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五章 《淮南子》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淮南子》者,淮南王刘安作。《汉书》曰:“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1]《汉志》杂家,《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师古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2]今所传仅二十一篇,亦曰《鸿烈》。高诱《序》曰:“初,安为辨达,善属文,皇帝为从父,数上书召见。孝文皇帝甚重之,诏使为《离骚赋》(本传作《离骚传》[3])。自旦受诏,日早食已。上爱而秘之。天下方术之士,多往归焉。于是遂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技[4]、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言其大也,则焘天载地,说其细也,则沦于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瓌奇之事。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5]《汉志》又有《淮南道训》二篇,以为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所作,号《九师说》[6]。或曰,今《淮南子·原道训》,即《九师说》[7]之遗说也。《淮南》书亦众手聚敛而成,故其中多古说,惟取于道家者尤多矣。

(一)道论

《淮南子》所谓道,与老庄所谓道同。盖无始无终,能生万物,而万物又由之以变化消长者也。其论道之体曰:“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8](《原道训》)此言道统天地万物,无所不包也。其道之流行在人间者,则为无为之极功。伏羲神农之治,庶几近之。故曰:“泰古二皇(羲农[9]),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兴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帀。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宇宙之总。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群生。”[10](同上)此言人间之治,顺自然之化,而无容心焉。故与道合,谓之太上之道。又曰:“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蝡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斲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俛仰兮。”[11](同上)此言大道廓然无际,不增不减,无形无迹,惟大圣之德化,乃能与此道流行无二耳。世间万物无不从道而生,复归于道,乃论万物所由发生曰:“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阴阳二者[12]),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13](《精神训》)无生不灭,无往不复,故用《黄帝书》之语,以明宇宙终始之故,要不过推衍老聃、列御寇之说矣。

(二)伦理说

《淮南子》之伦理说,亦渊源于道家。盖主养其一己之性,则万事自定,而天下国家,自然化成也。以为人性本静本善,动则或入于恶。此虽近于孟子之所谓性善,然孟子言性善,在充而达之以行仁义礼智之德;《淮南子》言性善,则在复其清静之本,而无事于仁义礼智之纷纷者。此其所异也。故曰:“清静恬愉,人之性也。”[14](《人间训》)又略取《乐记》人生而静之说,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15](《原道训》)此文几悉同《乐记》,沈约谓《乐记》是取《公孙尼子》,不知《淮南》取《公孙尼子》与?抑古有是说,而《淮南》与《公孙尼子》交取之与?故陆象山谓《乐记》此数语根于老氏,而非当时学者用天理人欲之语也。于是《淮南》乃以人间至善之正鹄,不外率其清静之本性,而为之礼义云为,则反以滋乱。故曰:“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凡此四者,衰世之造也,末世之用也。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构而多责。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宂之兽,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夫吹灰而欲无眯,涉水而欲无濡,不可得也。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其衣致暖而无文,其兵戈铢而无刃,其歌乐而无转,其哭哀而无声。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无所施其美,亦不求得。亲戚不相毁誉,朋友不相怨德。及至礼义之生,货财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于是乃有曾参、孝己之美,而生盗跖、庄蹻之邪。”[16](《齐俗训》)此与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之意略同。盖善恶本相对之物,息其所谓善者,则所谓恶者亦息,此道家经世之意也。

《淮南》之学,虽本于道家者为多,然善论宇宙之大法,由形而上学,而兼为物理学之考索,如《天文》《地形》等训,言阴阳交感变化,万物生灭凝散之理,皆有至精之论。盖所取材者广,上本《易》老,下兼儒墨名法,故文章辩博,自为一家。于《要略》自序其意曰:“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惛惛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故著二十篇。”[17]汉世申道家者,惟存此书而已。

* * *

[1]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汉书》七第2145页。

[2] 《艺文志》:《汉书》六第1742页。

[3] 谢无量注。

[4] “技”,诸本皆同《四库全书》第848册第507页。《淮南鸿烈集解》上第2页,《诸子集成七·淮南子注》第1页作“被”。

[5] 《淮南鸿烈解序》:《淮南鸿烈集解》上第2页。

[6] “《九师说》”,诸本皆误作“《九师易》”。据《四库全书》第249册第800页,《汉书》六第1703页改。

[7] 按:“《九师说》”,诸本皆误作“《九师易》”。据上下文意改。

[8] 《原道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1—2页。

[9] 谢无量注。

[10] 《原道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2—3页。

[11] 《原道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3—5页。

[12] 谢无量注。

[13] 《精神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128—129页。

[14] 《人间训》:《淮南鸿烈集解》下第586页。

[15] 《原道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10—11页。

[16] 《齐俗训》:《淮南鸿烈集解》上第343—344页。

[17] 《要略》:《淮南鸿烈集解》下第700页。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