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要论篇第五十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1,刺有浅深,各至其理2,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3,反为大贼4,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5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注解】
1病有浮沉:病有轻重。
2各至其理:治病要达到应刺的深浅度。
3不得:不当。
4大贼:极大的危害。
5毫毛腠理:指人体最表浅的部分。
【语译】
黄帝说:希望听听针刺方面的要点。岐伯说:疾病有轻重的分别,刺法有浅深的不同,治病要达到应刺的深浅度,而不能超过应刺的准则。刺得过深了,就会内伤五脏;刺得过浅,又达不到病所,使外面气血壅滞,这样,邪气就会乘机侵入。所以针刺的深浅,如不恰当,反有很大的危害。在内里会伤害五脏,要生大病的。这是因为,疾病有病在毫毛和腠理的,有病在皮肤的,有病在肌肉的,有病在脉的,有病在筋的,有病在骨的,有病在髓的。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语译】
所以刺毫毛腠理,不要损伤了皮肤,如皮肤受伤,就会影响内部的肺脏。肺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到秋天就会患温疟,发为战栗怕冷的症状。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1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注解】
1脾动则七十二日:脾旺于四季,主每季最后十八天,四季共七十二天。
【语译】
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如肌肉受伤,就会影响内部的脾脏,脾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就会在每季最后十八天当中,发生腹胀烦满,不想吃东西的症状。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语译】
刺肌肉,不要损伤脉。如脉受伤,就会影响内部心脏,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到夏天就会发生心痛的病。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语译】
刺脉,不要损伤筋。如筋受伤,就会影响内部肝脏。肝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热性疾病,筋也会松弛的。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语译】
刺筋,不要损伤骨。如骨受伤,就会影响内部的肾脏。肾脏功能受到影响后,到冬天就会发生腹胀腰痛的症状。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1酸。体解然不去矣。
【注解】
1销铄:消枯、焦枯的意思。
【语译】
刺骨,不要损伤髓。如髓受伤,髓便日渐消枯,以致胫胻发酸,身体倦怠无力,不愿行动了。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语译】
黄帝问道:希望听听刺法里浅深的分别。岐伯答说:应深刺的,是说针刺骨的不要伤害筋,针刺筋的不要伤害肌肉,针刺肉的不要伤害脉。针刺脉的不要伤害皮肤;应浅刺的,是说针刺皮肤不要伤害肌肉,针刺肉的不要伤害筋,针刺筋的不要伤害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语译】
黄帝又道:我不明白你所说的意思,请你解释一下。岐伯说:所说针刺骨不要伤害筋,就是说要刺骨的,不能仅仅刺到筋的部位,还没有达到刺骨的深度,就停针或拔去;针刺筋不要损伤肌肉,就是说要刺筋的,不能仅仅刺到肌肉,还没有达到筋的深度,就停针或拔去;针刺肌肉不要伤害脉,就是说要刺肉的,不能仅仅刺到脉,还没有达到刺肉的深度,就停针或拔去;针刺脉不要伤害皮肤,就是说要刺脉的,不能仅仅刺到皮肤,还没有达到刺脉的深度,就停针或拔去。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1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1也,此之谓反也。
【注解】
1中筋、中骨:伤筋、伤骨。
【语译】
所谓针刺皮肤不要损伤肌肉,就是说病在皮肤里,就针入皮肤,不可针刺太过而伤害肌肉。所谓针刺肌肉不要去伤害筋,就是只可针入病变的肌肉里,太过就会伤害筋。所谓针刺筋不要去伤害骨,就是只可针入病变的筋上,太过就伤害骨。这些都是针刺不正常的情况。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1。岐伯对曰:脏有要害2,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3。
【注解】
1禁数:禁刺之处。
2要害:容易致命的部位。
3咎:过失。
【语译】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禁刺之处有哪些。岐伯说:五脏都有其要害的地方,不可不注意。肝长在左边;肺生在右边;心脏主管着外表;肾脏治理着体内;脾脏输送水谷精华给各脏器,像个差役;胃腑容纳水谷,像个市集;膈肓上有维持生命的气海,第七椎傍,里有肾的精微,这些重要部位,在针刺时,遵循着法则就有疗效,违反了法则,就有误刺的过失。
刺〔若〕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若〕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欠〕。刺〔若〕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若〕中肺,(三)〔五〕日死,其动为咳。刺〔若〕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若〕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语译】
