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五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阳〕气1未动,(阳)〔阴〕气2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3。

【注解】

1阴气:指营血。

2阳气:指卫气。

3有过之脉:即有病之脉。

【语译】

黄帝问道:诊脉怎样去做呢?岐伯回答说:诊脉应常在平旦的时候进行,因为那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会亢盛,络脉之气亦很调和,气血又未扰乱,这样,才可以诊出有病的脉象。

切脉动静1而视精明2,察五色3,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4,决死生之分。

【注解】

1动静:脉搏动态的变化。

2精明:即精光,两目的瞳神。

3五色:指面部红、黄、青、白、黑五种色泽。

4参伍:有相参互证、对比异同的意思。

【语译】

在诊察病人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要看他的两目瞳神,面部色泽,从而分辨五脏是有余还是不足,六腑是强还是弱,形体是盛还是衰,将这几个方面加以综合考察,来判别病人的死、生。

夫脉者,血之府也1,长则气治2,短3则气病,数则烦心4,大则病进5,上盛6则气高,下盛6则气胀,代7则气衰,细8则气少,涩9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危〕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注解】

1脉者,血之府也: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

2长则气治:“长”指长脉,脉体过于本位。“治”有顺的意思。

3短:指短脉,脉体短而不及本位。

4数则烦心:“数”指数脉,即一息六至。“烦心”,心里烦热。

5大则病进:“大”指大脉,脉象满指,大实有力。“病进”,病势正在发展。

6上盛、下盛:“上”指上部之脉,寸脉。“下”指下部脉,尺脉。“盛”,搏动有力。

7代:指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为一种有规律性的间歇脉。

8细:指细脉。应指脉细如丝。

9涩:指涩脉,往来滞涩,如轻刀刮竹。

【语译】

脉是血液所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是依赖气的统帅。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是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过甚,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1;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2,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3,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4,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5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注解】

1赭:色赤而紫。

2苍璧之泽:“苍”,青绿色;“璧”,玉石。“苍璧之泽”指色泽青而明润。

3罗裹雄黄:即黄中透红之色。“罗”,丝织物;“雄黄”,药名。

4重漆色:色泽黑而有光泽。“重”,重复,漆之又漆,谓重漆。

5精微:即甚危。

【语译】

面部的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朱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的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的白而杂暗;青色应该像苍璧的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的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的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色极败之象显露了,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五脏者,中之守也1,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2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3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4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注解】

1五脏者,中之守也:五脏作用是藏精气而守于内。“中”,内;“守”,藏。

2不避:不别、不分的意思。

3仓廪:指脾胃。

4水泉:小便。

【语译】

人的五脏,其作用是藏精守内。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说话声音重浊,像从室中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所蒙盖的缘故;如果讲话时声音低微,说了再说,这表明正气显然是衰败了;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很显然是神气紊乱了;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大便不禁,这是肾虚不能禁固的关系;如果小便不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的关系。总之,如果五脏能够起到内守的作用,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否则,病人就濒于死亡了。

夫五(脏)〔府〕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1,头倾视深2,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3,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4,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注解】

1精明之府:精气聚集的处所。

2头倾视深:头部侧垂,两目深陷无光。

3偻附:曲背低头。

4振掉:动摇。

【语译】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侧垂,眼胞内陷,那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是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就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语译】

岐伯说:人的脏腑是应当与四时相应的。如果与四时相违背了,那么五脏的精气就会过盛,六腑的传化之物则会不足,如果相应太过,那么五脏的精气倒会不足;而如果相应不足,那么六腑的传化之物,倒会有余。这都是阴阳不相应合,病名叫做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1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2,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3,为冬之怒4,四变之动5,脉与之上下6,以春应中规7,夏应中矩8,秋应中衡9,冬应中权10,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注解】

