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五章 释迦灭度以后弟子结集遗教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第一次结集

释迦在世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则,拿他的修证功夫,随时指导徒众,从没有写出一言一句的文字。到释迦灭度以后,大迦叶代佛统率大众,有一痴比丘说道:“释迦在世时候,常常要拿戒律来约束我们,说某事应该做的,某事不应该做的,我们极不自由,今后可以为所欲为了。”这句话被大迦叶听见了,以为释迦灭后,不可不将他老人家的遗教制为成典,庶几可永远做教徒的指导。于是就在佛灭后的第四月安居期内,选学德并高的比丘五百人到王舍城附近的毕波罗窟(pippala)里面,从事第一次的结集。王舍城是摩揭陀国的首都,这国度里的阿阇世王,本来是佛教的信徒,听见这种事,大为赞成,供给他们一切饮食卧具等,予以种种的便利。因此这五百人,得以安心从事结集工作,经过七个月,这事方才完毕。

经藏和律藏的结集

结集的本意,实在就是会诵,为的是佛灭以后,恐有异见邪说混乱佛法。所以结合有学有德的比丘,各自背诵释迦佛在世时所说的法,经过大家讨论决定,然后集成为经典,所以叫结集。当时结集的仪式很庄重。大迦叶升坐上座。因为阿难陀在佛门中素有博学多闻的盛名,由他诵出经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发出种种问难,阿难陀一一回答,详记这经是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对于什么人所说的,并且佛说这法的时候,随从的徒众有多少,也一一记出。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说。其次优波离在佛门中,以严守戒律著名,便由他诵出律藏,上座对他诵出的文句,也一一发问,他也一一回答,和阿难陀一样。大家听了,公认为没有错误,然后定为佛制。

对于这第一次结集后人有种种异说,大都以为既有两人,一诵出经藏,一诵出律藏,那么一定还有论藏。这论藏是谁诵的呢?于是有的说是迦叶自己诵的,有的说是阿难陀诵的。其实经、律、论三藏的名称,是后人所加,经是实际修行的法门,律是止恶修善的戒律,论是对佛教的解释研究。当第一次结集佛教时候,当然只有法(经藏)和律(律藏),至于解释研究,一定出自后人的手,因而有三藏的名称,所以当时未必有论藏,实是毫无疑义的。

《四阿含经》及其内容

阿难诵出的什么经呢?大概就是今日所传的四种阿含经。“阿含”是梵音,译为无比法,就是说没有可以比类的妙法。这四种阿含经是《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

这四种经是释迦初成道时候所说。《长阿含经》是破斥婆罗门教的邪见;《增一阿含经》是说明人们修世间的种种善事,造下了善因,来世能投生人道或天道而受善的报果;《中阿含经》是进一步说人们能修出世间的善因,来世就能超出生死大海,而得涅槃妙果;《杂阿含经》是说明世间的禅定(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的分别,佛教的禅定,是出世间禅)和佛教涅槃有关系的。

《八十诵律》为戒律的根本

优波离诵出的是什么律呢?就是《八十诵律》。因为他在九十日的中间,每日升座诵一次,逐日诵出几多戒条,经过八十次而完毕,所以名《八十诵律》,是为佛门一切戒律的根本。后人从这根本律,推演而成《四分律》、《五分律》等,这些律本流行,《八十诵律》就不复存在了。

第二节

第二次结集

戒律的十条争议

释迦灭度后一百余年,有毗舍离城的七百比丘结集,通常称为第二次的结集。这次结集,和前面第一次、后面第三四次的结集,性质全然不同。单为戒律上的十条争议,四方圣众,会合在毗舍离城,裁判这事,与会的人数有七百,所以也称七百集法。

毗舍离城的北方,有跋耆(vajji)城。这两城中的僧侣,往往违背佛的戒律,于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盛水满钵中,持向人多的地方,指钵水对众说道:“有投钱这水中的人,可得到吉祥。”经过的白衣男女,有听信这话而投钱的,也有怪出家人不应贪取金钱的。这时有长老耶舍巡游至此,以为佛的戒律,出家人不应受蓄金钱,如今两城比丘,公然违背,大不以为然,便向在家、出家两众双方劝告道:“出家人应遵守佛戒,不该受蓄金钱;在家人也应遵守佛戒,不可拿金钱布施。否则受的人,施的人,都有罪过。”多数僧侣,不但不肯听耶舍的话,反怨恨耶舍,在俗人面前,诽谤出家人。并且彼等违背戒律,尚不止这一事,总计有十种非法行为,今依《五分律》举其名称如下:

