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魏晋以来,经籍道息,而老释并争于域中。正始首倡玄风,清谈名理,极盛于时。永嘉之后,迄于齐梁,则义学大兴,有以夺柱下漆园之席矣。自魏及隋,四五百年,其间经术,虽有南学北学之分,国学讲艺,不乏名师,要或牵于训诂,或汨于玄尚,真能明儒家之义者甚少。《隋志》录魏以下儒家盈数十人,今其文多不存,仅傅玄所著《傅子》略具。王沈称玄书“存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然玄家承名论,好言政体,其余义时未纯。至若裴頠之《崇有》,李充之《学箴》,王坦之之《废庄》,固亦意存风教,而杂出刑名,虽托礼义以矫空无,终难附儒林之列矣。惟隋末王通,讲学河汾,综贯六艺,论其指要,卓尔不群。参迹扬董,汉以后儒者之徒,斯人而已。今当于后别出一章述之,而先论魏晋南北朝经术之变迁于此。

前已论两汉经术,有今古学之分,至于郑玄而混合。玄囊括众学,徒党遍天下,如传所记郗虑等五人,郑玄所记赵商十六人,皆其著者也。乐安孙叔然炎,亦郑氏弟子,为魏世大儒,始作反语。王肃作《圣证论》以讥玄,叔然驳而释之。又蜀先主刘备,尝与康成周旋。《蜀志·姜维传》称其好郑氏学,则郑氏学曾远及蜀中也。此外治经术而不尽与郑同者,吴有荀爽、虞翻。鱼豢《魏略》以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隗禧、苏林、乐详七人为儒宗。然王肃尤多著书,有名于时。《魏志·王肃传》曰:“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1]按:肃父朗,师杨赐,杨氏世传欧阳《尚书》。洪亮吉《传经表》以王肃为伏生十七传弟子。是肃尝习今文,而又治贾马古文学,故其驳郑,或以今文说驳郑之古文,或以古文说驳郑之今文。郑君杂糅今古,肃之攻郑,不知分别家法,各还其旧,而其杂糅抑又甚焉!故汉师治经专门之法,一乱于郑君,再乱于王肃,此近来汉学家之所论也。说者又谓肃伪造孔安国《尚书传》《论语注》《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五书,以自证明其说。凡郊庙礼制,两汉今古文家所聚讼不决者,尽记于孔子之言以为定论。此后又有王郑之异同,即孙炎、马昭等主郑攻王,孔晁、孙毓等申王驳郑是也。

当时王郑之争方盛,而王弼、何晏,又倡老庄玄学。晏为《论语集解》,不尽用郑义;而王弼《易注》,尽扫象数,虽亦用费《易》,说解不同。晋世王肃与辅嗣之书大行;而杜预撰《左氏集解》,异于贾服,自出新例;范宁《谷梁集解》,虽存旧说,不主一家,且其序兼诋三传;郭璞《尔雅注》,亦小学专书,然没前人说解之名,余萧客谓为攘善无耻。此见魏晋人注经,好为臆解创说,准以汉人著述体例,大有迳庭,古来经师家法,至是破坏几尽矣。及北魏起于河朔,并刘石等十六国,与南朝对立,而其间说经者,亦遂有南学北学之分,至于隋唐而后合一。盖南北学派,源流风尚,颇有不同。《北史·儒林传》论之曰:“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2]又曰:“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3]又云:“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说。玄《易》《诗》《书》《礼》《论语》《孝经》,虔《左氏春秋》,休《公羊传》,大行于河北。”[4]此南北学派所宗注义异同之大略也。《南史·儒林传》序曰:“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能十年,盖取文具而已。是时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大道之郁也久矣乎[5]。至梁武创业,深愍其弊,天监四年,乃诏开五馆,建立国学,总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于是以平原明山宾、吴郡陆琏、吴兴沈峻、建平严植之、会稽贺玚补博士,各主一馆。馆有数百生,给其饩廪,其射策通明经者,即除为吏,于是怀经负笈者云会矣。又选学生遣就会稽云门山,受业于庐江何胤,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七年,又诏皇太子、宗室、王侯始就学受业,武帝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语,劳之以束帛,济济焉,洋洋焉,大道之行也如是。及陈武创业,时经丧乱,衣冠殄瘁,寇贼未宁,敦奖之方,所未遑也。天嘉以后,稍置学官,虽博延生徒,成业盖寡。[6]”[7]案:南朝以文学自矜,而不重经术,宋齐及陈,皆无足观。惟梁武起自诸生,知崇经术,崔严之徒,前后并见升宠,学者靡然向风。然晚好释氏,遂疏儒业。是以南学未得大昌也。

《北史·儒林传》序曰:“魏道武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8],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人。……明元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太武始光三年春[9],起太学于城东。后征卢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于是人多砥尚儒术[10]。……天安初,诏立乡学。……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宣武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虽黌宇未立,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11]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12]“周文受命,雅重经典。……明皇纂历,敦尚学艺,内有崇文之观,外重成均之职。……征沈重于南荆。……待熊安生以殊礼,是以天下慕向,文教远覃。”[13]案:北朝诸君,惟魏孝文、周武帝能一变旧风,尊崇儒术。考其实效,虽未必优于萧梁,而北人俗尚淳朴,未染清言浮华之风,故能专宗服郑,不为伪孔王杜所惑。说者所以谓北学纯正,胜于南学也。焦循曰:“正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传。梁天监中,渐尚儒风,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仍梁所遗也。魏儒学最隆,历北齐、周、隋,以至唐武德、贞观,流风不绝,故《魏书·儒林传》为盛。”[14]

南朝说经之书,惟皇侃《论语义疏》见存,其余经师遗说,则杂见唐宋疏家所引而已,要至隋而南北学有统一之机。《隋书·经籍志》,于《易》之“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15]于《书》云:“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16]于《春秋》云:“《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17]浸微。”[18]是伪孔王杜之盛行,郑服之浸微,皆在隋时。故天下统一之后,经学亦统一,而北学从此几绝矣。当时刘焯、刘炫,最号博通经术,然以北人而染南学之习。及唐时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易》注用王辅嗣,《书》用孔安国,《左氏》用杜预解,而郑注《易》《书》,服注《左氏》,皆置不取。故唐以来惟南学独行焉。

* * *

[1] 《钟繇华歆王朗传》:《三国志》二第419页。

[2] 《儒林》:《北史》九第2709页。

[3] 同上注。

[4] 《儒林》:《北史》九第2708页。

[5] “大道之郁也久矣乎”,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65册第996页,《南史》六第1730页补。

[6] “及陈武”至“成业盖寡”,诸本皆误作“及陈武创业,时经丧乱,敦奖未遑,稍置学官,成业盖寡”。据《四库全书》第265册第997页,《南史》六第1730页改。

[7] 《儒林》:《南史》六第1730页。

[8] “虽日不暇给”,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67册第561页,《北史》九第2704页补。

[9] “春”,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67册第561页,《北史》九第2704页补。

[10] “于是人多砥尚儒术”,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267册第561页。《北史》九第2704页作“于是人多砥尚,儒术转兴”。

[11] “著”,诸本皆误作“箸”。据《四库全书》第267册第561页,《北史》九第2704页改。

[12] 《儒林》:《北史》九第2704页。

[13] 《儒林》:《北史》九第2706页。

[14] 《国史儒林文苑传议》:《雕菰集》三第181页。

[15] 《经籍志》:《隋书》四第913页。

[16] 《经籍志》:《隋书》四第915页。

[17] “及《公羊》《谷梁》”,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64册第598页,《隋书》四第933页补。

[18] 《经籍志》:《隋书》四第933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