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当前位置:笔下文学 > 麻疹专论

卷二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發熱

麻症之初,必由發熱,或乍涼乍熱,或壯熱不清。始熱之際兼見面赤眼浮,多涕淚,咳嗽連聲,是其候也。蓋麻毒由胃而肺,達於肌表,鬱蒸其血而為疹,非發熱則火毒不能外透。故在麻疹未出之先,宜微熱而乍熱而潮熱,漸至於壯熱,麻出乃得而齊也。苟初起壯熱,其毒必重,則當疏托清化,不使逗留肺胃。若不現身熱、正氣不足,或風寒外閉,亦當疏托肌表,恐邪內逼。麻收之後熱當漸化,方無險惡症狀發生也。

麻疹初潮,眼淚汪汪,噴嚏咳嗽,疹欲宣透也,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

初發壯熱,至已出熱不少衰者,肺胃熱重,清熱透肌湯主之(方見行色)。

麻疹出盡,壯熱不退者,化毒清表湯(方見透表)去黃連、葛根,加熟石膏、麥冬、荊芥以涼解之。

麻疹沒後,壯熱不退,大非所宜,乃熱陷肺胃也,化毒清表湯(方見透表)去黃連、黃芩,加生地、鮮桑葉治之。

麻正出時,煩熱甚,乃邪熱未解復內攻也,清熱透肌湯主之(方見形色)。

麻沒後見煩熱者,餘邪未盡,肺胃陰損,新定柴胡清熱飲主之。

麻退身涼,越數日而復熱者,乃餘熱未清、餘毒復還所致,宜清涼和解、滋培肺胃虛燥為主,新定柴胡清熱飲加當歸身、白芍、瓜蔞皮治之。

新定柴胡清熱飲 治麻後身熱延綿不清。

北柴胡(八分) 生地黃 地骨皮 玄參 沙參 麥冬(去心。各錢半) 鮮桑葉 知母 連翹(各一錢)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明按:方中生地、地骨皮、玄參、麥冬、沙參,一派甘涼,滋養肺胃之陰液;鮮桑葉、知母、連翹、淡竹葉,苦淡輕清,宣化肺胃之虛熱;得柴胡之辛苦平,一轉樞機,其熱始得而解,即《內經》亢則害承乃制之義也。

麻疹發熱,常宜漿漿微汗,皮膚滋潤,肌腠豁達,邪易透化,乃為常候。若皮膚乾澀,必風寒抗阻,疹難外出,恐有內逼之變。疏表解肌,既得微似汗,又不可過事升發,恐汗大泄也。蓋汗為水穀之精氣,所以潤五臟者也。汗大泄,則肺胃陰傷,燥火益熾,難免不敗事也。

壯熱無汗,皮膚乾燥,必風寒阻滯,麻疹難出,或腹脹痛,或發氣促,速與疏解,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冬月加紫蘇葉,使毒從汗解,元府開而麻疹透,衛中之表邪隨之而散矣。

瀉極火鬱,皮膚乾燥無汗,而麻難出者,必唇舌焦裂、二便秘澀、壯熱昏睡,或身痛、腹脹痛、喘促痰鳴。無論發熱幾日,急宜新定麻石消毒飲(方見發不出)加連翹、玄參、貝母、酒炒黃芩、炒山梔、地骨皮、前胡治之。

麻後自汗,多成痙病,切勿見風。當濡陰抑陽,使肺胃虛熱清退而汗自止。以當歸身、生地黃、玄參、地骨皮、牡蠣粉治之。日久兼不食吐蛔者,乃胃虛症,加白芍、金釵石斛、藿香葉、淡竹茹、廣陳皮、烏梅肉等味。

咳嗽

麻疹咳嗽,乃由胃部火毒發動,勢欲出表,肺部為必經途徑,撞擊而鳴,連聲乾咳。在麻疹潛伏期中發熱、噴嚏之際,最宜咳嗽,以其火邪由肺而外越也。咳愈密則疹出愈順,以其火邪有開泄之路也。麻疹正出之時,尚不妨多咳,以透盡其邪,達於肌表。如疹齊漸沒,身熱漸清,咳嗽之勢亦應隨之漸解,斯為順候;若其咳依然甚密,面浮,復熱,痰中嗆血,乃肺火留戀,或風寒未避,或飲食失宜,阻遏餘邪出路,日久肺葉焦舉,必致虛羸難救,可不慎歟?

