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七章 佛教传入中国的状况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佛教东传的时期

东汉明帝遗使访求佛法

我国历史相传,东汉明帝夜里做梦,看见金人,身长一丈六尺,头顶上有白光,从空中而来,飞行殿上。明帝醒后,召集群臣,占卜这梦。有傅毅回答道:“臣闻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将必是乎!”明帝听了他的话,就派遣蔡愔、秦景等到天竺(即印度)去访求佛法。他们遇见了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僧,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回到洛阳。明帝极为欣喜,便在洛阳城西门外建立精舍,以处两僧(以上见《高僧传》卷一)。这是佛教传到我国的史实。

摩腾、竺法兰两僧都是中印度人。摩腾通晓大小乘经典,本以弘布佛法为自己的任务;竺法兰诵习经论,多至数万章,印度学者尊之为师。他和摩腾志趣相同,所以不怕路远,肯随从蔡愔等来中国。佛教初次东来,信仰的人并不多。这两僧也翻译过几部经典,如今流传的只有《四十二章经》一卷。

历史上虽然是这样说,其实中国人知道佛教很早很早,决不要等到东汉时代方才传来。有的说在周朝末年,已经有佛教;有的说秦始皇时,已经有佛教。从各种书参考的结果,当以《魏书·释老志》所说最为可靠。志云:“释氏之学,闻于前汉;武帝元狩中,霍去病获昆邪王及金人,率长丈余。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烧香礼拜;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云:‘身毒有浮图之教。’”看此段文字,最可凭信。武帝时将军霍去病打破北狄匈奴,捉到昆邪王,并得到他们崇奉的金人,大概长有一丈余,这就是丈六金身的佛像。可知这时佛教先已从西域流传到匈奴地方了。后来武帝要削弱匈奴,所以开通西域,派张骞到大夏国(西域国名,今阿富汗的北部)约同西域诸国,夹击匈奴。张骞回来,就知道大夏的南方有身毒国(即印度,天竺、身毒都是异译),国里有浮图的教。“浮图”就是佛陀二字的异译。由此看来,佛教流传到中国,的确在前汉初年,那是无可疑的。

但是佛教虽在前汉时已到中国,这时知道的人太少,并没有什么影响。就是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两僧到后,虽然明帝替他们造僧寺,叫他们翻译经典,但当时信仰的人绝少,所以也没有什么大影响。我们只要拿历史来细细一看,自从东汉明帝直到汉末桓帝时,八十年中间,无论正史和他种传纪,绝无一语涉及佛教,就可以知道。到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有安世高到中国,这人是安息(古代波斯的王国)国王的太子,出家为僧,博通经典。他到中国不久,就通华语,翻译经典甚多。又有支娄迦谶,是月支(西域国名,今新疆地方)国人,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来洛阳,译出经典也不少。这两人到后,佛教在我国渐有势力,我国信仰的人也渐渐多起来。这可见佛教到中国,能在宗教上占一位置,确在东汉末年了。

第二节

历代的译经事业

佛教来中国后,自东汉起,直到宋朝一千数百年间,上自朝廷,下至佛教徒个人,大都致力于译经事业。所以中国的经典,蔚为巨观。如今要略述译经状况,可分四个时期来说明:

从汉末(公元三世纪初)到西晋(四世纪初)百余年间,西域诸国和天竺(即印度)僧徒来中国布教并翻译经典的人,其数不下六十余人。安世高从安息国来,译出的经有九十多部,支娄迦谶从月支国来,译出的经有二十多部。这两人所译的经,最足令我们注意的,就是安世高所译的大都是小乘,支娄迦谶所译的大都是大乘。所以可说到中国最初传小乘教的,是安世高,最初传大乘教的,是支娄迦谶。至于传布大乘教最著名的人,就是竺法护,其祖上本居月支,后代迁移到敦煌,世人就称他为敦煌菩萨。法护通三十六种外国语,在晋武帝时(三世纪末)到中国,从事翻译工作有四十多年,所译的经,其数多至二百部,可称翻译大家。

但是这几百年中间来中国的僧徒,不过于布教的余暇,从事翻译,朝廷也没有加以保护,译经也没有一定地点,或者成书于旅行的时候,因此翻译的体例既不统一,译名也多混淆,所以称为译经的初期。

