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附录三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孔子与释迦

蒋维乔在暨南学校讲演。

“孔子与释迦”一题,范围极广。今但就二圣同异之点,略为说明。

一、降生年代相同

通常称释迦降生至今(民国十三年)为二千九百五十一年,然实相沿之传说,多不足依据。今经学者详征东西史乘,考定释迦降生至今为二千四百八十九年,而孔子降生至今为二千四百七十六年。东西两圣,实为并世。是孔子在杏坛敷教之日,正释迦在鹿苑舍卫大转法轮之时也。

二、同为贵族

孔子鲁人,宋微子之后;释迦中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太子。虽同出于贵族,而其境遇则异。孔子少孤,其处境逆,学成而为伟人也易;释迦则生长王宫,享尽人间幸福,其处境顺,学成而为伟人也难。

三、同为博学多才

孔子称为生知之圣,体格奇伟,身长九尺六寸。其教人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礼、乐、书、数属文,射、御属武,实为文武兼才。释迦则七八岁时,一切学问皆不习而知,深通五明之学。五明者,医方明,工巧明,声明,因明,内明也。且有膂力,为太子时,曾与诸王子比武,将出城,有大象立阻城门,太子手执象,遥掷于城外,疾前,还以手接之。故其有文武才,与孔子同。

四、学说之异同

论其学说,孔子生长中国北方,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喜保守。其学说之立脚点在正心诚意,而推及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完全为入世派。其言道德,最重仁字,唯由亲及疏,颇有等差。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其施教则定为五伦,以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义务。

试观一部《论语》,弟子问仁者不一,而其答案亦各异。盖孔子因人施教,立说无方也。其一生立己达人,俱重实际,凡事涉幽玄,非所乐道。故子路问死,孔子应之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贡亦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唯重实际,故喜保守;自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晚年道仍不行,退而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所谓删、定、赞,皆述而不作之意,即《春秋》亦系鲁史,不过孔子加以笔削,示褒贬耳。

释迦生于中印度。印度自来有婆罗门教,偏重出世。故其思想,亦受其影响,完全为出世派。然其讲人世间之伦理,大部分同于孔子;而其出世间之思想,则孔子所不道也。其教义最重慈悲二字,慈以予乐,悲以拔苦。

考释迦思想之渊源,可以其少年之故事为证:彼于十二岁时,当春耕节宴,父王携之出宫游行。见农夫耕田翻土,有受伤之虫,暴露地面,飞鸟群集啄食之。心中十分悲悯,因生厌离之心。于是独坐树下,结跏趺坐,深入禅定。父王寻觅得之,问何故坐此?答云:“见诸众生,互相吞食,心生哀悯,故坐于此,不愿还国。”父王慰之,恐其出家,与百官商议,加增宫中娱乐之具,复为纳二妃,极人间一切乐事,以娱太子。太子毫无染着心。后父王复令出游,使增见闻之乐。太子见民家丧葬,因念人间生老病死之苦,思解脱之。年十九,中夜逾城出家。入雪山,修苦行六年。遂于十二月初八日子时,在菩提树下,豁然大悟,成无上正等正觉。

释迦更以其所悟者,出而普度众生,说法四十九年,而自云未尝说一字。盖释迦之意重证悟,不重言说文字,譬犹以船引渡众生,达于彼岸,既至彼岸,则船亦应舍。若执著言说文字,以为道之所在,是犹既至彼岸,仍负船而行,是愚之甚者。又如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或不见月,先觉者用手指点之,其目的在使见月,不在见指。倘或人只凝视此手指,而以为月之所在,不亦谬耶。经典犹船与手指耳,若重文字而轻证悟,是负船而行,视指为月之类也。今所传佛藏经典,至为浩繁,皆佛灭度后其弟子恐日久遗忘,互相结集而成,并非佛在世时有所著述。此又与孔子之亲自述作不同者也。

观孔佛二家之学说:一重在入世,一重在出世,渊源迥然不同。而我国人自来习惯开口则云三教同源,是可见吾人思想之笼统。因此治学之方法,亦最喜附会,不知分析,学者不可不力除此病也。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