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大意
民国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蒋竹庄居士在世界佛教居士林佛学研究会讲,高观庐居士记录。
总说
佛教之根本修行,唯在破执。《般若心经》所云“照见五蕴皆空”一语,即破执之下手功夫,一切万有,不出“五蕴”。能见五蕴皆空,斯妄执悉泯,真理显现焉。
五蕴者何?色、受、想、行、识是也。蕴是积聚,宇宙人生,均为极微(元素)所积聚而不出此五者。就人生言,前一为身,后四为心。又前一属物质界,后四属精神界。倘能照见五蕴皆空,那是彻见身心皆空,亦即彻见一切精神物质皆即是空,故为佛教之根本法也。
今欲照见五蕴皆空,不可不先明白五蕴之大意,依解起行。然后可契证于真空妙道。
一、色蕴
色蕴有十一种。诸有形质之万物,悉包括于此十一色法之内,十一色蕴者谓:
1. 眼根。
2. 耳根。
3. 鼻根。
4. 舌根。
5. 身根。
6. 色尘(凡眼可见者皆属之)。
7. 声尘(凡耳可闻者皆属之)。
8. 香尘(凡鼻可嗅者皆属之)。
9. 味尘(凡舌可尝者皆属之)。
10. 触尘(凡身可触者皆属之)。
11. 无表色(是不可见之色法,又名法处所摄色)。
此十一色蕴。不但就吾人之一身言,即宇宙万象莫不于此概括尽之。
以上五根、五尘、无表色等十一色蕴之本质,即为四大。四大者:一地、二水、三火、四风。地者坚性、水者湿性、火者暖性、风者动性,一切万物皆此四大种子之所造成。
就人身言,筋肉骨骼皆属坚性;血汗水分皆属湿性;体温热气皆属暖性;呼吸吐纳皆属动性。就宇宙言,金木土石即为地大;江海川流即为水大;曝暖炎烧即为火大;空气流动即为风大。佛经云“大种造色”,即此谓也。
又此中之五根,以五尘为境,根尘相对乃能生识。而此五根,即五识所依之清净色也。
眼根——以色为境——为眼识所依之清净色
耳根——以声为境——为耳识所依之清净色
鼻根——以香为境——为鼻识所依之清净色
舌根——以味为境——为舌识所依之清净色
身根——以触为境——为身识所依之清净色
色尘——为眼之境
耳尘——为耳之境
香尘——为鼻之境
味尘——为舌之境
触尘——为身之境
五根对五尘而生识。此中又有分别,即眼耳二根是离中取境,鼻、舌、身三根是合中取境。
眼根——离中知(离于眼而见)(离中知指根境相离,不接触仍能知)
耳根——离中知(离于耳而闻)
鼻根——合中知(合于鼻而嗅)
舌根——合中知(合于舌而尝)
身根——合中知(合于身而触)
无表色是意根所造成之色,如入火光,定示现有火;入水光,定示现有水之类。要之十一色蕴即为四大之所造,而四大即为十一色蕴之能造也。
二、受蕴
受、想、行、识不属于物的范围,属于心的范围者也。吾人心的发动,最初由感觉环境而起,故名为受。受有三:一曰乐受,二曰苦受,三曰舍受(亦名不苦不乐受)。苦乐二受,为环境上顺逆之感觉。吾人之有苦有乐,不过环境之颠倒,实则苦乐之性质并无两样。试以感受之时间分析之,各有生住灭之三时。如病是苦,方初生时觉得是苦,正住病中时更觉其苦,及病已除,则觉其乐矣。于快乐时亦然。初生是乐,正享受时更乐,及乐除灭时则觉其苦矣。吾人如此体忍,则苦乐乃不成问题。至于舍受,则其环境为非顺非逆,感觉为不苦不乐。在修行上,苦乐二受,易于解脱,而舍受则不易断除也。
三、想蕴
吾心由感觉进而至于取像,即为想蕴。想者,即取诸境像之谓也。此又可分为有相想与无相想之二种。能取诸境界而起言说,具有明了及分别二种相状者,为有相想。虽取诸境界,或缺分别,或缺明了,如婴儿虽能对色起想,而不能了此名为色者,为无相想。
修行上有种种法门,无非对治妄想,盖想为生死根本,必须舍除,方可了脱生死,证入佛道也。
四、行蕴
吾心由取像进而至于有所造作,即名行蕴。行者造作之义,念念相续,而行动不息也。其范围最广,包括五十一心所,又二十四心不相应行。受想二蕴本属于行蕴之五十一心所中,因二者力量最胜,故别开之。
五十一心所,又名“心相应行”。内分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但除受想,即为四十九心所。
遍行者,谓遍起于一切善、不善、无记心者。原有五法,但受、想二法别开,故为三法,分别为:触、作意、思。
别境者,谓于各别之境界而起者,此有五:
1. 欲。2. 胜解。3. 念。4. 三摩地。5. 慧。
善者,谓善心所。此有十一:
