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原起
麻疹受病,由於天時不正之氣,從口鼻中吸收進去,蘊蓄肺胃兩部分,乘陽氣鼓動的機會,暴發出來,系流行病之一種。
嬰孩臟腑嫩脆,抵抗力薄,容易發生此種證候,大人間亦有之。苟病孩呼吸之氣,散布空氣當中,與病飲食之具,移作他兒去用,皆足以傳染其他未病之嬰孩。故一孩病麻必要傳遍一家之嬰孩,一家嬰孩病麻,必要傳遍一村、一市,完全是穢濁氣候的傳染。因為鼻孔呼吸之空氣,直接達肺;口舌納進之食料,直接通胃。嬰孩體氣純陽,無形中最易感召時行穢濁的毒素,潛伏肺胃,一旦生陽萌動,天氣轉溫(每發於冬至節後,衰於立夏以前),它就在肺胃部分活動起來,肺部方面就發生咳嗽、噴嚏等症;胃部方面就發生嘔吐、泄瀉等症。肺主皮毛,胃生肌肉,其蘊熱從裡面宣布出表,就要憎寒發熱,或但發蒸熱,遂由肺胃鬱蒸氣血,漸漸透出肌膚上面,成為疹子,粒粒勻淨而小,其形如疥,其色如丹。三數日內,麻毒完全透化,肺胃自安。若乳母哺乳失當;或慮其受飢,無節制地給予食物,以致呆化胃部消化機能;或感受風寒,疹郁不得透越,以致惡化,肺部呼吸機能每令抑迫,邪毒不得透解,攻陷臟腑,而變生種種危險症候,如疹焦黑不出、喘促搐痢等狀者極多。此固育嬰者之過失,然醫師臨診時,所宜注意尋源,急於謀治者也。
麻名
麻疹名稱各省不同:河北呼為「溫疹」,河南呼為「粰瘡」,晉陝俱呼「糠瘡」,魯粵桂滇黔蜀皆呼「疹子」,江南呼為「痧子」,浙江呼為「厝子」,湖廣江西俱呼「麻子」,福建呼為「膚疹」。雖四方命名不同,實一麻也。調治之法無異耳。
預解麻毒
春日之溫,夏日之熱,秋日之涼,冬日之寒,四序之正氣也。冬應寒而反溫,謂之逆冬,氣潛陽暴泄火,令早行人不知節。房勞內損,腎精暗竭;或更紅爐暖酒,益露真元。當春之交,木未升而火先升,腎陰不能涵濟,至春而溫病生焉。
小兒精血未充,體屬純陽,同感非時之氣,毒火蘊郁肺胃,麻患應生,一時傳染,遠近皆然。為父母者如見境里麻疹盛行,急當設法為兒女避免隔絕;已病之嬰孩,預服消毒保嬰丹以滌化肺胃,可使毒澈而不為己甚也。
消毒保嬰丹
纏豆藤(一兩五錢。不拘黃豆、綠豆根上纏繞細紅絲藤,於八月內揀取,陰乾) 黑大豆(三十粒) 赤小豆(七十粒)
牛蒡子(炒) 飛辰砂 生地黃 山楂肉(各一兩) 荊芥 防風 獨活 當歸 黃連 山豆根 黃芩(各五錢) 連翹 赤芍(各七錢五分) 老絲瓜(隔年經霜者二個,連藤帶蒂五寸,燒灰成性)
共研細末,砂糖為丸,如核桃大。濃煎金銀花湯分期化服。
明按:此方主以纏豆藤,輔以黑大豆、赤小豆者,凡豆皆能解毒也,纏豆藤得豆之餘氣而生性極輕清,尤能解肺胃蘊之毒,於八月採取陰乾,正得金秋之氣,入肺而宣也;黃連、山楂清胃之毒,黃芩、連翹搜肺之毒,牛蒡、豆根、絲瓜絡提肺胃之毒於經絡,荊芥、防風、獨活提經絡之毒於膚表,次第引出;生地、當歸、赤芍防護其血,辰砂寧靜其心,使毒化於無形,而不侵擾其心與血也;金銀花為解毒要品,煎汁化丸,取清芬善透之意,共成消毒之功。妙用心生,斯無愧耳。
驗麻