1乍:忽然。

2六合之内:泛指天地之间,即宇宙。

3忿:急,此指秋气劲急。

4怒:此指严冬的气势。

5四变之动:春夏秋冬四时的变迁。

6上下:往来。即脉象浮沉盛衰的变化。

7春应中规:形容春脉应合于规之象,圆滑流畅。“中”,合于;“规”,画圆形的工具。

8夏应中矩:形容夏脉应合于矩之象,洪大方正。“矩”,画方形的工具。

9秋应中衡:形容秋脉应合于衡之象,轻平虚浮。“衡”,秤杆。

10冬应中权:形容冬脉应合于权之象,沉伏下垂。“权”,秤锤。

声合五音:人的声音,和五音相适应。

色合五行:人的气色,青合木,黄合土,赤合火,白合金,黑合水。

【语译】

黄帝问道:脉有四时的变化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所在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变化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忽然在内是怎样?从诊脉知道病的忽然在外是怎样?请问这五个问题,你可以把它们的道理讲给我听吗?岐伯答说:让我说说这五者的变化与天地运转的关系吧。天地之间,自然的变化,阴阳的反应,如春天的舒缓,发展成为夏天的酷热;秋天的劲急,发展成为冬天的严寒。脉搏的往来上下与这四时的变迁是相应的;春脉之应像中规,夏脉之应像中矩,秋脉之应像中衡,冬脉之应像中权。四时阴阳的情况,冬至一阳生,到四十五天,阳气微升,阴气微降;夏至一阴生,到四十五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这阴阳的升降是有一定时间性的,它与脉象的变化相一致。假如脉象和四时不相适应,就可从脉象里知道病是属于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就可以推究出病人的死期。这里的微妙都在脉象上,不可不细心地体察,而体察是有一定要领的,必须从阴阳开始。阴阳亦有端绪,它是借着五行产生的,而它的产生又是按一定的法则,即以四时的变化为其规律。看病时就要遵循着这个规律而不能偏离,将脉象与天地阴阳的变化联系起来考虑。如果真正掌握了这种联系起来看问题的诀窍,就可以预知死生了。总起来说,人的声音是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相适应的,人的气色是与五行相适应的,而人的脉象则是与天地、四时的阴阳变化相适应的。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1多则梦聚众,长虫2多则梦相击毁伤。

【注解】

1短虫:指蛲虫。

2长虫:指蛔虫。

【语译】

阴气盛,就会梦见涉渡大水,害起怕来;阳气盛,就会梦见大火焚烧;阴阳俱盛,就会梦见互相残杀;上部盛就会梦见向上飞扬,下部盛就会梦见向下坠落;过于饱了,就会梦见给人东西;过于饿了,就会梦见取人东西;肝气盛了就会梦见自己发怒,肺气盛了就会梦见自己悲哀;腹中蛲虫多,就会梦见众人聚集;腹中蛔虫多,就会梦见与人相斗受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1;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2,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3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4,持脉之大法。

【注解】

1如鱼之游在波:比喻春脉浮而未显。

2下肤:脉搏由浮而微沉,非轻举所能触知。

3蛰虫:藏伏土中越冬的虫。

4六者:指春、夏、秋、冬、内、外。

【语译】

所以持脉有一定的要诀,只有把心虚静下来,才是可贵的。脉象随着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春天脉上浮,像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像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像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像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所以说,要知道脉之在里怎样,必须深按才能得其要领;而要知道脉之在表怎样,则要着重根据病情来推究致病的本源。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点,就是持脉的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1,至今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2,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3者,当病溢饮4,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5;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6。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7,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注解】

