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卷第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1,变化之父母2,生杀之本始3,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4。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5。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7。此阴阳反作8,病之逆从9也。

【注解】

1纲纪:总的为纲,分支为纪。“纲纪”有纲领的意思。

2变化之父母: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父母”有根源、起源的意思。

3生杀之本始:生长消亡的根本。

4本:根源、根本。这里指阴阳。

5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的阳气积聚而成天,重浊的阴气凝结而成地。

6阳化气,阴成形:阳能化生功能,阴能形成物体。

7胀:上腹部胀满。

8反作:违反了规律。

9逆从:从的意思(偏义复词)。

【语译】

黄帝说:阴阳的道理,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人的精神活动所聚之处。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从阴阳变化来看,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功能,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就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就要导致疾病的道理。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1,浊阴出下窍2;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注解】

1上窍:指眼耳口鼻。

2下窍:指前后二阴。

【语译】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作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是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是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是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1。味归形,形归气2,气归精3,精归化4;精食气5,形食味6,化生精,气生形7,味伤形,气伤精8,精化为气,气伤于味9。

【注解】

1阳为气,阴为味:“气”指功能或活动能力。“味”泛指一切食物。

2味归形,形归气:“归”有生成或滋养的意思。“形”指形体,包括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皮毛等。

3气归精:真气化生精。

4精归化:精血充盛,又可化生真气。“化”有化生的意思。

5精食(sì寺)气:“食”有仰求、给养或依赖的意思。“精食气”即精仰赖气化而成。

6形食味:形体有赖食物的营养。

7化生精,气生形:气化、生化的作用,促进了精的生成,同时又充养了形体。

8味伤形,气伤精:味和气也能伤害人体的形和精。

9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精可以化生气(产生功能),饮食五味失调也可以伤气(功能受损伤)。

【语译】

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功能),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食物)。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得到滋养后,又使真气得到充实。真气产生精,而精又可以化生一切。精是仰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仰赖于饮食五味而形成的。饮食经过生化作用变成精,又经过气化作用而充实形体。如果饮食不节,也能够伤害形体,气偏盛了,也能够有损于精。(真气产生了精血)如果精血充足的话,又能够化而为气(产生功能),气(功能)也可以被饮食五味太过所伤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1之气衰,少火2之气壮,壮火食气3,气食4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注解】

1壮火:过亢的阳气。

2少火:微少的阳气。

3食气:“食”,浸蚀,消耗。

4气食:“食”有食养的意思。

【语译】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就会使人泄泻,味薄才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来说,气薄能够渗泄邪气,气厚就会助阳发热。亢阳会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却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胜则阳病1,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2,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3,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疛〕,湿胜则濡泻4。

【注解】

1阴胜则阳病:阴偏胜则阳必衰就要产生病变。“胜”指偏胜、太过的意思。

2重(chóng虫)寒则热:即“寒极生热”的意思。“重”有“极”的意思。

3风胜则动:风胜则四肢形体都会疼痛。“动”指的是“痛”。

4濡泻:湿泻。

【语译】

阴阳在人体内应该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那么阳气必然受到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那么阴气也一定受到损害。阳气偏胜就会生热,阴气偏胜就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会损伤人的形体,热邪会损伤人的气分。气分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气分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气分。贼风太过,形体就会感到疼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气太过,心腹就会感到绞痛;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1,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2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3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注解】

1天有四时五行:“天”指整个自然界,即宇宙。“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行。

2厥气:逆行之气。

3伤:受的意思。

【语译】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又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因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都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也都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形色突变(失去常形)。因此,对喜怒不加以节制,对寒暑不善于调适,就有伤及生命的危险。阴气过盛一定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一定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的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受到暑气过多了,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到湿气过多了,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1脏腑,端络经脉2,会通六合3,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4,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5,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注解】

