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1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2,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注解】
1胃脘痈:病名,即胃脘部生痈肿痛。
2候胃脉:检查趺阳脉。
【语译】
黄帝问道:有人患了胃脘痈的病,用什么方法来诊断?岐伯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检查它的胃脉,其胃脉必然沉细,沉细就是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部跳动过甚,跳动过甚就是有热。人迎是胃的动脉,由于胃脉沉涩,出现气逆现象,而人迎跳动又盛,这就说明是热聚结在胃口而不得散发,所以胃脘发生痈肿。
帝曰:善。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精有所之寄则安)〔情有所倚〕,故人不能悬1其病也,〔则卧不安〕。
【注解】
1悬:消除的意思。
【语译】
黄帝说:讲得好!又有人睡眠不安宁,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这是因为五脏有所损伤,或情绪过于偏颇,如果不能消除这两种原因,睡眠是不能安宁的。
帝曰:人之不得偃仰1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注解】
1偃仰:仰卧。
【语译】
黄帝说:又有人不能仰卧,这是什么缘故?岐伯说:肺脏位居最高,覆盖着各个器官,肺内邪气充盛,那么络脉就胀大,肺的络脉胀大,就不能仰卧,在古代《奇恒阴阳》里已有这样的论述。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1,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注解】
1肺脉:指浮迟而言。
【语译】
黄帝说:又有因气逆而病的,诊得右手脉搏沉而紧,左手浮而迟,不知道主要病变在哪里?岐伯说:在冬天诊察,右脉本应当沉紧,这是和四时相适应的;而左手脉搏浮而迟,这就与四时相违反了。左手见浮迟脉,应该是肾脏有病,脉象大约近于肺脉,腰部要感到疼痛,黄帝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少阴脉贯串肾脏,并络肺脏,现在冬天诊得浮迟之脉,这说明肾气不足,肾脏有病,所以才有腰痛之苦。
帝曰:善。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治〕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1者也。夫痈气之息2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3者,宜石而写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注解】
1同名异等:病名一样,病的类型却不同。
2息:留止、积滞的意思。
3气盛血聚:指颈痈的脓已成。
【语译】
黄帝说:讲得好!患有颈痈的病人,有的用砭石治疗,有的用针治疗,而都能痊愈,它的治法是怎样的?岐伯说:这是病名虽然一样,而病的类型却不同的缘故啊。如由于气结停聚而成的痈肿,应该用针刺开其穴,泻去其气;若气盛血聚,脓已成熟的痈肿,应该用砭石泻其瘀血,这就是所说的同病异治。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1,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2。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3,巨阳少阳不动4,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5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6也。
【注解】
1暴折而难决:突然有所挫折,而难以疏解。
2阳厥:阳气冲逆于上而不下,称“阳厥”。
3阳明者常动:阳明常多气多血,其经脉搏动明显,可以用手扪及为诊,如人迎、气冲、趺阳等穴即是。
4巨阳少阳不动:太阳、少阳经脉在正常情况下搏动不明显。
5生铁洛: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
6下气疾:去癫狂一类的病。
【语译】
黄帝问:有一种使人狂怒的病,是怎样产生的?岐伯答道:发生于阳气过盛。黄帝又问:阳气为什么能够使人发狂?岐伯答道:阳气因突然有所挫折,而难于疏解,所以容易发怒,病名叫做阳厥。黄帝说:怎么能知道要发病呢?岐伯说:正常人阳明经脉象人迎穴是跳动的,太阳经脉象天窗,少阳经脉象天容,其动是隐微的;如果本不甚搏动的,而突然搏动的太快,这就是阳厥善怒而狂的征候。黄帝又问:那么这样病,怎样治疗呢?岐伯答道:减少膳食,就可痊愈。因为食物入胃,能够助长阳气,所以减少食物,阳明气衰,病就能好,再给它服点生铁落饮,那生铁落是能去癫狂一类病的。
帝曰:善。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1。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2五分,合,以三指撮3,为后饭。
【注解】
1酒风:即漏风证。因酒得风而病,故名酒风。
