搐
麻症發搐,為痰熱聚於心包,互相搏擊,一時血脈為痰熱所阻扼,失其常度,手足驚掣而目斜竄也。喉中痰鳴,方為真搐。見於初發熱及疹出未透時,俱無妨害。若已出、正沒之後,津血燥涸,宗筋焦縮,殊為難治。若搐無痰鳴,或自齧指者,非真搐也,乃正氣虛敗,不能主持,危矣。
初熱麻未透時而發搐者,治宜辛涼宣解,清熱透肌湯(方見形色)去杏仁,加瓜蔞仁、淡竹葉治之。
麻後發搐者,難治,惟宜清輕之劑調之,最忌金石鎮墜之藥,以導赤散(方見腹痛)加玄參、連翹、黃連、貝母、瓜蔞仁治之。痰邪壅甚,先以瓜蔞仁一味煎服,湧吐其痰,庚服前藥。
麻後渾身壯熱不除,未至羸瘦,但發搐掣、煩躁不寧者,熱犯心肝二經,以導赤散(方見腹痛)去車前仁,加當歸、麥冬、炒山梔、茯神、炒黃連、地骨皮、龍膽草治之。小便清長者吉。
煩悶
麻症煩悶,乃胃火阻郁,上逼包絡,心臟被熾,故煩悶不寧也。
煩渴便閉,致麻不出,最為危篤,宜新定蟬衣宣毒飲(方見不透表)加前胡、玄參、枳殼、黃芩、炒山梔等味,三服而麻即出。
久病之人,元氣虛弱,以致煩躁口渴,麻竟不收,血虛故也,以養陰清血湯(方見諸失血)去白茅根,加荊芥、川芎、薄荷、連翹治之。
譫妄
麻症譫妄言,乃熱邪熾盛,火壅包絡,心神擾亂,故顯此候。
初發熱而煩悶妄言,麻隱不出者,以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杏仁,加淡竹葉、燈心、飛辰砂、飛滑石治之。
發熱麻將出而譫妄者,火邪內伏,不得透表。仍宜辛涼疏托,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杏仁,加燈心、麥冬、赤茯苓、熟石膏、知母治之;甚則加蜜酒炙麻黃,以發越之。使麻盡透肌表,譫妄自止。
麻正收及收後譫語者,急宜白虎解毒湯(方見舌苔)去天花粉,加牛蒡子、連翹、木通、赤茯苓治之。
麻疹已出之後,狂言亂語者,以淡竹葉、燈心煎湯,沖飛辰砂、飛滑石治之。
麻收後,餘熱攻陷,循衣摸床,譫語神昏者,死症也。
瘧疾
麻疹初潮之時,有寒熱似瘧者,兼見咳嗽、噴嚏、眼淚汪汪等狀,察其確屬麻症。則其寒熱為邪熱,被寒拒於少陽經界,不得展越。法當宣表托疹,未可以治瘧之法治也。
麻出以後竟成瘧疾者,肺胃間並無餘毒。夫瘧之發也,必有痰。麻後之瘧,必肺胃虛而生痰。故治當滋益肺胃而化痰也,如小柴胡湯,正所宜用,不必拘泥。
麻症發熱,將出之時,寒熱似瘧者,邪郁肌表,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麻出盡時寒熱如瘧者,表裡未和諧也,新定柴胡清熱飲(方見發熱〕去生地、麥冬、知母、淡竹葉,加酒炒黃芩、赤茯苓、貝母治之。
麻後竟成瘧疾,治當健脾展胃,清涼和解,鱉甲飲主之。
鱉甲飲 治麻後痰邪為瘧。
制鱉甲 楂肉 茯苓(各一錢) 炒苡米(錢半) 陳皮 白芍 貝母 葛根(各八分) 知母(六分) 北柴胡 淡竹葉(各五分) 炙甘草(三分)
水煎服。
不渴,去麥冬、知母;渴,加熟石膏。
眼目
麻疹初起,眼光如水而多眵淚,或白睛微紅,此正候也。小兒身發潮熱,雖咳嗽、噴嚏,如未兼見此象,不得誤認為麻症也。
麻毒入目生翳障者,以蟬蛻、白菊花治之。
熱毒上攻,眼目生翳,暴赤羞明者,以新定蟬衣宣毒飲(方見不透表)去牛蒡子、瓜蔞殼,加白菊花、木賊、炒梔、穀精草,白蒺藜、酒炒黃芩治之。
麻後餘毒不解,上攻眼目,紅赤腫閉,羞明怕日,雲翳眵淚多者,羚羊角散主之。
