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悦,字仲豫,颍川人。年十二,能说《春秋》。性沉静,好著述。献帝时,进讲禁中,时曹操专权,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辨,通见政体。[1]又著《崇德论》《汉纪》,今《申鉴》与《汉纪》并传。《申鉴》五篇,分《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下)》。《政体》《时事》,论政治大要,《俗嫌》《杂言》,泛论义理,颇类扬雄《法言》。其学咸本儒术,故所辨说,多合正道。自述所以明《申鉴》之意曰:“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五典以经之,群籍以纬之,咏之歌之,弦之舞之。前鉴既明,后复申之。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笃序无疆[2],谓之《申鉴》。”[3](《政体》)而《杂言篇》论性,本刘向性情相应之说,分别形神,言性有三品。性三品之名,自荀悦始发之,而其义则本孔子“上智下愚不移”之论,及承贾谊刘向之绪者也。
《杂言篇》曰:“或问性命。曰:‘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所以立生终生者之谓命也,吉凶是也。’”[4]“或问天命人事。曰:‘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命相近也,事相远也,则吉凶殊矣。故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5]“或曰:‘仁义性也,好恶情也。仁义常善,而好恶或有恶。故有情,恶也。’曰:‘不然。好恶者,性之取舍也,实见于外,故谓之情尔,必本乎性矣。仁义者,善之诚者也,何嫌其常善?好恶者,善恶未有所分也,何怪其有恶?凡言神者,莫近于气,有气斯有形,有神斯有好恶喜怒之情矣。故人有情,由气之有形也。气有白黑,神有善恶,形与白黑偕,情与善恶偕(即刘向性情相应之说[6]),故气黑非形之咎,情恶非情之罪也。’”[7]“或曰:‘人之于利,见而好之。能以仁义为节者,是性割其情也。性少情多,性不能割其情,则情独行,为恶矣。’曰:‘不然。是善恶有多少也,非情也。有人于此,嗜酒嗜肉,肉胜则食焉,酒胜则饮焉。此二者相与争,胜者行矣,非情欲得酒,性欲得肉也。有人于此,好利好义,义胜则义取焉,利胜则利取焉。此二者相与[8]争,胜者行矣,非情欲得利,性欲得义也。其可兼者,则兼取之;其不可兼者,则只取重焉。若苟只好而已,虽可兼取矣。[9]若二好钧平,无分轻重,则一俯一仰,乍进乍退。’或曰:‘请折于经。’曰:‘《易》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言万物各有性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是言情者应感[10]而动者也。昆虫草木,皆有性焉,不尽善也;天地圣人,皆称情焉,不主恶也。’又曰:‘爻彖以情言,亦如之。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名也。“情见乎辞”,是称情也;“言不尽意”,是称意也;“中心好之”,是称心也;“以制其志”,是称志也。惟所宜,各称其名而已。情何主恶之有?’”[11]悦之言性,大抵本刘向。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12]故悦论性情,尤申情不独恶之义。盖以性统形神,形实缘于神,由神而有气,由气而有形。神已有好恶,善恶未分也,及好恶之表于形而后为情,情之发虽善恶著见,终非善恶之源,不过形出神之好恶耳。谓情与善恶偕则可,径谓情恶则不可也。且其间有气焉,气之相争,则或善胜,或恶胜,是善恶之所以为善恶者气也。悦虽分形神二者,实分神气二者,神近于性,气近于情。又以情是感应而动者,凡情意心志,皆性动之别名,感本乎寂,动根乎静,故必先知其相应之理,不可徒云性善性恶也。
于是由上中下三品,分为九品,以论性善待教而成:“或曰:‘善恶皆性也,则法教何施?’曰:‘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次善恶交争,于是教扶其善,法抑其恶。得施之九品,从教者半,畏刑者四分之三,其不移大数,九分之一也。一分之中,又有微移者矣。然则法教之于化民也[13],几尽之矣。及法教之失也,其为乱亦如之。’或曰:‘法教得则治,法教失则乱。若无得无失,纵民之情,则治乱其中乎?’曰:‘凡阳性升,阴性降,升难而降易。善阳也,恶阴也。故善难而恶易。纵民之情,使自由之,则降于下者多矣。’曰:‘中焉在?’曰:‘法教不纯,有得有失,则治乱[14]其中矣。纯德无慝,其上善也;伏而不动,其次也;动而不行,行而不远,远而能复[15],又其次也。其下者,远而不近也。凡此[16],皆人性也,制之者,则心也。动而抑之,行而止之,与上同性也;行而弗止,远而弗近,与下同终也。’”[17]然则性虽分三品,若能以其心抑恶就善,则中者自可进于上也。
* * *
[1] 如上荀悦生平,参见《荀韩钟陈列传》:《后汉书》七第2058—2063页。
[2] “疆”,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34页。《申鉴注校补》第1页作“彊”。
[3] 《政体》:《申鉴注校补》第1页。
[4] 《杂言下》:《申鉴注校补》第195—196页。
[5] 《杂言下》:《申鉴注校补》第198页。
[6] 谢无量注。
[7] 《杂言下》:《申鉴注校补》第203页。
[8] “与”,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62页,《申鉴注校补》第206页补。
[9] “若苟只好而已,虽可兼取矣”,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62页,《申鉴注校补》第206页补。
[10] “应感”,诸本皆误作“感应”,倒。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62页,《申鉴注校补》第208页乙。
[11] 《杂言下》:《申鉴注校补》第206—208页。
[12] 《杂言下》:《申鉴注校补》第198页。
[13] “也”,诸本皆误作“者”。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62页,《申鉴注校补》第210页改。
[14] 诸本此处皆有“在”,衍。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62页,《申鉴注校补》第211页删。
[15] “复”,诸本皆误作“伏”。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62页,《申鉴注校补》第211页改。
[16] 诸本此处皆有“者”,衍。据《四库全书》第696册第463页,《申鉴注校补》第211页删。
[17] 《杂言下》:《申鉴注校补》第210—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