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1,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论言2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3之日,周而复始,余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注解】
1御五位:“御”有主、统属的意思。“五位”指东、南、中央、西、北、五方。
2论言:指《素问·六节脏象论》。
3期:一年。
【语译】
黄帝问道:天有五行,主五方之位,因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变化。人有五脏化生五气,因而产生喜、怒、思、忧、恐。《六节脏象论》说道:五运之气相承袭,都有其固定的顺序,到岁终的那一天是一个周期,然后重新开始环转。这些道理我已经了解了,希望再听听五运与三阴三阳这六气是怎样结合的?
鬼臾区1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2,物极谓之变3,阴阳不测谓之神4,神用无方谓之圣5。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6。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7。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注解】
1鬼臾区:人名,黄帝的大臣。
2物生谓之化:万物的生长(是五运阴阳变化而成的)称为“化”。
3物极谓之变:万物生长发展到极端称之为“变”。
4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变化不可揣测称为“神”。
5神用无方谓之圣:神的作用(阴阳运动)变化无穷叫做“圣”。“方”,边的意思。
6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在天无形之气与在地有形的质(五行)相互感应,从而化生万物了。
7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金”代表秋,“木”代表春。万物生发于春,收成于秋,一生一成,而成为万物的终始。
【语译】
鬼臾区恭敬行礼回答说:你问得很明确啊!五运阴阳是天地间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千变万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人的精神活动所聚之处,难道可以不通晓它吗?凡是万物的生长称为“化”,生长发展到极端就叫做“变”,阴阳的变化不可揣测叫做“神”,这个神的作用变化无穷叫做“圣”。神明变化的作用,在天就是深奥不测的宇宙,在人就是深刻的道理,在地就是万物的化生。地能够化生,就产生了万物的五味;人明白了道理,就产生了智慧;天的深奥不测,就产生了神明。而神明变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总之在天为无形的六气,在地为有形的五行,形气相互感应,就能化生万物了。这样说来,天地是一切事物的上下范围,左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表现,秋春是生长收成的终了与开始。大气有多少的不同,五行有盛衰的分别,形气相互感召,于是不足和有余的现象,也就很明显了。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1,非独主时也。帝曰:请闻其所谓也。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2文曰:太虚寥廓3,肇基化元4,万物资5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6,九星7悬朗,七曜周旋8,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9,寒暑弛张,生生化化10,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注解】
1期日:即三百六十五日。
2《太始天元册》:古代占候之书,已佚。
3太虚寥廓:太空苍茫辽阔,无边无际。
4肇基化元:化生万物的基础。“肇”,开始的意思。“元”,根源、本始。
5资:依靠。
6揔统坤元:“揔”,总的意思。“统”,统摄、统领。“坤元”,大地。“揔统坤元”谓天之气统摄着生化万物的大地。
7九星:指天蓬、天芮、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九星。
8七曜周旋:七曜环绕旋转。“七曜”古时指日、月、土、火、木、金、水七星。
9幽显既位:“幽”,暗;“显”,明。昼夜的明暗有固定的规律。
10生生化化:指万物不断地生长变化。
品物:万物。
【语译】
黄帝道:我希望听听五运主四时的情况是怎样的。鬼臾区说:五气运行,每气冬尽一年的三百六十五日,并不是仅仅主四时的。黄帝又问道:希望听您说说这其中的缘由。鬼臾区说:我查考了《太始天元册》,上面说:广阔无垠的天空,是化生的基础,万物依靠它开始成长,五运在那儿找到自己的归宿。它还敷布真灵之气,统摄着作为万物生长之根本的坤元。九星在它那儿悬挂辉耀,七曜在那儿环绕旋转。于是就有了阴阳的变化,也有了柔刚的分别:昼夜的明暗既已有了固定的规律,四时寒暑也就更替有常了;这样生化不息,万物自然就都会明显地繁荣昌盛了。我家已经十世相传,就是前面所讲这些道理。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1,形有盛衰2?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3,各有太过不及4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5,承岁为岁直6,三合7为治。
【注解】
1气有多少:指阴阳之气各有多少。
2形有盛衰:指五行各有盛衰。
3治:指当旺、主令之时。
4太过不及:阳年为太过,阴年为不及。
5天符:运气与司天之气相应而符合的叫做“天符”。
6岁直:又叫“岁会”。主运与年支之气相同,叫“岁直”。
7三合:指主运、司天、年支三者相会合。
【语译】
黄帝道:讲得好!什么叫做气有多少,形有盛衰呢?鬼臾区说:阴气和阳气各有多少的不同,所以说有三阴三阳之别。形有盛衰,是说五行主岁运,各有太过与不及。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如太过了,随之下一运便是不足;如开始是不足的,随之下一年便是太过。懂得有余不足的道理,也就可以推知气的来至。凡运气与司天之气相应而符合的叫做“天符”,与该岁的年支相符的叫做“岁直”,若运气与天气、年支相会合,那么就可以算做“治”了。
