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小乘佛教的分裂
根本分裂与枝末分裂
释迦灭后百余年,第二次结集时候,佛教徒已分保守、进取两派,保守派叫上座部,进取派叫大众部,前文已经说过。等到释迦灭后二百余年,当阿育王时,有高僧大天(梵语摩诃提婆mahā-dēva)出世,对于来自戒律的严肃主义,教义的墨守主义,以为和时代不兼容,应该提倡自由宽大的学风,于是倡种种异说,自为新派的领袖。旧派各僧,大不谓然。两派从此在鸡园寺(阿育王所建)斗争不息。阿育王亲往鸡园替他们调和,然而两派各持己见不肯相下,王也没有办法。大天就说道:“戒经中所载灭诤的方法,应该依多数人的意见。”当时旧派的僧徒,年高者多而人数却少,大天的僧徒,年高者少而人数特多。王就依大天的说话取决,新派当然占胜利,从此上座大众就显然分做两部(以上节录自《大毗婆沙论》一九八卷)。这是佛教最初的分派,叫做根本分裂。佛教既分裂为两部,然这两部中间,解释教义的方面,意见又各有不同,于是分派中又复分派,分出的数目,竟多到二十部,也是奇观,这叫做枝末分裂。如今列表在下面:
以上分部的名称,有因所标的教义而得名的,如说一切有、一说、说出世等部;有因倡立的人而得名的,如化地、法藏、饮光等部;有因住处而得名的,如雪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
第二节
大乘佛教的发展
主智的大乘教和主情的大乘教
当公元第四世纪时候,婆罗门的重兴机会成熟,它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佛教徒则自进取的大众部成立以来,思想随时代而进展,早已含有大乘的分子,到这时和婆罗门教接触,就树起大乘教的旗帜与之对抗。大众部的根据地在印度的南部,故主张思辨、专重自力修行的大乘教也发源在这地,这可称为主智的大乘教。又一方面,印度北方和波斯、希腊诸国交通,受回(伊斯兰教)、耶(基督教)二教的影响,所以又有主张礼拜、祈祷倚靠他力修行的大乘教在这地发生,这可谓主情的大乘教。“大”字是范围广大的意思,“乘”字是运载的意思,就是说运载众生,度脱生死苦海。它的教义和修行的因果,都比小乘来得大些。
马鸣菩萨最初发表大乘思想
最初发表大乘思想的人当推公元第一世纪时的马鸣菩萨(梵音阿湿缚窭沙),彼曾著《大乘起信论》。这部论后世有疑为中国人所伪造的,异论纷纷,到如今没有确定,我们可不必过问。但是第一提倡大乘教的人,却就是他,他本来在中天竺摩揭陀国弘通佛法,后来迦腻色迦王领兵来伐这国时,就携马鸣俱归。他的辩才说法,不但能够感动人类,就是白马听了,也要悲鸣,所以号为马鸣菩萨。《摩诃摩耶经》卷下云:“佛涅槃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这也是说马鸣能够降伏一切外道,重兴佛教的事实。
龙树菩萨完成大乘教
然而马鸣不过是提倡大乘的第一人,当时大乘还未能自成一系统。至于有组织的大乘教,是在公元第二世纪,龙树菩萨(梵语那伽阿周陀那nāgārjuna)出世,方才完全成立的。龙树生在南印度婆罗门家,自幼于婆罗门的经典无所不通,及长,更通天文地理及一切技艺。后来皈依佛法出家,数月之中,尽诵三藏,复到雪山,遇着一个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照《付法藏传》卷五所说:“迦毗摩罗(kapimala)初为外道,屈服于马鸣的谈论,就做他的弟子,在南印度布法,后来付法于龙树。”这个老比丘或者就是迦毗摩罗,那么龙树是马鸣的再传弟子了。龙树既得大乘经典,自己思量着,佛经这样精妙,其中未发明的道理很多,于是有革新佛教的志愿。后来更做许多大乘论,最著名的就是《中论》,从此他在南印度,竭力宣扬大乘教义。
破邪显正
