齐之,非通理矣。谓夏必长,而荠麦枯焉;谓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谓始必终,而天地无穷焉;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盛夏[48]宜暑,而夏天未必无凉日也;极阴宜寒,而严冬未必无暂温也。”[49](《论仙》)又曰:“若谓受气皆有一定,则雉之为蜃,雀之为蛤,壤虫假翼,川蛙翻飞,水蛎为蛤,荇菜为蛆[50],田鼠为鴽,腐草为萤,鼍之为虎,蛇之为龙,皆不然乎?”[51](同上)于是乃论学仙者心意修养之法曰:“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何者?命在其中,不系于外,道存乎此,无俟于彼也。”[52](《道意》)又曰:“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53](《论仙》)盖其心能屏去物欲,守其恬澹,乃能合于玄道也。然又不可不求清静之地,故曰:“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54](《明本》)夫既能内修其心,外得于地,乃假以药物方术之助,庶几神仙可成矣,犹必积善累行以致之焉。故又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求玄道无益也[55]。”[56](《对俗》)又曰:“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之祸矣。吾更疑彭祖之辈,善功未足,故不能升天耳。”[57](同上)此《抱朴子》所论神仙修养之要也。若夫其书所言炼行、守一、金汋、服食等术,则关于实际之方法,非兹所能详矣。

五、无君论

道家之言政治,本以无为为主,其流遂为无君说,有类近世所谓无政府主义者,要实本黄老虚无之意。晋世有鲍敬言,常明此说。《抱朴子》外篇,托儒者之义与之相难,而称之曰:“鲍生敬言,好老庄之书,治剧辩之言,以为‘古者无君,胜于今世’。”[58]今略葛洪驳难之词,而著鲍生之言于下,以备一家云。

鲍生曰:“儒者曰:‘天生烝民,而树之君。’岂其皇天谆谆言,亦将欲之者为辞哉?夫强者凌弱,则弱者服之矣;智者诈愚,则愚者事之矣。服之,故君臣之道起焉;事之,故力寡之民制焉。然则隶属役[59],由乎争强弱而校愚智,彼苍天果无事也。夫混茫以无名为贵,群生以得意为欢。故剥柱刻漆[60],非木之愿;拔鹖裂翠,非鸟所欲;促辔衔镳,非马之性;荷轭运重,非牛之乐。诈巧之萌,任力违真。伐根之生[61],以饰无用,捕飞禽以供华玩。穿本完之鼻,绊天放之脚,盖非万物并生之意。夫役彼黎烝,养此在官,贵者禄厚,而民亦困矣。夫死而得生,欣喜无量,则不如向无死也;让爵辞禄,以钓虚名,则不如本无让也。天下逆乱焉,而忠义显矣;六亲不和焉,而孝慈彰矣。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无辱。山无[62]蹊径,泽无舟梁。川谷不通,则不相并兼;士众不聚,则不相攻伐。是高巢不探,深渊不漉,凤鸾栖息于庭宇,龙鳞群游于园池,饥虎可履,虺蛇可执,涉泽而鸥鸟不飞,入林而狐兔不惊。势利不萌,祸乱不作。干戈不用,城池不设。万物玄同,相忘于道。疫疠不流,民获考终。纯白在胸,机心不生。含餔[63]而熙,鼓腹而游。其言不华,其行不饰。安得聚敛以夺民财,安得严刑以为坑阱?降及叔[64]季,智用巧生,道德既衰,尊卑有序。繁升降损益之礼,饰绂冕玄黄之服;起土木于凌霄,构丹绿于棼橑;倾峻搜宝,泳渊採珠。聚玉如林,不足以极其变;积金成山,不足以赡其费。澶漫于淫荒之域,而叛其大始之本。去古[65]日远,背朴弥增。尚贤则民争名,贵货则盗贼起,见可欲则真正之心乱,势利陈则劫夺之涂开。造剡锐之器,长侵割之患。弩恐不劲,甲恐不坚,矛恐不利,盾恐不厚。若无凌暴,此皆可弃也。故曰:‘白玉不毁,孰为珪[66]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使夫桀纣之徒,得燔人,辜谏者,脯诸侯,葅方伯,剖人心,破人胫,穷骄淫之恶,用炮烙之虐。若令斯人,并为匹夫,性虽凶奢,安得施之?使彼肆酷恣欲,屠割天下,由于为君,故得纵意也。君臣既立,众慝日滋。而欲攘臂乎桎梏之间,愁劳于涂炭之中;人主忧慄于庙堂之上,百姓煎扰乎困苦之中。闲之以礼度,整之以刑罚;是犹辟滔天之源,激不测之流,塞之以撮壤,障之以指掌也!”[67]