1列别:分别、分辨。

2端络经脉:审察经脉的相互联系。

3六合:十二经脉的阴阳配合。

4溪谷属骨:“溪谷”,肌肉会聚之处。“属骨”,为骨相连之处。

5经纪:有规律的意思。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代圣人,讲论人体的形态,分别脏腑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会通六合,各按其有关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属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有它的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是否真的这样呢?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1,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2,在音为角,在声为呼3,在变动为握4,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注解】

1酸生肝:酸味养肝。

2苍:青色。

3呼:呼叫、呐喊。

4握:手的伸屈。

【语译】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是在天为六气里的风,在地为五行里的木,在人体中为筋,在五脏中为肝,在五色中为苍,在五音中为角,在五声中为呼,在人体的变动为握,在七窍中为目,在五味中为酸,在情志中为怒。怒能够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能够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又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1,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注解】

1忧:气逆。

【语译】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能生血,血能养脾,心气关联于舌。此时阴阳变化,在天为六气的热,在地为五行里的火,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五声为笑,在人体的变动为气逆,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化中为喜。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语译】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雨露多),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可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能使肺气充实,脾气通于口。它的变化,(阴阳变化)在天为六气里的湿,在地为五行里的土,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人体的变动为哕,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变动上为思。思虑可以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语译】

西方属秋,天气急切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宣通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里的燥,在地为五行里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人体的变动为咳,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动上为忧。忧能伤肺,但喜可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1,在变动为栗2,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注解】

1呻:呻吟。

2栗:战栗、颤抖的意思。

【语译】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的寒,在地为五行的水,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变动上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咸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1;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2;水火者,阴阳之征兆3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4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注解】

1血气之男女也:借用男女气血来说明阴阳相对的意思。

2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古人认为,阴气右行,阳气左行。

3征兆:即象征。

4能(tāi胎)始:即变化生成之开始。

【语译】

所以说:天地覆载万物,阴阳化生男女。左右是阴阳循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佐。

帝曰:法1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2,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3,腹满死,能4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5,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6也。

【注解】

1法:取法,运用的意思。

2俯仰:形容喘息的状态。

3烦冤:即烦闷。

4能:音义同耐。

5清:同“清”,寒的意思。

6形能:“形”指症状,“能”指机转。

【语译】

黄帝说:人怎样取法于阴阳呢?岐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摆动。出不来汗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如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症。因为这是属于阳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冬天,而禁不起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或烦躁时夹杂作冷,最后就会出现手足厥冷的现象,再有腹部胀满的感觉,就是死证。因为这是属于阴胜的病,所以患者禁得起夏天,而禁不起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失去平衡,所引起的疾病症状和机转啊!

帝曰:调此二者1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2,则二者可调;不知用3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4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5,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注解】

1二者:指阴阳。

2七损八益:“七损”是说女子月事贵在时下。“八益”是说男子精气贵在充满。

3用:有“由”的意思。

4涕泣:指鼻涕、眼泪。

5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聪明的人,在未病之时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发病之后才知道调养。“同”指健康。“异”指疾病衰老。

【语译】

黄帝问:怎样能够使阴阳得以调和呢?岐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早衰老的。就一般人说,到了四十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样都生活在世上,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人,在没有病的时候,能够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的时候,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最明达事理的人,做顺乎自然的事(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在那种没有任何干扰的环境里,去寻求最大的幸福,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最明达事理的人的养生方法啊!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1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2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注解】

1并:聚合的意思。

2便:便利、灵巧,自如。

【语译】

天气在西北方来说为不足,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目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的左边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就阳气来说,它的精华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了,而下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就阴气来说,它的精华聚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的情况。所以,同样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表现明显,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表现明显,这就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体哪里虚了,邪气就会乘虚滞留在哪里。

故天有精1,地有形,天有八纪2,地有五里3,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4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5,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6象雷,逆气象阳7,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注解】

1精:指清轻之气。

2八纪: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气。

3五里: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

4人事:指日常饮食和情志。

5嗌:喉下之食管处,即咽。

6暴气:忿怒暴躁之气。

7逆气象阳:比喻气之有无升降。

【语译】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升于天,阴气重浊而降于地。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那些最聪明的人,对上,顺应天气来养护头;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故邪风1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注解】