针刺如误中心脏,大约一日就死,其变态是出现嗳气的症状。如误中肝脏,大约五日就死,其变态是出现打哈欠的症状。如误中肾脏,大约六日就死,其变态是出现打喷嚏的症状。如误中肺脏,大约五日就死,其变态是出现咳嗽的症状。如误中脾脏,大约十日就死,其变态是出现吞咽的症状。如误中胆,大约一日半死,其变态是出现呕吐的症状。
刺跗上,中大脉1,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2,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3,(入脑)立死。刺舌下4,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瘖。刺足下布络5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6。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7。刺脊间8,中髓,为伛9。刺乳上10,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注解】
1大脉:冲阳穴之高骨间动脉。
2溜脉:指与目相流通的经脉。
3脑户:穴名,在枕骨上,通于脑中。
4舌下:指任脉的廉泉穴。
5布络:散布的络脉。
6令人仆脱色:会使人突然晕倒,面色变白。
7鼠仆:即鼠蹊。
8脊间:脊间禁刺穴,指灵台、神道二穴。
9伛(yu雨):驼背。
10乳上:即乳中穴,在ru头中央。
根蚀:生成蚀疮。
内陷:刺得过深。
手鱼腹:即手太阴鱼际穴。
【语译】
刺足面上,如误伤高骨间动脉,就会血出不止而死亡。刺面部,如误中溜脉,会使人遭受眼瞎的不幸。刺头部,如误伤脑户穴,很快就会死亡。刺舌下廉泉穴,如中经脉太深,就会血流不止,以致失音不能说话。误刺伤了足下散布的络脉,血流不出来,就会发肿。刺委中太深,误伤大脉,会使人晕倒,面色变白,刺气街穴,误伤血脉,血流不出来,就瘀结为肿,扯得鼠蹊也痛。刺脊骨间隙,误伤脊髓,会发生背曲的病变。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就会肿起来,生成蚀疮。刺缺盆穴太深,气外泄,会使人喘逆。刺手鱼腹太深,会使人体的局部发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1,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注解】
1大劳人:极度疲劳的人。
【语译】
不可针刺大醉的人,如果刺了,会使人脉气乱。不可针刺正在大怒时的病人,如果刺了,会使人气逆。不可针刺过于疲劳的人,不可针刺刚刚吃饱的人,不可针刺过于饥饿的人,不可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可针刺受了极大惊吓的人。
刺阴股1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2内陷中脉,为内漏3、为聋。刺膝髌4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5,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6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7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掖下8胁间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腨肠9内陷为肿。刺匡上10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注解】
1阴股:指箕门穴。
2客主人:穴名,又名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端,属少阳经穴。
3内漏:脓生耳底。
4膝髌:膝盖骨。
5臂太阴脉:指天府穴。
6重虚:此指肾气已虚,再误刺,造成肾气更虚。
7肘中:指尺泽、曲泽。
8掖下:同腋下。
9腨肠:指足鱼腹中承筋穴。
10匡上:眼眶上。
为漏:流泪不止。
【语译】
针刺大腿内侧的穴位时,如误伤大脉,就会流血不止而死。刺客主人穴,如误伤络脉,会耳底生脓,使人耳聋。刺膝盖骨,如流出液体,会使人跛足。刺天府穴,误伤血脉,就会很快死亡。刺足少阴经脉,出血,会使肾气更虚,出现舌不灵活,难以说话的疾病。刺胸膺太深,伤了肺脉,会发为气喘上咳,仰面呼息的疾病。刺尺泽、曲泽两穴太深,气便结聚于局部,会使臂部不能屈伸。刺大腿内侧下三寸的部位太深,会使人小便失禁。刺胁肋之间太深,会使人咳嗽。刺少腹部太深,伤了膀胱,小便就流入腹腔,使人少腹胀满。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发肿。刺眼眶骨上,伤了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刺腰脊或四肢的关节时,如体液流出,会使人失掉屈伸活动的功能。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1,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注解】
1气实形实:“气”指人身之气。“形”指形体。气充实,形体也充实。
【语译】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讲虚实的要点。岐伯说:气充实的,形体也充实,气不足的,形体也衰弱,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纳谷多的,气就充盛,纳谷少的,气就不足,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脉充实的,血液也充实,脉虚弱的,血液也不足,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此相反的,就是病态。
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盛身寒,此谓反也〕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少〕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语译】