鲍生又难曰:“夫天地之位,二气范物,乐阳则云飞,好阴则川处。承柔刚以卒[68]性,随四八而化生。各附所安,本无尊卑也。君臣既立,而变化遂滋。夫獭多则鱼扰,鹰众则鸟乱,有司设则百姓困,奉上厚则下民贫。壅崇宝货,饰玩台榭,食则方丈,衣则龙章。内聚旷女,外多鳏男。採难得之宝,贵奇怪之物,造无益之器,恣不已之欲,非鬼非神,财力安出哉!夫谷帛积,则民有饥寒之俭;百官备,则坐靡供奉之费。宿卫有徒食之众,百姓养游手之人。民乏衣食,自给已剧,况加赋敛,重以苦役?下不堪命,且冻且饥,冒法斯滥,于是乎在。王者忧劳于上,台鼎颦顣于下,临深履薄,惧祸之及。恐智勇之不用,故厚爵重禄以诱之;恐奸衅之不虞,故严城深池以备之。而不知禄厚则民匮而臣骄,城严则役重而攻巧。故散鹿台之金,发巨桥之粟,莫不欢然;况乎本不聚金,而不敛民粟乎?休牛桃林,放马华山,载戢干戈,载櫜弓矢,犹以为太[69];况乎本无军旅,而不战不成[70]乎?茅茨土阶,弃织拔葵,杂囊为帏,濯裘布被,妾不衣帛,马不秣粟。俭以率物,以为美谈。所谓盗跖分财,取少为让;陆处之鱼,相煦以沫也。夫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土乐业,顺天分地,内足衣食之用,外无势利之争,操杖攻劫,非人情也。象刑之教,民莫之犯。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岂彼无利性,而此专贪残?盖我清静则民自正,下疲怨则智巧生也。任之自然,犹虑凌暴。劳之不休,夺之无已,田芜仓虚,杼柚之空,食不充口,衣不周身,欲令勿乱,其可得乎!所以救祸而祸弥深,峻禁而禁不止也。关梁所以禁非,而猾吏因之以为非焉;衡量所以检伪,而邪人因之以为伪焉。大臣所以扶危,而奸臣恐主之不危。兵革所以静难,而寇者盗之以为难。此皆有君之所致也。民有所利,则有争心。富贵之家,所利重矣。且夫细人[71]之争,不过小小;匹夫校力,亦何所至?无疆土之可贪,无城郭之可利,无金宝之可欲,无权柄之可竞;势不能以合徒众,威不足以驱异人。孰与王赫斯怒,陈师鞠旅,推无仇之民,攻无罪之国,僵尸则动以万计,流血则漂橹丹野!无道之君,无世不有,肆其虐乱,天下无邦,忠良见害于内,黎民暴骨于外,岂徒小小争夺之患邪[72]?”[73]

鲍生曰:“人君採难得之宝,聚奇怪之物,饰无益之用,厌无已之求。”[74]

鲍生曰:“人君后宫三千,岂皆天意,谷帛积则民饥寒矣。”[75]

鲍生曰:“人之生也,衣食已剧;况又加之以收[76]赋,重之以力役。饥寒并至,下不堪命,冒法犯非,于是乎生。”[77]

鲍生曰:“王者临深履尾,不足喻危。假寐待旦,日昃旰食,将何为惧祸及也?”[78]

鲍生曰:“王者敛[79]想奇瑞,引诱幽荒,欲以崇德迈威,厌耀未服。白雉玉环,何益齐民乎!”[80]

鲍生曰:“人君恐奸衅之不虞,故严城以备之也。”[81]

或曰:“苟无可欲之物,虽无城池之固,敌亦不来者也。”[82](按:此亦鲍生语[83])

已上并见《抱朴子·诘鲍篇》。晋世玄风最盛,然罕以黄老之理,推之政治者,鲍生既以无君著论,又与《抱朴子》相难,其人当亦一时道家巨子,惜其行事不考见矣。

* * *

[1] 《王卫二刘傅传》:《三国志》三第628页。

[2] 《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三国志》三第795页。

[3] 如上,参见《文学》:《世说新语校笺》上册第106页。

[4] 如上,参见《文学》:《世说新语校笺》上册第132页。

[5] 《王卫二刘傅传》:《三国志》三第623—624页。

[6] “在章”,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54册第320页,《三国志》二第507页补。

