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1使然也。故东方之域2,天地之所始生3也,鱼盐之地,海滨傍4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5,盐者胜血6,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7,故砭石者,亦8从东方来。
【注解】
1地势:指高低、燥湿等因素。
2域:一定的地区。
3始生:开始生发。法春气。
4傍:靠近。
5热中:热邪滞留在肠胃里。
6盐者胜血:盐味咸,咸能入血,多食则伤血。
7砭石:古代的治疗工具。一种楔形石块,可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及排脓放血。
8亦:语首助词。
【语译】
黄帝问道:医生治疗疾病,同样的病而治法不同,结果都痊愈了,这是什么道理?岐伯答说:这是地理条件使它这样的。例如东方地区,类似于春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挨着水,当地居民都喜欢吃鱼盐一类东西,他们习惯住在这个地方,也觉得吃的好。但是吃鱼多了,会使热邪滞留肠胃;吃咸多了,会使人伤血。当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所发生的疾病多是痈肿一类。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去治,因此说,砭石疗法是从东方传来的。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1之处,天地之所收引2也。其民陵居3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4,(其民)华食5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6者,亦从西方来。
【注解】
1沙石:即流沙,今称之为沙漠。
2收引:收敛。
3陵居:依山而居。
4不衣而褐荐:“不衣”,不穿丝绵。“褐”,毛布。“荐”,草席。
5华食:指吃鲜美酥酪、肉类食物。
6毒药:泛指治病的药物。
【语译】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具有自然界秋季收敛的气象。那地方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又是刚强的。当地居民的生活,在衣物上不穿丝绵,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在饮食上,讲究吃些鲜美东西,这会使人肥胖起来,这样,虽然外邪不易侵犯他们的躯体,但是,由于饮食、情志等问题,很容易在内脏里发生疾病。在治疗上就需用药物,因此说,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1,脏寒生满病2,其治宜灸焫3,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注解】
1乐野处而乳食:“乐野处”,乐于野外居住,即游牧生活。“乳食”,以牛羊乳为食品。
2脏寒生满病:内脏受寒,而发生胀满等疾病。
3灸焫(ruò弱):一种治疗方法,即用艾灼烧皮肤。
【语译】
北方地区,类似于自然界冬季闭藏的气象,地高,人们住在山岭上边,周围环境是寒风席卷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喜欢随时住在野地里,吃些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发生胀满的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焫,因此说,灸焫疗法是从北方传来的。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1,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2,水土弱3,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4。故其民皆致理5而赤色,其病挛痹6,其治宜微针7。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注解】
1长养:南方的气候水土,适宜生长养育万物。
2地下:地势低洼。
3水土弱:水土卑湿。
4:即“腐”字。
5致理:肌肤密致。
6挛痹:筋脉拘挛,麻木不仁。
7微针:小针。
【语译】
南方地区,类似于自然界长养万物的夏季气候,是阳所盛在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多。该地的居民,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人们的身体,皮肤致密而带赤色,这里经常发生拘挛湿痹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因此说,微针疗法是从南方传来的。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1,其民食杂2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3,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4,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5,知治之大体也。
【注解】
1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中央之地,地势平坦,气候适宜,物产丰富。
2食杂:所食之物繁多。
3导引按:一种治疗方法,即摇动肢节筋骨,按摩皮肉,捷举手足。
4杂合以治:集合各种疗法,用以治病。
5得病之情:能够了解病情。
【语译】
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人们食物的种类很多,并不感觉烦劳,所以人们发生的疾患,多是痿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的方法。因此说,导引按疗法是从中央地区传出的。高明的医生汇集各种疗法,针对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所以疗法尽管不同,疾病却都能痊愈,这是由于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病大法的缘故啊!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1,可祝由2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注解】
1惟其移精变气:只有改变思想精神。
2祝由:是说断绝受病之由。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改变病人的思想精神,断绝疾病的根由就完了。现在世人治病,用药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1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注解】