一、盐姜合共宿净

二、两指抄食净

三、复坐食净

四、越聚落食净

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

六、饮阇楼伽酒净

七、作坐具随意大小净

八、习先所习净

九、求听净

十、受蓄金银钱净

净字是清净的意思。上面十事,依照佛的戒律,是不清净,不应该做的。但毗舍离和跋耆两城的比丘,他们以为是清净,可以行的。

照佛戒,比丘托钵求食以维持生命,倘若所乞的食,不能吃完,有所剩余,就应该转施他人,不应贮食过夜,是名余食法。如今这班比丘,以为拿盐和姜合共的物,就可留宿至明天再食,叫盐姜合共宿净,这为非法的第一件事。

佛的戒律,过午刻就不许进食,是谓非时食戒。这班比丘以为刚刚过午,日影偏斜,仅到两指并列的长度,还可以吃的,叫两指抄食净。指抄就是指尖的意思。这为非法的第二件事。

佛戒,一次吃后,不得再吃第二次。这班比丘,以为再坐下去吃一次,也是不妨,叫做复坐食净。这是非法的第三件事。

佛戒,吃过饭以后,或出外到村落地方,人家又来供食,就应该照余食法,转施他人。这班比丘,以为人家既然供食,不妨再吃,叫做越聚落食净。这是非法的第四件事。

干结的牛奶油,叫酥油蜜,白砂糖凝结成块如石的,叫石蜜。午后食物,既犯非时食戒,这班比丘,以为拿酥油蜜、石蜜,和人干牛奶(酪)做饮料,是饮而不是食,不算犯戒,叫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其实酥油、干酪,明明是食物。这是非法的第五件事。

佛戒,不许饮酒。这班比丘,以为酿而未熟的酒,可以饮用,不算犯戒,叫做饮阇楼伽酒净。“阇楼伽”是梵音,就是酒酿。明明是酒,哪里可算不犯戒呢?这是非法的第六件事。

佛制,制作座具,大小有一定的尺寸。这班比丘,以为何必限定尺寸,可随自己的意思制作座具,叫做作座具随意大小净。这是非法的第七件事。

佛制,既出家后,应该舍弃从前在家时候所学习的事。这班比丘,以为在家时候已经学习过的事,不妨再做,叫做习先所习净。这是非法的第八件事。

佛制,凡一切仪式作法,当随僧众全体,共同行之。这班比丘,以为不妨在另一地方单独行这仪式,然后请求僧众的允许,叫做求听净。这是非法的第九件事。

佛制,不许受蓄金钱。这班比丘,以为不妨受蓄,叫做受蓄金银钱净。这是非法的第十件事。

耶舍眼见这班比丘违法,于佛教前途,关系甚大。于是奔走西方各地,历访当时的大德,同赴毗舍离城以裁判这十事的是非。毗舍离、跋耆两城的僧侣,也结合同党以相抵抗。于是分为东西两党。西党是耶舍一方面的长老,东党是两城的僧侣。两党各举代表四人,开会讨论,结果断定这十事为非法,以为东党的行为,违背佛制,应加摈斥。然东党多少年进取一派,人数较众,于是别成一团体,得名为大众部。西党承佛的正统,其中多是高年硕德,得名为上座部。这是第二次结集的情形,也是根本佛教分裂为两派的开始。

第三节

第三次结集

阿育王时佛教的隆盛

释迦灭度后二百余年,中印度有统一全印武功文治震耀一世的阿育王出世(公元前264—前226年在位)。他对于佛教,异常信仰,不但保护本土的佛教,并且派遣传教徒,到别国去宣扬正法。所以佛教到阿育王时代,隆盛无比。阿育王因信佛的原故,对于佛教徒的供养,十分丰富。一般外道,形势穷促,衣食不得周全,于是改换僧服,混进佛教徒里面,一方可以得到衣食,一方暗中仍旧拿外道的教义,运用破坏工作,于是佛教乃陷入混乱状态。阿育王在摩揭陀国所造的鸡园大寺中,僧侣最多,因内道、外道两派在里面纷争,彼此不和,致使最重要的说戒仪式,也不能举行。这仪式停止有七个年头的长久,太不像样了。王听见了,便想辨别邪正,淘汰这班外道,于是发起第三次的结集。

《善见律》卷二记载这一段故事云:“王白诸大德,愿大德布萨(这是梵语,佛制,每半个月逢十五日或月小二十九日,月大三十日,召集众僧说戒经,叫做布萨)说戒,王遣人防卫众僧,王还入城。王去以后,众僧即集众六万比丘,于集众中,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a)为上座,能破外道邪见徒众,众中选择知三藏得三达智(三达智,指天眼通、宿命通、漏尽通而言,天眼通能晓得未来的生死因果,宿命通能晓得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通能断尽现在的烦恼。三种智慧到得究竟,叫做三达智)者一千比丘,一切佛法中清净无垢。第三集法藏,九月日竟,名为第三集。”