1灌汗:形容汗出如洗的样子。

2病坠若搏:指跌伤击伤的病证。

3色泽:面色润泽。

4溢饮:病名,水液滞留在皮肤四肢。

5折髀(bi比):股部疼痛如折。

6食痹:病名,胸膈闭阻闷痛,饮食不下。

7足(háng杭)肿:小腿连及足部浮肿。即胫骨,位于小腿部的内侧。

【语译】

心脉搏击有力而长,是心经火盛,那是发生了舌硬不语的病;假如其脉濡弱而散,会感到心气不足,但当经气以次相传,如环一周而再回到其本位的时候,病也就好了。肺脉搏有力而长,是肺经火盛,那是发生了唾血的病;假如其脉濡弱而散,就是肺虚皮毛不固,汗出如洗,这样,就使体力不易恢复。肝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不青,这是跌伤、击伤等病,由于瘀血积在胁下,使人发喘;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面色反鲜泽的,那是溢饮的病,这是由于内已蓄湿,而又暴饮,肝不疏泄,以致水气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而引起的。胃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发赤,就会髀痛如折;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那是胃气不足,要发生食痹的病。脾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发黄,这是脾脉失去平缓,脾气不运,少气之病随之发生了;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面色无光泽,那就会发现足胫浮肿得像水一样。肾脉搏击有力而长,面色发黄赤,就会腰痛如折;假如其脉濡弱而散,那是精血虚少的病。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1,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2,少腹3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4,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注解】

1急:脉来绷急。

2心疝:病名,因寒邪侵犯心经所致的一种急性痛证。症状是下腹有形块突起,气上冲胸,心暴痛。

3少腹:即脐以下的部位。

4牡(mu亩)脏:五脏中属阳性的脏,如心、肝。

【语译】

黄帝问道:诊得心脉绷急,这是什么病?病的形态又怎样?岐伯回答说: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要有块状出现。黄帝问: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说:心是阳脏,和小肠为表里,小肠位在少腹中,所以说少腹要有块状出现呀。黄帝问:诊得胃脉有病,它的症状怎样?岐伯答说:如果胃脉实,其病是腹胀满;如果胃脉虚,其病是泄利。

帝曰:病成而变1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2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3,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4,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注解】

1病成而变:病的成因及其变化。

2瘅(dān单):热邪、热气盛。

3巅疾:此指癫痫病。

4疠(lì厉):疠风,即麻风病。

【语译】

黄帝问道:疾病的成因和它的变化是怎样的?岐伯答说:因于风邪,就会变为寒热;因于热邪,就会变为消中;因于气逆不已,就会变为巅疾;因于久风入中,内干脾土,就会变为飧泄;因于风寒侵入脉里,久不能去,就会变为疠风。病的变化多端,是说不完的。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钟〕,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1愈也。

【注解】

1以其胜治之:用五行相胜的法则来治疗。

【语译】

黄帝问道:凡痈肿筋挛骨痛,是怎样产生的?岐伯答说:这是由于寒气所聚,风邪所侵而变成的。黄帝问:怎样治疗?岐伯说:这是四时之邪所引起的疾病,用五行相胜的方法治疗,就会痊愈。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1,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2其脉小色不夺3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4,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注解】

1故病五脏发动:旧病从五脏发动。

2征:征验、检查。

3夺:伤、损害。

4肝与肾脉并至:指弦而沉之脉。

【语译】

黄帝问道:有旧病从五脏发动,因而影响脉色,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答说:你问得很详细呀!这只要验看它的脉色,就可以区别了。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差的,那是新病;如脉不差,可是气色已差的,那是久病;如脉和五色都差的,那是久病;如脉和气色都不差的,那是新病。肝脉肾脉见了沉弦的现象,皮色现出了苍赤色,这样的病是由于击伤所致,不见血或已见血,形体必肿,好像水肿一样,这是瘀血肿胀。

尺内1两傍,则季胁2也。尺外3以候肾,尺里3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4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注解】