北方关中的佛教

到前秦苻坚时(四世纪初),有罽宾国僧伽跋澄、僧伽提婆两人来关中,译出小乘经典甚多,我国名僧道安也帮助他们翻译。所以小乘的传译,在前秦时独盛。

后秦姚兴时(五世纪初)有龟兹国人鸠摩罗什(kumarajiva)来长安,秦王姚兴尊他为国师,礼遇甚优,《高僧传》卷二云:

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而支(支那)竺(天竺)所出,多滞文格义(扞格不通)。兴少达崇三宝(佛、法、僧为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既率多谙诵,无不究尽,转能汉言,音译流便;既览旧经,义多纰(音批)缪(错误也),皆由先度(从前人翻译)失旨(失去本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使沙门(梵语,是出家人的通称,译为勤息,即勤修善道、止息恶行的意思)僧(音略)、僧迁、法钦、道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咨(问也)受什旨。更令出《大品》(《大般若经》),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雠(音酬)校(就是对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莫不欣赞。

看这段文字有可注意的三点:

(1)从汉明帝以来,经过魏晋两朝,译出的经论虽多,但意义多错误,和梵文原本不相应;其病在通梵文的,未必通华文;通华文的,未必通梵文;以致译文呆滞,译义扞格。

(2)从前译经,多由西来僧人于布教的余暇自主翻译,力量有限;这时是得后秦国王姚兴的扶助,并且拨出王家的花园做译场帮助翻译僧众,多至八百人。这种大规模的举动,是从来所没有的。

(3)鸠摩罗什是旷世天才,于三藏既都能谙诵,又善于中国语言文字,所以能融会两国的言文,不必拘拘于直译,而能为流畅的意译,在我国翻译上开一新纪录。他翻译的《般若经》、《法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多至三百数十卷,大都发挥龙树的教系,为中国大乘空宗的开始。

南方庐山的佛教

这时南方庐山有高僧慧远,结白莲社,僧俗入社的有百二十三人,为我国提倡净土的初祖。慧远博通群经,和罗什虽没有见面,然极其推重,每有疑义,常用书函请问罗什,罗什也极佩服他。但是慧远并不借政治力量的保护,全凭个人的力量,勤苦修行,尤极重戒律。慧远于译经事业,也十分尽力。佛驮跋陀罗(罽宾国人,gunabhadra)在长安不得志,远迎接他到庐山,叫他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开中国禅门的先河,又译出有名的《华严经》,为中国大乘有宗的开始。这些都是慧远的力量。慧远还派遣弟子法净、法领先后到西域去搜求经典,这时僧伽提婆也来庐山,译出经典不少。

罗什、慧远两派的学风

这时候罗什在长安,为北方佛教的中心;慧远在庐山,为南方佛教的中心。然两派学风,大不相同。罗什受帝王的供养,不拘拘戒律,徒众多至数千,声势显赫,不可一世;慧远却完全相反,持律既非常严肃,更不喜亲近权势,风格高逸,国中乐于静修的人,多愿从他,学者也有数百人。当时人说长安佛教,如春花盛开,生气勃发;庐山佛教,如深秋枯木,旨趣闲寂。可谓确评。这是南北两派隐然对峙状况,也是中国大乘教空、有两大潮流的发源,所以称为译经的第二时期。

南北朝译经事业的兴盛

南北朝(五世纪中至六世纪中)翻译的事业,更加兴盛。这里著名的:宋有求那跋陀罗,梁有菩提流支(bodhiruci),陈有真谛三藏(梵名拘那罗陀)。

求那跋陀罗,中天竺人,由小乘进大乘,博通三藏,于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从海道到广州。宋太祖遣使迎接到京师,集合徒众七百人,译出大小乘经很多。《高僧传》卷三有云:“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宝云、慧观都是学问很好的高僧,有他们两人,一传译,一执笔,并且和求那跋陀罗往返问难,剖析义理。所以译出的经典,能妙得梵文本旨。

菩提流支,北天竺人,遍通三藏,志在弘法,从葱岭入中国,以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来洛阳。魏帝使居于大宁寺,供养丰盛,寺中有七百梵僧,以流支做译经的领袖,二十余年间,译出经论多至三十九部。