1眷慕:爱慕。
【语译】
岐伯答说:古时候的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之类。它们凭借着活动来驱除寒冷,住在阴凉地方来躲避暑热。心里没有什么爱慕的累赘,外形上也没有什么忧患的表现。在这个恬惔的环境里,外邪是不易侵犯人体的。因此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而只是改变病人的思想精神,断绝疾病的根由就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不注意,违反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的不断的侵袭,就会内里侵犯到五脏骨髓,外面伤害孔窍肌肤,所以得了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得了大病就会出现病危或死亡,因此,依靠祝由的方法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1,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2,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3,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4,本末为助5,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6,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7,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注解】
1嫌疑:疑似。
2贷季:古时医生。
3六合:指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
4草苏草荄之枝:即草叶草根,“苏”,叶;“荄”,根;“枝”,茎。
5为助:为要。
6不知日月:不了解色脉的重要。“日月”指色脉。
7粗工兇兇: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大吹大擂。“兇兇”与“凶凶”、“匈匈”通假。
【语译】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的时候,能够观察病的轻重,决断病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像有日月的光亮一样豁然,这样的诊法,可以告诉我听听吗?岐伯答说: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医生叫做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于神明,能联系到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忒,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这样的诊法,如果能掌握了,就可以回避死亡而达到生命的安全。生命延长了,人们要称颂你为圣王啊!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病发展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治病用草药,是很重要的。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应的配合,能够这样,邪气就会伏藏,病也就会痊愈的。至于后世医生的治病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治病时,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着用汤液、微针,分别从内外去治疗,还大吹大擂,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呢,原来的疾病没有治愈,又添上新的病证了。
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1,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身〕。去故就新2,乃得真人。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3,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注解】
1要极:最重要的意思。
2去故就新:先治痼疾,后治新病。
3闭户塞牖(you有):“户”,门;“闭户”,关门;“牖”,窗子;“塞牖”,关闭窗子。
【语译】
黄帝说:我希望听些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岐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脱离色诊脉诊,毫不迟疑地运用这样的诊法,这就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假如认识病情时把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这样的话,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所以治病,一定先要去掉旧病,然后再治新病,才算是得到了真医的传授。黄帝说:我从你那儿听说了治疗的根本法则。你这番话的核心是,治疗不能脱离对气色和脉象的辨别,这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岐伯说:诊治的极要关键,还有一个。黄帝问:是什么?岐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黄帝说:怎么去做呢?岐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黄帝说:你说的很对。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1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2?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注解】
1汤液及醪(láo劳)醴(li李):“汤液”,煮米取汁。“醪醴”,酒类。“醪”,浊酒;“醴”,甜酒。
2何以然:为什么会这样呢?
【语译】