[7] 《任苏杜郑仓传》:《三国志》二第507页。

[8] “柔”,诸本皆误作“弱”。据《四库全书》第848册第762页,《人物志译注》第16页改。

[9] “弘”,诸本皆误作“宏”。据《四库全书》第848册第762页,《人物志译注》第16页改。

[10] 同上注。

[11] “弘”,诸本皆误作“宏”。据《四库全书》第848册第763页,《人物志译注》第17页改。

[12] “征”,诸本皆误作“微”。据《四库全书》第848册第764页,《人物志译注》第25页改。

[13] “违”,诸本皆误作“微”。据《四库全书》第848册第764页,《人物志译注》第25页改。

[14] 《九征》:《人物志译注》第12—25页。

[15] 《王戎》:《晋书》四第1236页。

[16] 《诸夏侯曹传》:《三国志》一第283页。

[17] 《诸夏侯曹传》:《三国志》一第292页。

[18] 《诸夏侯曹传》:《三国志》一第293页。

[19] 《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三国志》三第795页。

[20] 如上王弼生平,参见《王毌丘诸葛邓钟传》:《三国志》三第795—796页。

[21] 《一章》:《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页。

[22] 《五章》:《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13页。

[23] 《十一章》:《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26页。

[24] 《三十八章》:《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第93—94页。

[25] “邪”,诸本皆误作“耶”。据《四库全书》第1035册第68页,《世说新语校笺》上册第107页改。

[26] 《文学》:《世说新语校笺》上册第107页。

[27] 《嵇康》:《晋书》五第1369—1370页。

[28] 按:如上乐广事迹,参见《晋书》四第1244页,又见《世说新语校笺》上册第109—110页。

[29] “深”,诸本皆误作“浮”。据《四库全书》第256册第248页,《晋书》七第1984页改。

[30] 按:如上批判王弼、何晏之论,参见《范汪》:《晋书》七第1984—1985页。

[31] 按:如上裴頠生平,参见《裴秀》:《晋书》四第1041—1047页。

[32] “其”,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255册第631页。《晋书》四第1045页作“于”。

[33] “减”,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255册第631页。《晋书》四第1046页作“灭”。

[34] “申”,诸本皆误作“身”。据《四库全书》第255册第631页,《晋书》四第1045页改。

[35] “可”,诸本皆误作“所”。据《四库全书》第255册第631页,《晋书》四第1046页改。

[36] 《裴秀》:《晋书》四第1044—1047页。

[37] 谢无量注。

[38] “咀吸”,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3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页作“四气”。

[39] “湮郁”,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3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页作“粲尉”。

[40] 《畅玄》:《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页。

[41] “得之者内,失之者外”,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4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页作“得之乎内,守之者外”。

[42] 《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页此处皆有“思”。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4页,无“思”。

[43] “逝”,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4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页作“飞”。

[44] “践蹋璇玑”,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4页作“践踏旋玑”;《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2页作“残跚璇玑”;《抱朴子内篇校释》第2页作“践跚旋玑”。

[45] 《畅玄》:《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2页。

[46] “事有本钧而末乖”,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6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3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3页作“本钧末乖”。

[47] “夫言有始必有终者多矣”,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6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3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3页作“夫言始者必有终者多矣”。

[48] “夏”,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6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3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3页作“阳”。

[49] 《论仙》:《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3页。

[50] “水蛎为蛤,荇菜为蛆”,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6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3页作“水蛎为蛤,荇芩为蛆”,《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页作“水蛎为蛉,荇芩为蛆”。

[51] 《论仙》:《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4页。

[52] 《道意》:《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70页。

[53] 《论仙》:《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7页。

[54] 《明本》:《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87页。

[55] “而但务求玄道无益也”,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15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2页,《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53页作“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56] 《对俗》:《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53页。

[57] 《对俗》:《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53—54页。

[58]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493页。

[59] 《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493页此处皆有“御”。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3页,无“御”。

[60] “故剥柱刻漆”,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3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作“故剥桂刻漆”,《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494页作“故削桂刻漆”。

[61] “伐根之生”,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3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494页作“伐生之根”。

[62] “无”,诸本皆误作“有”。据《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498页改。

[63] “餔”,诸本皆误作“哺”。据《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499页改。

[64] “叔”,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3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03页作“杪”。

[65] “古”,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3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03页作“宗”。

[66] “珪”,诸本皆误作“圭”。据《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0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07页改。

[67]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493—509页。

[68] “卒”,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5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2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38页作“率”。

[69] “太”,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6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2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41页作“泰”。

[70] “成”,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6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2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41页作“戍”。

[71] “人”,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6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2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47页作“民”。

[72] “邪”,诸本皆误作“耶”。据《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2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47页改。

[73]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38—547页。

[74]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53页。

[75]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58页。

[76] “收”,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8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4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66页作“敛”。

[77]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66页。

[78]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68页。

[79] “敛”,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1059册第238页。《诸子集成八·抱朴子》第194页,《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70页作“钦”。

[80]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70页。

[81]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75页。

[82] 《诘鲍》:《抱朴子外篇校笺》下第578页。

[83] 谢无量注。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