真谛三藏,西天竺人,以梁大同十二年(公元546年)来中国。武帝竭诚供养,本欲盛翻经教,适逢侯景作乱,未及举行。国家多难,真谛流离迁徙,不得安居,至陈宣帝时而病殁。然真谛虽度流离的生涯,而译事未废,从梁武末年,至陈宣初即位二十三年中,译出经论记传,多至六十四部。世亲菩萨的教系,由真谛首先传入中国,他所译的《摄大乘论》、《唯识论》等就是。

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两人,都得帝王帮助。本来真谛也得梁武帝帮助,惜乎遭逢兵难,没有一日的安宁,然其成绩,还这样的伟大,倘得身遇承平,一定更有可观。

这时期有可注意的特点,就是第一二时期翻译的经典原本,大概自西域传来,或口传,或写本,都是西域文字,译成华文,已是重译,就偶然得到梵本,也已经过西域人的改篡。至于译文,或是直译,或是意译,和梵文原本总有点违异,是不可免的。到这时期,原本多自印度得来,译法也比较完备,所以称为译经的第三时期。

唐玄奘赴印度留学

到唐朝贞观年间(七世纪中),我国有大师玄奘三藏出世。大师俗姓陈,十三岁出家,博学无方,凡是国里的名师,个个都去请教过,于是深通三藏,名冠京都。然大师以为诸师各有宗,译出的经典,也多有隐晦难通的地方,乃立志亲往印度,以明其究竟。他孑然一身,万里长征,经过西域诸国,备尝艰苦,方到印度。在印度留学十七年,经历一百有十国,凡大小乘经论,没有不学,获得梵本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归来献于朝廷。世俗相传的《西游记》小说,就是写唐三藏这段故事的。唐太宗见玄奘得到这许多经典回来,就叫他在弘福寺从事翻译。玄奘拿从前翻译体例,重加改正,一洗向来华梵扞格的毛病,在译经上又开一新纪元。他数十年中译出经论多至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以上见《大慈恩三藏法师传》)。玄奘所传,也是世亲菩萨的教系,至此中国大乘有部,于是完成。

密教传入中国

到唐玄宗开元时(八世纪中),有中天竺僧善无畏(梵名戍婆揭罗僧诃)拿真言密教,传来中国。后来又有金刚智(梵名跋日罗菩提,中天竺人)、不空(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北天竺人)师徒两人,从海道到中国,传布密教。于是翻译的密教经典,一时极盛。

到宋太祖时(九世纪中),曾派遣沙门三百人,往印度求梵本。此后从印度及西域来中国的僧侣既多,从中国到印度去求法的人也不少,往来交通既便,翻译事业,自然更盛而更完美。到宋以后,国家不复加以提倡,译经事业,也就终止了。

这时期有可注意的二点:

(1)前三期的译经,虽有本国人参加在内,然总是以梵僧为领袖的,唯有这时期,是玄奘大师亲自西游归来,主持译事,是本国人独立翻译的开始。

(2)从前三期内,虽有鸠摩罗什、真谛三藏等大匠辈出,然华文梵文的隔阂,终不得免;并且译例,也未能十分划一,到这时,经玄奘改正后,这毛病方完全除去。所以通常也称前三期所译的经论为旧译,玄奘以后所译的经论为新译,这是译经的第四时期。

古代的译经,异常慎重,要经过多数人的手,并不像现在的译书,由一人独译,或两人对译,就算了事。并且所定的体例,十分细密,形式更加庄严,如今拿《佛祖统纪》四十三卷所载译经仪式录之于下:

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就是在东堂向西作一坛场,用粉画界)。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持秘密咒七日七夜,是借咒语的力量,使坛场洁净)。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上面圣坛是方形,这木坛形状是圆的,一层一层,将佛名、观音大士名、天神名环绕写在上面,像车轮形状),请圣贤(就是佛和菩萨)。设香、华、灯、水、殽果之供,礼拜远旋(译经的僧徒礼拜佛菩萨,向右绕木坛而旋转)祈请冥佑(暗中保佑),以殄魔障(除恶魔的障害)。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佛制,僧徒只许穿大中小三种衣服,以缝缀条数的多少,分别大小。五条为小衣,就是近身的衬衫;七条为中衣,穿在衬衫外面;九条为大衣,就是大众集会时候所穿的礼服)、坐具(坐卧时所用的毡席)。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

