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会员中心 我的书架

第一章 绪论

(快捷键←)[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第一节

什么叫做佛学

佛陀的意义

这个“佛”字是从印度梵文里翻译出来的名词,如果音译就是“佛陀”(buddha)两字。它的意思,就是“觉者”。这“觉者”又含三种意义:一曰自觉;二曰觉他;三曰觉行圆满。

什么叫做自觉?就是说佛自己先能觉悟。

什么叫觉他?是说佛不单是自己觉悟,并且化导他人,叫他人也能觉悟。

什么叫觉行圆满?是说佛自己觉悟,又觉悟他人,这两种德行,已到了圆满无缺的地步。

这“佛陀”两字,平常习惯用省略的称呼就叫做佛。

佛教与佛学

世界无论哪种宗教,各宗各有其依据的哲理,但多少总带些迷信的色彩,唯有佛教的基础是完全建筑在理智上的。所以佛教包含的哲理,很高很深,非但任何宗教所不能及,就拿东西洋的各种哲学来比较,也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赶得上的。我们略去佛家的宗教形式,单拿它的学理来讲,也觉得包罗万有、趣味宏深。这是稍微涉猎的人都公认的。因此,用这种方式将佛教当做一种学问去研究,就可以叫做佛学。

第二节

研究佛学怎么样下手

大藏经与一切经

佛家的经典,全部整个儿的,称为《大藏经》,又叫做《一切经》。这名词是什么时候起的呢?那是隋朝开皇元年,朝廷命京师以及诸大都邑地方,一律用官家经费,抄写一切经书,安放在各寺院里。又另外抄写一份,藏在皇家的秘阁里面。这就是“藏经”和“一切经”两个名称的来源。照此看来,“藏”字最初是含有贮藏的意味,到后来又加添了包藏丰富的意味。

经律论三藏

《大藏经》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曰经藏;二曰律藏;三曰论藏。经藏的梵音叫做“素呾缆”,乃是记录佛的言说。“素呾缆”的本义,是用线去贯串花鬘(花鬘是印度人的装饰)的意思。佛的言说能够贯串一切的道理,所以拿“素呾缆”来做此喻。我国古来称圣人的言说为经,经字的义,训为常,训为法,其意是指圣人的言说就是常道,是可以为世间所取法的。并且,织布时,直线为经,横线为纬,这也有用线去贯串的意思。所以古时翻译的人,就译素呾缆藏为经藏。律藏的梵音叫做“毗奈耶”,这乃是佛所定的戒条。“毗奈耶”的本义是灭,是说佛弟子遵守这种戒条,就可以消灭身、口、意三业的过恶的意思(我们有所造作,名为业,一切造作的业,不外身的动作、口的说话、心的主使,这叫作身、口、意三业),这和我国的律令意味相同。所以古时译毗奈耶藏为律藏。论藏梵音,叫做“阿毗达摩”。“阿毗”译为对,“达摩”译为法,就是用对观真理的智慧,得到的涅槃妙法的意思(“涅槃”是梵音,意为寂灭,佛家超脱生死,到得不生不灭的地位,名曰“涅槃”)。换句话说,论藏所收获得的,大抵是菩萨(“菩萨”是梵音,意为觉有情,言其既能自己觉悟,又能度脱众生。众生有生命情感,故称有情。菩萨之地位,次佛一等)发挥经义、教诫学徒的议论,学徒得这种教诫,就能观察其理,发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脱生死的苦,到达不生不灭的境界。

研究藏经的下手方法

提到《大藏经》,那就是一部二十四史,真不知从何处说起了。这部庞大的经,卷帙的繁多、义理的高深、文字的古奥,三件的中间,有了一件就能叫学者望洋兴叹,况且这三件都是完备的呢!然而我们不要害怕,凡是一种学问,无论怎么样艰难,总有下手的方法。这方法就是:先要提纲挈领,晓得它的来源和大概,寻到入门的门路;然后就我们天性所近的,去细加研究。研究时当然要用泛览和精读两种功夫。

但是佛学进中国以后,发达经过几千年,却从来没有人为初学者做过入门的书。数十年中,方才有人注意到此,出了几本《佛教初学课本》、《佛教问答》等书,著者也曾做过《佛学大要》、《佛教浅测》两书,然而不是失之太深,就是失之太略。这也难怪,凡百事体,在草创的时期,这种毛病总是免不掉的,如今做这部书,就是要达到详略得当、文理明白,叫读者容易了解的地步。

第三节

佛学和学佛要分清楚

佛学与学佛是两件事

佛学是一件事,学佛又是一件事,二者骤然看来没有分别,实则大有分别,学者不可不先弄清楚。怎么叫做佛学?就是深通经典、精研教理,成为博闻强记的学者。这种全在知识方面用功的,可以叫做佛学。怎么叫做学佛?原来我佛教化众生的本意,是叫人依照他的方法去修行,得以超出生死苦海,方算成功。所以佛所说的种种经典,那是对众生的种种毛病开的药方,并不是叫人熟读这张药方里的药名,就算了事,而是要拿药吃下去,除掉病根的,病根果然除掉,这药方就用不着的了。我们可以依照佛法修行,从精神方面用功,方可叫做学佛。

“说食不饱”的譬喻

佛经上常常提到一句话叫做“说食不饱”(“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语见《楞严经》卷一)。这话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们饥饿时总要想吃,吃时总要想饱,那是人人相同的。倘然有一种好说空话的人们,对着饥饿的人说得天花乱坠,罗列出许多山珍海味,单有空名,并没有食物,结果枉教饥饿的人听是听得有味,腹中仍不得一饱,这就叫“说食不饱”。就是比喻佛经里面的道理穷高极深,我们单从知识方面去求广博的学理,不从精神方面去求实在的受用,那么和“说食不饱”毫无两样。所以我们要研究佛学,还是先学佛最重要。

【问题】

一、研究佛学和日常学问有何不同之处?

二、经、律、论三藏之意义如何?

先看到这(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首页 | 返回书页 | 错误报告 | 返回顶部
热门推荐