黄帝问道:怎样用五谷来制作汤液和醪醴呢?岐伯答说:用稻米来酝酿,用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之气完备,而稻秆则是很坚劲的。黄帝说: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稻谷得天的和气,生在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备;又在适当的季节收割,所以稻秆最坚实。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1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2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3,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4毒药攻其中,石5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6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7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8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9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10,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注解】
1为而不用:为祭祀宾客而不用以煎药。
2弗服:不用。
3道德稍衰:讲究养生的逐渐少了。
4必齐(zi资):必用。
5石:即砭石。
6形弊:即形衰之意。
7神不使:病人的精神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8道:有引导的意思。
9嗜欲:即情欲。
10弛坏:即松坏,意思是精气衰弱,病情严重。
荣泣卫除: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泣”通“涩”。
【语译】
黄帝说:上古时代的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只是供给祭祀宾客之用,而不用它煎药,这是什么道理?岐伯说:上古医生制成了汤液醪醴,是以备万一的,所以制成了,并不急于用它。到了中古时代,社会上讲究养生的少了,人们身体有点儿衰弱,而外邪乘虚经常侵害人体,但只要吃些汤液醪醴,病也就会好的。黄帝说:现在人有了病,虽然也吃些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都好,这是什么缘故呢?岐伯说:现在有病,必定要内服药物,外用石针艾,然后病才能治好。黄帝说:病人形体衰败,气血竭尽,治疗不见功效,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了。黄帝说:怎么叫做精神不能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呢?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到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休止,以致于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1,必先入结于皮肤。今良工皆称曰:病成2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3,亲戚兄弟远近4,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注解】
1极微极精:疾病初起时是很轻浅单纯的。
2病成:病情严重。
3数:指技术。
4远近:即亲疏。
【语译】
黄帝说:凡病在初起的时候,是极其轻浅而单纯的,病邪只是潜留在皮肤里。现在经医生一看,说是病已成了,发展得很不好,结果针石不能奏效,汤药也达不到了。现在的医生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样,虽然病人的亲友每天守候,不离寸步,病还是不会好的,这怎能说是没有抓紧治疗呢?岐伯说: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没有病人的配合固然不行,有了病人的配合,而没有好的医生,这也叫标本不相得,病邪同样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1,其魄独居2,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3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4,去宛陈莝5,微动四极,温衣,缪刺6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7,精以时服,五阳已布,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注解】
1充郭:即虚廓、虚空。
2魄独居:魄,指精神活动。津液既虚,血气已竭,精神无所依附,曰“魄独居”。
3四极:又称“四末”,即四肢。
4权衡:指脏腑阴阳二脉。
5去宛陈莝:“去宛”,去瘀血;“陈莝”即“莝陈”,消积水。
6缪(miù谬)刺:即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而取之左的针刺方法。
7净府:利小便。
【语译】
黄帝说:有的病并不先发于体表而直接开始于五脏的伤竭。它表现的症状是,津液不足,精神无所依附,内里精血虚损,外面卫气耗散,形体削瘦,衣服都不合适了。进而四肢拘急,影响到中气充盛。总的来说,就是脏腑气机困钝,而形体也就不充实了。这用什么方法治疗呢?岐伯说:这要调和脏腑阴阳二脉,去瘀血,消积水,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想法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注意观察病人情况,适时地给些药吃。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气困于内的情况自然就消除了。黄帝说:讲得很好。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1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2,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注解】
1揆度奇恒:“揆度”,度量;“奇恒”,分辨疾病。
2至数:至理。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和奇恒这两种方法各有所指,那么究竟怎样联系起来运用呢?岐伯回答说:“揆度”是估量疾病的深浅,而“奇恒”是辨别那些异乎寻常的疾病。据我说,诊病的至理,就是要注意五色和脉象的变化。至于揆度和奇恒,它们的要点都在于把握五色和脉象的联系。人体的气血,是永远运转而不回折的,如果回折了,就会失却生机。这个道理很重要,应该记录在玉版上,称为“玉机”。