1邪风:指不正常的六气。

【语译】

外界邪风的到来,迅猛有如疾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人体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人们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受到伤害;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受到伤害;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使皮肉筋脉受到伤害。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1,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2。

【注解】

1以我知彼:“我”指正常人。“彼”指病人。“以我知彼”,用正常人与病人比较,来推测病变情况。

2殆:危险。

【语译】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善于观察经脉虚实,了解阴阳变化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如果确实了解了哪些病是不及(轻微),哪些病是太过,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发生危险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1,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2,而知病所主;按尺寸3,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注解】

1喘息:指呼吸的气息和动态。

2权衡规矩:指四时不同脉象。

3尺寸:“尺”指尺肤,“寸”指寸口。

【语译】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色泽,按病人脉搏,首先要辨别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己1。故因其轻而扬之2,因其重而减之3,因其衰而彰之4。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5;其下者,引而竭之6;中满者7,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8;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9;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10,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

【注解】

1其盛,可待衰而己:病势正盛时不可治疗,待病势稍衰时而后刺之。

2轻而扬之:“轻”,病邪轻浅,病在表。“扬”,用轻宣疏散方法驱邪外泄。

3重而减之:“重”,病邪重深,病在里。“减”,以攻泻法除病邪。

4衰而彰之:“衰”,正气衰弱。“彰之”,给予补益之剂。

5其高者,因而越之:“高”,是病在上,应用吐法。

6其下者,引而竭之:病在下,应用通便方法。

7中满者:胸腹胀满。

8渍形以为汗:即“清以为汗”,用辛凉解肌之法。

9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病情发越太过,可用抑收法。

10柔刚:指柔剂、刚剂。

【语译】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对于疾病来说,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它将被治愈的时候,要防止疾病复发。对病人来说,形体羸弱的,应用厚味的药品补之;精气不足的,应用甘温药温补其气。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疏导之法;病胸腹胀满病的,可用泻下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病的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1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2之可十,(推)〔离〕之可百,(数)〔散〕之可千,推3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4。

【注解】

1不应:不相符合。

2数(shu暑):计算、推算的意思。

3推:推广演绎。

4其要一也:它的根本规律只是阴阳对立的统一这一点。

【语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是属阳的,地是属阴的,日是属阳的,月是属阴的,(由于阴阳日月的运转)经过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人体也与天地日月变化相对应。但现在人体的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不相符合,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阴阳是有名无形,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由一可数到十,由十又可分到百,由百可散为千,由千又可推到万,由万再推演下去,是数不尽的。(虽然变化无穷)但是,它的根本规律却只有一个。

天覆地载1,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2,名曰阴中之阴3;则4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5。阳予之正,阴为之主6,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7。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注解】

1天覆地载:万物在天之下,地之上,所以说“天覆地载”。

2阴处:伏居于地下的意思。

3阴中之阴:万物所生,已生为阳,未生为阴。未生而潜伏于地下,是在阴之中,故为阴中之阴。

4则:有“才”的意思。

5阴中之阳:初生未离地。

6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气能使万物生长,阴气能使万物成形。

7天地四塞:自然界四时阴阳失去正常。

【语译】

天地之间,万物正在生长繁衍。它们还未长出地面时叫做阴处,又称为阴中之阴;当它们才长出地面时叫做阴中之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阴气给万物以形体。所以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气的温暖;万物的滋长,是借着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是借着秋气的清肃,万物的闭藏,是借着冬气的寒冽(这是四时气候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如果四时气候失常,失掉了生长收藏规律,那么天地之间,就会阴阳相隔,闭塞不通了。这种阴阳的变化,就人体来讲,也是一样的,也如同数之可分为十百千万一样。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1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2,后曰太冲3,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4,太阳根5起于至阴6,结7于命门8,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9,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10,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注解】