麻疹多發於冬至以後,而盛行於春季(秋後發疹是感非時逆氣,患者極少)。蓋冬至,陽升溫風始,至蘆管飛灰,紙鳶騰空,嬰孩肺胃中潛伏之火毒乘積發動。其初發也,先必身發熱,指頭涼,咳嗽連聲,噴嚏多涕,眼中出淚,面浮腮赤狀,類傷風。即順其情,以辛輕疏解法,如葛根、荊芥、防風、蟬蛻、杏仁、浙貝母、牛蒡子、枳殼、前胡、橘紅、薄荷等味,服一兩劑,熱輕咳減則為傷風;若身熱不退,咳聲仍密,二三日後須留心視其耳旁、鼻旁、項頸、胸背等處,隱隱有紅點者便是麻疹。當繼續辛涼宣解,不使邪戀肺胃,宣毒發表湯主之。
宣毒發表湯 治麻發熱欲出時,各症俱宜。
葛根 荊芥 防風 蟬蛻 浙貝母 牛蒡(炒) 枳殼 前胡 連翹 木通(各八分) 杏仁(去皮尖,一錢) 薄荷(四分)
水煎服。
明按:麻症流行之際,如見嬰孩初潮,可服此方,縱非麻候,用之無害。
脈紋
麻疹未出以前,脈多浮數;正出之時,脈多浮洪;收沒之脈,宜見浮緩。如未出、正出時,脈搏沉緊,乃風寒襲表,麻疹難透,即當解表透疹。沒後脈見洪數者,必肺胃毒火未清,變症莫測也。
指紋以浮紅潤活為吉;最忌青黑色,推之不移動者。
舌苔
舌居咽喉之外,直通肺胃。麻原肺胃火毒熏蒸,故舌有苔。苔有白、黃、黑三種:白苔熱在肺,黃苔熱在胃,常按症施治。黑苔則肺胃熱極,黑而潤者,熱淫血分;黑而燥者,熱淫氣分,皆屬危候,宜白虎解毒湯。潤者,倍生地,加玄參;燥者,倍黃芩、黃連、麥冬、淡竹葉,加地骨皮。黑漸退則吉,不退者不治。
白虎解毒湯 治麻症極熱,火毒壅實,清瀉肺胃,急救津液之方。
石膏(二錢) 知母 天花粉 黃芩(炒) 山梔(炒。各一錢) 麥冬 生地黃(各錢半) 黃連(五分)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明按:舌苔至黑色,必麻出正盛時,或正沒時,始見之。絕無麻疹未出之先,而見此舌。其症必兼煩躁喘渴、昏搐腹脹等狀。拯溺救焚,不容少緩。勿泥大寒而生畏心,致失事機也。
麻疹定期
麻疹普通期間,須身熱二三日,耳鼻兩旁漸有紅粒隱隱現出,胸背四肢俱欲出齊,細視鼻端、掌心、足心皆宜見疹。若三處未見疹,雖頭面胸背厚密,尚不能算出齊,仍當辛涼透發,始免後患。疹出三日以後,漸漸收沒,身熱亦隨之漸退,方為良好現象。麻疹亦有乍涼乍熱、六七日或半月乃出者,但察其乾咳連聲,目赤多淚,嘔惡便溏,認定確為麻疹。必因肌膚緻密,寒鬱熱邪不能外透的原故。仍進辛輕疏解,始終勾引肺胃之邪,開豁表裡之氣,以汗出溲調、疹化熱清為妥。如無險症暴露,不可驚為惡候。
麻疹調護
麻疹感時令不正之氣為病,療治固欲得宜,而病家對於嬰孩起居之調護同時重要。茲概分數點於下:
臥室方面:病兒臥室頗宜空氣流通,最忌風寒侵襲。病榻置房中,床面不可對著窗子,避免風邪直射;帷帳亦不可少,好避兩頭的風;而窗子除天陰或大風外,還是要推開才好;但逢陰雨大風的氣候,切勿輕啟窗扇牖,恐招風寒襲擊。在麻疹未出齊時,假外邪郁遏,疹子不得透出,毒反內攻,極為危險。若疹子出完以後,肌腠空疏,氣液未復,觸犯風寒也容易轉變症候;肺胃既受麻毒的焦灼,風寒侵入,辛解不敢輕投,恐其重竭津液;滋涼復難任用,慮其阻滯外邪,每每因此變生險惡者多矣。所以對於病兒起居的調護,當隨時注意及此。
衣被方面:衣服過少固不足以抵抗風寒,令麻疹不能透表,毒火內逼肺胃,或喘、或搐、或便秘、或痢、或疹色焦黑不出,不出成險狀者有之;然衣服過多,被褥過厚,使其肺胃火熱之氣不能充分外泄,內外鬱蒸,元氣敗壞,亦足以釀成汗泄、驚搐、吵煩、氣促、昏睡以及麻後虛嬴不食等危窘狀態。大人在調護病兒的時候,亦當注意衣被寒溫適宜。