1尺内:指臂内一尺之全部而言。

2季胁:胸肋之部,相当于第十一、第十二肋骨部分。

3尺外、尺里:“外”指轻按,“里”指重按。

4竟:尽。

【语译】

尺部的脉两旁是候季胁的。轻按尺部可以候肾,重按可以候腹。就尺的中部说,轻按其左,可以候肝,重按可以候膈;轻按其右,可以候胃,重按可以候脾。就尺的上部说,轻按其右,可以候肺,重按可以候胸中;轻按其左,可以候心,重按可以候膻中。从臂内阴经之分,可以候腹,从臂外阳经之分,可以候背。上段之尽端,是候胸喉部疾病的,下段之尽端,是候少腹腰股膝胫足中部疾病的。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1也。来疾去徐2,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3。诸浮(不)〔而〕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右〕躁者在〔左〕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阴〕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中〕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4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解】

1热中:即内热。

2来疾去徐:指脉来快而去慢。

3眴仆:眩晕仆倒。

4腰足清:腰足清冷。

【语译】

脉象洪大的,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之病。脉象来急而去缓的,是上部实而下部虚,见于厥巅病。脉象来缓而去急的,是上部虚而下实,见于恶风之病。脉象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之病。脉象沉细散的,是寒热之病。脉象浮散的,是眩晕仆倒之病。脉象浮而躁的,其病在表,就会发热;右络虽然躁疾,而病则在左手。脉象细而沉的,其病在里,就会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那是病在足三阴经了。数脉而有歇止的,其病在阴,要见溏泄及大便脓血的症状。诊察各种有病的脉象,脉见涩象,是阳气有余;脉见滑象,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就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就多汗身冷;阴气阳气均有余,就会无汗发冷。另有一种察病方法:病象表证,当推求浮脉,而反见沉迟脉象,就是心腹积聚的病;病象里证,当推求沉脉,而反见浮数脉象,就是内热的病;推求上部,脉只见于上,而下部则弱,就是腰足清冷的病证。推求下部,脉只见于下,而上部则虚,就是头项疼痛的病证。假如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就是腰脊痛而有寒痹的病。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黄帝问曰:平人1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2,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3脉五动,闰以太息4,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5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注解】

1平人:指气血调和的健康人。

2再动:两至。“动”,至。

3呼吸定息:两次呼吸之间的间歇。

4太息:即脉搏有余不尽而复初的意思。

5调:有计算的意思。

【语译】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是怎样呢?岐伯答说:平人的脉搏,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这是闰以太息,共有五次搏动,叫做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应该以无病人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1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2曰死。

【注解】

1尺热:尺部的皮肤发热。“尺”指尺肤,即前臂内侧皮肤。

2乍疏乍数(shuò朔):脉忽慢忽快。“疏”,慢,“数”,快。

【语译】

人一呼,脉一次跳动;一吸,脉也一次跳动,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有三次跳动,一吸,脉也有三次跳动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病温。尺肤不热,脉搏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的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搏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搏忽慢忽快的也是死脉。

平人之常气1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注解】

1常气:正常的脉气。

【语译】

人的正常脉气,是来源于胃的。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叫做逆象,逆象是可以致死的。

春胃1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2,毛甚曰今病,脏真3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4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弱〕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弱)〔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肺藏皮毛之气也〕。冬胃微石5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注解】

1春胃:春时有胃气的脉象。

2胃而有毛曰秋病:“毛”指秋令时所主的脉象,意思是若脉虽有胃气,而兼见秋脉,这是春见秋脉,至秋要发病的。

3脏真:五脏的真气。

4钩:脉来洪大,有来盛去衰如钩端微曲之象。

5石:形容坚而沉的脉象。

【语译】

春时的脉象,弦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弦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但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预测延至秋天就要生病的,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是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是藏筋膜之气的。

夏时的脉象,钩中带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但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预测延至冬天就要生病的;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的,夏天是脏真之气通于心,心是藏血脉之气的。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叫做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预测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的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是藏肌肉之气的。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主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预测延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极了,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是藏皮毛之气的。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叫做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主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预测延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是藏骨髓之气的。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1,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2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注解】