看这段文字,凡译一经,须经过九个人的手:初次译主宣读时候,坐在左的人,和译主评量文中的意义,坐在右的人,证明文字的音韵。第四书字人,审听梵文,先写成音译的华文。第五笔受人,再从音译的华文,翻成义译的文言。然梵文名词动词的位置,和华文刚刚是颠倒的,所以第六缀文的人,就拿义译的文言,回转过来,叫它成为汉文的句义。第七参译的人,还要仔细参考两土的文字,看译成的文,是否密合。中国文字,向来是简而短的,梵文是繁而长的,所以第八刊定的人再将译文冗长处删削之,定为中国的句义。第九润文官是帝王所派,长于文学的人,他是专管译成的经文,加以润色,叫文章有精彩的。译经这样慎重,无怪乎我国传流的佛经精美非常,为学者所公认了。

第三节

各宗的次第成立

我国小乘大乘各种宗派,怎样成立的呢?就是译出某种经、论,便依据这经、论的教义,成立一个宗派。如今依各宗成立先后说明之。先说小乘成实、俱舍两宗。

(一)成实宗

姚秦时(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出《成实论》。这部论是佛灭后九百年光景诃梨跋摩(中印度人harivarman)所做的,内容是就苦、集、灭、道四谛,发挥人空、法空的道理。什么叫人空呢?就是人的身体,是业识为因、父母为缘凑合成功的,因缘分散,人就没有了,这叫做人空。什么叫法空呢?人们听见说人空,就要想到人的身体固然是空,然而构造这身体的元素(法),终久不灭,是不空的,哪里知道宇宙中间一切东西(法)没有不是因缘凑合成功的,因缘分散,法也是没有的,这叫做法空。成实论就是说明二空的深理,是小乘空部最后的发展,和大乘已十分接近。南北朝有专讲这论的,就共称为成实宗。在中国开宗独早,然到唐朝就衰微了,如今研究这论的人,是很少的。

(二)俱舍宗

六朝时(五至六世纪)陈真谛三藏译出《俱舍论》。这部论是佛灭后一千年光景,世亲菩萨所做的,本名《阿毗达摩俱舍论》,略称《俱舍》。“阿毗”译为对,“达摩”译为法,“俱舍”译为藏,就是对法藏论。内容是就苦、集、灭、道四谛,详说有漏(有生灭的)无漏(无生灭的)的法。末卷说到无我,是小乘有部最后的发展(我空、法有),和《成实论》正处相反地位。真谛三藏既译这论,并作解释,称为《俱舍释论》,初开这宗。然不久这释论便佚失了,未能盛行。到唐时(七世纪中)玄奘重新译成三十卷,门人普光做《俱舍论记》,法宝做《俱舍论疏》,大大的宣传,这宗就此兴盛。然不久又衰,附入于大乘法相宗,今日则研究法相宗的人,多兼习这论。

做这两部论的人,在印度是《成实论》在先,《俱舍论》在后,恰好传入中国,也是成实宗在先,俱舍宗在后。

至于大乘共有八宗。除掉禅宗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外,其余七宗都有所依的经论,如今也依成立的先后,说明于下:

(三)净土宗

净土宗是东晋(四世纪)慧远所创的。慧远居江西庐山东林寺,领众行道,清信的徒众都闻风来集。慧远乃结白莲社,开念佛法门,入社的有一百二十三人,有居士,有僧人,其中尤著名的有十八人,世称莲社十八高贤。释迦佛为末世众生根器浅薄,开这直捷法门,教人一心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叫净土。这念佛方法不管上智也好,下愚也好,如果至心修持,成功是一样的。慧远以后,历代有提倡的大师。到唐朝善导大师,以这法普及下级人民,直到如今,净土宗还是普遍全国社会,比他宗特盛。这宗所依的有三部经、一部论,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于教理以外,特重实行。

(四)禅宗

佛家的禅定是各宗共同的修法,就是将心专注一境,不使散乱,徐徐人定,功夫到得究竟,就能豁然大悟,明心见性。所以我国从汉末安世高到鸠摩罗什,都有译出的禅经,初不必依此专立一宗。到六朝时(五世纪中),南天竺菩提达摩(bodhidharma)来中国,后入北魏,专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法,就开始成立禅宗。他说佛家一切经典,无非是说明超脱生死的真理,这真理犹如天空的月亮,月亮的光,初生时候极微细,不容易看见,唯有明眼的人能先见到,于是用手指标示月光所在的地方,告诉不能见的愚人,愚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反而误认明眼人的指头,以为真月。一切经典,就同标月的指头一样,如今,人误认经典的文字以为真理,犹如愚人误认标月的指头以为真月,二者是同一毛病。所以达摩要扫除文字的障碍,倡这直指人心的禅宗。