1离合:分开和合并。

2广明:阳盛的意思。此指属阳的部分。以人身的前后分,前为广明;以人身上下分,上半身为广明。

3太冲:属阴的部位。

4太阳:即足太阳。

5根:指经脉的下端。

6至阴:穴名,在足小趾外侧。

7结:聚的意思。

8命门:这里指目,即睛明穴。

9厉兑:穴名,在足大趾侧次趾之端。

10窍阴:穴名,在足小趾侧次趾之端。

【语译】

黄帝说:我希望听你讲一下三阴三阳离合的情况。岐伯说:圣人面向南站立,前方名叫广明,后方名叫太冲,太冲所起的地方,叫做少阴,少阴经的上面是太阳经,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部的至阴穴,上端聚于面部的睛明穴。(太阳合于少阴,太阳与少阴又相表里)所以叫做阴中之阳。阳在上,半身以上属阳,阳气盛,所以也叫广明,广明的下边,叫太阴,太阴的前边,叫做阳明。阳明经脉的下端,起于足部的厉兑穴,(阳明与太阴相表里)所以叫做阴中之阳。(厥阴是阴气已尽,开始重新向阳的转化过程)所以厥阴之表,叫做少阳,少阳经脉的下端起于足部窍阴穴。(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又是阳气始生)所以叫做阴中之阳。因此三阳经离合的情况是,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阖,少阳介乎表里之间为枢。但是,这三者之间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着的。脉搏跳动有力而不过浮,叫做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1,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2,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3,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注解】

1隐白:穴名,在足大趾端内侧爪甲角。

2涌泉:穴名,在足心下,蜷宛宛中。

3大敦:穴名,在足大趾端外侧爪甲角。

【语译】

黄帝说:我希望再听你讲讲三阴离合的情况。岐伯说:在外的属阳,在内的属阴,但是在内阴中,冲脉又在脾的下位,叫做太阴。太阴脉起于足大趾端的隐白穴,叫做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叫做少阴,少阴脉起于足心的涌泉穴,叫做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叫做厥阴,厥阴脉起于足大趾端的大敦穴,叫做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离合的情况是,太阴是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三阴之里为阖,少阴在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联系的,脉搏跳动有力而不偏沉,所以叫做一阴。

阴阳1(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注解】

1(zhong中:形容阴阳之气运行不息。

【语译】

阴阳之气,运行不息,一日一夜行于人身一周,周而复始,这样气运于里,而形立于表,形气二者是相互为用的。

阴阳别论篇第七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1十二从2,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3,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4。

【注解】

1四经:指肝、心、肺、肾。

2十二从:指十二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

3四经应四时:即肝应春,心应夏,肺应秋,肾应冬。

4十二月应十二脉:即手太阴应正月,手阳明应二月,足阳明应三月,足太阴应四月,手少阴应五月,手太阳应六月,足太阳应七月,足少阴应八月,手厥阴应九月,手少阳应十月,足少阳应十一月,足厥阴应十二月。

【语译】

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四经和春夏秋冬四时相应,十二从和十二月相应,而十二月又和十二经脉相应。

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1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2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3。别4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5,三阴在手6,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注解】

1阳:指阳脉,此指有胃气之脉。

2真脏:指真脏脉,即无胃气的脉。

3胃脘之阳也:胃脘所生的阳气。

4别:辨清。

5三阳在头:了解三阳经的虚实,可察人迎。

6三阴在手:了解三阴经的虚实,可诊察寸口。

【语译】

脉是有阴有阳的,知道什么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阴脉,反之,知道什么是阴脉,也就能知道什么是阳脉。阳脉有五种,但五时之中五脏的阳脉各不相同,因此成为二十五种阳脉。所谓阴脉就是五脏真气呈败露之象的真脏脉,如果这种败象显现了出来,那就一定要死了。所谓阳脉,就是有胃气的冲和之脉。能够辨别阳脉,就可知道病的所在部位;能够辨别真脏脉,就可以判断病者的死期。要了解三阳经的虚实,须诊察人迎;要了解三阴经的虚实,须诊察寸口。但这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只要准确的、熟练的掌握辨识阴脉和阳脉的方法,在临证时,就不致于疑而不决了。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1;静者为阴,动者为阳2;迟者为阴,数者为阳3。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4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注解】