帝曰:上下相召1奈何?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2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3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4,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5,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注解】
1上下相召:指天地之气相互感召。“上下”指天地。
2天之阴阳:是说风寒暑湿燥火分属三阴和三阳。
3地之阴阳:是说主时之气的三阴三阳。
4五岁而右迁:每五年五运自东向西转换一次。
5六期而环会:指六年运气循环一周。
【语译】
黄帝道:天地阴阳相互感召是怎么一回事呢?鬼臾区说:寒、暑、燥、湿、风、火是天的阴阳,而人身的三阴三阳与它相应。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阴阳,而生长化收藏的变化与它相应。天是以阳生阴长的,地是以阳杀阴藏的,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天地相合,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就是我们要了解天地之阴阳的根本原因。与六气相应的五运,是运动不息的,经过五年就右迁一步。与五运相应的六气,是比较静止的,所以经过六年才循环一周,天地动静上下相互影响,阴阳相互交错,于是变化就产生了。
帝曰:上下周纪1,其有数乎?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2,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3,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4,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注解】
1上下周纪:天干在上,五年为一周;地支在下,七百二十气为一纪。
2一备:一周。
3七百二十气为一纪:气指节气,一年共二十四个节气,三十年为一纪,共七百二十个节气。
4凡六十岁而为一周:天干与地支相配纪年,从甲子开始,经过六十年甲子相会,称之“一周”,又叫“一甲子”。
【语译】
黄帝道:天地运转,周而复始,也有定数吗?鬼臾区说:天以六气为节,地以五行为制。六气司天,需要六年方能循环一周,五运制地,需要五年才能循环一周。君火有名而不主令,相火代君以宣火令。五运和六气相合,计三十年中共有七百二十个节气,是为一纪。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个节气,是为六十年甲子一周,而不及与太过就都可以显现出来了。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1,上以治民,下以治身2,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鬼臾区曰:至数之机3,迫迮4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5,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注解】
1闻而藏之:听到并藏在心里(记住五运六气的道理)。
2上以治民,下以治身:大的方面,可以解除老百姓的疾苦;小的方面,可以指导自己养生防病。
3至数之机:五运六气相合的常数是有一定规律。
4迫迮(zuò作):近的意思。
5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敬”,遵从、重视;“之”,指运气运动的规律;“昌”,昌盛(减少疾病);“慢”,不顺从、忽视。全句意思是:重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昌盛(避免疾病);忽视这些变化规律,就要得病,甚至死亡。
【语译】
黄帝道:你以上所讲的,上说完了天气,下说完了地纪,可以说是极为详细了。我要把听到的藏在心里,上以治人民的疾苦,下以维护自己的健康,使百姓也明白这些道理,上下和睦,德泽下施,子孙没有病苦之忧,并把它传于后世,使其没有终止的时候,能不能再跟我讲一讲呢?鬼臾区说:五运六气相合的规律,可以说是近于微妙的,它的变化,其未来是可察见的,其以往是可寻求的;重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避免疾病,忽视了它,就要得病,甚至死亡。违背了自然规律,放纵私意,必然会遭到灾祸。所以必须要谨慎地适应运气的自然规律,请允许我讲讲它的真正要旨吧!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1,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2;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注解】
1简而不匮:简明扼要而不遗漏。“匮”,贫乏。
2甲己之岁,土运统之:甲年和己年,是土运通纪它的全年。
【语译】
黄帝道:善讲事物起始的,必然会领悟到事物发展的结果;善讲浅近的,必然也了解那深远的地方。只有这样,五运六气相合的道理,才能算达到深刻而不至于迷惑了。希望你推进一步,使其有条理,内容简要而不贫乏,并能久传不绝,容易理解运用,不会忘记,而且要有纲目。关于这运气的要道,我希望听到它的全部道理。鬼臾区说:你问得是多么高明啊,而运气的道理又是多么清楚啊!就像鼓棰敲在鼓上,又像发出的声音得到了回响。我曾听说:甲年和己年是土运通纪它的全年,乙年和庚年是金运通纪它的全年,丙年和辛年是水运通纪它的全年,丁年和壬年是木运通纪它的全年,戊年和癸年是火运通纪它的全年。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语译】
黄帝道:五运六气与三阴三阳怎样相合的呢?鬼臾区说:子年午年都是少阴司天,丑年未年都是太阴司天,寅年申年都是少阳司天,卯年酉年都是阳明司天,辰年戌年都是太阳司天,巳年亥年都是厥阴司天。年支阴阳的次序以子年为始,亥年为终。厥阴是以风气为主,少阴是以热气为主,太阴是以湿气为主,少阳是以相火为主,阳明是以燥气为主,太阳是以寒气为主,因为风热湿火燥寒是三阴三阳的本气,所以称为“六元”。黄帝又道:你讲得太明白了,请记载在玉版上,藏在金匮里,题上一个名称,叫做《天元纪》。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黄帝坐明堂1,始正天纲2,临观八极3,考建五常4,请天师而问之曰:论5言天地之动静,神明6为之纪。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余闻五运7之数于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气之各主岁8尔,首甲9定运,余因论之。鬼臾区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不合阴阳10,其故何也?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注解】