从达摩传到第六祖慧能以后,我国禅宗,复分成南北两派。后来南禅又分为五个支派,即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到宋朝以后,他宗皆不振,唯有临济一宗盛行,直到如今,南北各大丛林(僧众集居之寺,如树木之丛集为林,故名)大多数是临济宗的子孙。

(五)三论宗

姚秦时(五世纪初),鸠摩罗什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宗就传入中国。《中论》、《十二门论》是佛灭后七百年光景,龙树菩萨所做的,《百论》是龙树的弟子提婆菩萨所做的。《百论》内容是破斥外道的邪见,以明大小两乘的正道。《中论》前二十五品(品,类也。经论中,以义相同的文字,分为一段,称之为品。一品,犹现在的一章)是破大乘的迷执(迷于真理的执见),明大乘的实理。后二品,是破小乘的迷执,明小乘的实义。《十二门论》说明十二种的法,全是破大乘的迷执,明大乘的实理。前章曾说过龙树在印度提倡大乘空部教义,他的唯一手段,就在破邪显正,这三部论就专为破邪而做的。罗什本来传承龙树的教系,所以译出这三论,竭力宣传,为中国三论宗的初祖。

到唐朝嘉祥大师(名吉藏)做《三论疏》,专拿这论教授学徒,三论宗于是大成。当世称嘉祥以前为古三论,又称北地三论;嘉祥以后为新三论,又称南地三论。北方或又加入龙树的《大智度论》,称四论宗。然未大盛。宋以后,嘉祥的论疏久已遗佚,学者不能通三论的义,这宗就并入于天台而衰亡了。如今这三部论疏,已从日本《续藏经》中得来,金陵刻经处刊印行世,但研究的人尚不甚多。

(六)天台宗

陈隋间(六世纪末),智者大师(名智)居天台山,建立这宗。这宗初祖是慧文禅师,师读龙树《中论》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卷六的《观四谛品》)就悟到一心三观(观空、假、中)的妙理,为创立这宗的起因。慧文传他的弟子慧思,慧思复传与智,到智时,天台宗于是大成。

怎样叫一心三观呢?就是宇宙万有看来非常复杂,实则没有一物,不过内因外缘凑合而生,因缘一经分散,就没有了。所以众多的事事物物,都是因和缘所生出的东西。这些东西,生生灭灭,了无实在,所以可以说它就是空。宇宙内许多东西,我们总要替它起个名字,方能分别得清,就是一个假名。我们既知是空,又知道是假名,那么离开这“空”与“假”两种观念,就是非空非假,合乎中道的义理。

天台宗教人用功时候,返观一心,先扫除一切从因缘所生的妄念,做空观的功夫,然后再看这妄念怎么样会起来的。无非是一个一个的假名,记在心里,所以念念生起,这就是假观功夫。悟到非空非假,就是中观功夫。这是天台宗的真实用功法门,从《中论》里悟得来的。

智者大师更拿《法华经》做本宗的主,拿《大智度论》为本宗的指南,拿《涅槃经》扶助《法华》,依《大品般若经》详立空、假、中三观的方法。

这宗师徒依次传承,历唐、宋、明、清虽有兴衰,然而历代都有杰出的人物。民初南北讲经的谛闲法师(民国二十一年圆寂)也是天台宗后起的宗匠,所以天台宗风,如今尚称兴盛。

(七)律宗

戒律本是佛家共同的法典,不论哪一宗都要遵守的。所以有“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的恒言,可知并无专立一宗的必要。但是律有大乘律、小乘律的分别,大乘律有《梵网经》、《菩萨戒本经》等,小乘律有《十诵律》、《四分律》等。我国从鸠摩罗什提倡《十诵律》后,这律法盛行于长安,更传播到南方荆州各地。到了南北朝中叶,《四分律》又盛行于北方。降及唐代,《四分律》就压倒其他诸律,独盛一时。这时(七世纪初)有道宣律师出世,觉得戒律应当统一,依他的研究,《四分律》最宜于中国,于是广撰疏钞,阐明律意。因为道宣住在终南山,故世人特称为南山宗。