麻後眼眶赤爛,常流淚者,風熱所侵也,以新定柴胡清熱飲(方見發熱)去沙參、麥冬、知母,加防風、赤芍、荊芥、山梔、薄荷急治之,久則為終身痼疾。
麻後白睛紅赤者,肺經風熱未清,瀉白散加木通、荊芥、薄荷、連翹、玄參、牛蒡子治之。
麻後目閉不開,赤而腫痛者,脾肺兩經,風熱壅遏也,以導赤散(方見腹痛)和瀉白散,加玄參、連翹、酒炒黃連、荊芥、薄荷、牛蒡子治之。
麻後雀盲,日暮不能見物者,餘火上擾,肝陰之虧也,以六味地黃湯合四物湯(方見痢疾)加石決明、夜明砂治之。
羚羊角散 治麻毒侵目,眼赤生翳。
羚羊角(磨汁) 炒黃芩 炒黃連 草決明 車前仁 防風 大黃(酒蒸) 連翹 牛蒡子(炒) 薄荷
水煎服。
瀉白散 治肺熱咳嗽,手足心熱。
桑白皮(酒炒) 地骨皮(各三錢) 淡竹葉(十五片)
水煎服。
六味地黃湯 治腎水,真陰不足。
熟地黃(一錢) 山茱萸(去核) 淮山藥(炒。各五分) 茯苓 丹皮 澤瀉(各七分)
水煎服。
口舌
麻疹之口瘡、舌珠、牙疳、唇裂諸象,雖有心脾肝肺之殊要,不外胃火之鬱蒸也。故治法當以清胃為主。胃熱宣化無餘,則心肝脾肺自然寧靜,口舌痛苦迎刃而解矣。
口氣臭穢,熱蘊於胃,以清味散主之。若口臭不堪接近者,胃敗不治。
口瘡之症,滿口唇舌生瘡,或黃,或赤,或白而爛,獨牙齦無恙者是也。此症多見於麻正收及收後,乃心脾胃三經蘊熱,毒壅上焦,二便秘澀,宜清心脾之火,兼導腸胃之閉,以導赤散(方見腹痛)加杏仁、酒蒸大黃治之。外以綠袍散塗之。
麻收之後,口瘡唇裂者,涼膈散主之(方見發不出)。
麻收之後,口臭、口瘡,唇爛,兼咽喉痛者,以清味散加酒炒黃芩、天花粉、玄參、金銀花、薄荷、黃柏、淡竹葉、犀角磨汁兌服。
唇燥多屬脾胃之熱,色淡而燥者,其熱輕,以化斑湯(方見夾斑)去葛根、枳實、大青、生地、竹葉,加牛蒡子治之。色赤而燥者,其熱重,白虎解毒湯(方見舌苔)加玄參、牛蒡、連翹、木通治之。色紫黑枯燥者,加犀角磨汁兌服。
唇舌破裂,心脾之火上衝也,色必深赤,初熱麻正出時見之,其症尚輕,藥宜辛涼宣化,化毒清表湯(方見透表)去防風、前胡,加石膏、荊芥治之。
麻正收及收後,唇舌破裂者,白虎解毒湯(方見舌苔)加黃柏,山豆根、木通治之。更兼紫黑枯燥,血色不活,為心脾俱絕,難治。
麻疹咬牙,例皆熱候,乃陽陷於陰,故手足熱而喜冷飲者,以犀角地黃湯(方見諸失血)去犀角,加當歸、麥冬治之。
咬牙手足逆冷、喜食熱物者,為熱邪內亢,後必下血、咽痛、痰鳴而死,白虎湯主之,然多不救。
麻出以後未曾服藥而咬牙者,實邪也,三味消毒飲(方見沒早)加玄參、地骨皮、石膏等味。屢服寒涼而咬牙者,氣血之傷也,四物湯(方見痢疾)加西黨參治之。
麻正收及收後,舌生白珠,粒粒如粟,甚則上齶齦頰皆有,蓋由心脾之熱無所泄而發於舌。夫舌乃心苗,而脾脈又絡於舌,故舌生白珠而痛也。涼血飲(方見形色)去荊芥、紅花、紫草,加石膏、黃連、麥冬治之。大便閉者,加酒蒸大黃。
上下牙齦腐爛,曰牙疳,其毒最重,症最危急。宜清胃涼血,佐以通利大便之劑,以清胃散加當歸、犀角、荊芥、薄荷、酒蒸大黃治之。外以慄根白皮煎湯漱洗;以救苦散塗患處十次,痊愈。
麻疹一出即收,毒反入里,致生牙疳、大熱譫語不食者,以化毒清表湯(方見透表)去前胡、防風,加生地、麥冬治之。另以生附子切片,貼手足心,以拔之。