麻疹未出之先發熱、噴嚏、眼淚、咳嗽連聲者,法當展肺透疹,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

麻出正盛時,身熱、鼻乾、咳嗽甚密者,以化疹清肺法,新定蟬衣宣毒飲(方見不透表)加杏仁、浙貝母、前胡、炒黃芩主之。

麻疹沒後咳仍不止,餘熱未清,肺金被燥也,清咽滋肺湯主之。

麻後咳嗽,日久連綿不已,皮焦膚熱而煩躁,肺舉成虛羸狀態者,以生地黃、當歸尾、茯苓、川貝母、炙桑白皮、杏仁、柿霜以滋化之,而咳漸止;或以新定柴胡清熱飲(方見發熱)去連翹、竹葉,加西黨參、當歸身、白芍、茯苓、貝母、枇杷葉滋培肺胃可也。

麻後餘毒留滯於肺,咳吐黃膿,乃肺癰也,以百部化癰湯治之。不愈則成肺痿,紫菀湯主之。

久咳不止,面浮目腫,胸高如龜,肩聳息喘,搖手擺頭,口鼻出血,面色乍青乍白,鼻如煤黑,而昏悶者,肺絕,不治。

清咽滋肺湯 治麻後餘熱,咳嗽聲音。

荊芥 牛蒡子(炒) 前胡(各八分) 玄參 貝母(去心) 瓜蔞仁 馬兜鈴 麥冬 鮮桑葉 枇杷葉(去毛) 沙參 地骨皮(各一錢) 薄荷(三分)

水煎服。

百部化癰湯 治麻後肺燥,將成癰膿。

百部 地骨皮 麥冬 天冬 知母 玄參 瓜蔞仁 百合 貝母 生苡仁 金銀花 白芨

水煎服。

紫菀湯 治燥火蘊肺,久咳肺痿。

西黨參 茯苓 川貝母 黑驢膠 紫菀茸(各一錢) 知母 桔梗(各八分) 炙甘草(五分)

水煎服。

噴嚏

麻疹噴嚏,乃火毒從里之表,由胃而肺,斬關奪門而出,激搏有嚏聲也。肺氣宣通,涕濁得泄,在麻疹始終為最吉之兆。

初熱無涕、鼻塞不通者,風邪阻滯肺竅,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

初潮鼻乾無涕,肺部熱重,閉塞不得宣泄,解毒快疹湯(方見難沒)去當歸尾、生地黃、犀角,加玄參、杏仁、薄荷辛涼分解。

麻正出熱甚時,鼻外干塞,似無涕者,以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葛根,加酒炙黃芩治之,得嚏而涕漸出。亦有先無涕,其後熱退,鼻通有涕者。

麻已出身熱,鼻乾無涕者,肺熱尚重也,新定柴胡清熱飲主之(方見發熱)。

以上數端,要皆肺氣通暢,雖重可救,醫者須詳審焉。

齁齃

麻疹齁齃,喉鳴牽鋸,乃痰火結於肺胃,邪熱阻逆,不得發熱所致也,見於麻疹未出、正出之間。法當清熱肅肺,可救十中一二,除熱清肺湯主之。若見於疹子正收及收後者,邪熱未透,毒火內迫,或露風早收,餘熱反攻,多有此症,為肺氣受逼也,每難救治。

除熱清肺湯 治麻盡透,壯熱咳嗽,大便閉結。

石膏(一錢) 麥冬 玄參 生地 川貝母 瓜蔞仁(各八分) 薄荷(四分)