1明堂:黄帝处理事务和宣布政令的地方。
2天纲:指天之纲纪。如日月轨道,二十八宿,四时方位等。
3八极:八方,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
4五常:五气运行的变化规律。
5论:指《阴阳应象大论》及《气交变大论》。
6神明:此指日月星辰。
7五运:即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的合称。土、金、水、木、火在地为五行,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变化称为五运。
8主岁:每年都有一个主持全年的气,这个气所主之年,称主岁。
9首甲:五运之中以甲子为第一运,称“首甲”。
10不合阴阳:指三阴三阳六气与五运的阴阳属性,与一般所说阴阳概念有不相符合之处。
【语译】
黄帝坐在明堂里,开始校正天文,观看八方地形,研究五行运气阴阳变化的道理,请岐伯来,向他问道:有的书上说天地的动静,是由日月为之纪度。阴阳的升降,是由寒暑显出其征兆。我曾听你讲过五运的规律,你所讲的仅仅是五运主岁,应以甲为首。我曾与鬼臾区商讨这个说法,鬼臾区认为:土运统率甲己,金运统率乙庚,水运统率丙辛,木运统率丁壬,火运统率戊癸;子午两年是少阴司天,丑未两年是太阴司天,寅申两年是少阳司天,卯酉两年是阳明司天,辰戌两年是太阳司天,巳亥两年是厥阴司天,与你所讲的阴阳之例不相符合,这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因为五运六气是天地的阴阳啊!那能够数得清的是人体内的阴阳,但它与天地的阴阳相合并可用类推的方法求得。如由十可以推到百,由千可以推到万。但是天地间阴阳,是不能够以数来推算,而只能够进行估计的。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1之气,经于2牛女3戊分;黅天1之气,经于心尾3己分;苍天1之气,经于危室柳鬼3;素天1之气,经于亢氐昴毕3;玄天1之气,经于张翼娄胃3。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3,则天地之门户4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注解】
1丹天、黅(jin今)天、苍天、素天、玄天:丹是赤,黅是黄,苍是青,素是白,玄是黑。传说上古观天时,见五色天气,横于太空,所以有丹、黅、苍、素、玄五天之气的说法。
2经于:横直,布列于天体。
3牛、女、心、尾、室、柳、鬼;亢、氐、昂、毕、张、翼、娄;胃、奎、壁、角、轸:皆为天体上二十八宿名称。
4天地之门户:太阳之视运动,位于奎壁二宿时正当由春入夏之时,位于角轸二宿时正当由秋入冬之时,夏为阳中之阳,冬为阴中阴,所以古人称奎壁角轸为天地之门户。
【语译】
黄帝道:我希望听到它是怎样开始的。岐伯说:您问得高明啊!我曾在《太始天元册》文里看到:古人测天时看见天空当中有赤色的气,横亘在牛女二宿与西北方戊位之间;黄色的气横亘在心尾二宿与东南方己位之间;青色的气横亘在危室二宿与柳鬼二宿之间;白色的气横亘在亢氐二宿与昴毕二宿之间;黑色的气横亘在张翼二宿与娄胃二宿之间。所谓戊位,就是奎壁二宿的所在,己位是角轸二宿的所在,奎壁是在立秋到立冬的节气之间,角轸是在立春到立夏的节气之间,所以是天地的门户。时节的开始,也就是天地阴阳之道的发端,这是不可不通晓的。
帝曰:善。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1者,阴阳之道路,未知其所谓也。岐伯曰:所谓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2。左右者,诸上3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明,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4,言其见也。
【注解】
1上下,左右:“上”指司天,“下”指在泉。“左右”指司天之左右。
2阴阳之所在也:指三阴三阳之所在。
3诸上:指司天。
4面北而命其位:“面北”与下“面南”相对,面向不同,其左右亦相反。此是说司天左右,为面向北方所定的左右。
【语译】
黄帝道:讲得好!《天元纪大论》上说过,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我不明白它的意义。岐伯说:所谓上下,是该年的司天、在泉位置上的阴阳。而左右,是司天的左右。凡是司天的位置上出现厥阴时,左面便是少阴,右面是太阳;出现少阴时,左面是太阴,右面是厥阴,出现太阴时,左面是少阳,右面是少阴;出现少阳时,左面是阳明,右面是太阴;出现阳明时,左面是太阳,右面是少阳;出现太阳时,左面是厥阴,右面是阳明。所谓面向北方来确定阴阳的位置,说的就是阴阳在司天位置上的各种显现。
帝曰:何谓下?岐伯曰: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1;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上下相遘2,寒暑相临3,气相得4则和,不相得5则病。
【注解】
1左阳明,右太阴:“左右”指在泉的左右。
2上下相遘:上下气相遇而交合的意思。
3寒暑相临:指客气加临于主时之六气。
4相得:客主之气彼此相生,或客主之气相同便为相得。
5不相得:彼此相克。
【语译】
黄帝道:怎样叫做下(在泉)呢?岐伯说:厥阴在司天的位置,那么少阳就在在泉的位置,左是阳明,右是太阴;少阴在司天的位置,那么阳明就在在泉的位置,左是太阳,右是少阳;太阴在司天的位置,那么太阳就在在泉的位置,左是厥阴,右是阳明;少阳在司天的位置,那么厥阴就在在泉的位置,左是少阴,右是太阳;阳明在司天的位置,那么少阴就在在泉的位置,左是太阴,右是厥阴;太阳在司天的位置,那么太阴就在在泉的位置,左是少阳,右是少阴。这里所说面向南方而确定阴阳的位置,说的是阴阳在在泉位置上的不同显现。上下相互交合,寒暑相互加临,其气相生的就是和平,其气彼此相克的就会使人生病。
帝曰:气相得而病者何也?岐伯曰:以下临上1,不当位也。
【注解】
1以下临上:土临火,火临木,木临水,水临金,金临土,都是以下临上。
【语译】
黄帝又道:有气彼此相生而使人生病的,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这是由于以下加临于上,位置不当啊!