1. 信。2. 惭。3. 愧。4. 无食。5. 无嗔。6. 无痴。7. 精进。8. 轻安。9. 不放逸。10. 舍。11. 不害。
烦恼者,谓不善心所,此系根本烦恼,有六法:
1. 贪。2. 嗔。3. 痴。4. 慢。5. 疑。6. 见。
随烦恼者,亦是不善心所,随以上根本烦恼而起,故名随烦恼。此有二十:
1. 忿。2. 恨。3. 覆。4. 恼。5. 嫉。6. 悭。7. 诳。8. 谄。9. 骄。10. 害。11. 无惭。12. 无愧。13. 惛沉。14. 掉举。15. 不信。16. 懈怠。17. 放逸。18. 失念。19. 散乱。20. 不正知。
不定者,不能定其为善为恶,以其通于善恶无记者也。此有四法:
1. 悔。2. 眠。3. 寻。4. 伺。
二十四心不相应行,即是不与心相应而起之蕴行。共有二十四法:
1. 得。2. 无想定。3. 灭尽定。4. 无想天。5. 命根。6. 众同分。7. 生。8. 老。9. 住。10. 无常。11. 名身。12. 句身。13. 文身。14. 异生性。15. 流转。16. 定异。17. 相应。18. 势速。19. 次第。20. 时。21. 方。22. 数。23. 和合。24. 不和合。
以上皆属行蕴。
五、识蕴
受、想、行蕴,皆从心的活动方面分析言之。心的本体即是识蕴,所谓心王也。可分为八:
1. 眼识。2. 耳识。3. 鼻识。4. 舌识。5. 身识。6. 意识。7. 末那识。8. 阿赖耶识。
识者,由根尘相对而发生之知识也。如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耳根对声尘而生耳识,鼻根对香尘而生鼻识,舌根对味尘而生舌识,身根对触尘而生身识。此五识,又合称为前五识。第六则意根对法尘而生意识。
前五识必须有意识为之总持,若无意识,则前五不能成识。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平常人只知有六识,即科学家所知,亦不出六识。然佛教中则尚有七、八二识,此系用反观功夫而发现。第六识有根,即第六识分别事物,念念起,念念灭。由甲至乙,由乙至丙,是有间断的,然我之一念,无始以来,从不间断。佛家由禅定功夫破第六识而知此不间断之意,是名第七识。
第七识,我国向来无此名词,故义不能翻译,其音名为“末那”,即执我之义,谓吾人对于一切事物,执以为“我”及“我所”。因之造诸业苦,皆是此识之业用。故佛教中根本教义,即在破除我执,而转变此第七识也。
第八识为第七识之所依,名阿赖耶识,亦是译音,义为“含藏”,含藏一切善恶因果种子而相续不断也。此含藏有三义:一为能藏,二为所藏,三为我爱执藏。能藏即为第八识,所藏是前七识,我爱执藏是第七识。
第八识范围广大,不但吾人身心由此识而起。即宇宙间一切现象,皆是八识之相分所显现,因此遂有种种业报。然由佛教之眼光观之,则宇宙万象无非众生之妄执而已。故一切佛藏中,唯在讲一“破”字,即破执是也。盖“破执即法”、“执破即佛”将一切有漏之识,变而为无漏之智,此所谓转识成智也。
转识之次第,即先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次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再同时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及前五识成所作智,故名为三转四智。
结论
五蕴大旨,略如上述。夫佛教主要,在空诸五蕴。易言之,即破身心之幻妄也。故先须明了五蕴之意义,然后能用返照功夫,了知本来是空也。
须知世间万象一切本空,唯依因缘凑合而成。而第八识,含藏业因种子,故又名业识。吾人身体虽死,此识不断,随业力流转,长在生死轮回中,而有色、受、想、行、识诸蕴之蔽障焉。
经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此五蕴之不实可知。空诸五蕴者,了知其本来是空也。
今日为时间关系,仅略举大意。欲知其详,可观世亲菩萨之《五蕴论》、安慧论师之《广五蕴论》。兄弟昔年在学校讲此论时,曾就《广五蕴论》加以注释,名《大乘广五蕴论注》,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此为相宗入门要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