看这段文字,就知道阿育王发起第三次结集,他的最大目的,是要淘汰这许多外道,叫佛法回复从前的清净,不致混乱。一面遣人防卫众僧,一面请众僧所佩服的目犍连子帝须出来,主持这件大事(上座)。又就众僧中间,选择知见纯正能破外道邪见的人,这等人并且还要通晓经、律、论三藏,得过三种神通的,其数目多至一千比丘,在波咤利弗城,做第三次结集工作,经过九个月,方才完毕。聚集这等学德兼备的人,来整理经典,自然比较第一、第二两次结集,更为完美,所以经、律、论三藏,到这次方才完备的。

这次不但结集经典,还做传教的工作。所以结集既毕,就于诸长老中,选择多人,派至四方,做宣教师。这等宣教师,足迹遍于五印度,并且远至锡兰、缅甸。到如今锡兰等地方,佛教还是盛行,都是阿育王开创的功劳。

第四节

第四次结集

迦腻色迦王的提倡佛教

当公元第二世纪时候,有大月氏种族的迦腻色迦王(公元125—150年在位)率兵从西方侵入印度,并且吞灭四邻,建立犍陀罗(gāndhāra)王国,文治武功和从前的阿育王不相上下。王的兵力强盛,更进攻东印度,威胁文明中心的摩揭陀国。这国度里的国王,自知力量不敌,就供献佛钵和马鸣菩萨,要求讲和。佛钵就是释迦在世时所用的钵,佛教徒尊它为至宝,凡传得这钵的,就为传佛正统的证据;马鸣菩萨,是中印度的大师,道高德重,众望所归。这一种宝物和一个高人都是迦腻色迦王所极希望得到的,所以两方和约,就此成功。王对于佛教非常热心,但这时候距释迦灭度已四百多年,学者中间各自传述的学说极其分歧,莫衷一是。王在政事的余暇,每日请一僧进宫说法,然各僧所说的话,人人不同。王十分疑惑,因向胁尊者(梵名波栗湿缚)请教究竟孰是孰非。尊者答云:“释迦灭度至今,岁月遥远,各宗师徒相承,各守自家宗派,实在无从定他们的是非。要在王喜欢那一宗,就趁这时,依照自己的宗,来结集三藏。”

王以他说为然,因此发起第四次的结集。精选学德并高的僧侣,先得四百九十九人,最后得到世友(梵名婆须蜜vasumitra)尊者,以为上座。王因迦湿弥罗国(旧称罽宾,今克什米尔)四围都是山,物产又丰富,足以供养僧众,于是王亲领五百人,到这地方,建立寺庙,使这五百人在其中做结集的工作。这次结集,是以解释三藏为主旨,所释的经藏、律藏、论藏,各有十万颂(印度文体往往用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的韵语,以便记诵,凡满四句,即叫一颂),总计三十万颂,合有九百六十万言。如今流传的《大毗婆沙论》,就是这次结集时所作的。结集既完,王就取赤铜锤炼成片,以为,将这文论镂刻在上面,再用石函缄封,造一宝塔,将石函藏在中间,不令流传于外国。如要习这论的人,当来这地求学,方许受业。

第四次结集的两点不同

这次结集,和从前结集,有两点不同:

一、胁尊者是小乘说一切有部(小乘分裂有二十部,详后,这是一部的名称)的学者,迦腻色迦王也是信仰有部的人,所以这次结集,是用有部的学风来整理三藏,克实说来,是有部一宗的结集。

二、这次结集,重在解释三藏的义理,和从前专门搜集佛的遗教,也是不同。

第五节

大乘经典的结集

大乘经典的由来

以上所说的四次结集,都是小乘经典。至于大乘经典的结集,传说种种不同,没有真确的史料可供考证,因此后世就有大乘经不是佛说的议论。其实大乘教的发展,那是思想演进的自然趋势,决不能说它不是佛说。怎么讲呢?大凡一种宗教,或一种学说,流传既久,中间自然要分出保守和进步两派。当第二次结集时,为十事非法的争论,就可以看出当时年德俱高的长老要墨守佛在世时所定的戒律,以为稍有违异,就是非法;至于青年进取的毗舍离、跋耆两城比丘,就以为稍微变通没有妨碍,结果就脱离这般保守派而自成一团体,当时就分裂为上座、大众两部。