这宗传到宋朝,又有允堪、元照两律师出世,重复振兴。但到元明两朝,就已衰微。明末时,竟有出家僧人要求受戒的师父也不可得,佛门纲纪,几乎坠地。清代初叶,有古心律师出世,他的嗣法子孙三昧、见月两律师继起,南山宗由此复兴。三昧律师开设戒坛于江苏的宝华山,专用律法轨范僧徒。到如今南北大丛林的传戒,都要遵照宝华山的戒法。

(八)法相宗

佛家以宇宙间一切事事物物,统称之为法。凡法有它的本体叫做性,有它的现象叫做相。性只一个,相有万殊,就是我们心上起一念头,也有它的相貌,总名法相。龙树的大乘空教是讲明诸法本性的,也叫法性宗。传入中国的三论宗,就属这一教系。世亲的大乘有教,是先讲诸法的外相,再讲到本性的,叫法相宗。玄奘法师亲到中印度,从戒贤(梵名尸罗跛陀罗silabbadra)论师,传这教义,归国后大弘这宗(七世纪中)。他的大弟子窥基,更完成之。这宗由此大盛。

这宗在印度是佛灭后九百年光景,无著菩萨从弥勒菩萨处传出《瑜伽师地论》,开始创立这教系。后来世亲菩萨做《唯识三十颂》,护法菩萨等做《成唯识论》,方才成为有力的学说。

我国南北朝时期,陈真谛三藏早已翻译《法相经论》,然没有盛行。到玄奘翻译时,和真谛所译的多有不同的地方。因此世人称真谛所译的为旧相宗,玄奘所译的为新相宗。

这宗和三论宗恰相反,所依的经有《楞伽》、《阿毗达摩》、《华严》、《密严》、《解深密》、《菩萨藏》,总共六经。所依的论有《瑜伽师地》、《显扬圣教》、《庄严》、《辨中边》、《五蕴》、《杂集》、《摄大乘》、《百法明门》、《分别瑜伽》、《二十唯识》、《成唯识》,总共十一论。

唐朝玄奘法师,师徒相承,窥基做《成唯识论述记》及《枢要》,慧沼(窥基弟子)做《成唯识论演秘》,大为阐扬,法相宗就盛极一时。到宋以后,研究的人渐少,这几部重要论疏,也完全佚失。到明朝末年,有明昱、智旭两大师,对于这宗著述颇富。然因为没有看见从前的论疏,解释不免错误。如今论疏也从日本《续藏经》中取回,南北刻经处分别刊印,学者得以窥见玄奘的本旨,这宗颇有重兴的机运。然出家人以这宗经论文深义繁,研究的人颇少;在家居士,则以这宗经论系统分明,切近科学,研究的人较多。

(九)华严宗

唐朝(七世纪中)杜顺和尚(和尚也称和上,是印度俗语,译为亲教师)始依《华严经》创立观心法,名曰法界观,为这宗的初祖。智俨法师传承这教系,做《华严经搜玄记》,为第二祖。至第三祖贤首国师法藏做《华严经探玄记》,这宗就大成。第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又做《华严悬谈》及《演义钞》,解释华严奥义,于是华严宗如日丽中天,隆盛无比。

这宗所依的是《华严经》,这经卷帙最多,称为经中的王。昔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的时候,拿他心中自己证得的真理,为弟子们宣说,就是这部大经。佛灭度后,到龙树菩萨,始拿这经传布于世。传到中国有两种译本:一种是东晋时佛陀跋陀罗译的,共六十卷,世称为《六十华严》。杜顺和尚,依它立宗,和二祖智俨三祖法藏所做的记,都是依据《六十华严》的本子。一种是唐朝实义难陀(于阗国人siksānanda)所译的。唐武则天皇后,因《华严》旧经不甚完备,听说于阗国另有梵本,便派人前去访求得之,并请实义难陀同来中国,于中宗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在大遍空寺开始翻译,于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告成,共计八十卷(以上节取《宋高僧传》卷三《实义难陀传》),世称《八十华严》。这部经译出以后,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又依据这经,做疏二十卷,做《演义钞》四十卷,完成这一宗的教义。