(容)〔客〕色见上下左右,各在1其要,其色见浅者,汤液2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3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4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赤〕面脱,不治,〔色不赤,面不脱〕百日尽已。脉短气绝5死。病温虚甚死。
【注解】
1在:察的意思。
2汤液:此指五谷的汤液。
3必齐:“齐”同“剂”。即必须以汤剂治疗。
4大(tài泰):“甚”的意思。
5脉短气绝:“脉短”指脉气不及本位。“气绝”指气已脱。
【语译】
客色的变化,呈现在鼻部上下左右的不同部位,应注意分别察看它的浅深度。那客色显露浅的,说明病轻,可用五谷汤液去调理,约十天就可以好了;那客色显露深的,说明病重,就需要服些汤剂治疗,约二十一天也可痊愈;那客色显露太深的,病就更严重了,必定要用药酒治疗,需要经过百天左右才能痊愈。假如色赤,面容削瘦,病就不能治好。如果气色不赤,面容不削瘦,经过百天以后,还是可以痊愈的。除此以外,病人脉短气绝的,必死;温热病而阴血虚极的,也必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为逆,下为从1。女子右为逆,左为从2;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3,重阳死,重阴死。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注解】
1上为逆,下为从:病色由下而上,说明病进,故为逆。病色由上而下,说明病退,故为顺。“从”,顺的意思。
2女子右为逆,左为从:女子为阴,右亦为阴,所以色见于右侧为逆,见于左侧为顺。
3易:变易。
【语译】
客色的变色,呈现在鼻部上下左右,必须注意分别察看它的不同特点。病色向上移的为逆,向下移的为顺;女子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男女病色变易部位,反顺为逆,那对男子说,就是重阳;对女子说,就是重阴,而重阳、重阴,都是容易死的。而对于这种阴阳易位、错综复杂的病情,诊治时要仔细地分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调和阴阳,所谓仔细地分辨,就是进行正常与异常的比较,就是揣度病之轻重浅深。
搏脉,〔为〕痹躄1,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脉〕虚〔为〕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2。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行所胜曰从,从则活。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3,逆行一过,不复可数4,论要毕矣。
【注解】
1躄(bì毕):足痿弱不能行。
2以太阴始:从手太阴寸口脉开始研究。
3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此指春夏秋冬的四时正常气候。
4逆行一过,不复可数:指四时气候失常。
【语译】
脉搏击于指下,或为痹证,或为躄证,这是寒热之气交加所致。如脉见孤绝,说明是阳气损耗了;如脉见虚弱,那就是泄利和脱血之症。凡脉见孤绝,这叫逆,预后不良;脉见虚弱,这叫从,预后还好。在诊脉时运用奇恒的方法,应该从手太阴的寸口脉来着手,如指下现出己所不胜的脉象,那叫做逆,逆就要死亡。脉搏见了所胜现象,那叫做从,从就能活。至于八风、四时的胜时(即主治的旺时,如风属春、火属夏等)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假如四时气候失常,就不能再用常理推断了,这就是揆度奇恒诊法的全部要点。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黄帝问曰:诊要1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2,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3,地气合,人气在肾。
【注解】
1诊要:诊病的要领。
2始方:开始升发。“方”同“放”。
3冰复:即冰厚。“复”通“腹”,厚的意思。
【语译】
黄帝问道:诊病的要领是什么?岐伯答说:正月二月,天气开始升发,地气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在发扬,地气正在发育,这时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赫盛,地气升高,这时候的人气在头。七月八月开始出现肃杀的气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凝结,地气开始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封大地,地气就密闭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1,及与分理2,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3(也)〔已〕。夏刺络俞4,见血5而止,尽气闭环6,痛病必下7,秋刺皮肤,循理8,上下同法9,神变10而止。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注解】
1散俞:即散在各经的一般经穴。
2分理:即肌肉的内层。
3环:“环”有“旋”意。
4络俞:即浅在络脉间的腧穴。
5见血:即微见血,是说刺之浅些。
6环:比喻孔穴。
7下:除去。
8循理:指用手循按肌肉的纹理,使气血宣散,再行进针。
9上下同法:“上下”指浅深。“同法”同春夏见出血而止之法。
10神变:神色改变。
俞窍:各经深在的穴位。
直下:直刺、深刺。
散下:病轻的可左右上下散布其针。
所刺:指刺散俞、络俞、皮肤、俞窍。
法:指四时刺法。
【语译】
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散俞穴,刺到肌肉分理,一出血就止针。如病较重的,经针刺后,气得流通,病会渐渐痊愈;病轻的,病随即就好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腧穴,见血就要止针。邪气一去,穴孔合闭起来,痛病也就消除了。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先用手指循按肌肉的纹理,宣散气血,或浅,或深,观察病人的神色,如果变了,就要止针。冬天的刺法,应该深取俞窍,到达分理之间。病重者,可以深刺直入;较轻的,可以左右上下随宜而刺。总的来说,春夏秋冬各有相应的刺法,而四时的针刺也各有所在的部位。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1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2。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3惊,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气著4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5如人将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上〕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6嗜卧,又且善梦。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注解】
