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虽灭学燔书,而当时故有博士。汉兴,秦博士犹有存者。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归之,孔甲为陈涉博士,与俱败死。太史公曰:“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1]孔甲一名鲋,魏相子顺之子,字曰子鱼。秦并天下,召鲋为文通君,拜少傅。李斯议燔书,鲋乃亡去,隐嵩山中,至是归陈涉。今传《孔丛子》,署名鲋撰,多记孔氏遗事,亦明儒术,或云后人所依托也,故不述焉。汉王既即帝位,叔孙通亦秦博士,为汉制礼仪,封为稷嗣君。张苍亦秦博士,定律令。民间修博士遗业者多存。及惠帝四年,始除挟书之禁,接以吕氏之乱,未皇庠序。《儒林传》曰:“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2]。”[3]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4],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5]及武帝,始立《五经》博士。自是以来,《易》有施雠、孟喜、梁邱贺、京房之学;《书》有伏生、欧阳生、大夏侯、小夏侯之学;《诗》有鲁、齐、韩三家之学,河间献王又立毛诗博士;《礼》有高堂生、戴德、戴圣,及庆普之学;《春秋》有胡母生、董仲舒、严彭祖、颜安乐之学。故汉世经术大盛。诸家立博士,有在武帝后,然黜异学,崇儒术,实由武帝启之也。先是,董仲舒《对策》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6]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7]又曰:“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8],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9]武帝盖览仲舒之《策》,始黜百家诸子之学。设太学[10],置《五经》博士弟子员,举茂才孝廉,命之以职。而后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两汉经术最盛,传学受业,各有专家,《儒林传》述之详矣。然至东京以后,又有今学古学之分。言今学者绌古学,言古学者绌今学。先是西京时,贾谊、孔安国、河间献王,并好古学,于是有《左氏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之传。《周官》最晚出,刘歆治《左氏春秋》,兼好《周官经》,以古学炫于新室。桓谭、杜林,转相研考。贾逵父徽,受学刘歆,古学遂行。许叔重通《五经》,出贾侍中,博稽通人,作《说文解字》,则训诂之书,集其大成,实古学派之绪也。马融、郑玄,始亦为古学,郑君乃杂用今古文,而今古学又混矣。
阴阳谶纬之学,亦汉世最盛。盖纬书自周以来有之,《隋·经籍志》曰:“《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并前合为八十一篇[11]。”[12]历世诸儒,多辨其伪。然《史记·秦本纪》:卢生入海还,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13],则由来已久。荀悦以为终张之徒,有所增益,哀平之际尤盛。光武未起,而图谶已传“刘秀作天子”之语。故光武即位,特信好之,凡有大事,恒欲用谶决焉。大儒如贾逵、郑玄,并多以纬书释经,亦风气使然也。汉儒每言阴阳灾异,亦傅会经术,如董仲舒、眭孟、夏侯胜、京房、翼奉、刘向、谷永,皆其著者。盖哲学之政治系统,虽至秦而废,然学者犹侈言天人感应之符,以灾变为人事之应。人君信之,至常以日蚀等变,罢免宰相大臣,亦一种神秘哲学之影响矣。
周末百家争鸣,至于汉初,其传未尽绝也,而黄老申韩诸家,尤为一时所尚。盖经秦之暴政,接以楚汉之战,人民憔悴流离,思得休养安息。故盖公教曹参以清静治国家,而百姓讴之。张良亦好道家,欲从赤松子游。《陈平传》称其好读书,修黄帝老子术。而窦太后亦好黄老。汲黯修黄老术,治民主清静。故太史谈叙六家,以道家为首。至于刑名杂学,则晁错尝学申商刑名,韩安国受韩子杂说,主父偃学长短纵横术。要至武帝以后,儒术始独盛,而百家之学微矣。及后汉明帝之际,佛教又入中国,使蔡愔于大月氏国求佛经,并得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以归,于洛阳建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等,是为佛教入中国之始。其后踵译,至汉末已有佛经三百余部,然大抵小乘教也。缙绅之徒,渐有信者,牟融为作《理惑论》。自是以还,儒道释并行域中,号为三教矣。
* * *
[1] 《儒林列传》:《史记》一〇第3761页。
[2]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诸本皆误作“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据《四库全书》第246册第367页,《史记》一〇第3761页改。
[3] 《儒林列传》:《史记》一〇第3761页。
[4] “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诸本皆误作“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据《四库全书》第246册第367页,《史记》一〇第3761—3762页改。
[5] 《儒林列传》:《史记》一〇第3761—3762页。
[6] “灭”,诸本皆无,脱。据《四库全书》第250册第351页,《汉书》八第2523页补。
[7] 《董仲舒传》:《汉书》八第2523页。
[8] “太学”,诸本本条引文皆作“大学”。据《四库全书》第250册第346页,《汉书》八第2512页改。
[9] 《董仲舒传》:《汉书》八第2512页。
[10] 按:“太学”,诸本皆误作“大学”。据前引文改。
[11] “又别”至“八十一篇”,诸本皆误作“又三十篇,云九圣之所增演,又《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氏所作,合为八十一篇”。据《四库全书》第264册第601—602页,《隋书》四第941页改。
[12] 《经籍志》:《隋书》四第941页。
[13] 《秦始皇本纪》:《史记》一第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