水煎服。

喘促

麻疹喘促,每發於身熱極甚之際。呼吸粗速,謂之氣促;張口布息,謂之氣喘。氣促之症乃痰火壅遏肺部,氣道阻塞而然,故氣促之甚者,多轉喘症,喘之甚者鼻煽胸高,則肺脹而難治也。

麻症氣促,見於未出及正出之時,藥宜疏托,清熱透肌湯主之(方見形色)。

麻症氣促,見於正收及收後,又宜降火清肺,清咽滋肺湯主之(方見咳嗽)。

麻症初發熱而喘者,風寒截火熱於肺,不得發越也,新定麻石消毒飲(方見發不出)去石膏,加炒黃芩、連翹、枳殼治之。

麻出盛時,身熱而喘者,新定麻石消毒飲主之(方見發不出)。

麻已出而喘者,肺被燥而焦舉,清肺降火湯主之。

麻出三日後作喘者,清咽滋肺湯(方見咳嗽)加杏仁治之。

麻後喘急,鼻煽胸高,肺已脹壞,不治。

清肺降火湯 治麻出喘急。

石膏 麥冬 貝母 瓜蔞仁 地骨皮 生地黃(各一錢) 炒黃芩 炒山梔 桑白皮 杏仁(各八分) 葶藶子(炒) 玉蘇子(炒。各五分) 燈心草(十根)

水煎服。

麻症音喑,大半由於風寒襲肺,肺胃之熱不能盡達於表,咳甚音傷,故嘶喑也。法宜宣熱展肺,新定蟬衣宣毒飲(方見不透表)加玄參、浙貝母、酒炒黃芩治之。聲喑而咽喉腫痛者,火鬱陽明之經也,射干消毒飲主之。

射干消毒飲 治火鬱咽疼。

射干 荊芥 玄參 連翹 牛蒡子(炒) 黃芩 山豆根 瓜蔞殼 薄荷葉

水煎服。

諸失血

麻本熱蘊肺胃,鬱蒸其血,透發肌表,則為疹。熱甚血逐,被迫而溢出,上溢則為衄血,為咯血,為牙出血;下溢則為便血,為溺血。經云:陽絡傷則血上溢,陰絡傷則血內溢。內溢者,下溢也。俱屬肺胃熱鬱,逼血妄行之候也。

衄血發於初潮及麻未出時,是為順候。良由肺火載血上行,溢出於鼻,熱得開泄之路,取諸發散之義也。

衄血過多,肺胃火迫,謂之奪血,急需止之,加味犀角地黃湯主之。

麻疹沒後鼻衄血不止者,陰不勝陽也,宜養陰清血湯以滋化之。

咯血之症,每見於麻疹收後,咳嗽日久,咳嗆出血,乃熱鬱肺燥,咳傷肺絡也。當以清燥治咳為主,咳清則血自止也,以清咽滋肺湯(方見咳嗽)去荊芥、前胡,加生地黃、白茅根治之。

牙出血者,多由胃火鬱升,每因此成牙疳重症,於兼症中急清胃火,不使蔓延成疳為妥,加味犀角地黃湯去荊芥,加玄參、酒炒黃連主之(牙疳治法見後口舌)。

麻出大便下血,或小便溺血者,或二便閉澀赤痛,身熱口渴,火毒下迫大腸或膀胱,加味犀角地黃湯去荊芥、連翹、白茅根,加黃連、黃柏治之。

凡麻疹諸血症,須察其是發熱甚抑失血甚發熱甚者。黃連解毒湯為主;失血甚者,犀角地黃湯為主。活法在人,不可拘也。

加味犀角地黃湯 治麻疹熱鬱,諸失血症。

犀角(磨汁) 地黃 丹皮 荊芥 黃芩(酒炒) 山梔(炒) 白茅根 連翹(各等分)

水煎服。

養陰清肺湯 治麻熱甚溢耗。

生地黃 當歸身 白芍 麥冬 白茅根 玄參(各等分)

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治熱邪內外俱盛。

黃連 黃芩 山梔(炒)

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治傷寒溫病,一應發汗而不得汗,內蓄血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淤血,大便血,面黃或中脘作痛。