帝曰:动静何如?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1,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2而已,犹不能遍明3。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4,七曜纬虚5,五行丽6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7也。虚者8,所以列应天之精气9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注解】
1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在上的司天之气由东向西右行(古人认为左为东,右为西),在下的在泉之气向东左行。
2上候:指天运之候(情况)。
3遍明:是说对左右尚未彻底了解。
4天垂象,地成形:天创造了星象,地生成万物形体。
5纬虚:“纬”,循行。“虚”,太虚。(日月五星)循行在太虚。
6丽:附着的意思。
7形类:有形物类(如动植物、矿物)。
8虚者:指天空。
9应天之精:指日月五星等。“应”有受的意思。
【语译】
黄帝道:司天、在泉运转的动静怎样?岐伯说:司天之气向右转,在泉之气向左转,左右旋转一周年,又回归到原来的位置。黄帝又道:我听得鬼臾区说:与地相应的气多主静,现在你说在下者向左转,不知道是什么道理,希望听你讲一讲怎么会动呢?岐伯说:天地是运动而又静止的,五行是循环流转的。鬼臾区虽然知道天运之候,却不了解左右的道理。在自然的变化作用中,天创造了星象,地生成了万物的形体,日月五星循行于天空,五行之气附著于大地,大地是负载它所生成的有形物类的,天空是分布日月五星的。大地上的物类与天空上日月五星的运动,好像根本与枝叶一样地密切,我们抬头观看天象,哪怕很远的天体也是可以了解的。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1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2,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注解】
1冯:凭,依托的意思。
2寒暑六入:“寒暑”指一年,“六”指六气。一年之中,六气下临大地。
【语译】
黄帝问道: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岐伯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太虚之中的。黄帝又问:那么大地有作为凭依的地方吗?岐伯说:是太虚的大气托浮着它(大气中包含着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运动、湿气使它润泽,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和。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位于中央,火气游行于上下。一年之中,六气分别侵入地面,地面受其影响而化生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大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大地就发热;风气太过,大地就万物皆动;湿气太过,大地就湿润;寒气太过,大地就冻裂;火气太过,大地就坚实固密。
帝曰:天地之气1,何以候之?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2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注解】
1天地之气:即司天、在泉之气。
2胜复:“胜”指克贼侵犯。“复”就是报复的意思。
【语译】
黄帝道:司天、在泉之气在脉搏上怎样诊察呢?岐伯说:天地间的六气,胜复变化,并不表现在人的脉搏上。《脉法》上说:天地的变化,不能根据脉来诊察,就是这个意思。
帝曰:间气1何如?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2。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3者病,迭移其位4者病,失守其位5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
【注解】
1间气:即间隔于司天在泉中的气。
2左右:指左手和右手的寸尺脉。
3不当其位:即间气与脉不相应,如气在左而见于右脉,气在右而见于左脉。
4迭移其位:气与脉互相更移相反。
5失守其位:指当应之脉位,不见当应之脉,而反见克贼之脉。
【语译】
黄帝道:间气怎样在脉搏上检查?岐伯说:随着间气的位置,可以诊察左右的脉搏。黄帝又道:脉与气相应的情况怎样?岐伯说:脉与气相应的为和平,脉与气相违的就会生病。不当其位的会生病,左右相反的会生病,见到相克之脉病就危险,尺寸俱反的就会死亡,阴阳交错而现的也会死亡。首先要确定该年的司天、在泉,从而知道它的左右间气,然后才可推测病的或死、或生、或逆、或顺。
帝曰: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岐伯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1,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2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3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注解】
1暄:温暖。
2虫:泛指动物而言。
3眚(shěng省):灾害。
【语译】
黄帝道:天的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在人体怎样与之相合呢?它们对于万物又是怎样孕育生化的呢?岐伯说,六气的变化,其在天为玄冥之象,在人为适应变化之道,在地为生养之化。化能生五味,道能出智慧,玄能生神明。地有化生作用,从而产生了六气。东方是产生风的方位,风能使木气生长,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够养肝,肝血能够养筋,而由于筋生于肝,肝属木,木能生火,所以筋又能养心。它在天是为风,在五行是为木,在人体中是为筋,在物体生化是柔软,在五脏中是为肝。它的性质温暖,它的本质属于平和,它的功能属于运动,它的颜色属于苍青,它的变化属于荣美,它在动物中属于兽类,它在作用上属于发散,它在时令上属于宣布阳和,它在变动上易受摧折,它的危害表现为陨坠,它在气味上属于酸类,它在情志上属于忿怒。发怒会损伤肝,悲哀的情绪能够抑制忿怒;风气能够伤肝,燥气能够克制风气;酸味太过会伤害筋,辛味能克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1,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焫2,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注解】
1息:生长。
2燔焫:大火燃烧之意。
【语译】