2麋衔:药名,又名鹿衔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风湿。
3三指撮: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撮合以取其药末,以计药量。
【语译】
黄帝说:讲得好。有患周身发热的人,四肢倦怠,汗出多得像洗浴一样,怕风,感觉气不够用,这是什么病?岐伯答说:病名叫做酒风。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岐伯说:用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配合研末,每次服三指撮,在饭前服下。
所谓深之细1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2,聚者坚也,博者大也。《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注解】
1深之细:脉的形状沉伏而细小。
2摩之切之:推脉、按脉。
【语译】
所谓沉伏而细小的脉,它应手像针一样;推之,按之,脉气聚而不散,是坚脉;阴阳搏结,是大脉。《上经》是讲自然界与人体活动关系的;《下经》是讲疾病变化的;《金匮》是讲诊断疾病,决定死生的;《揆度》是讲切按脉象以判断疾病的;《奇恒》是讲分析异常之病的。“奇”就是不受四时季节的影响而致死亡;“恒”就是随着四时气候变化而致死亡。“揆”就是切按其脉而求它的致病原因,“度”就是以诊断所得,结合四时逆顺,分析治法、死生。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1(然后调之),所谓无损不足者,身羸瘦,无用石也;无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补〕之,(泄)〔补〕之则精出而病独擅中2,故曰疹成也。
【注解】
1疹:病、肿的意思。
2独擅中:独居腹中。
【语译】
黄帝问道:妇人怀孕,九个月的时候,说话发不出声音,这是什么病?岐伯说:是因为胞中的络脉,受到了阻塞。黄帝又问:根据什么这样说呢?岐伯说:胞中络脉,连系于肾脏,而少阴肾脉,又是属于肾脏并属于舌本的,所以胞络受阻,说话就没有声音了。黄帝又问道:怎样治疗?岐伯说:不需要治疗,等到十个月满足后,自然会复元的。古代《刺法》说过,不要伤不足,补有余,使病邪成为固形的肿物。所谓不伤不足的意思,就是身体羸瘦的,不能用针石治疗。不能补有余的意思,就是用补以后,可能精神好些,但是固形之物就会独居腹中,那就可能成为癥瘕一类疾病。
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贲〕,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1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注解】
1积为导引:长期用导引治疗。“导引”为古人用以保健与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内容包括气功、自我按摩、体育疗法等。
【语译】
黄帝问道:有人患胁下胀满,气上逆,经过两三年不好,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叫做息贲,饮食照常,不受妨碍。不要用灸法或针法治疗,应该长期用导引来疏通气血,并服用药物慢慢调治,是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皆肿,环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语译】
黄帝问道:有人身体的髀部、大腿、小腿都发肿,并环绕肚脐周围而痛,这是什么病?岐伯说:病名叫做伏梁。这种病,风邪是致病的主要原因:那邪气满布在大肠外面,留着在肓膜,而肓膜的根源在肚脐以下,所以环绕脐部作痛。这种病不可用药攻下,假如攻下,就会导致小便困难的病变。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语译】
黄帝问道:有人尺脉数急、筋拘挛,显然可以看到,这是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叫做疹筋。患这种病的人,肚腹一定痛。如果皮肤上出现白或黑的颜色,病就更重些。
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名为何病?岐伯曰:当有所犯大寒1,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2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3。帝曰:善。
【注解】
1大寒:寒性峻烈之邪。
2脑逆:大寒之邪,深入骨髓而上逆于脑。
3厥逆:寒邪上逆于脑,故名厥逆。
【语译】
黄帝说:有人患头痛,几年不好,这是怎么得的?叫什么病?岐伯说:一定有地方遭受了很厉害的寒气,寒气向内侵入骨髓,骨髓是以脑为主,寒邪之气向上侵犯到脑部,就会发生头痛和齿痛的症状,病名叫做厥逆头痛。黄帝说:讲得好!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1也,名曰脾瘅2。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3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4,除陈气5也。