犀角 生地黃 丹皮

水煎服。

麻症作渴,肺胃熱盛,精液灼燥之象也。當其發渴時,唇邊必先紅如丹,脾胃火鬱甚矣。醫者當分初、中、末三法,急為圖治。初為麻未出時,治之以宣毒;中為麻正盛時,治之以泄火;末為麻已沒時,治之以滋津,斯得之矣。

初熱麻未出時,口渴,火鬱未展也,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杏仁、枳殼,加炒山梔、天花粉治之。

麻出盛時,壯熱口渴,熱灼肺胃,葛根麥門冬飲主之。

麻盡沒而口渴不止者,餘熱尚重,肺胃陰傷也,麥冬甘露飲主之。

麻後二便清利,唇色淡而不紅,惟口渴者,此必過服寒涼,脾虛不生津液而渴也,新定葛根益脾湯主之。

麻後口大渴,小便極清,飲一溲一,已成消渴,肺胃枯燥也,蓮鬚生津飲主之。

麻後口渴,恣飲冷水,致成水蓄腹脹,揉之水響,或嘔或瀉,或小便不利者,以新定益脾分消飲治之。

若口渴腹脹,食納不入,本虛實滯,為難治也。

葛根麥門冬飲 治麻毒壯熱,口渴煩悶。

葛根 石膏 麥冬 玄參(各一錢) 天花粉 連翹 牛蒡子(炒。各八分)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麥冬甘露飲 治麻後熱甚而渴。

麥冬 玄參 生地 地骨皮(各一錢) 瓜蔞根 連翹 黃芩(酒炒。各八分)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新定葛根益脾湯 治麻後脾虛,津液不生而渴。

西黨參 淮山藥 白茯苓 粉葛根(各一錢) 藿香葉(六分) 金釵石斛(錢半) 粳米(一撮)

水煎服。

明按:此即錢氏七味白朮散之變方也,去白朮之苦燥,甘草之緩滯,木香之辛溫,易山藥、石斛、粳米甘平滋液,佐參、苓以益脾,葛根升下陷之津,藿香化結滯之氣,氣化津升,脾機乃運,水精四布而渴止矣。麻後肺胃被燥,白朮且不敢投,足知苦辛溫燥皆當切禁。

蓮鬚生津飲 治上消口渴,飲水不休。

葛根 西黨參 雲茯苓 生地 麥冬 蓮鬚(各一錢) 白芍 天花粉(各八分) 知母(六分) 黃連 五味子(各三分) 炙甘草(四分) 烏梅(去核,一粒)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新定益脾分消飲 治胃燥脾虛,水精不運,致成水蓄。

茯苓 金釵石斛(各錢半) 葛根 麥冬 大腹皮 生穀芽 竹茹(各一錢) 天花粉 陳皮 澤瀉(各八分) 藿香葉(五分)

水煎服。

明按:胃既被麻而燥,所賴者,脾能為胃行津液也。脾復因過服寒涼而致虛,水穀之入蓄於胃中,不能灌輸精微。津液不生,口中乾渴,小便不利,甚則升降悖逆,或嘔或瀉,而求出路。方中茯苓、石斛聯袂而入,一以輸脾之精,一以滋胃之燥;腹皮、陳皮、穀芽、藿香所以輔茯苓者也;麥冬、竹茹、花粉所以佐石斛者也,脾精一布。胃燥能滋;葛根鼓舞胃氣,上行津液,口渴乃止;澤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小溲自長。清升濁降,何有水蓄嘔瀉之虞哉!