南方生热,热能使火气兴旺,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够养心,心能够生血,血足能够养脾。它在天的六气中是为热,在地的五行中是为火,在人体是为血脉,在功用能使物体生长,在内脏是为心。它的性质属于暑热,它的本质属于显明,它的功能属于躁急,它的颜色属于赤,它的变化属于繁茂,它在动物中属于鸟类,它在作用上属于明达,它在时令上属于盛热蒸腾,它在变动上易发燃烧,它的危害是发生火灾,它在气味上属于苦类,它在情志上属于喜乐。喜乐太过会损害心,恐惧的情绪能够克制喜乐:过热会伤气,寒气能够克制热气;苦味太过也能伤气,咸味能够克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1,在脏为脾。其性静兼2,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3,其虫倮4,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5,其眚淫溃6,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
【注解】
1充:充实、饱满。
2兼:二物相并叫兼,这里有包容万物之义。
3盈:充盈丰满。
4倮:无毛无甲无羽无鳞的裸体动物。
5注:雨久下。
6淫溃:泛滥。
【语译】
中央属土而生湿,湿能使土气增长,土气能产生农作物的甘味,甘味能够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强壮,能使肺气充实。所以它在六气中是为湿,在五行中是为土,在人体是为肌肉,在功用能使形体充实,在内脏是为脾。它的性质属于安静并能兼容,它的本质属于润泽,它的功能属于化生万物,它的颜色属于黄,它的变化属于盈满,它在动物中属于倮虫一类,它的作用属于安静的,它在时令上属于云行雨施,它在变动上易发暴雨或霪雨连绵,它的危害是雨久下,大水泛滥。它在气味上属于甘类,它在情志上属于思虑。思虑太过会损伤脾,忿怒的情绪能够克制思虑;湿气会伤害肌肉,风气能够克制湿气;甘味太过,也会伤害脾,酸味能够克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1,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其虫介2,其政为劲3,其令雾露,其变肃杀4,其眚苍落5,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注解】
1成:成熟、成就的意思。
2虫介:指有甲、壳的动物,俗称介虫。
3劲:强劲有力。
4肃杀:萧条寂寥的意思。
5苍落:色变苍干凋落。
【语译】
西方生燥,燥气能使金气旺起,金气能生辛味,辛味能够滋养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它在六气里是为燥,在五行里是为金,在人体是为皮毛,在功用方面能使物体成就,在内脏里是为肺。它的性质属于清凉,它的本质属于清静,它的功能是加固,它的颜色属于白,它的变化属于收敛,它在动物中属于介虫一类。它的作用属于强劲有力,它在时令上属于雾生露降,它的变动能使万物肃杀,它的危害是使草木青干凋落,它在气味上属于辛,它在情志上属于忧愁。忧愁太过会伤害肺,喜乐的情绪能够克制忧愁;热气太过会伤害皮毛,寒气能克制热气;辛味太过,也能伤害皮毛,苦味能克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1,在脏为肾。其性为凛2,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麟3,其政为静,其令霰雪4,其变凝冽5,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五气更立6,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
【注解】
1坚:坚固。
2凛:寒、冷。
3鳞:指鳞虫,即有鳞一类动物。
4霰雪:本阙。
5凝冽:水结冰为凝,冷极为冽。
6五气更立:五方之气,交替更换。
【语译】
北方生寒,寒能使水气生旺,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它在六气里是为寒,在五行里是为水,在人体是为骨,在功用方面能使物体坚固,在内脏是为肾。它的性质属于冷,它的本质属于寒,它的功能属于收藏,它的颜色属于黑,它的变化属于万物肃静,它在动物中属于有鳞片的一类。它的作用属于静止,它在时令上属于霰撒雪飞,它的变动是冰冻寒甚,它的危害是冰雹非时而降。它在气味上属于咸类,它在情绪上属于恐惧。恐惧太过会伤害肾,思虑能够克制恐惧;寒气太过会伤害血脉,燥气能够克制寒气;咸味能伤害血脉,甘味能够克制咸味。五方之气交替更换,各有先期而至的气候,与四时的定位相反的是为邪气,于四时定位相合的是为正气。
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帝曰:主岁何如?岐伯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1而侮所不胜1;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侮反受邪,(侮而受邪),寡于畏也。帝曰:善。
【注解】
1己所胜、所不胜:“己所胜”,自己所能胜者,即我克它。“所不胜”,自己所不能胜者,即它克我。
【语译】
黄帝道:生病的变化怎样?岐伯回答说:运气相得病就轻微,不相得就会厉害。黄帝道:五气主岁怎样?岐伯说:气太过就克制自己所能克制的他气,而一方面还要欺侮克制自己的他气。假如气不及就会被胜过自己的乘机欺侮,另一方面还要受到为自己所克制之气的轻易来犯。凡是侮人而受到邪气的侵袭,是因为它无所畏惮而招致来的。黄帝说:讲得好!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1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夫子数言谨奉天道2,余闻而藏之,心私异之,不知其所谓也。愿夫子溢志尽言3其事,令终不灭,久而不绝,天之道可得闻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
【注解】
1天之道:天体运行变化的道理。
2夫子数言谨奉天道:“夫子”,这里指岐伯。“数言”,多次的讲。“谨奉”,谨慎奉行。
3溢志尽言:尽情详细地讲。
【语译】
黄帝问道:哎呀,关于天的道理,真是太深远了,就好像仰接浮云,又好像俯视深渊,但深渊还可以测量,而迎浮云却不可能知道它的极点何在。你屡次说,天道是应该谨慎奉行的,我听了以后,记在心里,但又充满了疑惑,不知其所以然。希望你尽情地讲一讲,使它永不泯灭,长久流传。像这样的天道,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行礼回答说:你问得很高明啊。所谓天之道,就是自然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时序和盛衰。
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1。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2,盖南面而待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3,此之谓也。
【注解】
1上下有位,左右有纪:“上”指司天之气,“下”指在泉之气。“位”指位置。“左右”指左右间气。“纪”,次序、范围。
2气之标:此指三阴三阳。