【注解】
1溢:泛溢、上溢。
2脾瘅:即脾热。
3数食:常食。
4兰:指兰草,即佩兰。
5陈气:陈积腐浊之气。
【语译】
黄帝问道:有的病人嘴里发甜,是什么病?又是怎样得的?岐伯说:这是土气的泛溢,病名叫做脾瘅。一般说,食物进入嘴里,贮藏于胃,再由脾脏运化,输送所化精气于各个器官。现在脾脏失其正常功能,津液停留在脾,所以令人嘴里觉有甜味,这是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产生这样病的人,大都是经常吃甘美厚味的。肥厚能够使人内里生热,甜味能够使人胸部满闷,所以脾气向上泛滥,并可以转为消渴的病。应该以佩兰治疗,佩兰的功能,能够排除陈积蓄热之气。
帝曰:有病口苦取阳陵泉,口苦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胆瘅1。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2,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
【注解】
1胆瘅:胆热病。
2胆募俞:胸腹曰募,脊背曰俞。胆募,在期门穴下五分,即日月穴;胆俞,在第十椎骨下旁开一寸五分。
【语译】
黄帝说:有的病人,嘴里发苦,应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治疗,口苦是什么病?怎么得的?岐伯说:病名叫做胆瘅。肝为将军之官,其功能取决于胆,咽喉受它的支配。患胆瘅的人,因为经常思虑不断,情绪苦闷,所以胆失却正常的功能,胆汁向上泛溢,因此嘴里发苦。治疗时,刺胆募、胆俞二穴。它的治疗原则,载在《阴阳十二官相使》里。
帝曰:有癃者1,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2,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3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4。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之气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注解】
1癃:病名,小便淋沥不通畅。
2颈膺如格:咽喉胸膺气不通畅。
3太阴脉:指两手寸口脉。
4五有余二不足:“五有余”指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等五种症状。“二不足”指癃而一日数十溲,太阴脉细如发。
【语译】
黄帝问道:有人小便涩,一天数十次,这是不足的现象;身上发热像炭火,颈项和胸膺之间,像有东西阻隔,人迎脉躁盛,发喘,气上逆,这是有余的病象。寸口脉微细的像头发,这又是不足的征象。这是哪里有病?叫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本在太阴,由于胃热过盛,症状却偏重在肺,病名叫做厥,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这是得了五有余、二不足的病啊!黄帝说:怎样叫五有余、二不足呢?岐伯说:所谓五有余,就是病气有余的状态,所谓二不足,就是病气不足的状态。现在外表有五种有余的脉证,内里有两种不足的脉证,这种病人,既不能从表治,又不能从里治,所以是死证。
帝曰: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1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
【注解】
1其母有所大惊:(妊娠期间)母受大的惊恐。
【语译】
黄帝说:人生下来就患有癫痫病的,病名叫什么?怎样得病的?岐伯说:病名叫做胎病。这是因为胎儿在腹中时,其母曾受到大的惊恐,气逆于上而不下,惊气聚在一起,所以使孩子生下来就患有癫痫病。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1者死。帝曰:善。
【注解】
1心气痿:心力衰竭。
【语译】
黄帝说:有人患浮肿,像有水气的样子,按它的脉,大而紧,身体不疼痛,形体也不消瘦,但不能吃东西,或者吃得很少,这叫什么病?岐伯说:这种病的根本在肾,病名叫做肾风,肾风到了不能吃东西的阶段,多害怕,害怕后,就会因心脏衰竭而死。黄帝说:讲得好!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肝满1肾满肺满皆实2,即为肿3。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4,髀大跛,易偏枯。
【注解】
1肝满:即肝脉,“满”、“脉”声近致误。
2实:指邪气盛满。
3即为肿:皆可以为痈肿。
4胫有大小:两胫或肿或消,而有时大时小的变化。
【语译】
肝脉、肾脉、肺脉都是实象的,都可以发生痈肿。肺痈,喘促、两胁胀满;肝痈,两胁胀满,睡眠会惊骇不安,小便不通;肾痈,从胁下至小腹胀满,两侧胫部大小不一样,髀部和胫部有变化,走路身体不平衡,容易发展成为偏枯的病。
心脉满大,痫瘛筋挛1;肝脉小急,痫瘛筋挛;肝脉骛2,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
【注解】
1痫瘛筋挛:惊痫、抽搐、筋脉拘挛。
2肝脉骛:肝脉迅急。
【语译】