嘔吐(【附】吐蛔)

麻症初起嘔吐,乃為常候,因胃火勃鬱,載水穀以升逆,麻毒從裡外出,其順可知,以邪能發泄也。若欲吐不吐,如干霍亂者,邪毒閉胃,不得外越,殊甚危篤。麻後嘔吐,有為餘毒留滯胃脘所致,肺胃之虛熱也,前者當疏,後者當清,治之不可混淆。

麻症初熱嘔吐者,毒未發越,藥宜疏托,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杏仁,加橘紅治之。

麻疹正出及正沒時,嘔吐不止,毒未出盡,清涼中少加疏散,三味消毒飲(方見沒早)加枳殼、炒黃連治之。痰多,加貝母。

麻收後仍嘔吐者,餘毒留胃,肺胃有虛熱也,石斛清胃飲主之。

嘔吐蛔蟲者,乃胃熱甚,不能納穀,蛔無所養而上竄也。病者能食,其蛔自安。如麻後他症中兼見吐蛔者,方內隨加炒黃連、烏梅以安蛔。但烏梅不可施於麻疹未出及正出時,以其酸能斂邪,惟少用炒黃連以安之耳。如蛔出多而不能食,胃敗不治。

石斛清胃飲 治麻後胃虛熱滯,嘔吐不食。

金釵石斛 扁豆衣 茯苓 竹茹 枇杷葉(去毛。各一錢) 枳殼 陳皮 丹皮 焦楂肉(各八分) 藿香葉(五分) 柿蒂(三個)

水煎服。

呃逆

呃逆之症,乃沖氣上逆而有聲也。麻屬胃火,其氣循衝脈上逆為呃,實居十之八九,虛者十無一二也。

實熱痰火發呃逆者,必見唇紅、口渴、小溲赤澀。麻出正盛時,偶有此象。治宜清胃降火,竹茹、柿蒂、陳皮、貝母、熟石膏之類。

呃逆不止者,胃氣不安,用黃芩、炒麥芽、木通、澤瀉、刀豆子、金釵石斛治之。

呃逆一連二三十聲不歇者,肺氣阻塞也,以紙條通鼻孔中,得嚏即已。

腹痛

麻疹腹痛,火毒鬱於胃中而不能出,或風寒外拒,或飲食停滯,皆足以致痛也。麻未出時,即當宣發,鬱而得伸,其痛自止。火鬱便秘,法兼通利;食停痛脹,法兼消導。總宜疏通胃腑,斯無誤耳。

腹痛見於初熱與正出之間,風寒壅遏火毒內郁,急以疏表疹透,而痛可止,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

飲食傷滯,腹痛脹者,法當導滯化毒,以枳殼、焦楂肉、麥芽、木通、牛蒡子、連翹等味。大便閉者,加酒蒸大黃。

麻正收及收末盡而腹痛者,邪未盡透,復入於裡也。當疏托中佐以清解,清熱透肌湯(方見形色)去石膏,加炒黃芩、枳殼、木通治之。

麻疹沒後腹痛者,分利餘熱,化毒清表湯(方見透表)去葛根、知母、瓜蔞殼、淡竹葉,加荊芥、枳殼治之。

麻後脾氣不調,腹脹且痛,面目四肢浮腫者,分利小便為主,導赤散加白芍主之。

元氣大虛,已失升降功能,小水不利,遍身浮腫,腹痛喘促者,難治。

導赤散 治心經熱搐,小腸實熱,小便短澀。

生地黃(錢半) 木通 車前仁(炒。各一錢) 淡竹葉(十片) 燈心(一握)

水煎服。

泄瀉

泄瀉一症,多由風行腸胃,清氣下陷,或濕邪侵脾,或飲食傷胃,皆足以致瀉,不急止之,則脾胃元氣益虛矣。麻疹之瀉則不然。夫火鬱於胃,觸感時行之氣,暴發於中上則達肺出表,腑氣不通,邪火迸越於上,壅塞肺部,肺為嬌臟,不堪過受火熱之蒸熬,易變肺脹喘急之險惡。故麻症初潮以至正出、正收,俱不防瀉。大便一行,火毒分消,既不使邪留於胃,亦足以減輕肺部之逼迫。余治小兒之麻,每察其能瀉則喜,逐專治其麻,不慮其瀉,疹透而瀉自止。如察大便不通,毫無思索的於宣毒透疹方中加酒蒸大黃,兼通腑氣,無不應手而愈。麻後之瀉,養胃清熱,漸次平安,亦不必遽用分利,蓋肺胃被灼,津液已傷,再投去陰之品,必敗事矣。