飲食方面:必須按時給食,食量多寡劃一;食後多飲開水,以流暢腸胃;下午六時以後,勿給以食物;所食以軟質物為好。至於宜食、忌食等問題,參閱麻疹宜忌條。
用具方面:所經病麻嬰孩飲食的碗匙,沐浴的巾帕,不可再給未病的嬰孩去用。若誤與之,定要傳染。病孩的臥室亦應隔絕,未病的嬰孩不使進去,以免吸收病氣而受傳染。病孩的用具按時洗滌潔淨。病孩室中亦宜檢掃清潔,燒一炷衛生香(檀香亦可)以避穢濁,但不可多焚。蓋病孩鼻中呼出的是火氣,若外面吸入又是火氣,以火濟火,殊堪悶絕。
麻疹宜忌
麻毒發源於胃。胃為水穀出納的機關,一旦有緊急,當戒嚴飲食,不能妄進。在麻疹未出、初出之際,寒涼當禁,如瓜、果、生、冷等類。若誤食之,寒遏火毒於胃,以致疹不得透。服藥亦不可先投苦寒,以抑迫其邪於裡。須待邪已出肺,疹已透齊,而現熱燥症狀,方可兼用山梔、黃芩等於辛涼劑中,自無過失。燥烈藥品,如乾薑、細辛、桂枝、蒼朮等味,始終禁勿亂投;食物中椒、薑、蔥、蒜皆在禁列,恐益邪火而焚肺胃;雞、豚、魚、面俱能遏邪滋熱,禍變橫生。至於酸味斂邪、甘味滯毒、咸性下行,過用亦能拒疹透發,延咳生喘,致虛肺胃,皆當切忌。最宜進以軟質的食料,如稀粥、牛乳、藕粉、百合粉等,少食多餐,始易消化(要有一定的限制)。乾飯不可沾唇,恐呆滯脾胃的消化,阻撓肺胃的邪火。須俟麻疹出透,約待六個星期,咳已嗽平,糞色已正,方可少食煮爛白飯,小試撇盡肥油的豬肉湯以養胃津。哺乳嬰孩未可嘗試,必如此方免害咎也。飲食一道豈可忽諸?
風寒亦當痛禁。疹子未出、將出之交,誤觸風寒,汗孔閉塞,皮膚乾焦,疹子不得外透,或一現即收,以及疹後感冒風寒,直入肺胃,俱足變生險逆症狀也。與麻疹調護互閱。
順險逆
麻症原有順、險、逆三種症狀之辨別,順症不治自愈,逆症治之無益,惟險症非醫治不足以濟事,在醫師臨診時明通善變也。茲分述症狀於下: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順;身有漿漿微汗,氣息平和者,麻出必順;疹色淡紅滋潤,頭面勻靜而多者,順;透疹三日而漸收者,順。
口鼻出血者,毒重,險;二便出血者,毒更重,險;初起手足心如火灼熱者,險;初起腳冷如冰者,險;頭面不出者,險;氣喘鼻乾鼻煽、嘔吐、驚搐、狂躁無汗者,最險;疹色紅紫暗燥者,險;咽痛不食者,險;收早者,險;移毒大腸變痢者,險;舌出血者,險。
黑暗、乾焦、一出即沒者,逆;喘急胸前吸者,逆;遍身紅,與肌膚平者,當發表,表後復如故者,逆;鼻煽、口張、目無神光者,逆;鼻青糞黑者,逆;當面牙齒黑者,逆;走馬牙疳者,逆;舌長過寸者,逆;口氣極穢,胃爛者,逆;麻後泄瀉不止者,逆;尋衣撮空者,逆;疹收之後飲食如常,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冰冷者,此元氣虛而中惡也,朝發夕死。
部位
麻疹出自肺胃,屬於火毒,所以向陽部分宜多,向陰部分宜少。然麻疹密盛,陰部多亦無妨。頭面背與四肢向外者皆陽,如疹多而透表則無後患;胸腹腰與四肢向內者皆陰,若陰部透表,陰部雖不盡透,仍屬順候。若陽部少而陰部多者,須防後患,以宜宣毒發表湯透之(方見驗麻)。陰陽兩部俱少者,乃麻毒輕微也。