龙树的大乘教义,就在破邪显正两方面。他最为尽力的是破邪,因为当时印度所行的婆罗门教各持一种哲理,甲立论,乙反驳,是非纷纷,莫能一定。龙树则以为,真理不是我们有限的知识所能确认的,倘若拿有限的相对知识,去讨论无限的绝对真理,无论说得怎样精妙,总是妄想。故大乘的唯一手段,要在先除去自己的妄想,妄想如能除掉,真理自然显现。经龙树这样一喝,便将当时所流行的宗教哲学一扫而空,这就是他的破邪手段。妄想既除,真理自现,所以破邪,也就是显正。于此可分三层说明:
第一,客观世界的现象,全属虚妄的幻影,了无实在。我们只要看宇宙万象,无一不是生生灭灭变幻无常的,就可证明这理。
第二,和这客观世界相对的,就是主观的心象,这心象也是前念去后念来,念念生灭不已,全属妄想。世人偏要用自己的妄想去分别客观的现象,孰为彼,孰为此,这不过是虚妄中更添虚妄,和梦中说梦没有两样。
第三,既知道主观的心象、客观的现象都是空的,了无实在,唯有自己除去妄念妄想,方能够超出有限的分别,认识无限的真理,达到和宇宙实体冥然符合的境界。所以龙树的显正方面,是先明客观的空,次明主观的空,归到一切皆空。这空境正是离开妄念的境界,不是完全没有,正和云散而见无限的天空相仿佛。
现象界的空和绝对界的空
总之,龙树所说的空,有两种意义:一是现象界的空,是说妄念妄想的主观和虚妄显现的客观,全是幻影,空无所有。二是绝对界的空,是说超越我们思虑以上,不可拿言语说明,也不可拿文字写出的真实境界,因为是不可思虑、不可言说的,姑且也叫做空。这是和现象界的了无所有的空意义全别。这绝对的真境,佛家名为真如,“真”者是不伪的意思,“如”者是不动的意思。
龙树创秘密佛教
龙树不但创立大乘的显教,并且在南印度铁塔里面见金刚萨埵,亲受秘教的《大日经》,为后世秘密教的祖师。所以龙树一人实兼创显密两种大乘教。后世推为释迦以后大乘佛教的祖师,谅非无故。
无著、世亲的有宗大乘
当公元第四世纪时候,龙树的空宗大乘教一转而为无著(梵名阿僧伽)、世亲(梵名婆薮盘豆vasubandhu)兄弟二人的有宗大乘教。无著是犍陀罗国人,佛灭度后一千年中出世,初从小乘出家后信大乘。他的兄弟叫世亲,起初也从小乘出家,博通小乘经典,替众人讲说,随讲随写,做成一部《俱舍论》。他的兄长无著示以大乘的道理,世亲追悔从前的错误,要割断自己的舌头,以谢他从前宣扬小乘、诽谤大乘的罪过。无著对他说:“汝既然用舌头诽谤大乘,不如更用这舌头赞扬大乘,何必要割断呢?”于是世亲更做《唯识论》等许多大乘论,弘宣大教(以上见《婆薮盘豆传》)。
空无相说和一切唯心说
龙树《中论》的空无相说,和世亲《唯识论》的一切唯心说,骤然看来,似乎立于相反的地位,实则并不冲突,不过各就一方面,详为说明而已。龙树是说客观的世界和主观的心象,都是我们妄想所现的影,倘能扫除这等妄想,那么真实的妙理(真如)自然显露出来。这真如是精神的本体,真真实实存在的,不变不动的。无著、世亲的《唯识论》,就是说明这绝对不动的精神本体既然超越于一切,何故会现出这山河大地的客观境界和妄想分别的主观心象呢?穷究它的缘起,方知道阿赖耶识(译为藏识,谓能含藏一切)是心的根本,一方面现出我们的身心,一方面现出山河大地,并且统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做生死轮回的主人翁。这种学说,叫“赖耶缘起论”,也就是唯识论。可知有宗大乘教,不过就龙树未曾详说的缘起方面特别加以发挥罢了。
大乘的空有两大派
然而到了后来,印度的大乘教就分成空有两大派。这两大潮流,愈演愈甚,就起空有的争论,经过数百年而不息。就是传到中国后,这空有两派,到如今还要争执的。
第三节
大小两乘的分别
释迦在世说法时候,对大根器的人就说比较高深的教理,对小根器的人就说比较浅近的教理,本没有大小乘的分别。就是释迦灭度后,弟子结集小乘经典,也时时有大乘的名字见于经中。后来虽有大小二乘的分别,不过指教理的浅深,并未含有褒大贬小的意味在内。直到马鸣、龙树专门提倡以后,方有看轻小乘的学风。如今且将大小乘的分别,略举如下:
(一)小乘教解释宇宙万有的差别,只限于生灭的现象论;大乘教则于差别的现象以外,说明不生不灭的平等真如,能达到本体论。
(二)小乘教偏于多苦的人生观;大乘教虽从多苦观入手,能更进一步,到达解脱自在的人生观。
(三)小乘教人心量较狭,急于度脱自己的生死的苦,没有工夫兼度他人;大乘教人心量较广,抱有自利利他的圆满理想,并且以利他为主。
(四)小乘教的解脱为消极的,只求离开现在虚妄的苦果,证到空空寂寂的真境,拿这个静的涅槃,做他的终局理想。大乘的解脱为积极的,知道我们的烦恼,本来是空,苦果自然脱离,修成常乐我净的四德(常是不变,乐是不苦,我是真我,净是不染),拿活动的佛陀,做最后的目的。
以上是大小乘分别的概要:一在世界观,二在人生观,三在修行,四在证果。
第四节
印度佛教的衰颓
释迦创立理智的佛教,一切平等,打破印度四姓的阶级,压服婆罗门的旧教,风靡一世,势力的隆盛可想而知。释迦灭度后,教外先有阿育王,后有迦腻色迦王的提倡保护,教内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许多高僧接踵而起。佛教势力不但普及全印度,并且推行到别国,遗泽的传流有一千五六百年的长久,真可说是盛极了。
佛教的两大时期
印度的佛教,大概可分作两大时期:从释迦灭度后至公元二世纪龙树出世时为止,可算小乘教隆盛的时期。从龙树以后至第八世纪,可算是大乘教隆盛的时期。这不过大概的区分,实际上龙树以前,并非没有大乘教,看龙树所著的书中,多有引用大乘经典的地方,可以想见。又龙树以后,并非没有小乘教,看龙树、无著、世亲所著的书,其中多有破斥小乘,替大乘辩护的地方,可以知道。况且无著、世亲两人,起先都从小乘出家,可见当时小乘也极其流行的。
佛教衰颓的原因
大凡宗教或哲学,有盛就必有衰,佛教也不能逃出这个公例。佛教的势力,至第七世纪达了极点,至第八世纪,就渐渐衰颓了。它的衰颓原因固然不止一种,然最大的就是婆罗门教的复兴。婆罗门教,在印度有最远最深的势力,一旦被佛教所压倒,彼教中人,哪里能够甘心。于是将他们教规里不合潮流的地方渐渐改良,他们的教义本来幽深,再加以哲学的研究,渐渐进展。所以到第四纪时候,婆罗门教已经有复兴的气象。偏偏佛教中也有大乘教崛起,足足和它对抗相持又有几百年。然到了第八世纪时候,婆罗门教中出了一个大人物,叫商羯罗阿阇梨,这人生在南印度,于婆罗门的哲学有极深的研究,并且拿许多的古代哲学书加以注释,又采用佛教的哲理,主张印度哲学的正教,名曰印度教。他还亲自游历四方,或派他们的弟子到全印度,传布自己的教义,以打倒佛教为目的。这时佛教徒中,恰巧没有杰出的人可和他对敌,遂不得不向他屈服。到了第十二世纪,回教徒又侵入印度,灌输他们的教义,势力也是不小,佛教更受打击,在印度本土,便几乎绝迹了。
然而宗教本来没有国家界限,所以佛教在印度本国,虽然衰颓,它在印度南北两方的进展,反有特别发达的现象:南进则传播于锡兰、缅甸、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国,成为南方佛教;北进则传入西域诸国以至中国内地和西藏,乃至朝鲜、日本,成为北方佛教。这南北两方的佛教,界线分明,就是南方所传的完全是小乘教;北方所传的,虽间有小乘经典,但大部分是大乘教。
【问题】
一、佛教最后分裂为几部?
二、怎么叫根本分裂、枝末分裂?
三、主智的大乘教、主情的大乘教意义如何?
四、马鸣、龙树和大乘教的关系?
五、怎样叫破邪显正?
六、空的意义如何?
七、秘密佛教的传受是何人?
八、无著、世亲和大乘教的关系?
九、空无相说和一切唯心说的分别?
十、大乘的空有两大派如何?
十一、大小乘的分别有几种?
十二、佛教两大时期如何划分?
十三、佛教何故衰颓?
十四、佛教向南北两方何国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