麻疹初熱至疹出正齊時,便瀉黃褐稠黏,一日數次,乃胃熱得以開泄,一心宣毒透疹,不必止瀉。

久瀉之人,忽患麻症,中虛疹出不透徹者,新定培中清表湯主之(方見沒早)。

瀉而窘迫,腹痛脹滿,噯氣如敗卵者,為飲食滯阻,以枳殼、焦楂肉、麥芽、木通治之。

麻後瀉而不止者,新定葛根益脾湯(方見渴)去粳米,加苡米、陳皮治之。

麻收後水瀉日久,四逆不渴,小便不黃,脾胃過傷,恐成腫痢者,枳實理中湯從權治之,不可過劑,以傷胃陰也。

久瀉而脫肛者,當養血理氣,宣解腸胃之熱,以導赤散(方見腹痛)去車前仁、淡竹葉,加玄參、連翹、黃連、當歸身、川芎、升麻治之。

明按:麻後久瀉脫肛,與麻後痢疾脫肛,皆為餘邪與氣俱陷,故當於清養劑中權用升麻三五分升陷止脫,不似痢前之火毒正盛、載濁致喘,故無礙耳。

麻後瀉利不止,口渴目合,四肢不溫,嘔吐不食,洞瀉不知,脾胃俱罷,不治。

枳實理中湯 治本虛夾食,不能受攻者。

西黨參 漂於術 茯苓(各一錢) 枳實(六分) 炮姜 炙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明按:此方,非宜於麻症,必如上述之症狀與時期,始可權為用之。

痢疾(【附】下蟲)

麻之成痢,每見於正收及收後,乃緣於肺胃熱邪未盡透出,餘毒內陷所致。夫肺與大腸相表裡,胃與大腸手足陽明經腑相通,肺胃火毒不清,則下移大腸而為痢,故發多在麻透未盡之時也,間有初熱;或正出而痢者,乃胃熱太重,表裡充斥也。亦有自始至終痢下不輟者,風寒留滯於裡也。又有因瀉成痢者,脾胃虛熱而氣下陷,也臨症之頃,宜加詳察,而大法不外和血調氣、清熱解毒八字而已。

初熱麻未出及麻正出時下痢者,熱毒太重,不能儘量外散而下迫,法當疏托,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葛根,加檳榔治之。

麻已出齊,身熱未盡退,邪毒下注成痢者,清熱導滯湯去白芍、楂肉,加生地黃、地骨皮、木通主之。麻正沒及沒後而痢下色白者,清熱導滯湯去白芍、楂肉、犀角,加防風、生地、川芎主之。下膿血者,白頭翁湯主之。

因食積而滯下者,必其腹脹,或噯氣,枳殼湯主之。

麻後下痢,身熱腹痛者,黃連解毒湯(方見諸失血)去黃柏,加白芍治之。

麻後赤痢,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枳殼治之;白痢,四物湯加陳皮、茯苓、木香治之。

麻後泄瀉成痢者,四物湯加炒黃芩、地骨皮治之。

麻後久瀉成痢者,氣血已虛,人參黃連黃芩甘薑湯主之。

自始至終下痢不輟者,風毒留滯腸胃,清熱導滯湯去當歸、淡竹葉,加荊芥、防風治之。

麻收之後下痢脫肛者,不可認作氣虛,而用參、術,法當導滯清毒,導赤散(方見腹痛)去車前仁、淡竹葉,加玄參、連翹、黃連、當歸、牛蒡子、黃芩、枳殼、飛滑石、丹皮、升麻、酒蒸大黃等味。兼潮熱者,加鮮地骨皮治之。