1去者为阴,至者为阳:“去”和“至”是指以脉搏起落分阴阳。“去”指脉落,“至”指脉起。

2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静”和“动”是指以脉搏气势分阴阳。“静”是安静而不躁急。“动”是流利而不涩滞。

3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迟”和“数”是指以脉搏慢快分阴阳。“迟”指脉迟慢,一息三至。“数”有急速之意,一息六七至。

4肝至悬绝:是说肝部真脏脉独见,与其他各脏悬殊。“悬绝”有悬殊的意思。

【语译】

所谓脉象的阴阳,脉往叫做阴,脉来叫做阳;脉静叫做阴,脉动叫做阳;脉慢叫做阴,脉快叫做阳。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脏脉,如肝脉真脏独见,与其他各脏悬殊,十八天就死;心脉真脏独见,与其他各脏悬殊,九天就死;肺脉真脏独见,与其他各脏悬殊,十二天就死;肾脉真脏独见,与其他各脏悬殊,七天就死;脾脉真脏独见,与其他各脏悬殊,四天就死。

曰:二阳1之病发心(脾)〔痹〕,有不得隐曲2,女子不月3;其传为风消4,其传为息贲5者,死不治。

【注解】

1二阳:即阳明,指胃和大肠二经。

2隐曲:大小便。

3不月:月经不行。

4风消:身体衰弱,消瘦。

5息贲(bēn奔):喘息气从上逆。

【语译】

一般地说:胃肠有病,就会发生严重的心痹症,病人经常感觉大小便困难,如果是女子的话,就会经闭不来。若是病久传变了,或者形体发热消瘦,或者喘息气逆,那就不可治疗了。

曰:三阳1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2,及为痿厥腨3;其传为索泽4,其传为颓疝5。

【注解】

1三阳:即太阳,指小肠与膀胱二经。

2下为痈肿:下身浮肿。

3腨(shuàn涮)(yuān渊):小腿肚酸痛。

4索泽:血涸肤枯。

5颓疝:阴囊肿大。

【语译】

一般地说:太阳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并且下身浮肿,手足软弱无力,以至腿肚酸痛。如果病久传变,或者血涸肤枯,或者阴囊肿大。

曰:一阳1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2,其传为隔3。

【注解】

1一阳:即少阳,指三焦与胆二经。

2心:心胸牵引作痛。

3隔:饮食不下,大便不通。

【语译】

一般地说,少阳经发病,气虚不足,容易咳嗽,容易泄泻。如果病久传变,或者心虚掣痛,或者饮食不下,隔塞不通。

二阳一阴1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2善欠3,名曰风厥4。

【注解】

1一阴:即厥阴,指肝经与心包络。

2噫:嗳气。

3欠:呵欠。

4风厥:病名,包括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等症状。

【语译】

阳明与厥阴发病,它的症状表现为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这种病叫做风厥。

二阴1一阳发病,善胀心满2善气3。

【注解】

1二阴:即少阴,指心与肾。

2心满:心中烦闷。

3善气:常常太息,即在呼气之时,发为叹息。

【语译】

少阴少阳发病,就容易作胀,心中烦闷,又容易叹气。

三阳三阴1发病,为偏枯、痿易2、四支不举。

【注解】

1三阴:即太阴,指肺与脾。

2痿易:筋骨解弛,痿弱无力。

【语译】

太阳和太阴的发病,就会发为半身不遂的偏枯证;或者筋骨解弛,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

鼓1一阳2曰(钩)〔弦〕,鼓一阴3曰毛,鼓阳胜急4曰(弦)〔钩〕,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注解】

