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本承六艺之教,及更秦火,六艺残缺。汉兴,掇拾于灰烬之余,武帝始立五经博士,而古文经有未立官学者,民间传之,其说亦异于博士所掌,故后谓博士学为今学。今学《易》有京、孟说,《尚书》夏侯、欧阳说,《诗》鲁、齐、韩说,《春秋》公羊、谷梁说,《礼》戴氏说。古学《易》费氏,《礼》《周官》,《书》孔氏,《诗》毛氏,《春秋》左氏。而《论语》、《孝经》,今古文亦不同。西京时,今学列在学官,为博士通行之说;而古文传于民间,当时学者加以古号,以别异于博士所职也。至于东京,古学甚盛,遂又目博士为今学。故班书犹无今名,至许慎《五经异义》,乃今古并称。古号得于西京,今号加于东汉,此其大略也。
古学之盛,实自刘歆。歆既好《左氏》《周官》,与博士争辨。桓谭亦好古学,数从歆辨析疑异。而河南郑兴,与扶风杜林、东海卫宏等,皆长古学。兴又师事刘歆,古学于是遂行。兴字少赣,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天凤中,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歆美其才,使撰条例章句训诂,及校三统历。光武时,以不善谶,不为帝所任,左迁莲勺令。兴既明《左氏》《周官》,兼长历数,自杜林、桓谭、卫宏之属,无不斟酌焉。世言《左氏》者多祖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兴子众亦善《左氏春秋》。兴同时又有苍梧陈元,承父钦之学,为左氏训诂,与兴及桓谭、杜林,并为古学之宗。要至贾逵、许慎,而后古学乃大成。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永平中,献其所为《左氏传》《国语解诂》五十一篇。显宗重其书,写藏秘馆。旋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肃宗时,逵数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训诂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建初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等,由是古文诸经,皆行于世矣。许慎字叔重,受学于逵,博通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多用古义。此古学之源流也。
方古学初行,学者每相争论。建初中,尝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顾命史臣,著为《通义》。盖班固实主纂集其词,以固方在史官也。今考《白虎通义》,杂用今古说,殆已有调和今古学之意。当时颇会诸儒之精义以为书,故后人视为六艺之总要。然每据纬书,好称汉制,经师家法,至是而紊,而古义之存于是书者亦多。如溯宇宙之原,则引《易纬》太初之说(太易、太初本出道家、《易纬》。后人或以为疑,证《白虎通》,则知儒者亦据是说);讲伦理之辨,则详三纲、六纪、宗族之名;共论性情,以为性善情恶,则李翶《复性书》所本也。其言曰:
性情者,何谓也?性者阳之施,情者阴之化也。人禀阴阳气而生,故内怀五性六情。情者,静也。性者,生也。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故《钩命诀》曰:“情生于阴,欲以时[1]念也。性生于阳,以就[2]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五常[3]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4];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5]也。六情者,何谓也?喜怒哀乐爱恶谓六情,所以扶成五性。性所以五,情所以六者[6]何?人本含六律五行[7]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8],此情性之所由出入也。[9](《白虎通·情性》)
《白虎通》以阴阳论性情,谓性阳而仁,情阴而贪。又谓情有利欲,而五常则具性中。此虽未质言性善情恶,是即谓性善情恶也。古皆以喜怒哀惧爱恶欲为七情,而此六情者,殆以欲统六者也。《白虎通》他所论,关伦理者犹多,不复著焉。
班固之集《白虎通》,虽有调和今古学之意,然《白虎》之论,称制所决,固又不名经师。故今古学之混合,成于郑玄也。先是,今学古学,各立门户。始有陈元与范升相难,嗣有李育与贾逵互辨,最后何休治《公羊》,为今学大师,则与郑玄相非折。玄尝学于马融,融初亦为古学,时兼采众家。玄本通今学,复又受古学,则遂杂用今古文矣。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而玄及涿郡卢植尤显。融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众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传异同说》。[10]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先在太学受《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卢植受业于融。学成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吾乎!”然玄解经,固不专用古学也。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侯》《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等,凡百余万言。今惟《三礼注》《诗谱笺》尚完。范晔《后汉书》玄传论曰:“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11]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12],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王父豫章君每考先儒经训,而长于玄,常以为仲尼之门,不能过也。”[13]蔚宗所论,盖称其能综合今古学之功也。然经师家法,至是遂亡。玄既博通异说,著述最富,是以其学独行于后也。
* * *
[1] “时”,诸本皆误作“待”。据《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1页,《白虎通疏证》上第381页改。
[2] “就”,诸本皆同《白虎通疏证》上第381页。《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1页无“就”。
[3] “常”,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1页。《白虎通疏证》上第381页作“性”。
[4] “见微者也”,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2页。《白虎通疏证》上第382页作“见微知著也”。
[5] “是”,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2页。《白虎通疏证》上第382页无“是”。
[6] “者”,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2页。《白虎通疏证》上第382页无“者”。
[7] 诸本及《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2页此处皆无“之”。《白虎通疏证》上第382页有“之”。
[8] “五藏六府”,诸本皆误作“五脏六腑”。据《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2页,《白虎通疏证》上第382页改。
[9] 《情性》:《白虎通疏证》上第381—382页。
[10] 如上马融生平,参见《马融列传》:《后汉书》七第1953—1973页。
[11] “括囊”,诸本皆误作“囊括”,倒。据《四库全书》第252册第790页,《后汉书》五第1213页改。
[12] “芜”,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252册第790页。《后汉书》五第1213页作“诬”。
[13] 《张曹郑列传》:《后汉书》五第1207—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