黄帝问:怎样算是反常呢?岐伯说:正气足而身体反觉寒冷,这就是反常的现象。正气虚而身体反发热的,这就是反常的现象。吃东西多而正气不足,这是反常的现象;吃东西少而正气反足,这也是反常的现象。脉充实,血不足,这是反常现象;脉虚弱而血多,这也是反常现象。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1,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2,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注解】
1脱血:失血。
2脉有风气:风邪侵入脉中。
【语译】
气旺盛而身上寒冷,这是受了寒邪的伤害。气不足而身体发热,这是受了暑热的伤害。吃东西多而气反少的,这是由于失血之后,湿邪聚于下部的原因。吃东西少而气反有余的,表明邪气在胃并达到了肺脏。脉小而血多,面有赤色,是饮酒多而中焦有热。脉大而血反少,面色白,是感受风邪,水汤不进所造成的,就是这个原因。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语译】
所谓实,是说邪气侵入人体。所谓虚,是说正气耗散于内。邪气实,就会有热;正气虚,就会有寒。针刺治疗实证,应左手开针孔以泻之;治疗虚证,应左手闭合针孔以补之。
针解篇第五十四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1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2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3。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4。为虚与实者,工〔守〕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注解】
1菀陈:郁积已久的瘀血。
2徐而疾:指针刺手法。即缓慢出针,快速按闭针孔。
3寒温气多少也: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多少。
4先后:指病的标与本。
【语译】
黄帝说道:希望听你讲讲对九针的解释和对虚实的不同治疗方法。岐伯说:针治虚证必须用补的手法,如针下有热感,那正气就算实和了。针刺实证必须用泻的手法,如针下有凉感,那邪气就算虚和了。血分有郁积已久的邪气,应该放出恶血。针刺邪盛的病人,出针以后,不要按闭针孔而应使邪气外泄。所谓“徐而疾则实”,就是说慢慢地出针,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这样正气就不致外泄。所谓“疾而徐则虚”就是说迅速地出针,出针后,不按闭针孔,这样就可使邪气得以外散,这里所说的虚实,是指气至时凉感和热感的多少而言,如果凉感或热感似有似无,那么疾病的虚实就难以断定了。审察疾病的先后,是要认识病的标与本。掌握病的虚实,医工应该确守针法,不发生错误。假如得失无定(应补而用泻法,应泻而用补法),那就是离开治疗法则了。运用虚实的主要关键是要灵活运用九针,因为九针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病证。掌握补泻的时候,用针应该与气的开阖相配合。所谓九针,是说针有九种名称,形状各不相同,这九针是根据或补或泻而发挥其作用的。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1至〔针下塞〕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2,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3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4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5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义无邪6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7也;所谓跗(之)〔上〕者,举,(膝分)〔脉则〕易见也;巨虚8者,足独陷者;下廉9者,陷下者也。
【注解】
1隆:盛的意思。
2刺虚须其实者:刺虚证,要用补法。
3慎守勿失:指针刺(得经气后)要小心谨慎守候,勿失时机。
4近远如一:病变深浅不一样,但候气的方法是相同的。
5壮:持针坚定的意思。
6邪:音义同斜。
7下膝三寸:即膝眼下三寸。
8巨虚:穴名。即上巨虚,又名上廉,在足三里直下三寸。
9下廉:穴名。即下巨虚,在上廉下直下三寸。
【语译】
刺实证,要用泻法,留针以待阴气盛来,针下有凉的感觉,然后去针。刺虚证,要用补法,应该待阳气盛来,针下有热的感觉,然后去针。所谓得经气后应该谨慎守候,是说不要轻率地改变手法。所谓应做到针刺的深浅,都装在心里,是要求搞清楚疾病的或内或外。所谓针刺的远近都一样,是说不论病变深浅,候气之法是相同的。所谓行针时,要像临近深渊似的,是说不要怠惰大意。所谓持针像手握虎符一样,是说行针需要坚定有力。所谓精神不要注意外界的事物,是说应平心静气地观察病人,不左右张望。所谓下针时,不能倾斜,是说一定要使针保持端正直下。所谓施术时,一定要正病人的神志,是说需要注视病人的眼睛,来控制其精神活动,使经气容易运行。“三里”是膝下外侧三寸处的穴名,“跗上”是冲阳穴,取动脉是容易看清的。上巨虚穴,当举足取之,在胫骨外侧独自下陷处。下巨虚穴,则在陷中的下部。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应〕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徵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语译】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是相应合的,希望听你讲讲其中的道理,使其流传后世,而作为治病的常规。岐伯说: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人的形体的各部分与这些是相对应的。而针各有与其相适应的疾病,所以有九针之名。