麻後牙齦黑爛肉腐出血、呼吸穢氣逼人者,曰走馬牙疳。急用人中白(即尿桶白垢刮取),火煅如鹽五錢,加冰片五分研極細末,蜜調,頻塗患處;內服清胃散加葛根、玄參、荊芥、犀角磨汁兌服。俟症稍平,以四物湯(方見痢疾)加木通、山梔、山茵陳、犀角磨汁兌服,使血熱下行,則毒火不致上攻矣。
通齦白色者、自外延入內者、無膿血者、齒落口臭者、喘促痰鳴者、頰腫腮穿者、環口青黑者,皆不治症。
清胃散 治胃中蘊熱,中脘作痛,寒熱,齒齦腫痛出血,痛引頭腦。
生地黃 連翹 石膏(各一錢) 丹皮 牛蒡子(炒。各八分) 黃連(五分)
水煎服。
白虎湯 治胃火實熱,清肺經火邪,小便赤者宜之。
石膏(錢半) 知母(六分) 甘草(四分) 粳米(一撮)
水煎服。
明按:麻症本不宜用甘草,恐滯邪也,然病至四逆,喜食熱物,乃陽極似陰之狀。然咬牙暴露一線劇熱之機。胃氣原虛,不能鼓動其熱而展出也,故有下血、咽痛、痰鳴之險。急以白虎之石膏、知母直清肺胃,借甘草、粳米以救胃氣,不得已而用之也。
綠袍散 治一切口瘡腐爛。
荊芥穗 薄荷葉 飛青黛(各三錢) 元明粉 硼砂(各二錢) 白藥煎(二錢五分) 甘草(一錢五分)
共研極細末點舌上,令其自化,或用新汲井水和蜜調,點舌上亦可。
救苦散 治口瘡舌疳。
人中黃(煅,五錢) 寒水石(飛三錢) 青黛(五分) 殭蠶(炒) 黃柏 冰片(各一錢五分) 牛黃(二分)
共為細末,先以芽茶洗患處,然後以末搽上三五次,少愈,十次痊愈。
咽喉
咽喉痛為麻疹之常症,以咽喉為肺胃之大關也,麻從肺胃外出,火熱重者,上蒸咽系,多患喉嚨腫痛也。
初潮咽喉痛者,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加射干、山豆根治之。外以苦參、殭蠶二味為末,吹喉二三次,即痛止腫消。
麻已出而咽痛者,射干消毒飲(方見喑)加蟬蛻、木通治之。
麻毒上攻,咽喉腫痛,身熱口渴等症,清肺降火湯(方見喘促)去貝母、瓜蔞、生地、杏仁、葶藶、玉蘇子,加知母、玄參、牛蒡子、防風、薄荷治之。
咽喉不利兼咳嗽者,射干消毒飲(方見喑)去荊芥、豆根,加麥冬、貝母治之。
不食
麻疹未透以前,熱毒赤胃,每多不能進食者,卻無妨礙,待其麻毒盡透,自然能食。不必強與之食,反傷胃氣也。
初熱麻正出時,不能食者,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扁豆衣、柿蒂,加炒黃芩、麥門冬治之。
麻收之後仍不能食,如精神委頓者,須防虛羸之患。當理脾養胃為主,新定益脾分消飲(方見渴)去葛根、大腹皮、天花粉、澤瀉,加炒薏米、當歸身、枇杷葉、白芍、川芎、炒陳米治之。
麻後身熱、煩渴不食、唇裂、眼腫閉、大便秘者,此為膈熱,涼膈散主之(方見發不出)。
麻後面青唇紫、身熱不食、或瀉或渴、或咳嗽者,毒火太重,黃連解毒湯(方見諸失血)加地骨皮、薄荷治之。
麻收後不思食、鼻乾無涕者,以新定培中湯(方見早沒)去苡米、茯苓、葛根、牛蒡子,加前胡、黃芩、竹茹治之。
麻收之後,貪食不厭者,胃火之盛也,症成中消。以解毒快疹湯(方見難沒)去葛根、枳殼、西河柳、犀角,加炒梔、飛滑石、車前仁、地骨皮、黃連、熟石膏、知母治之。
凡出麻後,胃氣未復,飲食不可驟進,宜稀粥緩調,使胃氣漸復,自無後患。若給葷腥、乾硬、甘酸等食物過早,變症蜂起,咬牙撕口、揎眼毛、看手咬人等狀態之發生,遂成胃氣虛敗矣。
睡
小兒麻症之睡有沉睡、昏睡兩種。沉睡者,嗜臥也,如精神不振、但欲寐是也;昏睡者,昏迷不知人事之睡,如大醉之狀也。沉睡,人事清白,為胃熱侵脾之症;昏睡,人事昏迷,為胃熱犯心之候。二者最當詳辨,庶幾臨證無訛也。