張路玉曰:凡發自頭至足為齊;先從頭面胸腹暖處起,漸發四肢者,順;若從手足起漸發胸腹背者,逆。
形色
麻疹色貴紅潤,形貴尖聳。故色紅鮮者吉,色深赤者重,色黃者危,色黑者死。
色白不分肉地,唯點粒高聳,晬時即沒者,邪熱本輕也,不治而愈。
表氣本虛而色白者,但調護溫暖,過一二日,自變紅活也。
麻正出時,為風寒阻遏,而色白如膚,必毛竅慄起,手足不溫。當發之,以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
麻色紫赤而暗,火毒熾盛頂粒起者可治,宜涼血飲;枯燥不起者難治。
麻雖紅潤而不起,二便艱澀者,邪火遏於肺也,清熱透肌湯主之。
麻雖透表,而粒頭焦者,無論紅淡,皆屬熱劇,並宜白虎解毒湯(方見色苔),無汗,加防風;冬月,加蜜酒、炙麻黃以發之;大便秘者,加酒蒸大黃以導之。
麻出成片,風寒被襲,變白,身不發熱,毒反內攻,煩躁、腹痛、痰喘氣息者,危。
涼血飲 治麻疹火毒熾盛,紫赤而暗。
生地黃(錢半) 玄參 連翹(各一錢) 黃芩 荊芥 山梔(炒) 丹皮 紫草 木通 牛蒡子(炒。各八分) 紅花(四分)
水煎服。
清熱透肌湯 治麻疹未透,熱甚而咳。
石膏(一錢) 玄參 牛蒡子(炒) 荊芥 防風 前胡 葛根 杏仁(去皮尖。各八分) 薄荷(四分)
水煎服。
發不出
麻症初起,必現發熱、咳嗽、噴嚏、嘔吐、目赤流淚等證,然後察其耳旁、鼻端、頭頸、胸背、腰腹,遍及手足心為齊;總以頭面多者為佳;麻頂尖長形小而勻淨者為吉也;若干嘔悶亂,欲出不出,危亡立至,一出即沒,死在反掌間矣。
麻疹將發,風寒暴襲,寒鬱熱毒不能外出,症見氣粗喘促、腹中脹痛、煩躁不寧,急以新定麻石消毒飲治之,輕則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
皮膚堅厚,腠理閉塞而無汗者,明是麻症卻不見出,胡荽四兩切碎,先以好酒三杯,壺內煎滾,入胡荽於內蓋定,勿煎,勿令泄氣,以苧麻蘸酒,遍體抹之。但勿令感風,衣被稍暖,自然出快。
如自發生麻疹症狀後不大便者,毒盛於胃,阻伏不出,宜涼膈散。
凡有麻出不快者,宜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
新定麻石消毒飲 治麻出暴收,毒攻肺胃,喘息煩悶,以此解之。
石膏(一錢) 杏仁 牛蒡子 荊芥(各八分) 麻黃(蜜酒炙黑,五分)
水煎服。
明按:此就麻杏石甘湯、三味消毒飲俱去甘草而定之方也。麻既由胃而出於肺,肺合皮毛,皮毛為風寒逆襲,邪毒壅塞肺部不得外解,發生喘急氣粗等狀,肺受圍困也;甚則腹中脹痛,肺難容毒,反欲攻胃也。故以麻黃、荊芥辛之,輕則達膚腠,疏在表之風寒;石膏辛寒,清展在肺之鬱熱;杏仁利肺氣;牛蒡宣肺毒。藥只五味,斂肺甚速,余屢試屢驗者也,因定名麻石消毒飲。
涼膈散 治疹疫行,表裡俱熱,胃火亢盛,目赤便秘。
大黃(酒潤,二錢) 連翹 牛蒡子(炒) 黃芩 山梔(炒,各一錢) 枳殼(八分) 薄荷(四分)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透表