具体地来讲,人的皮肤,如同覆盖万物的天;人的肌肉,如同敦厚的地;脉的盛衰,如同人的壮老;筋在各部功用不同,如同四时气候各异;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应合;人的脏腑阴阳,与六律各有调节的情况相类似;人的牙齿面目的排列,像天上的星辰一样;人的呼吸,像自然界的风一样;人的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分布全身,像九野一样。所以第一种针刺皮,第二种针刺肌肉,第三种针刺脉,第四种针刺筋,第五种针刺骨,第六种针调和阴阳,第七种针补益精气,第八种针驱除风邪,第九种针疏通九窍,以应三百六十五节之气,这就是说九针各有它的功能。人的心意,像八风一样变化无常;人的正气,像天一样运行不息;人的发齿耳目,像五音六律一样有条不紊;人的血气阴阳经脉,如同生化万物的天地;人的肝气通目,与九之数相应。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1,病已,(上)〔止〕,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2。
【注解】
1至骨:头之大骨。
2皮者道也:皮是针刺的出入必经之路。
【语译】
精于针术的医生不用诊病,只听病人自诉病在头部,痛得很厉害,就给他针刺,刺头部的大骨,头不痛了,才止针,不伤及骨肉和皮。皮是针的出入道路,更要注意别损伤。
阴刺,入一傍四1处,治寒热。深专2者,刺大脏3,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4,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5。
【注解】
1入一傍四:中间直刺一次,左右斜刺四次。
2深专:病邪深入体内专攻内脏。
3大脏:即五脏。
4脏会:脏气聚会的地方。
5浅出血:即微出血。
【语译】
阴刺的手法,即中间直刺一次,左右斜针四次,可以治寒热的疾患。病邪深入,而专攻于脏的,可针刺五脏。邪气迫近五脏的,应该刺背俞。迫脏所以应刺背俞,是因为背俞为脏气聚会的所在,针刺时,以腹中寒热已去为止。针刺的要点是,拔针时稍微出点血。
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1。
【注解】
1必端内针为故止:一定要以端直进针为准则。“故”有法、准则的意思。
【语译】
治疗痈肿时,就针刺痈上,察看痈的大小深浅(以取其脓),一定要以端直进针为准则。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髎1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注解】
1两髂髎:指髂骨两侧的居髎穴。
【语译】
少腹有积聚的疾病,应针刺从腹以下的部位,向下直到少腹为止;然后再针刺第四椎间两旁的孔穴和髂骨两侧的居髎穴,以及季胁肋间等处的穴位,引导腹中热气下行,病就会好的。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1,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灸〕之,尽炅病已。
【注解】
1疝:此指腹中痛。
【语译】
小腹有病,疼痛并不得大小便,病名叫做疝。这种病受了寒凉,就感到少腹胀满,两股间发冷。应针刺腰部和髁骨之间,刺后并加灸治,待少腹全部发热,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语译】
病在筋,筋拘挛,关节都痛,不能行动,病名叫做筋痹。刺的准则是在筋上,刺筋要刺在肌肉相合的地方,不可刺伤骨,刺后如筋有热感,表示病向痊愈,就可停针。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1、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注解】
1大分、小分:指肌肉的会合处。
【语译】
病在肌肤,皮肤和肌肉全部疼痛的,叫做肌痹,这种病是受了寒湿的侵犯所引起。应针刺大分、小分的穴道,针刺要深,要多针几处,以产生热感为准则。不要损伤筋骨,若伤害了筋骨,痈疮发作而出现病变。假如针刺时大小分肉处都有热感,说明病趋痊愈,就应停针。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语译】
骨部有病,便感到沉重,举动不便。如感到骨髓里酸痛,寒气很大,病名叫做骨痹。应该深刺,以不刺伤脉和肌肉为准则。刺至大分小分之间骨部感觉发热,病向痊愈,就可止针。
病在诸阳脉1,(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2,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注解】
1诸阳脉:即手足太阳、少阳、阳明等经脉。
2刺之虚脉:针刺(用泻法)使在阳经的病邪泄散。
【语译】
病从诸阳经脉发生,大小分肉处有时寒时热的感觉,这叫做狂病。针刺应该用泻法,以泄散阳脉的病邪,观察各处分肉,都有了热感,说明病趋痊愈,即可停针。狂病在初得的时候,每年发一次。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到每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就会发展到每月发作四五次了。这叫做癫病,应针刺大小分肉。如果无异常寒冷的征象,需要用补法。病见好,就可停针。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语译】
因受风得病,出现时寒时热的证象,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应先刺分肉皮肤和络脉。若依旧汗出,时寒时热,应该三天针治一次,治疗到一百天,病就会好的。
病大风1,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2,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注解】
1大风:即疠风病,今称麻风病。
2刺肌肉为故:以针刺肌肉为原则。
【语译】
患疠风病,周身骨节沉重、须眉脱落,这就叫做疠风病。治疗时应以针刺肌肉为原则,使之出汗,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应使之出汗,也治疗一百天,前后共二百天,直到须眉从新生长,才可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