1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

2宗气:胃为十二经之海,虚里为众脉之气所聚,故曰宗气。“宗”,聚的意思。

【语译】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其络出于左乳下,贯膈而上络于肺,其脉搏动应手,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征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欲知寸口1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2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3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4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5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6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7。盛而紧8曰胀。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9,曰难已。

【注解】

1寸口:亦名气口或脉口。

2中手:应手显著的样子。

3促上击:脉独盛于寸口,应指有短促迫疾之感。

4疝瘕:“疝”指疝气。“瘕”指腹中积块。

5小实:指脉凝聚固结。

6脉急:脉紧。

7缓而滑曰热中:脉来纵缓滑利是阳热有余。

8盛而紧:“盛”指脉的气势有余。“紧”是指脉象绷急。

9不间脏:指相克而传,如心病传肺是火克金,肝病传脾是木克土等。

【语译】

如何诊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呢?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应指沉弱,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应指浮搏,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病是比较重了,是有六腑的病;脉象小实而坚的,病是比较重了,是有五脏的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主病风。脉来涩滞,主病痹。脉来缓滑,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脉顺阴阳,病易痊愈;否则,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亦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

臂多青脉1,曰脱血。尺(脉缓)〔缓脉〕涩,谓之解2安卧,〔尺热〕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注解】

1臂多青脉:“臂”泛指人迎气口。“青脉”指肝脉。

2解(yì亦):懈怠、懒于行动。

【语译】

臂(人迎气口)多见弦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有大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见庚辛死1,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注解】

1肝见庚辛死:肝的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当死。“肝”指肝之真脏脉。肝属木,庚辛属金,金为木之所不胜,故“肝见庚辛死”。

【语译】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脉1动喘疾咳,曰水,目里2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3。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注解】

1颈脉:古称人迎脉,今指颈动脉。

2目里:目裹,即眼胞。

3胃疸:病名,即中消病。

【语译】

颈部脉非常搏动,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目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从1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2,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注解】

1逆从:即逆。“逆从”为偏义复词。

2脉瘦:指脉沉细而小。

【语译】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正脏脉形,却反见他脏的脉,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而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全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语译】

人的生命以水谷为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亡。脉没有胃气,也是要死亡的。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1,少阳脉至,乍数乍疏2,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3;〔太阳脉至,洪大以长。〕

【注解】

1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太阳主五月、六月,是时阳气大盛,脉来洪大而长。“太阳”表示所主的月份时令。

2少阳脉至,乍数乍疏:少阳主正月、二月,是时阳气尚微,脉来进退未定,乍密乍疏。“数”有密的意思。

3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阳明主三月、四月,是时阳气未盛,阴气尚存,脉虽浮大而仍兼短象。

【语译】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

夫平心脉来,累累1如连珠,如循琅玕2,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注解】

1累累:连续不断。

2琅玕:石而似玉,这里比喻脉的圆滑。

【语译】

心脉来时,像一颗颗珠子,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1,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注解】

1如循鸡羽:“循”有摩循之意。

【语译】

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榆叶一样,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上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像这样的轻浮,就是死脉。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1,如揭2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注解】

1招(tiáo条)招:形容竿梢长而软。

2揭:有举的意思。

【语译】

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1,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2,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3,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注解】

1和柔相离(lì利):按之和柔而附着有神。“离”与“丽”通,有“附着”之意。

2如鸡举足:是说鸡走过急,而无和缓的样子。“足”读若“促”,有“行”的意思。

3如鸟之距:“距”,鸟爪。

【语译】

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是缓缓的,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的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啄、如鸟跃跳之数,如屋漏水一样地点滴无伦,如水溜之速,这是死脉。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旬〕,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形〕如引葛1,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2,曰肾死。

【注解】

1引葛:“引”,牵引;“葛”,葛藤,茎蔓生。

2辟辟如弹石:促而且坚。

【语译】

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按之其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