麻疹透表,方免後患。如粒頂尖大,或細小者,離肉收根,俱為透表也。
扁闊焮赤成塊,塊上覆有小粒,平塌不起者,熱邪留伏於肺,宜淡竹葉、石膏、麥冬、連翹、牛蒡子以滋化之。
一片如風毒,遍身燥癢,偏高紅腫,但粒頭不尖者,熱邪留伏於胃,宜化毒清表湯主之。縱有餘熱,從此渙散矣。
化毒清表湯 治麻疹已出,紅腫太甚。
葛根 知母 前胡 連翹(各八分) 玄參 地骨皮 瓜蔞根(各一錢) 牛蒡子(炒) 木通(各七分) 黃芩(酒炒) 山梔(炒) 防風(各五分) 黃連(酒炒) 薄荷(各三分)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不透表
麻疹隱於皮膚中,欲出不透,其因有三,治當詳審。
皮膚乾燥,毛孔疏立,因風寒鬱遏者,法當疏托,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如表虛不勝疏托者,以香蔥白煎湯頻服,得微汗而疹透。
麻疹根地混成一塊,其色紅紫顆粒,因火毒內熾,熱極不能透表者,急以消毒化熱,白虎解毒湯(方見舌苔)加荊芥、玄參、連翹、牛蒡子治之。
皮膚不燥,唇色淡白,二便如常,因中氣本虛,麻出不透者,雖有蘊熱,不可輕用寒涼,但宜清化,以新定蟬衣宣毒飲治之。
惟見胸腹腰背一二處現疹,粒頭紅赤,頭面手足乍有乍無,此症必纏綿難已。
且有收後數日,復發如前,兩三日而愈者,此乃氣候變異關係,非不透也,只宜辛涼宣解,以清熱透肌湯(方見行色)去石膏治之,漸次求安。
新定蟬衣消毒飲 治中氣虛弱,麻出不透。
蟬蛻(去頭足,一錢) 荊芥 防風 連翹 牛蒡子(炒) 瓜蔞殼(各八分) 木通(六分) 薄荷(三分)
水煎服。
沒早
麻疹出沒,當在三日漸出漸收,其毒必輕。若疹出未經三日,而一日半日即沒者,必屬風寒外襲,或為熱毒內陷,或誤食酸鹹物品,周身絕無紅影,終變危候也。若肌膚暖處尚未全沒,乘時急與發表,或審其觸犯何種食物而與內解。
風寒外襲而沒早者,皮乾無汗,指涼咳密,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冬月,加蘇葉發之,發不出加蜜酒、炙麻黃三四分,以助發之。不急治則發喘脹而死。
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乃毒滯血凝,半匿肌表,急以涼膈散(方見發不出),加玄參、熟石膏、紫草茸、蜜酒炙麻黃、薄荷以發越之。若腹脹喘促,溺澀臍突,加葶藶子,庶或挽救一二。
內加痰熱火毒,抗拒伏匿,煩躁脹喘、不省人事者,以白虎解毒湯(方見舌苔)加玄參、牛蒡子、連翹、瓜蔞霜等消化之。
誤食酸鹹物品,肺竅忽閉,麻疹伏匿,壯熱喘咳,煩悶者,先以豬膽汁、炙甘草煎成,繼續與服,探吐,再用三味消毒飲煎服之。
誤食豬肉,喘脹氣促而疹忽沒,以三味消毒飲加枳殼、楂肉、萊菔子、杏仁等味,便閉加酒蒸大黃下奪之。
誤識桃李生冷等物,喘咳聲音,以新定蟬衣宣毒飲(方見不透表),加枳殼、杏仁、馬兜鈴以展化之,必熱退身安,氣息漸調,方可無慮。
大病之後或素患洞瀉而出麻者,中氣本虛,其邪不得發越而沒早,惟當健運中氣兼解表清熱之劑,以新定培中清表湯。
明按:誤食致變,當從細問始明,切勿粗疏兒戲生命也。