1鼓:指脉的搏动。

2一阳:这里的“阳”指脉搏动的形态。有力为阳,微有力为一阳。

3一阴:脉搏动,微无力。

4鼓阳胜急:脉搏有力,胜过一阳。

【语译】

脉搏指微有力,像弦一样端直,叫做弦脉。脉搏指无力,像毛一样轻浮,叫做毛脉。脉搏指有力,来盛去衰,势如曲钩,叫做钩脉。脉搏指无力,轻按不足,像石头下沉,叫做石脉。阴阳之气,来去和缓,叫做溜脉。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1而起,起则(熏)〔动〕肺使人喘(鸣)〔喝〕。阴之所生,和本曰(和)〔味〕。是故刚(与)〔愈〕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2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注解】

1四逆:四肢逆冷。

2淖(zhuó浊):乱的意思。

【语译】

阴在内争胜,阳在外干扰,汗出不止,四肢逆冷,这样,就会寒气伤肺,使人喘喝有声。阴气之所以能够生成并得以调和,其根本是由于五味的滋养。阳气过盛就会破散,阴气也就随之消亡。阴阳紊乱,刚柔不和,十二经气就会衰绝的。

死阴1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2之属,不过四日而死。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3,肾之脾谓之辟阴4,死不治。

【注解】

1死阴:心病传肺叫做死阴。

2生阳:肝病传心叫做生阳。

3重阴:肺肾都属阴,肺病传肾叫做重阴。

4辟阴:肾病传脾,肾水侮脾土叫做辟阴。

【语译】

属于死阴的病,不过三天就会死去;属于生阳的病,不过四天可以死去。那么,什么叫做生阳、死阴呢?例如肝病传心,是木生火,就叫做生阳;心病传肺,是火克金,就叫做死阴;肺病传肾,同为阴气,二阴相并,叫做重阴;肾病传脾,是肾水反来侮土,叫做辟阴,是不可治的死证。

结阳者,肿四支。结阴1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二阳结谓之消2,三阳结谓之隔,三阴结谓之水3,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4。阴搏阳别5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6。

【注解】

1结阴:阴血内结。

2消:此指消渴病。

3水:水肿的病。

4喉痹:病名,喉肿而闭塞。

5阴搏阳别:阴脉搏击于指下,与阳脉有显著区别,这是怀孕的脉象。“阴”指尺脉,“阳”指寸脉。

6崩:出血急而量多。

【语译】

邪气若郁结于阳经,四肢就会浮肿;阴血内结,阳气不得统运,就会大便下血,并且逐渐加重。阴经阳经都郁结了,而阴经的郁结重些,就会发生石水之病,主要症状是少腹肿;邪气郁结于胃和大肠的,就会发生消渴病;邪气郁结于膀胱和小肠的,就会发生大小便不通的症状;邪气郁结于脾肺的,就会发生水肿的病;邪气郁结于厥阴少阳两经的,就会发生喉痹的病。阴脉搏击于指下,与阳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在脉上阴阳都现虚象,再患痢疾,这是死证。阳脉胜于阴脉,是要出汗的。阴脉虚,阳脉搏指,在妇人就会发生血崩的病。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平旦〕死。三阳俱搏且鼓1,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疼〕2,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气滥〕,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注解】

1且鼓:比喻搏动太甚。

2发尽:“尽”似为“疼”的误字。“发疼”就是发作疼痛的意思。

【语译】

三阴(肺脾)之脉,都搏击于指下,经过二十天就会在夜半死亡。二阴(心肾)之脉,都搏击于指下,经过十三天就会在傍晚时死亡。一阴(心包络、肝)之脉,都搏击于指下,经过十天就会在清晨死亡。三阳(膀胱小肠)之脉,都搏击于指下,并且鼓动过甚的,经过三天就会死亡。三阴三阳之脉都搏击于指下,心腹胀满,作痛,大小便不通,经过五天就会死亡。二阳(胃大肠)之脉都搏击于指下,经气浮散,这已无法可治,不过十天就要死亡。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