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二十章 台阁体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成祖起靖难之师,文儒如方孝孺之伦,并被杀戮,惟修《永乐大典》,为古今类书之最宏富者。先是,解缙上封事曰“陛下好观韵府杂书,抄辑芜秽,略无文彩。若喜其便于检阅,愿集一二儒英,随事类别,勒成一经”云云。其后遂修《永乐大典》,缙实为总裁官。用分韵编类之法,书成,累二万巨册,仅写二部而已。清世颇就其中抄辑古籍,遗文坠简,赖以有传,其功甚不细也。惜今《大典》已散佚,不存十一矣。

永乐以后至成化之末八十余年,海内无事。诗文亦趋于雍容平易,有承平之风。中间杨士奇、杨荣、杨溥并以文雅见任,逮事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历执国柄,号曰“三杨”。其诗文称台阁体,而士奇尤优矣。

杨士奇名寓,太和人,以字行。建文之初,以史才召入翰林,永乐初入内阁,典机务,累进华盖殿大学士,尽瘁王事四十余年。正统九年,寿八十卒。三杨并称,而士奇文章特优,制诰碑版,多出其手。仁宗雅好欧阳修文,士奇文亦平正纡余,得其仿佛。有《东里全集》九十七卷,别集四卷。郑瑗《井观琐言》称其文典则,无浮泛之病,杂录叙事极平稳不费力。后来馆阁著作,沿为流派,遂为七子之口实。然李梦阳诗云:“宣德文体多浑沦,伟哉东里廊庙珍。”亦不尽没其所长。盖其文虽乏新裁,而不失前辈典型,遂主持数十年之风气,非偶然也。

杨荣,字勉仁,建文二年进士。受知成祖,入文渊阁,为大学士。历事仁宗、宣宗,至正统五年卒,年七十。诗文虽不及士奇,而在溥之右,有《文敏集》。溥,字弘济,与荣同举进士,为翰林编修,后擢翰林学士。宣宗、英宗之世,与士奇及荣共典机要。正统十一年卒,年七十五。当时以三人居第,称士奇为西杨,荣为东杨,溥为南杨。三杨声望相匹,皆富贵老寿,惟文采则荣、溥不及士奇云。

同蔡尚远、尤文度、朱仲礼、杨仲举、蔡用严游东山 杨士奇

步出城东门,逍遥望云巘。累月怀佳游,兹晨遂登践。梵宇绕层阿,飞楼凌绝岘。方塘涵湛碧,乔林茂敷衍。繁翳幽莫通,丰茸纷不剪。攀磴穷高跻,绿径屡回转。是时微雨收,轻霞澹舒卷。遥睇素横川,俯视绿盈畎。陟降体自便,顾眄心已缅。况接旷士言,复偕释子辩。析空理弗昧,达喧抱愈展。何因此间栖,永全浮灵遣。

三杨之文虽无深湛幽渺之思、纵横驰骤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实无疵。台阁之文,所由与山林枯槁者异也。柄国既久,晚进者递相摹拟,余波所衍,渐流为肤廓冗长,千篇一律。物穷则变,于是何李崛起,倡为复古之论,而士奇、荣等遂为艺林之口实。平心而论,凡文章之力,足以转移一世者,其始也必能自成一家,其久也亦无不生弊。微独东里一派,即前后七子,亦孰不皆然?不可以前人之盛,并回护后来之衰,亦不可以后来之衰,并掩没前人之盛也。当时又别有正统十才子、景泰十才子,然大抵沿台阁体之余习,故不复深论焉。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