心脉满而大,是体内热甚,会出现癫痫、手足搐搦、筋脉拘挛的现象。肝脉小而紧,是肝脏虚寒,也会出现癫痫、手足搐搦、筋脉拘挛的现象。如肝脉迅急,突然受到惊骇、脉搏一时按不到,并且失音,这是受惊气逆的现象,不必治疗,气平会自然痊愈的。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1。
【注解】
1瘕:病名。因气聚而成,有忽聚忽散的特点。
【语译】
肾脉小而紧,肝脉小而紧,心脉小而紧,在指下不能鼓击,这是气血凝滞,都能够发为瘕病。
肾肝并沉为石水1,并浮为风水2,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注解】
1石水: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是腹满,引胁下胀痛,水肿偏于腹部。
2风水:水肿证候类型之一,主要表现是骨节疼痛,发热恶风,浮肿以头面为甚。
【语译】
肾脉、肝脉都见沉象的,会发生石水的病证。肾肝都见浮脉,便是风水的病证。如果肾肝二脉都呈现虚象,是为死证。若小而像弓弦状的,就会发为惊病。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语译】
肾脉大而急沉,或肝脉大而急沉的,都会发为疝气病。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1。
【注解】
1肺疝:是邪气侵犯肺经的一种疝病,主要表现为少腹与睾丸胀痛,小便不通。
【语译】
心脉之动,滑而且紧,是心疝;肺脉之动,见沉象,是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1,二阳急为惊。
【注解】
1痫厥:昏厥不知人事。
【语译】
膀胱和小肠脉来紧,说明是瘕病。脾肾脉来急紧,说明是疝病。心肾脉紧,说明是痫厥。胃和大肠脉紧,说明是惊病。
脾脉外鼓1,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脉小而沉涩为肠澼〕,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注解】
1外鼓:浮动之意。
【语译】
脾脉浮动,而又见沉象的为痢疾,时间长了自然会好的。肝脉小而缓的痢疾容易治疗。肾脉小搏而沉又兼便血的痢疾,如血蓄于外,而身体发热,是死证。心脉、肝脉小而沉涩的痢疾,如果二脏同病,木火相生,可以治疗。假如身体发热,七天就会死亡。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1,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注解】
1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男子发病在左侧,女子发病在右侧。
【语译】
胃脉沉涩,或者浮动而大,以及心脉小急,全是气血不通的征象,都可发为偏枯的病。如果男子发病在左侧,女子发病在右侧,说话不失音,舌头动转灵活,就可以治疗,大约经过三十天就能恢复。如果男子发病在右侧,女子发病在左侧,说话发不出声音,大约需要三年才能恢复。如果年龄不满二十岁,正在发育的时候,大约三年就要死亡。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语译】
脉来搏指,大而有力,衄血身体发热的,就有死亡的危险。脉来如悬空无根,呈现微钩而浮之象的,这是衄血应有的脉。
脉至如喘1,名曰暴厥。暴厥2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注解】
1脉至如喘:脉来如水之湍急。
2暴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证。
【语译】
脉来像水流般湍急的,病名叫做暴厥。得暴厥的病人,一时不省人事,不能言语。脉来有数象的,这是热邪冲及心脏,所以使人暴惊。热退自安,大约三四天就会好的。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1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2,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脉至如丸泥3,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4而死;脉至如横格5,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6而死;脉至如弦缕7,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8,下霜9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荚〕,交(漆)〔荚〕者,左右傍至10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委〕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发死;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著〕手,不(直)〔著〕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解】
1微见:始见。
2脉至如省客:脉来时极充实的样子。
3丸泥:形容脉如泥弹丸的样子,坚强而短涩。
4榆荚落:即榆叶落的时候,约在春末夏初之时。
5横格:形容脉长而坚硬,如有物横格在指下。6禾熟:指稻谷成熟的深秋季节。
7弦缕:形容脉象如弦如缕。
8善言:多言。