謝璞齊曰:脫肛之症多見於將收、已收之後,蓋由毒火內迫,大腸枯燥,肺部受傷,不能傳送,致成裡急後重之症。而病者難忍,掙努催便,以冀稍松,致肛脫出不可忍,不可認作氣虛施治。治法總宜清熱解毒,導腸行滯,兼用升提之品。以導赤散之生地、木通、燈心,合玄參、連翹、黃連之解毒者,加當歸尾潤腸胃,破惡血而養新血;牛蒡子以消毒,枯黃芩瀉肺火,以涼肺血;枳殼以行氣滯,滑石各八分,通利六腑九竅,以蕩熱散濕;酒蒸大黃六分(原本用牽牛子,不妥)以除壅滯;丹皮四五分以開陷伏之邪,使之外散;升麻三五分以升散大腸、胃、膽三焦之火熱。如兼潮熱者,加鮮地骨皮二三錢治之。

麻後下蛔者,胃熱少食,蟲不能安而下也,但調飲食自愈。

痢兼嘔吐,噤口不食,或下鮮血,或下紫暗,或如癰膿如屋漏水、如雞肝色、如黑豆汁之類,兼之氣喘、躁渴、熱甚、呃逆,麻色紫暗者,皆不治症。

清熱導滯湯 治熱毒郁陷腸胃,腹痛下痢。

黃連(酒炒) 檳榔 黃芩(酒炒) 白芍 枳殼 陳皮(各八分) 青皮(三分) 連翹殼 牛蒡子(炒。各八分) 楂肉 當歸 淡竹葉(各五分) 燈心(十根) 犀角(三分,磨汁)

水煎服。

白頭翁湯 治熱痢下重。

白頭翁(一錢) 黃連(五分) 秦皮 防風(各八分)

水煎服。

枳殼湯 治麻後食積下痢。

枳殼(炒) 陳皮 檳榔 焦楂肉 麥冬 木通(各等分)

水煎服。

四物湯 治一切血虛,凡血症通用。

當歸(酒洗) 生地(酒洗,各一錢) 白芍(八分) 川芎(五分)

水煎服。

人參黃連黃芩乾薑湯 治胃虛客熱,痞滿。

西黨參 黃芩(炒。各一錢) 黃連(酒炒) 乾薑(炮。各五分)

水煎服。

便秘

麻症大便秘者,由於胃火壅實,大腸津燥也。無論先後,皆非所宜,急宜清涼通潤之劑,以解胃家之困。苟遲延稍久,火盛逼血,麻變紫黑,焦枯,則難救矣。

初熱麻未出時,面色或青或紅,或唇紫,或煩躁,大便秘而不通者,以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葛根,加酒蒸大黃治之。大便一通,專用宣托以發出麻疹。

麻症收及收後,大便不通者,熱留於胃,須防喘,涼膈散主之(方見發不出)。

麻後便秘,發熱身痛者,熱陷表裡之間,樞機不利也,大柴胡湯主之。

麻後便秘腹痛,氣喘者,前胡、枳殼、葶藶子、酒蒸大黃治之。

大柴胡湯 治表症未除,里症又急汗下,兼行用之。

北柴胡 黃芩 枳殼(各八分) 杏仁(去皮尖) 酒蒸大黃(各一錢)

水煎服。

溺澀

麻疹小便赤澀,胃家熱甚,迫於膀胱也;亦有肺部被燥,相傳失職,氣化不及州都也。前者實熱,後者虛熱。實熱每見於麻疹未出之先,虛熱則見於麻疹將收以後,不可不辨。

初熱麻將出時,小便赤澀者,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倍木通,加燈心治之。

麻出正盛時熱甚,小便赤澀,譫語驚恐者,導赤散(方見腹痛)加飛辰砂治之。

小便不利而嘔吐者,木通、車前仁、赤茯苓、淡竹茹、枇杷葉、枳殼治之。

小便二三日不通者,導赤散(方見腹痛)加連翹、玄參、炒山梔、薄荷主之。

麻正收及收後,小便不通者,餘熱下匿膀胱,以導赤散(方見腹痛)去車前仁,加麥冬、玄參以導化之。小便仍不通暗合,必因大腸秘塞之故,法兼通利大便,再加當歸、枳殼、酒蒸大黃治之。大便一暢,小便自利。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