3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光”指日光。“移光定位”是古人根据日影的变化来确定节气的一种方法。“正立而待”是说观察日影时,一般是在中午时刻面向南而立。
【语译】
黄帝道:我希望听听天道六六之节和时序的盛衰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上下六步有一定的位置,左右升降有一定的范围,所以少阳的右面由阳明所司,阳明的右面由太阳所司,太阳的右面由厥阴所司,厥阴的右面由少阴所司,少阴的右面由太阴所司,太阴的右面由少阳所司。这都是六气之标,要面向南方而等待它。所以说自然界的时序及盛衰,要靠观看日光移影来确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1,本之下,中之见2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注解】
1所谓本也:“本”,本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
2中之见:即中气。指在天的六气之下,与在地的三阴三阳的标气相表里的气。
【语译】
少阳的上面是火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厥阴;阳明的上面是燥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太阴;太阳的上面是寒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少阴;厥阴的上面是风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少阳;少阴的上面是热气所司,所以中气是太阳;太阴的上面是湿气所司,所以中气是阳明。以上所说的“上面”是三阴三阳的本气,本气的下面是中气,中气之下,是六气之标。由于本标不同,所以六气所反映的现象也是不同的。
帝曰:其有至而至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2;至而不至3,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4,逆则变生,变则病。帝曰:善。请言其应。岐伯曰: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
【注解】
1其有至而至:前一个“至”指时令、季节。后一个“至”指六气。
2至而至者和:时至而六气至是和平之气。
3至而不至:时已至而应至的气还未至。
4应则顺,否则逆:时令与六气相应到来,为顺;时令与六气不能相应而来,为逆。
【语译】
黄帝道:就时与气的关系来说,有时至而六气至的,有时至而六气不至的,有六气先时而至的,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时至而六气至的是和平之气,时至而六气不至的是来气尚未到达,时未至而六气先至的是来气有余。黄帝又道:时至而气不至,时未至而气先至的怎样呢?岐伯说:时与气相应而来的,这叫做顺。时与气不能相应而来的,这叫做逆,逆就产生变化,产生变化就能致病。黄帝道:讲得好!希望你再讲一下什么叫做相应?岐伯说:万物与生长是相应的,大气与脉象是相应的。
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1何如?岐伯曰:显明2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3,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相火之下,水气承4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帝曰:何也?岐伯曰:亢则害,承乃制5,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注解】
1地理之应六节气位:“六节气位”是指主时的六气,有固定的“六节”步位。“地理之应”指主时之六气,年年相同,静而守位。
2显明:日出之所,卯正之中,即春分节。
3退行一步:主气六步运转的方向是自右向左,所以向右行为退行,此处指退于君火的右步。即从卯到巳的东南方,“一步”为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包括四个节气,即由春分而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见下图)。
主气六步、六气主治承制图
4承:有克制、制约的意思。
5亢则害,承乃制:过盛为“亢”,凡事物亢极就要产生亢害的作用,“承制”,承其下的,要克制它。
【语译】
黄帝道:好!希望听你讲讲关于六气主时的位置是怎样的?岐伯说:春分节以后是少阴君火的位置;君火的右边,后退一步是少阳相火主治的位置,再后退一步是太阴土气主治的位置,再后退一步是阳明金气主治的位置,再后退一步是太阳水气主治位置,再后退一步是厥阴木气主治的位置,再后退一步是少阴君火主治的位置。相火主治之位的下面,有水气来制约它,水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土气来制约它,土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风气来制约它,风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金气来制约它,金气主治之位的下面,有火气来制约它,君火主治之位的下面,有阴精来制约它。黄帝又道:这是为什么?岐伯说:六气亢盛就产生伤害作用,随之要有克制它的,只有加以克制,才能生化。六气要是有太过或不及的情况就会为害,从而败坏生化之机出现极大的病变。
帝曰:盛衰何如?岐伯曰:非其位1则邪,当其位1则正,邪则变甚,正则微。帝曰:何谓当位?岐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2,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3,气之平4也。帝曰:非位何如?岐伯曰:岁不与会也。
【注解】
1非其位、当其位:“位”是指十二地支在方位上的位置,即午属南方,子属北方,酉属西方,卯属东方,辰戌丑未属于中央。“当其位,指子午卯酉四方之正位以及辰戌丑未兼属中属的土位的位置。“非其位”指寅申巳亥不当于四方正位(见下图)。
十二地支及五行方位图
2四季:指辰戌丑未四个方位。
3岁会:通主一年的中运之气与地支五行,方位所属相同者,谓之“岁会”。
4气之平:即平气。
【语译】
黄帝道:那么,自然界的盛衰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不合其位的是邪气,恰当其位的是正气,邪气致病变化多,正气致病是轻微的。黄帝又道:怎样叫做当位?岐伯说:例如木运遇卯年,火运遇午年,土运遇辰戌丑未年,金运遇酉年,水运遇子年,这就称为岁会,也就是平气。黄帝又道:不当其位怎样?岐伯说:那就是主岁的天干与地支不能相会于五方正位啊。
帝曰: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曰:天之与会也1。故《天元册》曰天符。
【注解】
1天之与会:指司天之气与运气相会合。
【语译】
黄帝道:土运主岁而司天是太阴,火运主岁而司天是少阳或少阴,金运主岁而司天是阳明,木运主岁而司天是厥阴,水运主岁而司天是太阳,这些都是怎样分的?岐伯说:这是司天之气与主岁的运气相合,所以《天元册》里叫做天符。