华严宗到唐朝以后,所出人才不如天台宗的多,所以自宋到明,这宗时断时续,极为衰微。到清朝初年,有柏亭大师(名成法)出世,为这宗的大匠,这时华严典籍,大都散失,大师竭尽心力,重复搜集,撰述极富,华严宗于是重兴。然此后复衰,虽光绪宣统年间,有月霞法师,以研究《华严》著名,但也没有十分发展。近来有应慈法印,传月霞的学,以《华严》教授学徒。可见华严到现在,已不绝如缕了。

(十)密宗

密教经典早传中国,自西晋怀帝永嘉时(四世纪初),帛尸梨蜜多罗(srimitra)首译出《孔雀王经》,历代都有翻译,然并没有正式设坛传道的人,所以密宗的成立,比较他宗,为时最晚。唐玄宗开元时(八世纪中),善无畏来中国,始正式传布密教。同时金刚智偕弟子不空也从海道到中国,弘传这教,为我国有密宗的开始。

密教是对显教而言,显教是以显露的言说文字为教,如上面所说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各宗都是;密教反之,是专以持诵密咒为教。又显教经典,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密教经典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所说,这是显密两教不同的地方。这宗经典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主,经典以外,对祈祷、供养等仪轨极为重视。

释迦灭后八百年光景,龙树菩萨在南天竺铁塔里,面见金刚萨埵,传受密诀,密教就流传于世。龙树传他的弟子龙智,到中国的金刚智就是龙智的弟子。

这宗的秘密法门是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是身密,口念咒是口密,心中观想是意密。然若没有阿阇黎(译为轨范师)传授就不能学习。唐朝时这宗极盛,到陈朝就衰。明朝时太祖以秘密传教有流弊,下令禁止,我国就此失传了。

唐时不空的弟子惠果阿阇黎,拿秘密法门,全部传授于日本空海和尚。他归国以后,组织很完备的密宗,到如今还流传不绝。西藏的喇嘛(喇嘛,是西藏语,译为无上,指高僧而言)教,也是密宗,从印度直接传入的。佛教在我东晋时早已传入西藏,至公元728年(即唐玄宗时),有印度莲花生上师到西藏,就此成立喇嘛教。现在我国的出家和尚、在家的居士,多有赴日本或入西藏求密教的,因此称日本所传的为东密,称西藏所传的为藏密。

各宗小结

印度小乘,从上座、大众两部分裂后,就分为空、有两部。上座属有部,大众属空部。传到中国来,也是这样,俱舍宗是有部,成实宗是空部。然这两宗不久就衰,可知小乘教义和中国社会,不十分相宜。

至于大乘八宗,净土、禅宗成立最早(禅法从汉末安世高就传入)。净土属有宗,禅属空宗。这两宗成立既早,历代相传,没有间断,到如今势力还是普遍全国,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三论是空宗,法相是有宗,这是印度固有的教义,整个儿传入中国的。这两宗在从前虽有极大的发展,然早已盛极而衰。

天台、华严两宗,天台属空宗,华严属有宗。这两宗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教理的精博,方法的完密,足见我国人组织力的伟大。然现在华严极衰、天台比较稍振,终不能和禅、净二宗并驾齐驱。至于密教,也属有宗,成立最迟,终遭禁止,现在虽有重兴的机运,还没有十分流行。

【问题】

一、佛教何时传到中国?

二、东汉时翻译的经典有哪些?

三、译经初期情形如何?

四、关中佛教与庐山佛教内容如何?

五、大乘空有二宗在我国何时开始?

六、罗什、慧远两派的学风相同否?

七、译经第二时期情形如何?

八、译经第三时期情形如何?

九、中国的大乘有部由何人完成?

十、密教由何人传入中国?

十一、译经的第四时期情形如何?

十二、译经仪式如何?

十三、小乘两宗的教义?

十四、净土宗的内容?

十五、禅宗的开创及分派?

十六、三论宗和四论亲相同否?

十七、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内容如何?

十八、律宗何时成立?

十九、法性和法相的分别?

二十、相宗如何分新旧?

二一、《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分别?

二二、显密两教的内容?

二三、何谓三密相应?

二四、东密、藏密的由来?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