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认识活动进行逻辑分析的结果。如果对认识活动的构成成分加以追溯,它便是由外在的物自体、相应的纯现量(感知)及随后而起的表象组成的。即令追溯其最最简单的构成成分,它也仍然是二分的。至此逻辑不能再深入了,它不可能想象会有一种更高的、融合主体与客体为一的无差别的一元整体的综合。做到这一步是超逻辑的,它意味着落入了形而上学,意味着对矛盾律的否认,对逻辑的挑战。不过对于佛教逻辑家,真实性存在于两个领域——逻辑与超逻辑领域。陈那与法称自命为观念论者,但他们在逻辑上则是实在论的。就形而上学言,他们甚至是一元论的;逻辑中,实在性与观念性是分离的,但是“无上智(climax of wisdom),”陈那说,“便是一元论。”在最终的绝对者当中,主客是融为一体的。“我们以为”,陈那说,“这种精神的非二重性,亦即宇宙的一元实体与佛陀,即所谓的法身是一回事。” [1] 哲学在此转到宗教中去了。
胜主慧说, [2] “对一个根本不承认外部世界存在的哲学家说来,如何可以在其中并不包含认识手段(量具)及认识结果(量果)的差别的认识中,依然区分出能知与所知两个方面呢?”(答案如下:)“从此性(亦即绝对实在)的立场出发,不容有任何区别!”但我们为先验的幻觉所扰(我们所认知的仅是实在的折射而已)。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间接的,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差异的构想所区分的影像。因此认识及其对象的划分完全是从经验角度来着眼的,而不是从绝对实在的角度来看待的。可是,一个自身无差异的事物如何可能表现为分别来呢?由于错觉!这种错觉当然是先验性的,是人类理性深处固有的根本错觉。 [3]
我们在《佛教的涅槃概念》一书中已经详尽地讨论了这种一元论的理由。非佛教各派对大乘佛教最普遍的攻击,是指责它将外部世界说成梦幻(svapnavat)。 [4] 但梦幻泡影对于(佛教的)不同宗派却有不同意义。对法称说,世梦(醒态的梦幻)的说法意思是:表象就是表象,它们无论在沉睡,或是清醒状态中本质都是一样的。即令在梦中,表象也并非与实在全不相关,如同在清醒状态中,表象作为实在的间接反映,它仍在某种程度上是梦幻一样。
* * *
[1] 请参见我为《佛教文库》中的《现观庄严论》刊行本写的导言。
[2] 参见本书第二卷第396页。
[3] antar-upaplava(内障害)=mukhyā bhrāntiḥ(根本错觉)。
[4] 参见ns.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