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佛出世前印度思想界
佛教产生的背景
大凡一种宗教的产生,必有它的背景,绝非无缘无故突然出来的。佛教当然也不能逃出这个公例。原来印度古代有婆罗门教。“婆罗门”是梵音,意为净行,是事奉天神的一种宗教。他们教徒,自称为梵天的后裔,世世以道学为职业,操行清净,所以称净行。距现今四千余年以前,雅利安民族从中央亚细亚入居西北印度,渐渐迁移到恒河上游。这个地方正处温带,气候清和,物产丰富,雅利安人逍遥快乐,感谢天帝的恩宠,就生了崇拜的信念。他们以为天空的光明就是神灵的表现,便向日、月、星、辰、电光等各方面虔诚礼拜,以为可以消灾求福。因此就有了供献的祭物、赞美的祭歌。久而久之,仪式愈繁,普通的人未必能够熟习,于是有专司祭祖的僧侣,另成一种阶级,就叫做婆罗门。
婆罗门的教典
大凡原始社会的初民,没有不敬畏天神的,并且以为天神和人类差不多,都是有人格的、有意志的。婆罗门族人的思想,也是这样。他们所做的祭歌,赞美天神的伟大,认为人格化的天神含有道德的性质,对于下民,天神有行使赏善罚恶的职权。经历了较久的年代,这种赞歌和祭祀仪式就自然带有了神秘的意味。他们将这些赞歌和祭祀仪式编集成一种教典,就是古来所传有名的《吠陀(veda)圣典》(“吠陀”译为明智)。这种圣典有四种:第一种叫《梨俱吠陀》(rig-veda),意译为赞诵明论,中间所收录的全属宗教的赞歌;第二种叫《沙磨吠陀》(sāma-veda),意译为歌咏明论,中间收录的是属于祭祀仪式的颂文;第三种叫《夜柔吠陀》(yajur-veda),意译为祭祖明论,中间收录的是祭祀仪式的歌词。以上三种吠陀,在祭祀天神时候,各由僧侣分别朗诵。后来又有一种,收录世俗相传的咒术,和供神却没有关系,别名叫做《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意译为禳灾明论。此种合前三种,称为四吠陀。这四吠陀是婆罗门形成宗教的圣典,也是印度古代的思想的渊泉。
婆罗门的神秘学风
婆罗门僧侣,因掌管祭祖的缘故,在社会方面,自然成为最高的阶级。因为要永久保持他们优越的地位,于是他们将从来传习的赞颂和仪式,认做是一族专有的东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详密,义理说得十分幽玄,从而形成一种繁琐神秘的学风。他们处处称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着秘密意味。他族的人对婆罗门自然只有尊敬,哪敢和他平等呢!然而雅利安民族慢慢地向南方迁移,占有印度全部,因风土的转移,人们思想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茫茫宇宙,渐渐脱离神话的范围,要向理智去探索了。这也是人类知识发展的一定的过程。所以到了吠陀末世,就有根据吠陀经典,用系统的哲理眼光去考察宇宙大原的一种哲学产生,就“梵”(brahman)的观念加以解释,不认为它是人格的神,而认为它是抽象的绝对原理。这原理是宇宙的本体,能够出生一切万物。这派哲学,就是有名的优波尼沙昙所创的唯心主义。然犹不过就吠陀思想离开神话的领域,移到哲学的领域,没有力量在吠陀思想之外另树一帜。
自然派哲学的产生
后来又有出于吠陀思想之外,主张个人自由考察而创立的自然派哲学。起初一派,就宇宙的具体物质加以说明,如地论、水论、火论、风仙论等都是。更进一步,又有一派,就宇宙的抽象观念加以说明,如时论、方论、虚空论等都是。从此各种思潮纷纷地起来,或是合流,或是冲突,派别愈多,复杂愈甚。然而对于吠陀思想,总不外乎传统和改革两派:传统派是主张继承吠陀圣典,加以解释的;改革派是主张离开吠陀圣典,自由探索的。因此印度思想就陷入混乱状态,宗教革新机运渐渐成熟。这是佛教第一个背景。
第二节
佛出世前印度的社会
印度的四姓阶级
印度的社会,因人种、政治及职业关系,自然而然形成了四姓的阶级:就是婆罗门种、刹帝利种、吠舍种、首陀罗(sudra)种。婆罗门译为净行,前面已经说过,因为他们专门掌管祭祀,所以占四姓中最高的位置。刹帝利译为田主,因他为世间大地的主,就是执掌政权的王种,所以居第二位。吠舍译为商贾,就是普通的人民,居第三位。首陀罗译为农人,就是被雅利安民族征服的土人,专为农奴,供田主驱遣的,所以居第四位。
婆罗门种既靠着宗教的力量,保持他们的地位,又造出种种神话。他们说四种族姓,都从梵天降出:婆罗门是从梵天的口中生出;刹帝利是从梵天的脐中生出;吠舍是从梵天的胁间生出;首陀罗是从梵天的脚下生出。所以唯有婆罗门最为尊贵,居第一位。他们又想到要保持这阶级制度,单靠神话,力量还不十分充足,于是又制定政教混合的《摩拿(manu)法典》。这法典既然颁布,那么阶级的分别,便格外严厉。四姓之间不但不许通婚姻往来,并且上下贵贱的种种待遇,十分不平等。
然此阶级制度的不平,人心极端不能自由,哪里能够永久维持下去。意志薄弱的人,在这阶级压制底下,感叹身世的不自由,多倾向那厌世思想;意志坚强的人就对这宗教,起了怀疑,并有了暗地里发生反动的思想。加以婆罗门教发达到了顶点,僧侣专横,多有不道德的行为,处处失却人心。宗教革新的运动,更有爆发的势力,这是佛教第二个背景。
第三节
佛教成立的原因
理智的高等宗教
印度思想界和社会既然有了上面所说的两种背景,这时候便有大教主佛陀,应运出世,把那些混乱的思想着手整理叫它归于统一,创立理智的高等宗教。佛陀打破当时的不平等阶级,拿慈悲平等的精神来普度众生。这种革新宗教,适应了大多数人心的要求,无怪印度人民没有一个不欢迎,不久就普遍全国。
婆罗门教是完全建筑在神秘上面的,那些传统派和改革派,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学理的根据既不确实,对于人生的苦痛也没有真正解脱的方法,哪里能够和佛教抵抗呢!所以佛教一经成立,婆罗门教和各派哲学都不能立足,几乎到了销声匿迹地步。因为佛教是佛陀从自己心内实证得到的,不似婆罗门教和各派哲学是从心外追求的,于是当时的佛门中人就称佛教为内学,称它教为外道。
佛教的平等精神
印度的阶级制度中,最受压迫,丝毫得不到自由的,就是居第四位的首陀罗贱族。然而这一等贱族在四姓中间占了大多数,哪里肯安心久受压迫呢?不过世界上凡是受压迫的民族,如果本族的人起来号呼,要求平等,他的力量往往是事倍功半;唯有他族的人仗着人情公理,起来代抱不平,登高一呼,自然众山响应,力量的宏大不单是事半功倍,并且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佛陀的打破四姓阶级正是这个例子:原来佛陀是刹帝利王种,是次于婆罗门的贵族。贵族的人站出来主张贱族应当平等,除了婆罗门一族外,哪里还有不赞成的呢?所以佛教不单是教理远胜于他教,就这主张平等的举动也是受大多数人的欢迎的。
【问题】
一、婆罗门教的内容如何?
二、印度哲学有几派?
三、印度四姓阶级的由来?
四、佛教如何可称高等宗教?
五、佛陀对于阶级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