麻正出時,精神困倦,沉睡不醒者,為逆。蓋緣脾胃虧損,邪火內郁,正氣不勝也。宜養陰清血湯(方見諸失血)去白芍、茅根,加牛蒡、荊芥、連翹、薄荷治之。
麻正收及收後,能食而安靜沉睡者,為火毒退去,脾胃乃虛,而求息靜,此為順候。治當扶脾養血為要,以四物湯(方見痢疾)加苡米、茯苓治之。
昏睡不知起止,掐其頰車、合谷而不知痛,似寐非寐,無問正出、正收,良非吉兆,當察兼見他症而施治也。
麻收後煩擾不寐者,餘火復燃,急需滋陰養血,虛陽自斂。以養陰清血湯(方見諸失血)去茅根,加金釵石斛、茯苓、貝母、淡竹葉、生棗仁治之。
身冷
麻之為病,肺胃主之。其初潮時,則從頭部先熱,然後至足,其足自熱,斯無慮也。若上身疹已透齊,足尚不溫,一面服宣毒透疹之劑,勿使早收;一面以胡荽煎水,或西河柳煎水,蒸洗足部,以苧麻蘸水搽之,足溫疹出較快。若麻已出齊,通體溫和如一,則佳。足尚冷者,或初出時腰以下不熱,疹出旋收者,真元不足,皆為惡候。急宜溫養脾腎,間有得生者,以熟地、當歸、白芍、連翹、牛蒡子、炙甘草治之。若身體反冷如冰者,無論初出、已出,大逆不治。
虛羸
麻患即平,身熱漸退,斯為良耳。若身熱不除,精神倦怠,飲食減少,或咳嗽不已,或便瀉無度,形體羸瘦,毛髮焦豎,真元虧損,恐成疳疾。如不早圖,以致睡則露睛、厥逆、瘛瘲,成為慢脾,不救者矣,柴胡四物湯主之。
柴胡四物湯 治麻疹收後,發熱不退,毛焦肉削。
北柴胡(八分) 西黨參 當歸身 白芍 生地黃 地骨皮 枇杷葉(去毛) 麥門冬(各一錢) 川芎(五分) 金釵石斛(一錢五分) 鮮桑葉(三片) 炙甘草(四分)
水煎服。咳嗽,加貝母、沙參各一錢;泄瀉,加茯苓、山藥各一錢;食穀不化,加生穀芽一錢,廣陳皮五分,緩緩調治,以冀成功。
明按:此方余所改定者也,以枇杷葉、石斛、甘草三味易古方中之黃芩、知母、淡竹葉,正以陰血滋肺胃,轉樞清熱,純而不雜。喻嘉言於清燥救肺湯中,且避天冬、知母之味苦不用,況麻後肺胃燥涸,至毛焦肉削之時,更投黃芩、知母苦寒傷胃者乎!胃為肺之母,胃陰再劫,肺氣何以資生乎?淡竹葉亦因偏涼免去,故不若枇杷葉、石斛、炙甘草甘平佐治,庶克有濟。
婦人麻疹
婦女之血及月而虧,蓋其血常不足也。若病帶、漏、血崩,亦足以損其血。故治婦女之疾,養血為要。結縭以後,胎前需血護胎,產後血舍空虛,可說一生為血虛也。麻疹一證,乃胃熱鬱蒸血液,布為疹子,全由血分受病。夫婦女之血既不足,復感受麻症,最當注意其血之耗、其邪之陷,而變生危殆者也。
女子十四而天癸至。有出麻者,發熱之時,經水忽來,卻非正經之期,乃毒火蘊逼胞宮,迫血妄行,故經汛不依時下也。當清血宣毒,須經止疹透始佳,涼血飲(方見形色)去紫草、木通,加薄荷治之。
妊娠出麻,患之最險。當初熱未出時,須察其熱之輕重;正出之際,須驗其色之紅淡。疏解中佐以清血安胎,不可犯胎損氣,致邪內陷,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枳殼、杏仁、浙貝、木通,加黃芩、當歸、生地、玄參治之。
妊娠麻後,法當養血清胎,四物湯(方見痢疾)加荊芥、牛蒡子治之。
孕婦出麻熱甚,以致小產,不問麻疹現否,急當去瘀清熱,自獲奇效。四物湯(方見痢疾)加生蒲黃、炒蒲黃、牛旁、黃芩、連翹、焦山梔、荊芥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