9下霜:指霜降的农历九月之时。
10傍至:并至。
悬雍:即悬瓶。
水凝:指结冰的冬天之时。
偃刀:仰卧的刀。
不得坐:不能坐着(因肾病,腰不能支持)。
【语译】
脉来时像浮波之合,浮波之合,就是说太频数了。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十次以上,这是人身十二经气不足的现象。大约从开始见到这种脉象,经过九十天就会死亡。脉来时像火刚燃起来一样的旺盛,这是心脏的精气已经脱失的脉象,大约到冬初草枯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时像散叶一样,这是肝气虚极的脉象,大约到树木叶落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时像极充实,所说的实,实际上是闭塞而弹指的脉象,这是肾脏精气已经不足,大约从枣树花开到花落的期间就会死亡。脉来时像泥弹一样,坚强短涩,是胃腑的精气已经不足,大约在夏初榆荚落的时候死亡。脉来像有东西横格在指下,这是胆气已经不足,大约到深秋禾谷成熟的时候,便要死亡。脉来如弦如缕,这是胞络的精气已经不足。如病人爱说话,大约到霜降季节便会死亡;如不爱说话,还可以治疗。脉来像豆荚交叉一样,左右相并,开始见到这种脉象,大约经过三十天就要死亡。脉来像泉水一样,浮动肌肤中,是太阳经脉的精气已经不足,小便清长,少气味到长夏尝到韭英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像废土一样,重按不足,是肌肉的精气已经不足。从面上五色看,黑白色屡现的,就要死亡。脉来时像悬甕一样,浮取揣摩就觉得愈摸愈大,这是十二俞穴的精气不足,到天寒水冻的时候,就要死亡。脉来像仰卧的刀口,浮取脉小而急,重按脉坚而大急,五脏菀藏郁热,寒热交并于肾脏,像这样的病人,不能坐着,到立春时,就要死亡。脉来像弹丸,滑不著手,按之不得,这是大肠的精气已经不足,到初夏枣树生叶的时候,就会死亡。脉来像草木之华一样,轻浮软弱。使人多恐惧,坐卧不安,行立经常听见声音,这是小肠精气的不足,大约到深秋的时候,就会死亡。
脉解篇第四十九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1,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2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3而厥,则为瘖(俳)〔痱〕4,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注解】
1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太阳经有腰部肿胀和臀部疼痛的病证。
2强上:头项强痛。
3内夺:房劳过度,阴精内耗。
4瘖俳:即瘖痱、四肢萎软不能活动。
【语译】
太阳经有腰部肿胀和臀部疼痛的病证,这是因为正月建寅,属于太阳。正月阳气升发到上面,而阴寒之气还盛,阳气不能畅达,所以腰椎部肿痛。所谓阳气偏虚为跛足,是因为正月阳气从东方来,解开地气之冻而上升,由于寒气的影响,体内阳气极感不足,所以阳气偏虚在一侧,从而发生跛足的症状。所谓头项强痛牵引背部,是因为阳气上升互相争扰而发生的。所谓患有耳鸣的,是因为阳气盛上活跃,所以发生耳鸣。所谓严重的发为狂癫,是因为阳气尽在上部,阴气却在下面,下虚上实,所以发生狂癫病。所谓阳脉浮的耳聋,是因为气火上炎,气上而不下。所谓阳气进入内部而瘖哑不言的,是因为阳气已虚,所以发生失音不语的症状。色欲过度,发为厥逆,发展成为失音不语和四肢软废的瘖痱病,这是因为肾脏衰弱,少阴经气达不到的缘故。少阴经气达不到,就成为厥逆的病。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戌〕也,(盛)〔戌〕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所谓不可反侧1者,〔九月〕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注解】
1反侧:辗转。
【语译】
少阳经所谓心胁痛的症状,是因为少阳属九月,月建在戌,戌是少阳脉,散络心包,发病时能够影响心经,而九月是阳气将尽,阴气方盛的时候,所以心胁部发生疼痛。所谓卧而不能辗转的,是九月阴气渐渐盛了,万物就要闭藏,一切都将呈现静而不动的状态,人体的少阳经气也受影响,所以不能转动。所谓甚则跃的,是因为九月的季节,万物都渐衰败,草木凋零,人身之气也由阳入阴,如果阳气旺盛,阳气就会向下活动,所以叫做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1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所谓胫肿而股不收2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所谓上喘而为水者3,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4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注解】
1洒洒振寒:“洒洒”,寒冷的样子;“振寒”,发冷时,全身抖动。
2股不收:股不能屈伸。
3上喘而为水者:气逆喘息而又水肿。
4乘高:登高。
【语译】
