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雄以成帝时游京师,给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徒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雄既善辞赋,已而小之,以为壮夫不为也。于是作《太玄》以拟《易》,作《法言》以拟《论语》。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时人皆忽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钜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刘歆尝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及雄死,桓谭论其书曰:“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自汉文景之君及司马迁皆有是言。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1]
(一)《太玄》
扬雄生平覃精之书,莫过《太玄》。《太玄》文词艰深,然实以准历拟《易》,子云之根本思想,具乎此矣。《汉书》叙《玄》之略曰:“大潭思浑天,参摹而四分之,极于八十一。旁则三摹九据,极之七百二十九赞,亦自然之道也。故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玄》者,数其画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数也。其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数度律历之纪,九九大运,与天终始。故《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曰一二三,与《泰初历》相应,亦有颛顼之历焉。揲之以三策,开[2]之以休咎,絣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拟之以道德仁义礼知[3]。无主无名,要合《五经》,苟非其事,文不虚生。为其泰曼漶而不可知,故有《首》《冲》《错》《测》《摛》《莹》《数》《文》《掜》《图》《告》十一篇,皆以解剥《玄》体,离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4]按:玄之为名,老子之书特重之。《玄》虽拟《易》,然其以玄为宇宙之本体,世间万物,不啻玄之所生,其义大类老子。惟占象取数,则本诸《易》耳。今就子云所谓玄之性质略考之。
一、玄无始无终,独立自存。
二、玄者,宇宙之本体,一切万象,皆本体之所发见者也。
三、玄在宇宙间,遍一切处,无论何物,不能离玄。
四、玄生宇宙万物,又统治之。
五、凡日月、星辰、昼夜、阴阳、寒暑、死生、四时之消长变化之序,皆玄主之。
六、玄之为道,不仅统自然界,且统人事界道德界。
七、玄关于伦理,合乎玄者为君子,反乎玄者为小人,吉凶祸福等亦然。
八、以玄比《易》之太极,则玄之所说更详密;以玄比老子之所谓道,则玄之说尤精微。
子云参合《易》老,以《太玄》立一种深遽之本体论,又以筮法包括宇宙万有之现象,其条理繁赜,无不相贯,真子云极思之书也。
(二)伦理说
子云之伦理说,大抵见于《法言》。《汉书》曰:“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5],以挠世事,虽小辩[6],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7]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8]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9],号曰《法言》。”[10]今稍述其要义。
子云宗尚儒家,有问是非者,皆折以古义,而其论性,独自出一说。尝曰:“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适于善恶之马也与[11]?”[12](《修身》)子云盖以性为善恶混,后世论性者,以孟子道性善,荀子道性恶,子云折衷二子之间,而谓善恶混。司马光作《性辨》申子云之说,以为子云所谓气,即孟子“志者,气之帅”。气者,体之充之气,志如乘马之将帅,气如所乘之马。马将唯帅之命是从,则御之不可不得其道。子云既以性善恶混立说,于是谓性不可不修。修之者,修其视听言貌思五者而已。故曰:“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13](《学行》)或谓子云论性近告子,盖修其善则善,修其恶则恶,与学则正,否则邪者,犹告子所谓杞柳可以为杯棬,湍水待决而东西也。
尧舜以来,皆传执中之训,至孔子、子思,而说中道益备。子云既承先哲之绪论,故当亦以中为至善,而过不及为恶。其《问道篇》序曰:“芒芒天道,昔在圣考。过则失中,不及则不至,不可奸罔。”[14]《先知篇》序曰:“立政鼓众,动化天下[15],莫尚于中和。中和之发,在于哲民情。”[16]此可见子云亦贵中道也。
子云又谓:“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17](《修身》)此言修身之序也。又论五常之用曰:“或问仁义礼智信之用。曰:‘仁,宅也;义,路也;礼,服也;智,烛也;信,符也。处宅,由路,正服,明烛,执符。君子不动,动斯得矣。’有意哉!孟子曰:‘夫有意而不至者有矣,未有无意而至者也。’”[18](同上)所引孟子是逸文,盖教不可怠修也。
又论君子处治乱之道,曰:“或问君子[19]。‘在治,曰若凤,在乱,曰若凤。’或人不谕。曰:‘未之思矣。’曰:‘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篡焉?鹪明遴集,食其絜者矣。凤鸟跄跄,匪[20]尧之庭。’亨龙潜升,其贞利乎?或曰:‘龙如何可以贞利而亨[21]?’曰:‘时未可而潜,不亦贞乎?时可而升,不亦利乎?潜升在己,用之以时,不亦亨乎?’或问‘活身’。曰‘明哲’。或曰:‘童蒙则活,何乃明哲乎?’曰:‘君子所贵,亦越用明,保慎其身也。如庸行翳路,冲冲而活,君子不贵也。’”[22](《问明》)子云贵明哲保身,虽本古训,然朱子谓子云之学,近于黄老。盖徒尚保身,其弊即入黄老也。
* * *
[1] 如上扬雄生平,参见《扬雄传》:《汉书》十一第3513—3585页。
[2] “开”,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251册第93页。《汉书》十一第3575页作“关”。
[3] “知”,诸本皆误作“智”。据《四库全书》第251册第94页,《汉书》十一第3575页改。
[4] 《扬雄传》:《汉书》十一第3575页。
[5] “辞”,诸本皆误作“词”。据《四库全书》第251册第95页,《汉书》十一第3580页改。
[6] “辩”,诸本皆误作“辨”。据《四库全书》第251册第95页,《汉书》十一第3580页改。
[7] “公”,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51册第95页,《汉书》十一第3580页补。
[8] “人时”,诸本皆误作“时人”,倒。据《四库全书》第251册第95页,《汉书》十一第3580页乙。
[9] “象《论语》”,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51册第95页,《汉书》十一第3580页补。
[10] 《扬雄传》:《汉书》十一第3580页。
[11] “所适于善恶之马也与”,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696册第285页作“所适善恶之马也欤”,《诸子集成七·法言》第7页,《法言义疏》上第85页作“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12] 《修身》:《法言义疏》上第84—85页。
[13] 《学行》:《法言义疏》上第16页。
[14] 《法言序》:《法言义疏》下第568页。
[15] “下”,诸本皆误作“地”。据《诸子集成七·法言》第44页,《法言义疏》下第571页改。
[16] 《法言序》:《法言义疏》下第571页。
[17] 《修身》:《法言义疏》上第104页。
[18] 《修身》:《法言义疏》上第92—93页。
[19] “子”,诸本皆无,脱。据《诸子集成七·法言》第17页,《法言义疏》上第194页补。
[20] “匪”,诸本皆误作“徙”。据《诸子集成七·法言》第17页,《法言义疏》上第194页改。
[21] “龙如何可以贞利而亨”,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696册第306页作“龙何可以贞利而亨”;《诸子集成七·法言》第17页,《法言义疏》上第197—198页作“龙何如可以贞利而亨”。
[22] 《问明》:《法言义疏》上第194—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