三味消毒飲 治麻出一日,風寒所襲而收,麻毒內攻急用之。
牛蒡子(炒) 荊芥穗 防風(各一錢)
水煎服。
新定培中清表湯 治中虛久瀉,麻出不徹。
薏苡米 茯苓(各錢半) 葛根 北沙參(各一錢) 連翹 牛蒡子(炒) 荊芥 防風 蟬蛻 貝母(去心) 麥冬(去心。各八分) 廣陳皮(五分)
水煎服。
明按:薏苡米、茯苓、陳皮培胃氣之虛也;沙參、麥冬、貝母培肺氣之虛也;葛根、荊芥、防風、蟬蛻以疏表;連翹、牛蒡子以宣毒,不犯苦寒傷中之禁,永為中氣虛人麻出早收之正劑也。
難沒
麻疹二日漸次沒收,身熱亦漸退清,為最佳象。然西北風土剛勁,稟質亦厚,麻每五七日乃收,不在難沒之列,當須識之。
凡麻疹難沒者,必衛氣素虛,不能焮發;或衣被單薄,阻其發越之機,以致身熱不清,點燥色白,隱隱肌膚之間,綿延多日者,法當辛散透達,新定蟬衣宣毒飲(方見不透表),加前胡、玄參、浙貝母、地骨皮等味,切勿遽投苦寒,閉其開瀉之路也。
麻出不盡,心悶,啼哭不止,十分危急,死在須臾,或下痢腹痛者,俱當解毒快疹湯主之。
解毒快疹湯 治麻現二三日,疹出不盡,變生險症。
葛根(一錢) 連翹 牛蒡(炒) 荊芥 防風 當歸 生地 蟬蛻(各八分) 黃芩(酒炒) 枳殼 木通(各八分) 西河柳(五分) 犀角(三分,磨汁沖)
水煎服。
雲頭片
麻疹出如雲頭大片,症狀有二:麻現焮紅大片,微腫離肉者;紅腫大片之上,復現小紅點,皆由血分火毒熾甚所致。當速清解血熱鬱蒸之勢,白虎解毒湯(方見舌苔)加玄參、葛根主之。
夾斑
病發熱時,大便硬秘,皮膚紅如錦文者,熱蒸胃腑,是發斑症。不可誤視為麻,妄投發散之劑。化斑飲主之,一則可以消斑,再則無礙於麻。大便秘者,加酒蒸大黃微利之。
麻出如錦文斑闌,或出膿血,腥臭不幹,心胸煩悶,嘔吐清水,身溫溫熱者,白虎解毒湯(方見舌苔)加防風、荊芥、連翹、牛蒡子治之,遲則不救。
麻已出而夾斑紋者,犀角紅花飲主之。
化斑飲 治胃火鬱盛,蒸熱發斑。
石膏(錢半) 葛根 知母 麥冬 玄參 生地(各一錢) 大青 木通(各八分) 枳殼(六分) 淡竹葉(十片)
水煎服。
犀角紅花飲
犀角(磨汁) 紅花 當歸尾 丹皮 連翹 牛蒡子 木通 枳殼
水煎服。
夾癮
身熱,麻初發時皮膚中有似斑屑者,乃風寒迫表而成隱疹,只須疏解。俟麻一透,疹自退。切勿認為斑而施苦寒,致麻內陷難救。宣毒發表湯主之(方見驗麻)。
隱疹遍身狀如雲頭片,紅頭乍有乍無者,風毒凝阻血分,消風散主之。
消風散
當歸 生地 防風 荊芥 蟬蛻 牛蒡子(炒) 連翹 玄參 丹皮 瓜蔞皮(各一錢) 木通(五分)
水煎服。
麻瘡
麻後發瘡,多由冷水澡浴過早,水氣留滯肌膚而發。但每日以荊芥、防風、艾葉煎水洗之。勿用生水洗,勿敷藥末,免致每年如期發瘡,須注意之。
麻疹沒後遍身瘙癢,露風太早,風邪留滯肌膚,凝阻血液流暢,消風散主之(方見夾癮)。
水痘
小兒發熱,身起紅點,漸如水泡,邊有紅盤,由水泡而膿泡而結疤,皮薄色嫩者,曰水痘;紅潤形軟者,曰赤痘,不似正痘之根窠圓緊也。皆由風熱鬱於肌膚而發,大人間亦有之。當與新定蟬衣宣毒飲(方見不透表),加車前仁、浙貝母、酒炒黃芩、炒山梔、當歸等味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