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曰:太一天符1之会也。
【注解】
1太一天符:指司天,中运与地支方位五行所属完全相同。
【语译】
黄帝又道:既是天符又是岁会的怎样?岐伯说:这叫做太乙天符的会合。
帝曰:其贵贱何如?岐伯曰:天符为执法1,岁位为行令1,太一天符为贵人1。帝曰:邪之中也奈何?岐伯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特2;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帝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曰: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3,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
【注解】
1执法、行令、贵人:古人利用官职、地位的高低,来说明岁会、天符、太一天符三者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大小,及中邪后病情轻重。“执法”比喻天符之邪气在上,如法执于上之意。“行令”比喻岁会之邪在下,如下奉令而行之意。“贵人”比喻天符岁会之邪气盛于上下,如贵人的意思。
2特:相持。
3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君位”指少阴君火在上的位置。“臣位”是指少阳相火在下的位置。
【语译】
黄帝又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贵贱的分别呢?岐伯说:天符如同执法,岁会如同行令,太乙天符如同贵人。黄帝又问道:如属感受邪气而发病,这三者有什么区别呢?岐伯说:感受执法之邪的,发病急而比较危险;感受行令之邪的,发病较缓而邪正呈相持状态;感贵人之邪的,发病急骤并容易死亡。黄帝道:六气的位置相互变换会怎样?岐伯说:君居臣位是顺的,臣居君位是逆的,逆则发病就会很急,它的危害大;顺则发病就会较慢,它的危害也小,所谓六气位置的变换,是指君火与相火说的。
帝曰:善。愿闻其步1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2,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3也。
【注解】
1步:这里指六气的步位。
2六十度而有奇:一日为一度,一年为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以六步去分,则每步是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故称“六十度而有奇”。这里的“奇”指零头,即八十七刻半。
3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六气的运行,每年六步,四年共计二十四步。每年为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盈”指每年余数二十五刻,四年即一百刻,为一日。
【语译】
黄帝道:讲得好!我希望听听步是怎样的?岐伯说:一步就是六十日有零,所以二十四步以后,其奇零之数积满一百刻,就成为一日。
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岐伯曰:位有终始1,气有初中2,上下3不同,求之亦异也。帝曰:求之奈何?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4。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5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6,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7也。
【注解】
1位有终始:主时之六气的每一气位有始有终。
2初中:“初”指初气。“中”指中气。
3上下:“上”指天气,“下”指地气。
4期:会的意思。
5六气始终,早晏:每年六气开始和终止的时刻早晚。
6水下一刻:古人以漏壶计时,壶水一昼夜漏尽,其容量标为一百刻,“水下一刻”指壶水开始下降的位置。
7初六,天之数:“初六”,甲子年开始六气的第一周。“天之数”指六气开始和终止的刻分数。
【语译】
黄帝道:六气与五行相应的变化怎样?岐伯说:主时之六气的每一气位都有始有终,每一气有初气,有中气,又有天气和地气的分别。所以推求起来也就不能一律了。黄帝又道:怎样推求呢?岐伯说:天气以甲为开始,地气以子为开始,子与甲相互组合,称为岁立,只要认真地推测四时的变化,就可以求得六气终始的会合。黄帝又道:我希望听听每年六气始终的早晚怎样?岐伯说:问得高明啊!甲子的年分,初气开始于水下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五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这就是六气第一周的始终刻分数。
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
【语译】
乙丑的年分,初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三气开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这是六气二周的始终刻分数。
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
【语译】
丙寅的年分,初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二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三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四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第五气开始于一刻,终止于八十七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七十五刻。这是六气第三周的始终刻分数。
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1。
【注解】
1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语译】
丁卯的年分,初气开始于七十六刻,终止于六十二刻半;第二气开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止于五十刻;第三气开始于五十一刻,终止于三十七刻半;第四气开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止于二十五刻;第五气开始于二十六刻,终止于十二刻半;第六气开始于十二刻六分,终止于水下百刻。这是六气第四周的始终刻分数。再次是戊辰年初气,重新从水下一刻开始,时时循着上述次序,周而复始地循环不已。