阳明经有所谓洒洒振寒的症状,这是因为阳明经旺于五月,月建在午,是阳极而阴生的时候。阳明经病正像时令的阳极而有阴气相加,所以有洒洒然振寒的病态。所谓胫肿与两股不能屈伸的症状,这是五月里盛阳中阴气作祟的缘故。阳气在五月开始衰微,而一阴之气上升,阴与阳争,阳明经气不和,所以发生胫肿、两股不能屈伸的病症。所谓上气喘逆而为水肿的是由于阴气从下上逆,阴邪随着侵犯了脾胃,所以化水而成为喘逆病。所谓胸痛少气的,是由于水气停在脏腑之间,水液属阴气,潴留体内,所以出现胸痛少气的病。所谓病甚则厥逆,厌恶人和火的亮光,听见击木的声音,就显出害怕的样子的,这是由于阳气和阴气相互摩荡,水火不相协调,所以发生这类惊怕的症状。所谓有的病人欲关闭门窗,独自居处,这是由于什么呢?是因为阴气和阳气相摩,阳气衰了,阴气转盛,阴盛就喜静,所以病人就要关门窗,喜欢独居了。所谓病至就要登高歌唱,脱衣乱跑的是由于阴阳相争,结果阳气盛,邪气并于阳经,所以使病人有脱衣乱跑,神志失常的症状。所谓邪侵孙脉就发生头痛鼻塞、流涕、腹胀的,是由于阳明经的邪气,并行于上的细小络脉和太阴脉。邪入上部的细小络脉,所以发生头痛、鼻塞流涕;邪入太阴脉,所以腹部发胀。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所谓得后与气1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注解】
1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语译】
太阴经脉有所谓胀的症状,这是因为太阴经旺于十一月,月建在子,而十一月是万物收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退藏在中,如果邪气也隐藏在内,所以就有腹部胀满的症状。所谓上走心而为噫的,是由于阴气旺盛向上侵犯足阳明胃经,阳明的络脉上属于心,所以阴气侵犯心经,就会发生嗳气的症状。所谓吃了食物而呕吐的,是因为食物不能消化,胃气盛满,向上溢出,所以就要呕吐。所谓病人得大便通,放了矢气,就极爽快的,是因为十二月阴气盛到极点,渐渐下衰,阳气自然发出,所以得大便或放了屁,就会感到很爽快。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肾)〔申〕也,(十)〔七〕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所谓色色1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无所见也。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2,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所谓恶闻食臭3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所谓面黑如(地)〔灺〕色者,秋气4内夺,故变于色也。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
【注解】
1色色:即邑邑,忧郁不乐。
2秋气万物未有毕去:秋天肃杀之气初降,万物的阳气还未尽去。
3恶闻食臭:厌恶闻到食物气味。
4秋气:此指肾气。
【语译】
少阴经脉有所谓腰痛的病,这是因为少阴月建在申。七月的时候,三阴已起,万物阳气已衰,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季节衰弱了,所以发生腰痛。所谓呕吐咳嗽气逆而喘的,是由于阴气旺盛于下,阳气浮越于上,阳气无所依附,就发生呕吐咳嗽、气逆而喘的证候。所谓忧虑怅望,不能久立,坐起则眼花撩乱,看不清东西的,是因为阴阳不能安定,万物未有所生,而秋天肃杀之气已来,微霜开始下降,万物因之凋零,人体阴阳之气在内相争,正和这种情况相同,所以眼睛模糊,什么也看不清了。所谓少气多怒的,是由于阳气失掉作用,少阳经气不能外出,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所以容易发怒,病名叫做煎厥。所谓经常害怕如有人捉捕的,是由于秋气初降,万物的阳气还未尽去,阴气未寒,阳气在内,阴阳相摩,所以经常害怕。所谓厌恶食物气味的,是由于胃腑失去了消化功能,所以就厌恶闻到食物的气味。所谓面黑如炭色的,是由于秋天之气耗散内藏精华,所以面色就变黑了。所谓咳则有血的,是由于上部的络脉受了损伤,阳气充盛于上,血液充满了脉管,而上部脉满就会咳嗽,所以就发生咳嗽以及鼻出血的症状。
厥阴所谓疝1,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2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肿也。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所谓癃疝肤胀3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癃疝也,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注解】
1疝:这里指妇人少腹肿的症状。
2辰:指农历三月,季春。
3肤胀:肌肤肿胀。
【语译】
厥阴经脉有所谓,妇人少腹肿的症状,这是因为厥阴月建在辰。三月是阳气方虚,阴气将尽的季节,为阳中之阴。阴邪积聚于中,所以会,少腹肿胀的病变。所谓腰痛不能俯仰的,是由于三月阳气鼓动,草木繁荣,枝叶下垂,呈现俯而不仰之势,人病应之,也就会腰痛不可俯仰。所癃疝肤胀的,是因为厥阴气盛,阴胀不通,因而发生阴器肿,小便不通的病变,所谓嗌干热中的,是因为阴阳相迫,产生内热,所以使咽喉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