1淫:侵的意思。
2少气:即说话时气不够用。
3时:有时。
4著:居的意思。
5惕惕:恐惧的意思。
6益:渐渐。
【语译】
春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就会出现脉乱气弱的情况,邪气也就会侵入骨髓之中。病就不能痊愈,使人不想吃饭,而且气虚不足。春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就会发为筋挛气逆之病,咳嗽也会随之而来。疾病就不能痊愈,使人有时惊惧,有时要哭。春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邪气就会深居于内脏,使人腹胀,病就不能痊愈,使人爱多说话。
夏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倦怠无力。夏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从心里不愿说话,而且惴惴不安,好像有人要来逮捕自己似的。夏天误刺了冬天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气上逆,时常要发怒。
秋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惕然不宁,想要做一件事,而立刻又忘了。秋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越来越贪睡,并且多梦。秋天误刺了冬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时常发冷。
冬天误刺了春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困倦而不能安睡,即使安睡了,又像梦里见到什么似的。冬天误刺了夏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气上逆,会发为痹证和麻木不仁的病。冬天误刺了秋天的部位,病不能愈,使人常常口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1。中心者环死2,中脾者五日死,中肾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3者,皆为伤中4,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知〕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5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必肃6,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注解】
1必避五脏:一定要避免刺伤五脏。
2环死:即顷刻就死。
3鬲:即横膈膜。
4伤中:误刺中膈为伤中。
5憿(jiǎo皎)著:用布缠着。
6肃:有“速”的意思。
【语译】
凡是在胸腹的部位用针的时候,就应该注意一定要避开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顷刻就死了;假如中伤了脾脏,五天就死了;假如中伤了肾脏,七天就死了;假如中伤了肺脏,五天就死了;假如中伤了膈膜,那叫做“伤中”,这样,虽然暂时病是好些,但由于脏气相乱,不出一年也要死亡。刺胸腹注意避开五脏的关键,是要懂得下针的顺逆。所谓“顺”,就是知道膈与脾肾等器官的部位,注意避开它们;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很容易刺伤五脏这就叫做“逆”。凡是刺胸腹部位的时候,应该先用布缠着胸腹,然后从单布上进针。如果刺后,不见病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伤了五脏。在针刺的时候,进针应该敏捷;如刺肿病,可用摇针手法,以去其邪;如刺经脉的病,就不必用摇针手法了,这是针刺的要点。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1奈何?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终者〕,戴眼2反折瘈疭3,其色白,绝汗4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呕〕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5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6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注解】
1终:指气绝。
2戴眼:眼睛上视,而不能转动。
3反折瘈(chì赤)疭(zòng纵):腰脊反张,手足抽搐。
4绝汗:汗出如珠、如油,转而不流。
5中热:即胸热。
6卵:此指睾丸。
【语译】
黄帝问道:我希望听你讲一下十二经脉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答说:太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就会两目上视,目睛不能转动,身背反张,手足抽搐,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就要死亡的。少阳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就会耳聋、遍体骨节松懈,目系就要断绝,目系一断,一日半就要死亡,死的时候,病人面上先现出青白色,接着就死了。阳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就会口耳都张大,常常害怕,言语错乱,面色发黄,假如手足二经脉再躁盛而不流行,就要死亡了。少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就会面黑,牙齿觉得变长,并积满牙垢,腹部胀闭,假如上下不能相通,便要死亡了。太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就会腹胀闭塞,呼吸不利,常常呕吐,呕就会气逆,气逆就会面赤,假如不呕吐了,就会上下不通,不通了,面色发黑,皮肤汗毛非常枯干,就要死亡了。厥阴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就会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多小便,心里烦躁,病重了,就会出现舌卷,睾丸上缩的情况,那就要死亡了。以上就是十二经气败绝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