帝曰:愿闻其岁候1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2,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3也。是故寅午戌岁气4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注解】
1岁候:这里指一年之六气运行始终总刻分数,以一年来计算。
2日行一周:即太阳在天体黄道(视运动轨道)上循行一周,就是一年。从甲子年算起,日行一周,即指甲子年。
3一纪:四年为一纪。
4岁气:指一年中六气始终的刻分数。
【语译】
黄帝问道:希望听听以年来计算又该怎样?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太阳循行第一周,六气开始于一刻,太阳循行第二周,六气开始于二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三周,六气开始于五十一刻,太阳循行第四周,六气开始于七十六刻,太阳循行第五周,六气又从一刻开始。这是六气四周的循环,叫做一纪。所以寅年、午年、戌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卯年、未年、亥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辰年、申年、子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巳年、酉年、丑年,六气始终的时刻相同。总之,六气是循环不已,终而复始的。
帝曰:愿闻其用1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2,言地者求之位3,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4?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枢5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帝曰:何谓初中?岐伯曰:初凡三十度而有奇6,中气同法。帝曰: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初者地气也,中者天气也。
【注解】
1用:指六气变化动静升降出入的作用。
2本:天之六气。
3位:指金、木、火、土、水、君火。
4气交:天地之气上下交互为气交。
5天枢:天地之交的交点。
6初凡三十度而有奇:“度”即日。一气为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一气又分初、中二气,每气各占一半,即三十日四十三刻四分之三刻。
【语译】
黄帝道:我希望听你讲一讲六气的作用。岐伯说:说到天,天当推求于六气,说到地,当推求于主时之六位,说到人体,当推求于天地气交之中。黄帝又道:什么叫做气交?岐伯说:天气降于下,地气升于上,天地气交之处,就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所以说中枢的上面,是属于天气所主,中枢的下面,是属于地气所主,而气交的部分,人气随之而来,万物也由之化生。黄帝又道:什么叫做初气、中气呢?岐伯说:初气三十度有零,中气也是这样。黄帝又道:有初气又有中气,这是为什么!岐伯说:这是分别天气与地气的根据。黄帝又道:我希望听你讲个究竟,岐伯说:初就是地气,中就是天气。
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1也。帝曰:愿闻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2;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3,升降相因4,而变作矣。帝曰:善。寒湿相遘5,燥热相临6,风火相值7,其有间乎?岐伯曰: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8,有用有变,变则邪气居之。
【注解】
1更用:相互交替作用。
2升已而降,降者谓天:地气上升后而下降,是天的作用。
3相召:相互感应。
4相因:互为因果。
5相遘:相互遇合。
6相临:相守。
7相值:相当。
8有德有化:“德”是本质,“化”是生化。
【语译】
黄帝道:气的升降是怎样的?岐伯说: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天地之气的相互作用。黄帝又道:希望听听它的作用怎样?岐伯说:升后而降,这是天的作用;降后又升,这是地的作用。天气下降,气就下流于大地;地气上升,气就蒸腾于天空。所以上下交相呼应,升降互为因果,因而就发生变化了。黄帝道:讲得好!寒与湿相遇,燥与热相守,风与火相当,其中有什么间隙吗?岐伯说:六气里有胜有复,而胜复的变化中,有根本与生化,有原因与变异,一旦有了变异,就会招致邪气的留连。
帝曰:何谓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1,物之极2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3,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4游乎中何也?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注解】
1夫物之生从于化:万物的生长,是由于六气生化作用。
2极:终。
3往复:往返。
4成败倚伏:成功与失败是互为因果的。
【语译】
黄帝道:什么是邪呢?岐伯说:万物的生长都由于化,万物的终结都由于变。变与化的斗争,是成长与毁败的根源。所以气有往有返,作用有慢有快,从往返快慢里,就会出现化与变的过程,这就是风气的由来。黄帝道:慢快往返是风气产生的原因,由化至变的过程,是随着盛衰的变化而进行的。但是无论成败,其潜伏的因素都是从变化中来,这是为什么?岐伯说:成败因素相互蕴伏是由于六气的运动,运动不止,就会发生变化。
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废1则神机2化灭,升降息则气立3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4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注解】
1出入废:“出入”指人类和动物呼吸空气,饮食水谷,排泄废物。“废”即不出不入的意思。
2神机:精神和一切功能活动。
3气立:古人认为金石草木之类的物体,生气根于外,借气以成立,故曰气立。
4器:泛指有形的东西。
【语译】
黄帝道:变化一出现,有停止的时候吗?岐伯说:没有生,没有化,就是停止的时候。黄帝道:也有不生不化的时候吗?岐伯说:凡动物之类,如果其呼吸停止,那么生命就会立即消灭;凡植物矿物类,如果其阴阳升降停止,那么则其活力也就立即萎颓。因此说没有出入,就不可能由生、而长、而壮、而老、而死亡;没有升降,也就不能由生、而长、而开花、而结实、而收藏。所以有形之物,都具有升降出入之气。因此有形之物,是生化的所在。如果形体解散,生化也就熄灭了。因此任何具有形体的东西,没有不出不入不升不降的,其间仅仅有生化的大小和时间早晚的分别而已。升降出入的存在重要的是要保持正常,假如违反了正常,就会遭到灾害。所以说:除非是无形体的东西,才能免于灾患。黄帝道:讲得好!那么有没有不生不化的人呢?岐伯说:问得真详细啊!能与自然规律相融合,而同其变化的只有真人。黄帝道: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