从这以后,进取派不但是戒律上有所变通,学理上也有讨论研究,随着时势进步。当公元第二世纪时,向来为佛教压倒的婆罗门教,从学理上进展,重复振兴。至第四世纪时,彼教有组织的教义,就此大成。墨守严肃戒律的小乘教,不足和它为敌,这时由大众部演进的大乘教,也就因此勃兴。盖释迦在世说法时,本无所谓小大乘的分别,大乘的教义,早已包含在内。大众部分裂后,百余年中,思想渐渐进展,和婆罗门教一经接触,受了时代的影响,大乘教就此成熟,那是自然的结果,不足为奇的。

至于大乘经典的结集,虽然没有历史的证据,然经论中却有数处,可以引为佐证的。《菩萨处胎经·出经品》云:“尔时佛取灭度,已经七日七夜,时大迦叶告五百阿罗汉,打揵槌(即是钟)集众,得八亿四千罗汉,使阿难升七宝高座,迦叶告阿难言:佛所说法,一言一字,汝慎勿使有缺漏;菩萨藏者集着一处,声闻藏者亦集着一处,戒律藏者亦集着一处。”这经中所说菩萨藏,就是大乘经;声闻藏,就是小乘经。照此看来,第一次结集就有大乘经典了。又《大智度论》卷一百有云:“佛入涅槃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师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这段文字前段说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和《菩萨处胎经》所说相同;后段复引一说,那是文殊、弥勒等和阿难专门结集大乘经的。“摩诃”梵音译为大,“衍”字译为乘,是确凿的大乘经典,在佛火度后早就结集,而且不止一次,有时阿难和大迦叶合作,是兼集三藏,有时阿难和文殊、弥勒合作,是专集大乘经的。

第六节

秘密经典的结集

显教密教的分别

佛教有显教和密教两大部分。相传显教用显露的言语文字,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密教用秘密的咒语,是大日如来佛所说。这项秘密经典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所结集,也没有确实史料可以证明。有的说是阿难结集,有的说是金刚手菩萨(即金刚萨埵vajrasattva)结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有云:

复次,慈氏(即弥勒)云何名为第三法宝?所谓过去无量殑伽沙(殑读琴去声,殑伽即恒河,殑伽沙,即恒河中的沙,喻数目的多)诸佛、世尊所说正法,我今亦当作如是说。所谓八万四千诸法妙蕴……摄为五分:一、素呾缆(即经藏),二、毗奈耶(即律藏),三、阿毗达摩(即论藏),四、般若波罗蜜多(“般若”译为智慧,“波罗”译为彼岸,“蜜多”译为度,这是说用真实智慧超脱生死大海,达到彼岸的意思,凡般若诸经都说这理),五、陀罗尼门(“陀罗尼”译为总持,即秘教所持的咒语)。此五种藏,教化有情(指有生命的众生),随所应度而为说之(随众生的程度高下,于五藏中应该用何种法,就替他说何种法)……复次,慈氏,我灭度后,今阿难陀受持所说素呾缆藏,其邬波离(就是诵出戒律的优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那(就是迦旃延kātyāyana)受持所说阿毗达摩藏,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师利)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密教中手执金刚杖的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看上面的经文可知释迦在世的时候,早和弥勒菩萨说及过去世无量数诸佛所说的正法,数目多到八万四千,大概包括起来,可分做五部分。这五部分就叫五种藏,就众生的程度应该用哪一种,就用那种来替他们说。并且释迦在世时,早就在他的弟子中间,选择那人能明了佛所说的那种藏,叫他受持(受持是受之于佛,诵持不忘的意思)。预备佛灭度后,叫他们如法诵出。如阿难以多闻著名,就受持经藏;邬波离以守戒著名,就受持律藏。第一次结集时,就是他们两人分别诵出经律二藏的。迦多衍那在佛门中以论议著名,就受持论藏;曼殊室利在佛门中以智慧著名,就受持大乘般若;金刚手是传受密教的,就受持诸总持门。可见秘密经典当和金刚手菩萨有关系,未必和阿难有关系,但是结集的时代和结集地方都无从查考了。

【问题】

一、什么叫经藏、律藏?

二、四阿含经的内容如何?

三、什么是戒律的根本?

四、第二次结集的性质如何?

五、根本佛教如何分裂为二部?

六、第三次结集的内容如何?

七、经、律、论三藏什么时候方完备?

八、第四次结集的内容如何?

九、大乘教怎样演成?

十、密教和显教不同的地方?

十一、结集密教是何人?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